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金枝玉叶:读《上海的金枝玉叶》有感
读完《上海的金枝玉叶》,感慨万千。戴西曾是上海最璀璨耀眼的金枝玉叶,命运的风暴却没有眼睛似的席卷而来。而那抹深沉、牢靠的、优雅从容的底色,在黑暗中仍熠熠生辉。
戴西出生在上海顶级的家族中,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而她却没有变成任性的富家女,而是通过学习成为了有思想、独立优雅、光彩照人的一位女性。但命运总爱开一些玩笑,让她跌入了泥潭。丈夫被捕入狱,自己也被抓去农场劳改。然而她并没有像命运低头。没有烤箱,她会用贫民窟的铝锅做好吃的蛋糕、会用铁丝烤吐司吃。在农场里,她干着脏乱的活,却也一直保持着优雅与干净考究。曾经弹奏钢琴的纤纤玉手也满是疮痍,已经变了形。而她却说:“还好,只是手指不再灵活,不是很痛。”多年以后,在美国有人问戴西劳改的情况,戴西说:“劳改有利于我保持体型不在那时急剧发胖。”她总是这样,永远从内心保持自尊与优雅。
而它在和张菁英女士一起办锦霓时装沙龙的时候,她是多么喜爱这份工作,她寄希望于此,希望中国人也能拥有自己的事业,希望中国丝绸能与英国呢竞争,多么宏大的愿望!而在这一章的最后,却写到:“大家都说四小姐在国际饭店玩新衣服,只要她玩的高兴就好”一个“玩”字就轻而易举否定掉了她的真心、她的宏愿。没人相信高高在上的郭家四小姐会怀揣着一份炽热真诚的心投入其中,只想是富家子女是一时兴起罢了。看到这里我就感到有些感慨有些惆怅还有一丝悲凉。
一切平息之后,戴西却做出了令所有人疑惑的选择:她不让儿子中正再回到中国,然而自己却回到了中国。有一个学生问她,她说:“因为我是中国人,这里是我的家。”戴西从澳大利亚回国后,又有人问她回到了自己出生的地方,为什么还要回来?她说:“我的整个生活在上海,我不能离开我的生活,所以我熟悉了我的一生。我的理发师傅,我的床。”戴西没有离开这个让她跌落破碎的地方,因为这是她的根,她原谅。
戴西最吸引我的最先是从里到外气质上的优雅从容;后来更多的是历经磨难后她仍对美好的不懈追求、在任何时候窦保持端庄尊严有温度......即使步入晚年,满头白发也遮不住她大家闺秀的气质,是真的金枝玉叶,在岁月的碾压下仍然开出淡雅芬芳的花。她用自己的一生告诉我们即使身处困境、跌入泥潭,仍可以保持尊严与优雅,顽强的活着,保持一点光亮,温暖自己也照亮他人。所以我觉得书名取得很好,戴西就是真正的金枝玉叶啊。
廖景希
-
2025年暑假读书《上海的金枝玉叶》 -
6月28日 云南行走行前讲座 -
《上海的红颜遗事》2025年春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西文书院)1、姚姚在这个阶段经历了哪些困难和压力?请至少罗列两条,并标出书中对应的页码(请尽量不要和其他同学重复)
与开开相爱后又被迫分离(p167);生子期间只有几个人来看他,最后还把自己的亲骨肉送人了(p170-174);因为家境问题只能被分配到外地工作。(p194)
2、在姚姚的“分配”事件中,姚姚遇到了什么问题?有没有任何你不理解的地方?
