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内容
  • 2025年暑假行走作文

    文化行走
    15
    0 赞同
    15 帖子
    374 浏览
    站在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展厅中,贝聿铭先生的设计图纸在灯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那些线条与模型背后,藏着的不仅是一栋栋精妙绝伦的建筑,更是一位大师在建筑设计上的精髓。正如展览主题所言:“人生如建筑”。每一步规划、每一次创新、每一份坚次,都能够在时光里造就独一无二的风景。 贝聿铭的人生“地基”,筑于多元文化的交融之中。1935年,他远赴美国留学,从宾夕法尼亚大学到麻省理工,再到哈佛大学。当他师从格罗皮乌斯时,包豪斯风格的简洁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为他后来的设计埋下了一颗“种子”。但他并未仅仅止步于模仿。香港新宁大厦前那块特意留出的空地,恰是他对“留白”这一东方美学的呼应,就像人生不能被欲望与急功近利之心填满,建筑也需要“呼吸”的空间。这份对传统的尊重与对现代的接纳,让他的设计始终带着人情化的温度,正如他所说:“我不觉得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文化的血脉从未因地域而断裂。 如果说早年的积淀是地基,那么对城市与生活的洞察便是他为建筑注入的“生命力”。在纽约房地产公司任职期间,贝聿铭推动的综合用途规划与都市活化项目,打破了建筑与城市的割裂,缓解了自二战结束以来美国房屋之间“屋挤屋”的现象,让城市不再那么拥挤,让人透不过气。这种超前的理念,就像在为城市的未来绘制蓝图,始终保留着人性的温度。这也恰如人生,真正的价值不在于独善其身,而在于与周遭的世界和谐共生,为他人创造更多可能。一位游客在采访中也不禁感叹贝聿铭先生的卓越贡献:“他设计的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将现代主义风格与古典建筑完美的融合与一体,使它成为巴黎的地标景点。北京香山饭店将中国江南园林风格与现代主义的建筑风格巧妙结合,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风格的高度融合 。” 材料与结构的创新,则是贝聿铭为建筑插上的“翅膀”。他从未停止对新技术的探索,但始终清醒地知道:“科技创新虽为我们提供了崭新的工具,但重要的是我们怎样去运用它。” 贝聿铭这句话深刻点明了技术与人文的关系。我在展览中随机采访了一位游客,他也对贝聿铭的这句话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从他的建筑实践来看,我认为这句话可能针对的是建筑领域中“技术至上”的普遍倾向。他作为一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擅长运用新材料、新结构但始终反对‘为技术而技术’。”是啊,这种理性与克制,在当下更是尽显珍贵。如今,掌握先进的技术不难,难的是守住运用技术的初心。贝聿铭用创新让建筑更坚固、更轻盈,却从未让技术凌驾于人文之上,这份平衡的智慧,正是他留给世界的启示。但这句话也同样让我深思。它也让我想到了某些威力巨大的武器及各种新技术。正如贝聿铭先生所说:科技创新的确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崭新的工具。但最重要的点确实我没要怎样运用它?运用科技的目的不同,所做出的事也会不同。可见科技创新并不一定完全都是益处。贝聿铭先生的远见卓识也使我钦佩。 而贯穿其所有设计的,是对历史与文化的敬畏。“恒久的建筑必有根源”,他在重释历史时,从不刻意复古,而是像一位细心的匠人,从传统中提炼出适应现代生活的精髓。无论是苏州博物馆里的片石假山,还是北京香山饭店的江南元素,都不是简单的复刻,而是让历史在当代焕发新生。这正如人生,真正的成熟不是遗忘过去,而是从历史中汲取力量,让每一步前行都有迹可循、有根可依。
  • 2025年暑假读书《上海的金枝玉叶》

