“满川风雨看潮生”
戴西葬礼上的挽联:有忍有仁,大家闺秀犹在。花开花落,金枝玉叶不败——是对她一生最真实的写照。
她以贵族精神穿越时代的苦难,诠释了什么是永不磨灭的生命力。
戴西出身在一个悉尼的首富之家,也是后来的永安公司郭家四小姐她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少年、中年的荣华富贵之后,戴西遭遇了丧偶之痛,还被迫偿还14万的巨款,最艰难的时期只能吃8分钱一碗的阳春面,在文革时期又被定性为“资本家”,进行劳动改造:挖鱼塘、刷马桶。古人云:“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然而面对如此巨大的生活落差,她却坚持下来了,是什么样的力量一直支撑着她呢?
回到书中,以旁观者的视角再次回顾她的前半生。
11岁在中西女塾念书的时光,是戴西一生中最快乐的日子。这里的校训是成长、爱人、生活。
戴西是个处处追求完美的人。这从中学时代的一件小事就可以看出:戴西认为自己弹琴不好,拒绝上台弹琴,而遭到老师的惩罚。书中说:“也许因为这样,戴西才能有后来的执拗与坚持”。而她为什么处处追求完美,我认为与她的家庭环境有着密切关联,作为一个富家小姐,她受到家规、家教的影响。家庭与学校的共同教育下,戴西有着严格的教养和坚强的性格。
“他们是追求生活以快乐为本的人,而且总是执意不肯妥协,也不肯被它压弯”。戴西追求一个与自己拥有共同语言的人,为此她拒绝了艾尔伯德的婚约,离开了循规蹈矩的生活。我认为这种行为的产生,受到了中西女塾的中西教育——“让她们有勇敢的心和有价值的行为”。
联想到当时社会: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国民革命等近代史大事对于一个很少社交的少女,都过于陌生。能让她在十几岁的年纪就,开拓眼界、认知,拥有独立的思想,对世事的勇敢,也只有中西女塾,这所许诺她一生年轻和愉快生活的上层学校了。
二十六岁,戴西实现了自己诚挚的梦想,开办了锦霓沙龙,为的是中国的丝绸美服行业。记者紫燕却不能认同,因为在1936年,许多人还在为抗寒的秋衣发愁。然而对戴西来说,她长在锦衣玉食里,尚不知穷人的生活,也不知道革命者的心愿,直到丈夫被捕起,晚年的她受尽苦难。
当她第一次争取建立独立事业时,承受战争、背叛、灾难的人民只当是她一时兴起,一个“玩”字如一盆凉水泼在了新兴的愿景上,“四小姐”的称呼也呈现出一种轻蔑,没有人相信她们。一股不被理解的凄凉涌上心头。
从这些案例,我们看到是一个纯净坚韧的戴西,在晚年戴西在磨难中任保持着她的优良品质和气质。正如书中所说“有时候,真的让人怀疑是不是一个人的品质是在童年的生活中就确立了的,而且很可能,富裕的明亮的生活,才是一个人纯净坚韧品质的最好营养”。戴西快乐的童年一直治愈着、支撑着她的后半生。
戴西从来都是乐观的、豁达的。当生活从云端(荣华富贵)跌落泥泞(穷困潦倒),她没有怨天尤人,而是自力更生,活在了当下。在贫困生活里,她能用熏得乌黑的铝锅蒸出地道的蛋糕(不需要蛋糕粉),用铁丝网烤出金黄的吐司。哪怕只能吃八分钱一碗的阳春面,她也能从中品出葱花与酱油独特的香味。
正如“半杯水”,悲观的人看见半空的水,感到不满,乐观的人庆幸有半满的水,感到富足。戴西是乐观的,她能在平凡的苦难中品出生活的乐趣。这种生活,让我想起苏舜钦的: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或许这就是戴西——金枝玉叶。
高
高铭楷
@高铭楷
-
2025年暑假读书《上海的金枝玉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