学校一直不给她好去处去工作,结果看了档案才知道档案很干净,而学校一直那这些没有的事不让她好好工作。
3、你觉得,作者为什么要记录姚姚的故事?我们又为什么要读姚姚的故事。请至少各给出一条理由(可以是书中提到的,也可以是你自己的理解,请尽量不要和其他同学重复)。
作者是为了记录那个时代普通人的一生,来反映当时社会的风貌、黑暗的社会对普通人心灵和肉体的摧残,更是为了让现在的人不忘记、牢记历史,从而不再让那段不愿被提起的时代重蹈覆辙。在最后一次读书小组讨论中,老师问我们:作者为什么写姚姚这样一个人?她的身上有什么值得写的或者与他人不同的地方吗?通过组员的讨论,我明白姚姚不仅仅是像上官云珠,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许多形形色色的人的缩影,她是当时社会人民的一个代表,像一面镜子,反映着当时的社会。但她身上也有不一样的东西,她的背景处于“好”家境处于“坏”家境之间,不上不下,遭受了很多磨难。但她坚韧,努力的活了下来。这一点让我很是触动。
-
6月28日 云南行走行前讲座预习预习问题1:
你对于云南的印象和了解有哪些?至少写出5条你所知道的“云南”(任何方面都可以)。
风景秀丽、地理与生物的多样性、民族文化丰富、是西南联大的创立地、气候多样、具有特色的美食
预习问题2:
阅读下面提供的行走主题和分主题的题解,结合视频《什么是云南》,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提出3个有价值的问题。
云南作为著名的“民族走廊”,其形成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在与越南、老挝、缅甸相接壤的背景下,云南是如何推动与东南亚的合作与交流?
云南如何在保护传统文化、维护民族多样性的同时,实现现代化的发展,促进经济的繁荣?(如何把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
预习问题3:
将以下发生在云南的著名历史事件的朝代(时期,近代史具体时间)和牵涉到的著名人物查阅写出。
1、古滇国,战国至西汉, 庄蹻2、庄蹻入滇,战国时期,楚襄王, 庄蹻3、五尺道,秦朝 , 秦国蜀郡太守 李冰 4、设立云南县,西汉 汉武帝5、七擒孟获、三国时期,诸葛亮 ,孟获6、南诏国、天宝战争,唐朝。蒙舍诏首领皮罗阁7、大理国,五代至宋8、革囊渡江与设立云南省,元代,忽必烈9、明远征云南,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命令 傅友德 、 蓝玉 和 沐英10、南明最后皇帝被害。清朝。 吴三桂。朱由榔 11、中法战争滇越铁路,清朝。冯子材 和 李鸿章12、护国战争,蔡锷 、 唐继尧 和 李烈钧,1915年12月25日至1916年6月13、西南联大,1937年张伯苓、蒋梦麟、梅贻琦14、中缅边界协议,1960年10月1日,主要人物有 周恩来 和 吴努15、对越自卫反击战,1979年2月17日至1989年,主要人物包括 徐向前、许世友、杨得志 等 -
6月21日 如何做访谈我们常常对生活中的许多社会现象习以为常了,而忘记探究其中的原因与道理。讲座开头用"柏拉图的洞穴隐喻"生动诠释了访谈研究的价值——我们就是那个在洞穴中的人,常被自己的“经验”所迷惑,只能看到表象,而看不清事物的本质,无法看见真实的世界。
印象深刻的是老师让同学们用访谈的形式组织几个问题,去得到他人眼中西湖这个“世界文化遗产”的看法。而几乎无一例外地,问题要么比较模糊,要么比较局限,有时态度又太过强硬,不能给予受访者更好的表现空间,也就不能透过他人的眼睛来看这个世界了。
中间老师用what how why来介绍采访与访谈的区别,让我明白采访仅仅对“洞穴墙上”影子的记录,而访谈则是要追问“阳光”下的真相与“道理”我就引用了老师总结的话来收尾:“访谈,让被忽略的人们获得表达的机会,也让我们透过别人的眼睛看世界”
-
6月7日 文科有用与否的时文讨论反馈时文讲座反馈
今天最激动人心的环节莫过于辩论环节,即使身处观众席,我仍能感到辩论带给我的久违的热血在燃烧。以下是我整个讲座一些感触与想法的分享。
值得深思的是老师的两句“灵魂拷问”:文科难道就仅仅是几门科目吗?文科与理科一定为对立的吗?在场的片刻寂静后,回答是:不,文科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一种对生活的理解;文科与理科是交叉相容的。这让我脑海里本有的固化思维开始瓦解。当今的社会为什么理科“地位”比文科要高呢?这是因为国家需要更先进的科技去进一步发展,人们需要工资更高的岗位去生活。而如今的文科呢?似乎变成了一种慰藉。
回到辩论:反方更占优势。这个结果虽在情理之中,但仍然让我有些错愕:难道反方说的都是正确的吗?辩论后的提问环节进行时,看着笔记本记录的文字,我突然发现了漏洞:反方一直在强调“就业”,而反方说的这个“就业”问题仅限于当下,而辩题的时间背景为“当今和未来”。在未来,随着AI的迅速发展,死记硬背的知识等会被淘汰,真正重要的是创造力、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而这些正是文科的优势啊。按反方的思路来讲这就算是“有用”了吧。 -
6月7日时文讨论丨当今和未来,文科还有用吗?问题一:如何看待“文科衰退”现象?
