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内容
  • 版块
  • 最新
  • 标签
  • 热门
  • 用户
  • 群组
皮肤
  • Light
  • Cerulean
  • Cosmo
  • Flatly
  • Journal
  • Litera
  • Lumen
  • Lux
  • Materia
  • Minty
  • Morph
  • Pulse
  • Sandstone
  • Simplex
  • Sketchy
  • Spacelab
  • United
  • Yeti
  • Zephyr
  • Dark
  • Cyborg
  • Darkly
  • Quartz
  • Slate
  • Solar
  • Superhero
  • Vapor

  • 默认(Cerulean)
  • 不使用皮肤
折叠

我的精神家园

段

段明泽

@段明泽
关于
帖子
32
主题
0
分享
0
群组
0
粉丝
0
关注
0

帖子

最新 最佳 有争议的

  • 2025年暑假行走作文
    段 段明泽

    在引擎的轰鸣声中,我终于踏上了云南这片土地。一下飞机,清凉的雨丝便打在身上。可没过多久,阳光便洒满大地,带给我们夏日的热情。如此瞬息万变的天气,仿佛就是当地多样的历史文化在生活中的映照。
    第一天,我们首先参观了云南博物馆,其外观设计异常独特,多面体的外墙层峦叠嶂,互不相交,仿佛象征着云南二十五个少数民族与他们不同的文化。走入博物馆,最醒目的地方是一排排雕像,会不会是当地信奉的宗教呢?走入展厅,迎面而来的是一尊铜棺,上面刻着不同的鸟兽,与汉代的青铜器相比,精美了许多。在博物馆里,我们还参观了贮贝器与牛虎斗铜案,独特的祭柱习俗与畜牧文化昭示古滇国可能来自边地,其观念,祭祀与中原大有不同,在观看牛虎斗铜案时,大牛保护小牛免受老虎伤害的场面刻画的栩栩如生,反应了当地独特的生死观。万老师告诉我们古滇国青铜文化是独立发源地,让我们见识了支撑滇王说出汉与我熟大的文化自信。
    铜,除了体现古滇国强盛的文化底蕴,也隐藏着其他含义。第二天早上的第一站,我们便去了吴三桂复修的金殿,仰头望前,整座金殿纯铜制成,金碧辉煌,抚摸着乌黑的铜柱上雕磨的游龙,我在金属的震动中聆听历史的余韵。二百五十吨的金殿在内外城环绕下,规格可与皇宫媲美,可单纯只是艺术独具匠心吗?老师告诉我们金殿是仿五台山建造的,而五台山的金殿是明朝的象征,这应该是为了收获民心的举动吧。以前朝的象征俘获百姓的信服,把金殿作为工具,以铜的辉煌灿烂,将民心掌握在手,不然吴三桂怎么敢在清朝建造明朝的标志,明帝国的延续呢?
    在此次行走中,我发现不只有铜体现出了物质意义和精神意义的双重性,后几天的那次三塔之行也让我明白了佛教从宗教到统治手段的双重性。夕阳斜照,日光映射在三塔高耸的塔身上,散发出金色光泽,来到塔下,便再一次被震撼了,建在山脚下的三塔极其宏伟,老师问三塔为什么不建在山顶或山腰,同学说是不是因为太难。老师告诉我们,其实,三塔的位置是精心设计的,离大理城不近不远,使刚进入大理城的人,就能看见远处的山塔,且避免了山间显小的问题,大大体现了南诏妙香佛国的特点,这也是笼络民心的一种方法,以佛教来统治国家,在佛教于人民心中扎根时,保证统治者的地位获得稳定的种子也以深根了。 青铜文化后隐藏着古滇国的自信,金殿华丽的装饰下是吴三桂的小把戏,妙香佛国的表象之下是统治者收拢民心的企图,与云南落雨天晴的天气一样,隐藏在表象的云层之中,难以捉摸。我们需要拨开云雾,才能探寻到真相。而我们人文行走的目的便是如此,这也是我此次行走最大的收获。