    书讯微博
    8
    0 赞同
    8 帖子
    222 浏览
    《上海的金枝玉叶》——贵族苦难中的优雅 在陈丹燕笔下的《上海的金枝玉叶》中,戴西的一生就像是当时时代华侨以及各种学者在中国的处境的缩影,在改革开放以后,一下子跌落到了地狱。从永安百货四小姐到每月仅靠六元生活费度日的批判对象,她的人生轨迹勾勒出一个时代的跌宕起伏。但令我感到惊讶,乃至震惊的是她面对苦难时始终如一的优雅与平静——无论面对何事总是骄傲的仰着她的下巴,在煤球炉上用熏黑的铝锅烤制彼得堡风味蛋糕,面对外国记者询问劳改经历时回答“那些劳动有利于保持身材”。或许正如她的挽联所说“有忍有仁,大家闺秀犹在;花开花落,金枝玉叶不败”。 首先第一个令我比较感到惊讶的是戴西的对于婚姻的看法。她先取消了与另一个门当户对的人的婚约,然后表明了自己对婚约的看法:她希望这有a lot of fun。我认为这是不同于当时年代的,哪怕他出生在外国。那么在中国,当时还很封建的这样一个地方,就更令人惊叹,可以说这是叛逆,也可以说这是他的个性。 书中反复强调的一个细节是戴西对仪容的坚持:即使沦为掏粪工,她见人前也要化妆更衣;即使住在漏雨的亭子间,她也要保持居所的整洁;年老后,有客人拜访,也依然做了充分的准备,画好妆容。这些在文革时期所要批判的行为,也是黛西对于自己的内心的坚守,尤其令人动容的是,她将这种坚持视为对他人"最基本的尊敬",这是她所认为的做人的根本,也是他生活中的情趣与优雅。 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九十岁的她自行上完卫生间,回到床上平静离世,捐献全部遗体不留骨灰。这一最终姿态完美诠释了她对生命的态度以及他一生中所坚守的东西:接纳命运,但绝不向命运低头,去顺从他的安排。联系我们之前所读的《上海的红颜遗事》,相较于姚姚,他是长寿的,这是他们的不同点,但他们也有相同的地方,他们都不向命运低头,也始终坚定着心中的信念,在面对各种苦难时,并不是想着轻生,而是以一种平静的心态走下去,这是他不同于他那个时代的大多数人的一点,也是他人生中的最大的特点——优雅。
  • 2025年暑假一级会员读《总统是靠不住的》

    书讯微博
    2
    0 赞同
    2 帖子
    106 浏览
    结合读完全书后对美国政治制度的理解谈对当下美国形势的看法: 其实整本书的阅读对我来说有些困难,在初中道法课上全然是对中国政治制度的理解,而历史课上学过的西方政治制度也是凤毛麟角而已。只能用自己看得懂并且有想法的部分发表一些拙见。 第一次真正开始对美国政治有了解,是2021年在电视上看到特朗普遭受弹劾(后来知道了特朗普在2019年也遭受过弹劾,但那时年纪小还没有印象)。那时我就很震惊——原来美国的国会是能弹劾总统的嘛?那国会的权力可不小啊。那时并不懂得“弹劾”的意思,其实早在中国秦朝就有类似“弹劾”的制裁方式,但总归不会“弹劾”皇帝吧……?阅读了第一章《美国总统是什么》之后我就改变了自己的想法——我恐怕也和大多数人一样,觉得“总统=政府首脑=国家最高领导力”。但书中对于“administration”和“government”的阐释说的很明白,我也是最近在背高中单词时才理解了这一点——字典里对前者的解释是“行政机关”,而后者是“政府”。百度里对“行政机关”的阐释有这么一条“总统制国家的最高行政机关由选举产生的总统为首脑”,事实说明了美国总统只不过是“行政主管”,并不是什么“世界上最强大国家的首脑”。所以总统能被国会弹劾也就不奇怪了(虽然特朗普能被判处三百多年的有期徒刑在我看来依旧很奇怪就是了)。 书中在对克林顿竞选连任时被问到“你抽过大麻吗”这一问题,也让我印象深刻。如果克林顿回答“是”,那美国人选出来的总统就是一个早年吸毒的罪犯;如果克林顿回答“否”,那美国人选出来的总统就是一个十足的撒谎者。克林顿巧妙地回答“抽过,但没吸进去就吐出来了”,却也成为了美国人的笑柄。美国历任总统看到自认为英明的话被主持人拿出来当笑话讲,会作何感想呢?美国看似人人都能“讲真话、吐槽总统”,但何尝不是政治斗争的体现,“抽过大麻吗”这个问题就是对克林顿的刁难,文中没有说提问者是谁,或者什么来历,但我相信顶多是政敌干扰竞选的一种手段。拜登在任时,说他什么“下飞机时摔了一跤”“有老年痴呆,一天只有三个小时清醒”,也差不多吧。 看美国竞选真的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比如上一次竞选你会看到“两老儿辩美”的精彩好戏,每次也总会有奇奇怪怪的人参与竞选。美国,这个“世界最强大的国家”,却在最基本的竞选国家首脑——不,也许是“行政主管”上——频频闹出笑话。也不禁让人探究美国大选的实质——是真的群众自愿选出他们拥护的总统,还是背后有什么神秘力量在操控呢?
  • 6月28日 云南行走行前讲座