很多人只看工资高低。这导致文科生就业难、收入低,越来越多人不愿学文科。文科找工作确实难一点,但社会不能只有科技没有人文,文科培养思考能力、创造力、沟通能力,这些很重要。
问题二:如何选择文理分科或专业?
文科和理科各有价值,我们可以结合兴趣和能力。
现在AI发展迅速,死记硬背的知识会被淘汰,真正重要的是创造力、批判性的思维等,而这些正是文科的优势。不要只为了个人利益而放弃真正喜欢的东西。我的话,我估计选两者相结合的吧。 -
5月行走作文读《上海的红颜遗事》后感
(抱歉因为前段时间家长都因有要紧事不在本地 我本人也就不知道要写什么。实在抱歉)
合上书本,姚姚的故事也落下了帷幕。我仿佛透过书中一张张黑白的照片,触摸到那段历史的遗痕,深深刻入心间。
文中经常提到姚姚不太爱笑,成天一副忧郁的模样。人们总说小孩哪里会有什么心事,可姚姚的心事都藏在眼睛里。姚姚的一生似乎是支离破碎的,父母多次离婚、与爱人生死相别、孩子被迫送人......了解她故事的人可能知道她本不该如此,一切只是时代的手笔。
姚姚出生在一个优渥的家庭,时代的魔爪也伸进了她的生活。父亲被扣上贪污分子的帽子,母亲被批斗,最终跳楼自杀。姚姚,你给母亲贴大字报的时候心情是怎样的呢?燕凯的暴烈死亡方式,与开开偷渡未果后的相别。姚姚,你一个人待在冰冷的医院内最后还把亲生骨肉送给他人时,你怎么想的......
姚姚的一生是又苦又惨的,看见身边的至亲之人陆续离开,照片中的你真的是在笑吗?姚姚一直坚强的活着、努力想去美国除了为了灯灯,也是为了让时代的真相得以保存,为了有人见证吧。我想着是最好的方式了。
姚姚的眼里总是透着忧伤,努力坚强乐观的活着,最后却死于非命。那辆车碾过的不仅仅是她本人,也是她的一抹希望。那个时代总是给她一点希望,又慢慢让她亲眼看着希望破灭,反反复复。
还记得姚姚去世后的告别会上,张小小听清了音乐学院对姚姚的悼词:“他是个没有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
张小小流下了眼泪。那是姚姚为世界留下的最后一件东西。
因为姚姚还无法安息。 -
5月17日 上官云珠和她的时代 行前讲座 & 时文讨论讲座反馈
在本次讲座中我有很深的的感触。在一页又一页的ppt播放中我感受到了当时那个混乱时代的荒唐。资产阶级以及知识分子被认为是有“原罪”的,你的一言一行等都会被受到曲解,甚至只是一部戏中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一句话:“清清白白地做人,认认真真地唱戏”——都会被批判说其不问政治、只思考个人、没有革命等等。
国歌填词者田汉被定为叛徒,死时登记不用真名,家人甚至都不知道他的死;“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被批斗后投湖自尽,十多年后骨灰才被安放;演员上官云珠多年被批斗,致其跳楼自杀......讽刺的是,林昭早年对毛主席极为虔诚,却因指出干部的问题被批斗,多次入狱,甚至用血在白色被单上写作二十万字之多。而后来对她的被捕、死亡仅用“错”字涵盖了发生的一切。