    文化行走

  • 6月28日 云南行走行前讲座预习
    段 段明泽

    预习问题1:我对云南的印象就是热带雨林广,文化灿烂,生态多样,景观美丽。
    预习问题2:
    我想问的几个问题如下
    1)云南地理位置好,但为什么不是大城市?
    2)云南割裂的地形会不会使得文明发展变慢?
    3)云南对相邻的国家有无大的影响?
    ​预习问题3:
    ​1古滇国 战国时期,庄蹻
    2庄蹻入滇 战国时期,庄蹻
    3五尺道 战国时期,李冰,常額
    4设立云南县 西汉时期,汉武帝
    5七擒孟获 三国时期,诸葛亮
    6南诏国,天宝战争 唐代,张虔陀
    7大理国 五代十国至南宋末期,段思平
    8革囊渡江与设立云南省 1253年,忽必烈
    9明远征云南 1381至1382年,朱元璋傅友德
    10南明最后皇帝被害 1662年,吴三桂,莽白
    11中法战争滇越铁路 1883至1885年,李鸿章
    12护国战争 1915至1916年,蔡锷,袁世凯梁启超
    13西南联大 1937至1946,张伯苓
    14中缅边界协议 1960年10月1日,周恩来
    15对越自卫反击战 1979到1989年,邓小平

    文化行走

  • 6月21日 如何做访谈
    段 段明泽

    手写反馈已发文哲书院微信群。
    生活在这世界上,我们需要认识这世界的方方面面,那怎样去认识呢?萌芽的科学与社会学研究从定量定性的角度来帮助我们认识世界。儿童社会学中又分出了一支,那便是访谈法,它让被忽视的人获得表达的机会,帮助我们了解这世界的不同方面。
    这次的讨论上,孟老师带我们从为什么,怎么样和如何做一个访谈等三个方面着手,带我们了解了访谈的社会学思维的入门方法。在我们的刻板印象中,访谈和采访应该是画上约等号的。两个人在正式的场合,问答一些比较机械的问题,是非分明,但真的是这样吗?访谈,它是一种追求道理,访谈者便是讨论的发起者,这种主动由人出发的视角进行询问,访谈的场景并不单一,可以是田间小道,或是街头巷尾,老师给我们举了一个他和社会弱势人群访谈的经历,从孟老师列举的和视障人群的访谈对话中,我们发现视障人士并不全都是像我们印象中刻板的身影。由此可见,访谈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发现有缺陷的人生命的意义价值,了解他们的彷徨与无奈。接着老师又以杭州西湖为场景,请了几位同学进行了相互的访谈,让我明白了,做好一个访谈,不能主观过度,像考试题目一样的访谈问题,是无法让他人理解,或者有回答空间的。访谈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带领我们换视角来看这世界,让我们明白生活不能被局限化,用访谈来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跨越缝隙的桥梁,将生活与意义相连接。

    本周要点

  • 6月7日 文科有用与否的时文讨论反馈
    段 段明泽

    老师,这部分上周末发的时候没看到这个帖子,连同读书反馈一起发在读书反馈那个板块了。
    时文讨论反馈
    在本次的讲座上,我们进行了一场辩论,围绕文科在当今和未来有无用处,辩论双方探讨了文科的现状,价值和对人类本身的意义,思想,文化等领域的影响,探索了文科在我们生活中的价值问题。接着,我们又进一步剖析了文科缩减的因素。
    本次课让我体会到,理科教会我们探索宇宙世界,教会我们用科学改变世界,创造美好生活。文科虽然不能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却能带给我们美的价值观,教会我们表达自己的感情,教会我们以史为镜,教会我们与人和善。文科与理科的相互交融创造了我们这个鲜艳美好的世界。文科和理科都是人类文化价值中的一块重要的拼图。即使时代的因素,学习文科以文科为专业或许不能马上改善我们的就业和生活,但是文科带给我们的人文精神永远不会消失,在最困难的时刻,文科赋予我们的强大力量和精神终将帮助我们走出困境。

    本周要点

  • 《天风海雨词中龙:辛弃疾传》2025年春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文哲书院)
    段 段明泽