    本周要点
    43
    0 赞同
    43 帖子
    823 浏览
    《“民族滇洱彩云云南”讲座反馈》 讲座开篇,我们先就讲座题目展开讨论,前半句不难理解。“民族”指云南的26个民族,“滇洱”分别指代滇地和洱海,是云南的象征,而后半句则揭示了云南得名的原因。我第一次知道这个名称原来是汉武帝根据当地气象特征和地理方位所取,云南得名的角度是我从未考虑过的,感觉十分新颖。 云南是个很神奇的地方,民族繁荣、地形多样,最令人震撼的莫过于从海南到黑龙江的几乎全部气候特征都出现在这一个省份。这样的地形与气候条件催生出26个不同的民族,也就不奇怪了。 樊老师分享了一段他在虎跳峡边的惊险经历,让我对虎跳峡的印象充满了期待。究竟是怎样独特与震撼的景致,可以让旅人冒着生命危险也要爬下未开发的峭壁?立于山崖之巅俯瞰大川汤汤又是何感受?真令人无限遐想。 云南诸多历史遗迹中,最惊人的非元谋人化石莫属。对于这仅遗存下的一颗门牙的遗迹,我常听到质疑声,不论是同学们还是学界似乎都有不少人对此发现存疑,而我却认为这足以称得上一个颠覆性的发现。这或将成为证明中国的土地上也曾有过延续至今的文明火焰的铁证,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它可以成为推翻“走出非洲”理论的一根稻草。 云南是一片充满神奇与温情的土地,这场讲座让我对云南充满了期待与遐想。
  • 5月行走作文

    文化行走
    43
    0 赞同
    43 帖子
    1k 浏览
    施心然
    它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个物。 没想到这篇拖了将近两个月的读后感如今落笔时思绪依旧流畅。除去书本身对我的吸引之外,大概我读它的经历也的确太过惊险。 正赶上初三冲刺,我躲在书房里偷看《红颜遗事》,那种仿佛偷窃一样的刺激和陈丹燕的文字一起深深印象在我脑海中,构成了我对那个时代底色的第一次感受。 没有去参加行走,但抽空翻阅了相关的一些记载。在今天留下的绝大多数史料里,充斥着神化的领袖、失去理性的群众、盲目的信仰和任意加罪的敌人。他们砸烂国家机器,打乱社会秩序,消灭文化遗产,背离一切传统伦理道德,煽动仇恨,崇尚暴力。在这一切之外,还有强大的组织力量,深入到每一个角落,不留空隙……我想起了《1984》,对当时的社会来说,又何尝不存在一个老大哥在时刻注视着每一个人? 但我始终觉得这还不够。我知道我能用很多形容词去描述文革到底是怎么样的,但我不清楚该如何用词组、句子、段落、文章来构成关于它的一部分。前者太易,而后者太难。 于是中考结束后我又重读本书,它便逐渐有了零星的相貌和细节。 上官云珠和姚姚处在无法表达的环境中,我觉得这是他们始终不同于他人的重要原因。这种无法表达,是与大时代无关的,是独特的家庭所导致的。对比张乐平、张小小父女,贺绿汀父女的选择,这或许也是他们看上去显得不那么“刚烈”和“倔强”的原因。 可又恰恰相反,姚姚革命起来是疯狂而不知疲倦的,她迫切的想要洗脱自己“黑五类”子女的污名的,她一步步成为主导者,反过来压着上官云珠的。就像一个已经被长久克制的弹簧一样,一松手便是飞上天……这件事是那么矛盾,让人五味杂陈。对当时的她,对今天的我,“家仇国恨”,都说不清比重。只是潜意识一样的流泻开来。隐隐之中对于时代的不安和恐惧和愤怒,则全在燕凯那爆发出来。 他们恨自己的同时,“狂热”着自己,并无视了自己。 快书末处,姚姚被称为“没有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读到这一句话,我彻底无言。无数次回想起她日记中写道:“我想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做了检查,愿意接受教育,改正错误”……那只是书的首尾的几行字,但那是她一生的始与末了。 读这本书两次,我没有哭。因为我简直没法哭,我不知道我该怎么哭才能表达我的心情。而姚姚在我印象中,三次以雷霆万钧之力恸哭,但我偏偏最心痛的是,她曾晚上一个人蒙在被子里哭。 她和灯灯在一片废墟上苟活,需要一些重压,比如责任,比如道义,比如爱和历史赋予的担当。它们让孤独的生命有了意义。也让创伤无法愈合。 这样的意义,用血写出来的意义,无法忽视,不能忘却,不能逃避,所有人必要和它在一起。 同时,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把历史还给历史学家。历史绝不应该在政治家手里面去操弄,只有超越意识形态的研究,才能把事情讲清楚。文革绝不是波浪式前行,螺旋式上升的一部分,它绝不是必然的挫折和“左”的错误,它绝不是对毛“阶级斗争”的误读。 在这之后,我多希望,那个纽约的老妇人再次谈论到自己的经历的时候,能少落下一滴泪水……
  • 6月28日 云南行走行前讲座预习