这些又让我想起了讲座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话:“五十年代的文字狱并非个人所为,而是制度化暴力的产物”。
最后想谈谈巴金先生一直想要建立的“文革博物馆”。听樊老师讲香港曾有一座“文革博物馆”但最后也因大陆的控管而被解除,至此世上再无“文革博物馆”。我一直其实挺不理解的,明明那段历史已经发生了,却有一双大手一而再再而三的阻挡着人们不让“直面”。从老师讲述的字里行间中,我能感受到提起这段历史是要多么谨慎,仿佛一触摸就是一种罪般,(我的比喻可能不太恰当...)而那历史本身又是那样敏感。关于文革的作品成为了禁区,在教科书中对文革的描写也模模糊糊。巴金先生想建立"文革博物馆"是为防止历史重演的技术性方案,更是为了重建公共记忆,让其永刻与人们的记忆中。而“我们”一次又一次的逃避是干什么呢?日本对我们的恶行我们铭记在心,建立了一个又一个关于抗日的博物馆,日本内部却只字不提,于是我们对其憎恶更胜(这里的对比也可能不太恰当...);“我们”当年内部互相的摧残,后来却连一个“文革博物馆”都没有,是不是还挺讽刺的。我曾看到过这样一句话:“绝不可能通过封存一段历史,从而可以忘却掉这段历史,还可以让这段历史不再重演。”
我还记得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中有这样一句话,大概意思是:“......铭记的是历史,而不是仇恨”,而为什么不让我们铭记文革那段历史呢?难道是想让我们重蹈覆辙?既然谁都不想再“重温”,那为什么要回避呢?
我想,巴金先生不同于很多人选择用“暴烈”的方式在那个荒唐的时代结束自己的生命,而是选择了坚韧的活下来,是为了告诉世界那个不愿被世人提起的那个时代仍有人见证,也是对时代无声而有力的抗争吧。时文反馈
董小姐事件与协和4+4能快速传播并一起公众的注意主要原因就是公众对于“公平性”的敏感以及对医疗资源的焦虑。通过本次时文讲座,明白了协和设立4+4是效仿美国等欧美国家,培养跨多个医学领域的“六边形战士”,但因无统一考试导致本国模式透明度低,考试标准不明确导致分数执行弹性大,基础医学知识可能不足,并且学校对学生经验规培的时间也比其他国家少太多等。 -
5.17时文讨论 董小姐事件问题一:你觉得在董小姐事件中,引发公众质疑和舆论的焦点是什么?请谈谈你对于这一核心焦点的看法。
核心焦点:
在董小姐事件中,引发公众质疑和舆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董袭莹的学术背景、职业路径以及协和医学院“4+4”培养模式的公平性和合理性上。公众对于董袭莹的非医学本科背景却能快速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并在短时间内跨越多个医学领域进行学习和实践表示质疑,同时对于“4+4”模式是否存在特权和捷径也产生了广泛讨论。
看法:
在医学这一专业化和严谨的领域,公众的担忧是对的。如果“4+4”模式确实存在特权和捷径,那么这不仅会损害教育的公平性,还会对医疗质量和患者的信任产生负面影响。因此,相关部门应对此进行深入调查,确保医学教育的公正性和医疗安全。问题二:你觉得4+4医学生培养制度的初衷是什么?协和4+4为什么出现了问题?