    1.时文讨论反馈
    在本次的讲座上,我们进行了一场辩论,围绕文科在当今和未来有无用处,辩论双方探讨了文科的现状,价值和对人类本身的意义,思想,文化等领域的影响,探索了文科在我们生活中的价值问题。接着,我们又进一步剖析了文科缩减的因素。
    本次课让我体会到,理科教会我们探索宇宙世界,教会我们用科学改变世界,创造美好生活。文科虽然不能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却能带给我们美的价值观,教会我们表达自己的感情,教会我们以史为镜,教会我们与人和善。文科与理科的相互交融创造了我们这个鲜艳美好的世界。文科和理科都是人类文化价值中的一块重要的拼图。即使时代的因素,学习文科以文科为专业或许不能马上改善我们的就业和生活,但是文科带给我们的人文精神永远不会消失,在最困难的时刻,文科赋予我们的强大力量和精神终将帮助我们走出困境。
    2.读书反馈
    第三轮阅读小组讨论中,老师带领我们从辛弃疾诗中的意象入手,赏析了辛弃疾诗中的酒剑鸥等意象,探讨了辛弃疾悲剧的一生,他一生的悲与乐交织成他诗歌中的种种意象。那不断变化的鸥鹭正是诗人心声的体现,彰显了他追求上进的抱负。酒则是他郁郁不得志的愁苦。这次讨论进一步加深了我对时代发展与个人发展的关系的理解。辛弃疾一生立志抗金救国,却因时代所趋,屡次上任又屡次被贬,最终被时代洪流所裹挟。不管什么时代,每个人的命运似乎并不完全由自己掌握,我们只能尽力而为,做最好的自己,尽力活出自由人生。

    书讯微博

  • 《天风海雨词中龙:辛弃疾传》2025年春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文哲书院)
    段 段明泽

    第三次阅读作业
    问题一: 我认为悲剧便是你努力去达成自己的理想,抱负只有一步之遥,却多次失去得不到的机会,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努力白费。而对辛弃疾来说,他多次被启用又被罢免,离他的理想,想实现自己的抱负,始终隔着一层薄薄的墙,始终无法达成目标 。离保卫好南宋的江山只一步之遥,却次次都不得实现。这种不断被任命,却又不断被罢免的循环在我看来便是最大的悲剧。
    问题二:辛弃疾的词中反复出现一些类似长剑倚天,金戈铁马的战场上的意象。我认为这就代表了,他不断想要从隐居的生活中走出来,到战场上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的想法。当时新弃疾处于青年至中年,怀揣着抵抗金的理想,长剑倚天,金戈铁马就是他渴望抗金报国志向的流露与表达。
    ​

    书讯微博

  • 6月7日时文讨论丨当今和未来,文科还有用吗?
    段 段明泽

    问题一、阅读材料一、二,谈谈你何看待“文科衰退”的现象。
    我认为文科的衰退是与时代大势相关联的。理科与文科最大的不同点便是就职前景。理科专业能轻松获得工作,而文科的就业明显更困难。并且理科对经济有更大影响,加上三年疫情爆发,经济曲线走下坡路,培养理科人才便是大部分国家发展经济的最好选择。而文科因为就业率低的问题,会导致增添社会闲散人员,进一步影响 GDP。所以文科目前情况下必势必会出现衰退。但是,因为文科是人类不可取舍的一部分,与人类一同有了数千年的历史,且传递了算法或者 AI 不能传递的情感,所以我认为文科只是短暂的衰退,随着经济逐步复苏,文科依旧会恢复昔日的光彩。
    问题二、阅读材料三,联系自身,你会如何思考自己未来的文理分科或专业选择?
    我会选择理科。相比文科,我本身更喜欢理科,且在理科学习上优势更大。此外,理科就业率更高。加上目前国内部分高校调整文科培养模式,文科相关专业选择空间越来越小,竞争也更激烈。我想以理科为专业,以文科为专业外的兴趣去培养和发展,这样既符合我的个人兴趣,也与当下社会需求更为契合。

