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参加了两段行走,反馈字数加起来有一万多,但是我觉得都离不开一个中心主题:人性的光辉,或者说人为了一个目标能做出的努力。有些努力是为了掩蔽,扭曲事实但我们行走中的大部分都是为了让人类,作为一个群体能过更好的日子。
首先,是个人的努力。在这里,杨慎的努力是我认为最为显著的。我很早就对李白苏轼有所了解,但据说与他们齐平的扬慎我却只从遥岑楼书院学习到。扬慎做官性格直率,看见他认为不对的事就会不顾一切的指出来。这样的代价就是很容易得罪皇帝。大礼仪事件让他被贬到云南,在这里过了三十六年。在这段时间他创造了许多诗篇,诗中表达了他被流放的孤寂,诗风沉郁苍劲,但他却没有后悔当初的决定。对杨慎来说,他的目标就是帮助国家,看到皇帝做错了事就不惜任何代价指出他。最终变得默默无闻,但是他尽自己能力达成了目标。
另一位带着人性的光辉的人,设计了精美绝伦的楠园。他就是陈从周先生。一进园门,黑白的墙与碧翠的竹子映入眼帘,让人感觉仿佛走进一幅画。耳边有阵阵的鸟鸣声,徐徐清风抚摸这你的脸。每一个细节都恰到好处的让人不自觉的感受到一种自然的放松和安宁。这正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园中有不同的门,每一个都有不同的风景。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树,假山,水。连脚下的砖都是刻意的。樊老师说“每一个砖都是平的,让你随时可以停下,感受自然的风景”谁能想到,在陈从周先生设计这个的时候,他刚刚经历了中度脑梗,医生建议他在家里多休息几天,但是陈从周先生却以身体的健康作为代价坚持设计完这个院子。
除此之外,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团体的努力。先从我们自己开始。我们从诺顿古镇下山准备走的时,遇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前面的路被大小不一的石头堵住了。这些石头来源于山上,由雨水冲刷导致碎石掉落下来,完全把路封住了。其他的小面包车能直接避开了这些碎石,但笨拙的大卡车是不可能避开的。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唯一的办法就是把这些石头移开。可是个过程却困难重重。这么重的石头6个人一起搬也搬不动。这时候,我们只能临时发挥。我们找来了一根长的枝条。把一头塞在石头底下,另一头翘起来,这不就能利用杠杆原理把石头抬起来吗?但事与愿违 ,首先很难。好不容易把棍子塞到石头底下,用力使劲的时候,棍子居然断了。最后我们一些人用新的棍子把石头翘起来一个缝。一批人找了些碎石把石头移开。像我这些帮不上忙的人也站在旁边,警惕新掉下来的碎石。客服了重重困难,这块大石头移开了路。
最具有人性的光辉的人莫过于军人了。我们去了昆明市博物。在博物馆中飞虎队的展览里,樊老师谈到了英雄的定义,他说像陈纳的人德援助中国是为了理想。而有些人就是为了这一笔金钱,但是,这不是一个让我们降低对他们的尊敬的理由。不管为了什么理由,这些战士去在参加抗日战争就是冒着牺牲生命的风险。即使他们是为了钱,再多的钱也没有一条生命重要。在这个展厅里我最喜欢的文物是一份飞虎对战士的亲人给他写的信。心中并没有任何华丽的语言,只是像日常聊天一样的。信中人问飞虎队战士那里天气怎么样?他有没有钱?并且提到了他们贷款了很多钱。日本偷袭珍珠港是美国战士。为了报酬并且帮助中国不惜冒着失去生命的危险,远离亲人,。都是为了他们的共同目标:抗战。
不仅如此,这份光辉常常体现在一个靠数民族的团。独龙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少的,位于中缅边境,里任何城市非常遥远。为了改善当地的生活,这些人们花费了巨大的时间,钱,和人力,客服了种种困难才修通了路。他们花这个精力,不为了别的只是为了让他们的后代过上更好的日子。这验证了人类为了达成他们的目标愿意做出一切努力。