初衷:
4+4医学生培养制度的初衷是为了打破医学传统教育,体现医学本源的多学科性。培养兼具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医学人才。
协和4+4出现的问题:
由于招生自主权掌握在协和医学院自己手中,公众对于招生过程是否存在不规范以及公正性表示质疑。
“4+4”模式的学生在医学本科阶段的学习时间相对较短,可能导致他们在临床知识和经验方面存在短板。 -
5月17日 上官云珠和她的时代 预习信中反复出现的"不必回来""好好锻炼"之类的语句字里行间藏着母亲的本能——既希望用政治正确的表态保护女儿免受非议,又难掩对女儿独自面对世界的担忧。那句"有些事你太不懂了"的叹息,与她自述"吃过不少大亏"的隐晦表达,反映出她作为过来人对时代风险的敏锐。
林风眠将画作浸泡成纸浆的行为,表面看是恐惧驱使的自保,实则是清醒的主动牺牲。他深谙在那个年代,这些融合中西的现代作品会被解读成怎样的"罪证"。那些人将艺术语言政治化的荒唐的逻辑,迫使艺术家不得不以毁灭毕生心血来换取生存权。
记忆深刻的是林风眠那句"我总算画过了",道出了所有被迫沉默者的悲凉。陆洪恩
作为音乐指挥家,陆洪恩选择用语言而非音符完成最后乐章。而他的死亡因此成为最震撼的行为艺术。当权者不仅要消灭他的肉体,更要公开摧毁其思想。而他将刑场变为讲台,我认为他想通过这一次用生命换来的演讲,发出最后的吼声,以告诫人们,也是对时代的抗争。巴金
《怀念胡风》中有一种忏悔不是宗教性的,而是他意识到自己在这场暴力漩涡中中既是受害者也是同谋。
"文革博物馆"是为防止历史重演的技术性方案,更是为了重建公共记忆,让其永刻与人们的记忆中。 -
5月10日 南宋绝唱 & 读书小组姜夔一生漂泊江湖,布衣终老,其命运与南宋偏安一隅的局势紧密相连。例如《扬州慢》以“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起笔,却以“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收束,将家国残破之痛寄托于荒凉景物,体现了他对时代的批判。
“清空雅音,以冷调写深情”姜夔词被张炎评其“清空”。如《暗香》咏梅,以“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开篇,将个人情感与梅花的高洁交织,意境清冷,情感却暗流涌动。
《踏莎行》以“燕燕轻盈,莺莺娇软”来喻情人,却终归于“淮南皓月冷千山”的孤绝。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姜夔的爱情词。当时的很多古人都有种清高,认为写爱情是很“俗”的,不屑于去描写。而姜夔不仅反其道而行,而且反俗为雅,讲座中形容他的爱情词的几个形容词就很贴切:“硬”“冷”“清刚”“绝不软媚甜腻” -
《上海的红颜遗事》2025年春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西文书院)读书小组的讨论最后留下了两个问题
1.燕凯为何选择一种暴烈的死法呢?
燕凯的死亡,也许可以看作是对那时荒谬时代的控诉。
本是红色家庭却在1970年被认为是反革命小集团的成员,他怎么能不恨?他本是批判他人的一方,却成了被批判的人物,这种强烈的落差、命运的捉弄使他衍生了对时代荒谬的恨、对命运不公的恨吧。
他的自杀方式是“暴烈的”,仿佛要让所有人看到他的愤怒与绝望。我认为这种“暴烈”不是懦弱,而是最后的反抗。
《上海红颜遗事》通过描写当时社会下普通人的故事,揭示了个人在当时背景下的渺小与无力,让人思考:当历史成为指向人们的利刃时,“暴烈”的死亡是否成了唯一的发声方式?我想未必,让我们看看姚姚的选择。
2.姚姚为何选择活下去?
与燕凯的激烈反抗不同,姚姚的生存策略更“隐忍”。她没有选择以死亡控诉时代,而是选择活下去。这种生存理念在极端年代并不罕见,它不代表懦弱,而是一种更持久的抵抗——活着,意味着历史仍有见证者。
尽管家庭破碎,姚姚仍试图在人际关系中寻找温暖,比如与恋人、朋友的互动。这些细碎的情感联结,成为她支撑下去的动力。在书中,她曾短暂地拥有爱情,甚至怀孕,尽管并不圆满,但这些经历证明她并未完全放弃对“正常生活”的期待。