    我思故我在

  • 5月行走作文
    段 段明泽

    我们本次行走的第一站是张乐平故居。登上红地毯铺的楼梯,我们参观了张乐平所画的自画像,他所画的《爸爸》和其他的自画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头发像一把把刺刀,显得格格不入,也许这就是他在被撕碎画稿被孩子们抵制的情况下的感慨吧!接着我们去楼下参观了张乐平其他的作品,我们重点关注了他所画的经典著作<<三毛>>,我们发现与最初的三毛不同,在后几年,三毛失去了它原来活泼生动的形象,变得渐渐与时代的潮流相应和,不如最初的鲜活了。这是画家的心声吗?显然不是,这是他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不得已而为之吧。
    离开张乐平纪念馆,我们来到了中国电影制片厂旁,老师给我们讲了经典的工农兵标志,让我明白了,之前讲座上所讲的所谓艺术是为党服务的的现实上的运用,老师告诉我们,该电影制片厂曾经有一千多名员工,文革后近300人遭受迫害,3/10的比例,从原来的亲朋好友变成互相猜疑,互相打击的敌人,仅仅是为了生存,让我进一步感受到了文革的恐怖与黑暗。
    之后我们来到了聂耳的雕像旁。全国各地有无数的聂耳雕像,纪念他谱写国歌的伟大事迹。可另一位与他一样为国歌谱做出伟大贡献的音乐家田汉呢?纪念他的雕像少之又少,留下的名字都不是他的原名,一切都只是因为他被批斗迫害了吗?他的贡献就因为批斗而彻底被抹杀了吗?这让我再次被文革的黑暗所震惊。
    从雕像处出来,我们又来到了一个展示文革时期艺术家的街区,了解了陆洪恩的伟大事迹,他是多么有才,年纪轻轻就获得了艺术学院校长的职务,即便如此,批斗的浪潮依然势不可挡,就连他那篇为了点醒当时沉睡的人们的最后演讲都被当做罪证,被当作反革命分子处决。
    继续往前走,我们来到了有普希金雕像的花园,这个上官云珠和瑶瑶做最后诀别的地方,从雕像基座的文字上来看,雕像已经重塑过很多次了,都在结合当时的背景,这些雕像本来不受重视,是因为当时的亲苏风气拯救了它,更让我体会到了时代变化, 时代潮流的不可阻挡。
    行程的最后,我们来到了上官云珠自杀的小楼,当时他怀揣着让瑶瑶不受牵连的想法,喊着毛主席万岁跳下楼去,栽倒在菜筐中奄奄一息,最终去世。令人感到讽刺的是,那筐被鲜血染红的菜最终还是进到了那天买菜人的身体中,只是冲了冲水,把血迹冲干净了而已,水带走的不只是血迹,还有当时人们对这位饱受批斗,默默无闻的明星的唯一印象。
    文革是黑暗的,可到现在人们却还没有接受他,甚至在很多平台上文革的信息都不支持被展示,逃避没有实质的作用。我们要正视文革不好的一面,反省这焚书坑儒般的暴行,让它不会在今后再次发生。

    文化行走

  • 5月17日 上官云珠和她的时代 行前讲座 & 时文讨论
    段 段明泽

    讲座反馈:
    在这次的讲座上,我明白了,文化大革命为什么为什么革命的是文化?老师告诉我们,毛主席所说的文艺是为党服务的,从中我理解到,在文化大革命中,文化是一种工具,让高级艺术人士"洗心革面"割掉"资本主义的尾巴",嗯,而在老师的讲述中,我还发现文化大革命是一件很古怪的事情,如国歌的编曲者田汉,他本应是,国家的功臣,可却被说成反革命分子,受到了无数不公平的待遇,在文化大革命中,就连帮助贫苦的人民都能被说成反革命,可以和秦始皇焚书坑儒相比,让许许多多的高级知识分子被杀或自杀,文化大革命的目的,批判资本主义,防止资本主义思想侵蚀文化,可到头来,革命的结果却是文化的停滞,让真实的文化丢失只剩下了假文艺,其本质已早已不在了。
    ​时文反馈:
    ​在这次时文讨论中,我们探讨了近期在舆论媒体引发轰动的协和“4+4”事件。以舆论焦点为切入点,将国内“4+4”医学培养制度与国外的制度进行对比后发现,相较于国外严格的考核制度,国内的“4+4”制度存在执行弹性较大、医师培养出的基础知识不足等问题。并且该制度不够公开透明,容易成为有背景之人钻漏洞的机会,人为因素干预空间过大。这让我意识到,若想让医院在民众心中成为值得信赖、能提供安全保障的地方,在人员选拔方面,需要社会各界与监察人员共同监督,如此才能避免教育功能失效、缓解医疗资源焦虑等问题。不仅是医疗领域,在其他方面,选拔人才时同样需要监督监管,防止家庭势力背景强大的人浑水摸鱼,从而更好地保障社会的安定。