说起独龙族,我们在那看到了一位纹过面的老奶奶,我在学校中文课中做过一个关于独龙族的PPT。那里我查过当地的纹面过程,女孩18岁时候就会用针刺入自己的脸上,再把颜料灌进去。这个过程不会使用麻药,所以非常疼。问老奶奶为什么纹面(我没查到资料),她说,这是他们的文化。他们的目标是流传这个快消失的文化,纹面就是其中的一种方式。这跟我们过年吃年夜饭,端午节赛龙舟一个道理,都是为了传承文化。非常热情,反复的叫我们路上注意安全。我走之前我偷窥了一眼老奶奶的房子,发现极其简陋。在这种情况下她任然关心我们,这反映出了云南少数民族的朴实。
虽然独龙族的人生活的很穷苦,但跟旁边的缅甸比条件算好的。我们的司机说他曾经是拉货到缅甸边境的。整一条路都是很颠的石头路。到了那里,他会把货通过铁丝网的送送到点边境。在那里,接货的人会徒步40km,到他们那里的村子在重新卖出这些货物,来回一次可以赚几倍的钱。40公里的路想想就累。这些人为了几百块钱,愿意走这么长的山路再次强调了人们为了他们的目标愿意做出的事。
人性的光辉也体现在茶马古道上,为了登顶我们爬了接近3个小时。爬的过程中,我们看的风景都是附近荒漠的村庄。以及大片的玉米地呀。苦瓜地。唯一的生物还有旁边零散的小鸡。但当我仔细想,我们的整个行程虽然是为了还原当时的历史场景,让我们亲身体验古人用过,造过。然而,我们参观的地方大多不是博物馆就是精心保护的历史遗迹。这些地方并不能真正让我们感受到古人的日常生活是什么样的。今天走的茶马古道就不一样了。我们之前大部分路程都是用车子开过的。而古代当时是没有车子的。唐朝时期人们如果想要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必须要用马。这听起来轻松多了,但是他们带的马不是给人骑的,马是用来拉货物的,人是要一边牵着拉一边在旁边走。就是我们现在做的事情。我们现在觉得路有多么难走,多么痛苦,对古人来说。已经是很好的条件了,当时说不定比现在还差。因为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帮你铺好的楼梯。想一想,唐朝时期人们每次想要从云南到西藏必须要做我们现在做的事情,徒步。他们当时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什么?其实就是为了交易。云南盛产茶,而西藏的人需要茶叶来缓解他们吃饭的油腻。同时西藏盛产马,而中原打仗时特别需要马。就这样一来一往,得到的货物对古人来说走几步山路又没什么大不了的。对于这些商人来而言,做生意是他们的目标,而走这些山路只是达成他们的目标的一小部分。
最后,令我印象最深刻的部分是我们去西南联大的原址的时候。我看预习材料的时候就发现,当时的情况是极其简陋的。但是今天我才意识到当时的情况到底有多糟糕。屋顶是漏水的,上课的时候就会有水滴在教授的衣服上。况且这里并不安全。上着课就会有空袭,大家要急着跑到防空洞。他们形象的把这称之为“入土为安”。这些大学生在这种环境下仍然能够坚持下来,说明他们真心喜欢学习。樊老师说这一批学生出了很多有名的学士,我觉得这是有直接关联的。那些没有坚强的意志或没有那么喜欢学习的人是不可能来这个学校的。在校园门前的石碑上刻着“所谓大学之大,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意思为,好的大学并不需要好的楼房环境,而是需要好的老师。这让我感叹,要成功就要有战胜一切的意志力,就像西南联大的学生老师们一样。
行走的意义,就是在于发现。善意,正是人性最动人的光辉。从个人做出的改变到一个群体团结的力量,这些光辉或许不耀眼,但在会在平凡里透着温暖,在努力中藏着力量。行走的意义,就是在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