这也是我喜欢姚姚的一个点:她既未完全屈服于命运,也未以激烈方式终结自己,而是在破碎中寻找微光,哪怕只有那么一点点。 -
《上海的红颜遗事》2025年春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西文书院)在《上海的红颜遗事》中,姚姚与上官云珠的关系在后期有复杂转变。上官云珠作为母亲,在政治高压与精神崩溃的边缘,对姚姚的关爱被扭曲成一种矛盾的情感,既有对女儿未来的担忧,又有自身无力庇护的愧疚。
关于最后一次对话的理解:
上官云珠死前与姚姚的对话,可以解读为一个濒临绝望者的告别,她可能试图通过语言传递某种嘱托。这段对话是母亲留给她的最后印记,对话中没有大段的语言,有的是沉默与欲言又止。两场自杀:
上官云珠之死:对姚姚而言,母亲的死是信仰的崩塌。上官云珠不仅是血缘至亲,更是她在动荡中仅剩的情感依托。
燕凯之死:恋人的自杀则加剧了姚姚对“被抛弃”的恐惧。燕凯的选择可能强化了她的自我怀疑。
姚姚对两次死亡的表象反应不同是对母亲之痛更隐忍,对恋人之死更外显,但本质都是对于一种不可控制的失去的绝望。上官云珠的死让她学会用麻木保护自己,而燕凯的死则更直接击溃了她对情感的信任 -
4月26日 中世纪讲座 & 时文讨论时文反馈:
时文讲座老师用两个镇子的交易让我明白了关税是什么。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是为了保护美国企业等,比如对中国商品加税,让美国货更便宜。但这也可能让商品涨价,影响消费者等。老师用简单例子讲清楚了利弊,虽然政策复杂,但时文讲座很有趣。今天的讲座让我对中世纪的历史和文学有了更深的了解。
老师先通过对预习作业中提到中世纪想的的词进行的汇总,发现出现率最高的形容词是黑暗的。而在讲座后期老师对“黑暗”一词进行了一个有趣的解释:中世纪的黑暗是五彩斑斓的黑,它包含了城市的铜黄色、民族融合的灰色、宗教的白色、贵族的绿色与金色以及战争的血色......这一点令我印象极深:原来还可以这样。
两篇诗歌也很有意思。《罗兰之歌》中罗兰忠诚、勇敢,最后宁愿战死也不愿求援,让我很感动。这部史诗让我明白了中世纪骑士对荣誉和信仰的极度重视;而《尼伯龙根之歌》则是一个充满冒险和悲剧的故事,让我看到中世纪命运的残酷。
通过这两部史诗,我不仅学到了历史知识,还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价值观。骑士的忠诚、悲壮的牺牲、复仇的悲剧,都让我思考什么是真正的正义与忠诚。希望以后还能听到这样精彩的讲座! -
[时文讨论]预习:特朗普的“关税大战”一、
利处:(短期)
1、保护美国国内产业(削弱外国企业竞争力,给本国企业增加调整时间)
2、以关税作为施压工具,成为谈判的筹码
3、增加收入
弊端:(长期)
1、使美国消费者及产业的负担加重
2、供应链紊乱(.....导致成本提高)
3、未根本解决贸易逆差(提高关税本意也有想平衡贸易逆差)
总的来说,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本意是想通过打压外国进口来促进本国经济。但以现在的情况来看,这种行为长期以来最终害的还有自己,结果估计也是两败俱伤。
二、
1、关税就是一个国家对外国进口商品收取的一定费用,关税的高低将会影响商品最终售价。
2、关税的产生其主要原因是保护本国企业并且增加国家收入
三、
对于消费者好处可能是国产商品替代品会更便宜。弊端是物价上涨、选择变少等。
对于企业,弊端是成本增加、利润降低、减少进口;利处是竞争对手变少、市场份额扩大(消费者更会选择国产商品)
对于政府,好处是增加收入、保护产业、可作为反制工具。弊端是贸易伙伴可能会报复、走私率上升。 -
4月26日 中世纪预习1、矛盾的 (黑暗的) 十字军
2、为什么不按照实际的国家面积来绘制地图呢?为什么地图以耶路撒冷为中心绘制?为什么以东方为上?
3、(1)为什么西格弗里骑士在文中多次以克琳希德的丈夫来称呼呢?罗兰骑士为什么临死前要献出右手手套呢?