    本周要点

  • 5.17时文讨论 董小姐事件
    段 段明泽

    问题一:我认为在董小姐事件中,引发公众质疑和舆论的焦点并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因事件揭发出董小姐她学医的背景,导致了正常花费长时间学医的人产生了不公平的情绪,引发了全社会对教育公平性的质疑,对医生的信任危机和医疗的安全问题的担忧。从我的角度看,我认为事件被聚焦在这个焦点上是必然的,因为学医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而董小姐却因为家庭背景,省去了许多年的时间,如果换作我是一名医生的话,看到这样的事实,也一定会非常的质质疑,气愤。换作我是病人,这样没有正规考核就上岗的医生给我看病,我会担忧生命安全都得不到保障。
    问题二:协和4+4的初衷是招收跨学科,能力强,真正热爱医学的人才,使协和在临床能力的优越性增加,让协和医院再次取得领先的位置,但协和的4+4的培养方法却很容易被有背景的家庭利用,安插入想要提拔的人,让他们的后代能更快更轻松地获得高学位,这会直接导致患者的生命安全可能得不到保障,以及社会对医生的信任问题也会受到影响。协和4+4从根源上来看,是在选拔的层面出现了问题,只要有足够雄厚的背景就能钻政策的漏洞,不用付出同等的努力就能抢夺真正优秀人才的机会,走上4+4人才选拔的高速直通车。

    我思故我在

  • 5月17日 上官云珠和她的时代 预习
    段 段明泽

    问题一,我对姚姚的母亲上官云珠印象很深刻,她爱姚姚的行为和对她过度的严苛,让我觉得有一种矛盾存在,是因为时代的原因才产生了这种与隔阂中的爱吗?而从这封信里,又能读出上关云珠对瑶瑶的关心,希望她不会像自己一样过一段痛苦的生活,是一种对父母对子女的单纯又无私的爱。
    问题二,林风眠销毁他的画是因为在文化大革命那段可怕的历史时期,他担心自己的画作都可能被当做是罪证,被认为是所谓“黑画”,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文化人的命运,我认为这样的行为是一种牺牲画作的自保,为了能在将来再次将画作画出来,宁可牺牲当下,把已经画好的作品销毁,让画亡人在。在当时动荡的社会,相比人画俱亡,林风眠的选择无疑是正确的。
    问题三,我认为陆洪恩发表最后的演讲目的是为了批判文革的暴虐残暴,避免历史重演。据我了解,巴金早年间曾受压迫,写了很多违心的文字批判了一些文学作品,并批判了胡风等人,而文革后,写下怀念胡风的文字,既是对让后人铭记文革这段惨无人道的历史教训,也是对胡风等因自己的违心批判受到伤害的人的一种愧疚。

    文化行走

  • 《天风海雨词中龙:辛弃疾传》2025年春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文哲书院)
    段 段明泽

    第二次读书反馈
    本次读书讨论时,因为对读过的一些细节有些忘记了,按老师要求去旁边重新读书,没能参与读书讨论,实在遗憾。通过读同学们的讨论反馈,我对辛弃疾形象有了更加立体的认知。他组建飞虎军时藏起御前金字牌,展现出他的军事与政治魄力,却因“胆大执拗”遭弹劾,改革理想不断受挫。隐居时,虽表面闲居赏景,词中却暗藏壮志未酬的悲愤。重读的过程不断感慨他“治荒平寇易,处官场难”的处境,也从他屡罢屡起中,感受出封建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执着与无奈。

    书讯微博

  • 5月24日(周六下午)行走报名
    段 段明泽

    文哲书院段明泽以及一位家长(如果可以) 报名参加行走

    文化行走

  • 5月10日 南宋绝唱 & 读书小组
    段 段明泽

    说到南宋时期的词人,我脑海中,首先想起的便是辛弃疾或者陆游,对漂泊江湖的典雅词人姜夔并没有多少了解,直到课上,老师带我们从题目入手,重新认识了这位被誉为晚唐隐士陆龟蒙的词人,以及他走出的那不特意表现的路。姜夔一生中有很多诗是关于爱情的,比起他人写的甜腻的诗词,充满了一种清幽和梦幻缥缈,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预习时我感到难以理解,直到老师告诉了我们姜夔的爱情故事后才理解,他原本和情人许定终生,可他的恩人却好心办坏事般将侄女许配给他,也许这就是他常常梦见情人指责自己是薄情郎的原因吧,所以从他的爱情诗作中可以品味出深深的矛盾与痛苦。并且值得一提的是,姜夔一生未做官,其实因为他科举从未上榜,但后来他的朋友又给他了做官的机会,一个能结束他四处奔波的机会,可姜夔却没有接受,又能感受到,他虽为下层人士,却以一己之姿走出了一条倔强的人生道路。

    本周要点

  • 《天风海雨词中龙:辛弃疾传》2025年春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文哲书院)
    段 段明泽

    第二次阅读作业
    第三章 醉里挑灯看剑、第四章 剩山残水无态度
    1.继续完成辛弃疾年表,读书小组时带过来;
    2.请结合完成的人物年表,选取一个辛弃疾遇到的“职场困难”,说说他是怎么应对该事件的?如果是你,你又会怎么做?(不可与上一层帖子同学重复)
    职场困难大致定义:职场困难是指在工作中遇到的阻碍或挑战,可能来自任务本身、人际关系、环境或个人因素。这些困难会影响工作效率、情绪或职业发展。常见的职场困难包括:任务压力、沟通问题、职业发展瓶颈、技术或资源不足、心理压力……大家也可以联系日常“小组合作中意见冲突”的案例来回答问题。
    我认为辛弃疾遇到了被频繁弹劾罢官、频繁调任其他地方的职场困难。如在湖南任职时组建飞虎军,以及他用来请战的《永遇乐》传到朝廷后,都受到排挤,导致被罢官。但他依然保持乐观,积极履职,坚持文学创作。在被调任其他地方后,他整顿城镇,使当地百姓安居乐业,让城镇得以从金兵的洗劫后恢复。被罢官隐居后,他也并未产生悲观情绪。
    比如辛弃疾在湖南组织飞虎军,惹怒了朝廷官员,以“专制擅权、用钱如泥沙”等理由被罢官。此后在铅山等地隐居,他仍不忘国家安危,心系家国,创作了许多爱国诗词。
    如果换做是我,我觉得自己会对将我罢官撤职的国家感到失望,进而选择一直归隐山林,不再关心国事,而是享受自然与生活的美好。
    3.辛弃疾在被罢官前写下《水调歌头·盟鸥》,第一次罢官后又写下《踏莎行》等,第二次罢官同样留下了不少作品,对比这些带有归隐意味或者归隐中创作的诗词,你认为辛弃疾对“归隐”的态度到底是什么样的,在罢官前和两次罢官中是否发生了改变?这样的改变原因可能是什么?请联系具体诗词句展开说明。
    我认为辛弃疾的隐居是一种假隐居,他并没有达到像隐居那样不问世俗的超脱境界,反而是一心想要回到朝野,报效国家,实现自己的理想。在被罢官前,我认为他对隐居生活是一种向往,既能享受自然的风景,也能远离朝廷中那些贪官污吏。第一次被罢官后过上的隐居生活就像一种休闲的享受风景与写作的美好生活,从他在带湖修建居所享受田园生活,以及他所写的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诗中“稻花香里说丰年”等形容美好生活的诗句,能看出他的自在,但这种闲适背后始终藏着“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的不甘。而第二次罢官时,他已步入暮年,《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里“醉里挑灯看剑”的梦境与“可怜白发生”的现实碰撞,让报国无门的悲怆凸现出来,此时对时局的忧虑已远超享受隐居的心境。这样的改变可能是因为归隐并非主动。被动归隐使他始终心系朝堂;酗酒既是排遣愁绪的方式,也可能加剧情绪的抑郁与焦虑;而对沦陷故乡的思念,与收复中原的理想紧密相连,三者共同将他推向“身隐心不隐”的境地。从他的《贺新郎》“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的悲啼意象,到《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借古讽今,辛弃疾的词作始终是他精神世界的写照。