(2)、他们都有悲壮的死亡:
罗兰临终场景中写道:“他伏在陡险的山坡上,向着西班牙的方向,用一只手痛击胸膛‘上帝,我祈求你,以你的善良,将我的大小罪过加以原谅......’他把右手手套向天高扬”,体现了他面对死亡的坦然与战斗到底的决心;并且坚持“决不能让法兰西蒙受耻辱”,宁愿战死也不愿因求援让查理大帝蒙羞,他的忠诚与荣誉感超越生命价值;
西格弗里骑士在被哈根偷袭刺枪后,虽身负重伤但仍奋力猛击:“......在他的猛击下,哈根不由跌倒;震撼林野的回声,到处都可以听到。要是他手中有剑,哈根早已性命难全......”最后却还是死于阴谋之下:“四周的野花,都被他的血液浸湿。 他作着垂死的挣扎,可是已不能久持, 因为死亡的利剑刺得无法挽救。 这位勇敢而高贵的武士已经不再开口。”
他们也极力反抗死亡直至最后一刻:
罗兰重伤时仍拼命杀敌:“罗兰抓起号角,他不愿把它丢掉, 向着敌人镶着金宝的头盔猛砍, 把铁盔和他的头骨打烂, 从敌人头上迸出他的双眼, 敌人被打死,倒在脚边。”
西格弗里在被刺后反击也同样:“他虽受致命之伤,还能奋力猛击一番, 只见盾牌上的许多宝石都纷纷飞散,那 面盾牌几乎在他的手里碎成齑粉: 这位堂堂的贵宾,多么想报仇雪恨。”
(3)在《罗兰之歌》与《尼伯龙根之歌》两部史诗中,西格弗里德之死比罗兰的壮烈牺牲更令人深思。
罗兰在战败时拒绝求援,选择吹响号角直至死亡,充满悲壮感:罗兰伯爵躺在松树下,面朝西班牙,回忆着征服的土地与查理王。这种死亡更偏向于理想化的牺牲,缺乏对更深层次的探讨。
西格弗里特之死不仅是个人悲剧,更是对中世纪社会矛盾的批判,讽刺意味强烈。相比之下,罗兰的死亡更偏向对骑士精神的礼赞,层面单一。 -
《上海的红颜遗事》2025年春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西文书院)本次读书小组主要围绕《上海红颜遗事》前89页谈谈预习作业的问题。通过破碎的家族记忆揭示了姚姚与上官云珠既依恋又疏离的母女关系。上官云珠作为旧上海滩的传奇影星,其跌宕情史与政治沉浮成为笼罩女儿生命的阴影。姚姚在母亲家庭离散等事件中过早窥见成人世界的残酷,她既要承受母亲光环下的舆论压力(如同学对"交际花母亲"的窃语),又因上官云珠忙于周旋权贵而缺失情感关怀,从而变得“心事重重”。
-
4月19日 辛弃疾讲座 & 读书小组观辛弃疾的一生,是家国悲歌与词章烈焰的交织。他22岁率义军抗金,以"金戈铁马"之姿南归,却在朝廷中屡遭排挤。其词既有《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的壮士悲鸣,又有《青玉案》"蓦然回首"的婉约哲思,《永遇乐》更以"气吞万里如虎"的雄浑痛陈北伐壮志。他独创"军事化意象",将沙场烽烟熔铸于词律,又以"男儿到死心如铁"的执念深化忧患意识。在"青山遮不住"的慨叹中,留下铁血丹心与文人风骨并存的永恒印记。整个讲座结束后,我才真正的对标题“男儿到死心如铁”有了理解——金戈铁马与宦海沉浮皆未销蚀其志,世间万物万事在斗转星移中不断变化,唯有其铁血丹心至死未变。
-
《上海的红颜遗事》2025年春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西文书院)1.上官云珠在姚姚幼时频繁更换婚姻对象,每次重组家庭都伴随住所与生活方式的剧变这种动荡使姚姚对母亲的感情既依赖又恐惧:她渴望母爱,但上官云珠为政治生存不得不将精力投入进步,无暇顾及女儿的情感需求。我认为她们是互相爱着对方的,姚姚对上官云珠的爱参杂着一些恨意(上官云珠极强的控制欲等),而上官云珠对姚姚的爱是有前提的。
2.“心事重重”的原因有上官云姝对姚姚的控制,以及上官云姝爱意的矛盾表达,使姚姚将情感需求视为危险品,习惯性压抑情绪以换取安全。当然还有生父姚克出轨,继父程述尧离婚(p17、33),这种创伤导致她对人际关系产生深刻的不信任。可能还有政治高压下母女通过“表演”维持的畸形关系,使她对这种生活的一些厌倦与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