    书讯微博

  • 4月26日 中世纪讲座 & 时文讨论
    段 段明泽

    1.讲座反馈:
    这次讲座我们探讨了中世纪的骑士文化。老师从对中世纪(古罗马古希腊之后到文艺复兴之前的这段时期)的印象讲起,借助宗教地图,以“中世纪地图中东方代表新生、西方代表死亡”的观点切入,融合时间与空间维度,从宗教信仰、现实需求等因素分析了中世纪的时代背景与基本状况。接着,由宗教文学引入骑士史诗,讲述了成为骑士的条件及其面临的重重困难,让我们了解到中世纪多元融合的“五彩斑斓的黑”。
    这次讲座让我体会到不同时代的独特美感。不论是印象中充满宗教色彩的“黑暗”中世纪,还是原始的石器时代,亦或是如今发达开明的现代,每个时代都独一无二,有着专属的美感。它们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写照,反映着社会的成长轨迹,更是人类历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时文讨论反馈:
    在今天的时事讨论部分,我们了解了特朗普政府增加关税的事件。老师从关税角度分析了其背后的多重原因,列举了该政策的利弊,让我深刻认识到国与国之间的政治外交充满复杂性与不确定性,也真切体会到我国在外交博弈中的自信与智慧。

    本周要点

  • 4月26日 中世纪预习
    段 段明泽

    1.提到中世纪,我最先想到的一个名词是宗教,形容词是黑暗。
    2.图上的条纹指现实中的什么事物,有什么含义吗?
    3-1在我的印象中,高尚的人,他们都是很清廉的。两首诗中的爵士和骑士都衣着十分华丽,带着华丽的武器装备,这是为了凸显他们的什么特点呢?
    3-2.诗中的二人都有很强大的本领,体现在罗兰之歌中,罗兰公爵用他的宝刀攻下了大片土地,交给花白胡须的查理统治。在尼伯龙根之歌中,“这位堂堂的高明的骑士跳下马背,那头野兽无可逃避,逃不掉他的手掌,他立刻把它生擒。 ”
    ​3-3在这两段描述中,我认为罗兰伯爵的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诗句罗兰死了,上帝让他灵魂升天,他把头放在手臂当中,合起双手,一命告终。上帝派来的天使切鲁宾和圣米迦勒救苦救难的大神,他们一起还有圣加伯里,他们把伯爵的灵魂带到乐园里。从最后一段的2万人都昏倒在地,奈蒙公爵也非常痛惜那蒙中能感觉到罗兰伯爵在人们心目中的位重,和对战场胜负的重要,大量奇幻的描写也深切体现了罗兰伯爵的神圣。

    他山之石

  • [时文讨论]预习:特朗普的“关税大战”
    段 段明泽

    1.我认为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是一个打击敌国,并让本国增加收益的举动,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十分频繁,许多美国的工厂为了降低开销,将自己的场地设置在税务较低的国家地区,而非美国本土,这直接导致了美国不能直接从企业中获得利益,而关税的提高会促使在海外建设场地的企业需要回到美国本土才能避免交巨额关税,所以特朗普增加关税的举动是一个直接增加本国经济收入来源的行为。
    2.我认为关税是为保护国家利益而存在,是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时需要交收的一定费用,如果没有关税,本国商品可能会受到他国商品的冲击,导致国家的经济产生巨大的问题,是一种为了主动打压他国的进口商品扶植本国经济产品的事物。
    3.如果国家提高关税,从国家内的商品来看,市场份额会增大,他国的商品因为进口价格升高产品的竞争性降低,进口可能会缩小,导致本国贸易商品的市场增高,而从消费者的视角看,可能商品的价格会增长,因为提高关税进口的商品,如果不提价的话,无法获得盈利,而从政府的角度看提高关税可以使本国的企业不受外企的排挤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我思故我在

  • 4月19日 辛弃疾讲座 & 读书小组
    段 段明泽

    在听本次讲座之前,我一直把辛弃疾与陆游视作相似之人,听了老师的讲解才意识到他们差异巨大。辛弃疾是真刀真枪上过战场的狠角色,曾率五十人勇闯数万敌军之中擒拿敌将,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自己的军事天赋,用生命诠释了“男儿到死心如铁”的豪情壮志。而陆游晚年只能在梦中见到铁马冰河的壮阔场景。即便当时半壁江山已失,他也已满头白发,自己上奏的《美芹十论》未获认可,却依然执着主战,即便隐居山中,心中也始终牵挂着国家兴衰。他们都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本周要点
  • 登录

  • 没有帐号? 注册

  • 登录或注册以进行搜索。
Powered by NodeBB Contributors
  • 第一个帖子
    最后一个帖子
0
  • 版块
  • 最新
  • 标签
  • 热门
  • 用户
  • 群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