    文化行走
    48
    0 赞同
    48 帖子
    833 浏览
    1.民族多,能歌善舞 2.丽江 石林 3.各种菌菇类 4.物种丰富 5.和临近国家往来密切 1.除了地形较为复杂隐蔽,云南为何会成为西南联大的选址? 2.云南风景秀丽,为什么古代没有关于其非常著名的诗句? 3.云南地形丰富气候跨度很大,会不会导致民族的割裂? 1.春秋-西汉 庄蹻 2.战国 庄蹻 3.秦汉 李冰 4.西汉 汉武帝 5.三国 诸葛亮 6.唐开元二十六年 皮罗阁;唐玄宗天宝九年至十四年间,张虔陀,阁罗凤等人 7.元朝 段思平 8.元朝 忽必烈 9.明朝 朱元璋等人 10.明朝 吴三桂 朱由榔 11.1940 法国根据日本要求单方面封闭滇越铁路 12.1915-1916 袁世凯 蔡锷 唐继尧 13.1937.11.1 梅贻琦 蒋梦鳞 张伯苓 傅斯年等创办者 14.1960.10.1 15.1979.徐向前 许世友 杨得志
  • 0 赞同
    56 帖子
    2k 浏览
    1、姚姚在这个阶段经历了哪些困难和压力?请至少罗列两条,并标出书中对应的页码(请尽量不要和其他同学重复) 与开开相爱后又被迫分离(p167);生子期间只有几个人来看他,最后还把自己的亲骨肉送人了(p170-174);因为家境问题只能被分配到外地工作。(p194) 2、在姚姚的“分配”事件中,姚姚遇到了什么问题?有没有任何你不理解的地方? 学校一直不给她好去处去工作,结果看了档案才知道档案很干净,而学校一直那这些没有的事不让她好好工作。 3、你觉得,作者为什么要记录姚姚的故事?我们又为什么要读姚姚的故事。请至少各给出一条理由(可以是书中提到的,也可以是你自己的理解,请尽量不要和其他同学重复)。 作者是为了记录那个时代普通人的一生,来反映当时社会的风貌、黑暗的社会对普通人心灵和肉体的摧残,更是为了让现在的人不忘记、牢记历史,从而不再让那段不愿被提起的时代重蹈覆辙。 在最后一次读书小组讨论中,老师问我们:作者为什么写姚姚这样一个人?她的身上有什么值得写的或者与他人不同的地方吗?通过组员的讨论,我明白姚姚不仅仅是像上官云珠,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许多形形色色的人的缩影,她是当时社会人民的一个代表,像一面镜子,反映着当时的社会。但她身上也有不一样的东西,她的背景处于“好”家境处于“坏”家境之间,不上不下,遭受了很多磨难。但她坚韧,努力的活了下来。这一点让我很是触动。
  • 5月17日 上官云珠和她的时代 行前讲座 & 时文讨论

    本周要点
    52
    0 赞同
    52 帖子
    2k 浏览
    文革,一段被人刻意淡忘的记忆。作为一级会员,相关的书籍也读过一些,《上海红颜遗事》是很不一样的一本。从一场访谈展开上官云珠和姚姚的一生。这两个人既是这个时代中与众不同的人,也是最平凡的普罗大众,被时代裹挟,她们反映着时代,也成为了时代。我是喜欢听这样的历史的,从人物展开事件,而非历史书一般罗列史实。
  • 6月21日 如何做访谈

    本周要点
    47
    0 赞同
    47 帖子
    750 浏览
    讲座反馈 很遗憾在中考后没有及时的参加讲座,通过同学们的反馈我明白了大致的主题是—如何进行访谈,回想起在西湖行走时同学对于陌生人访谈的经历中,我明确了访谈的前提是信任,这也让我回想起中考作文—相互成全,我的第一印象便是同学之间守望相助的经历,当我真正开始写,我选择将人文讲坛这段独特的经历穿插如文中,因为我和人文讲坛便是个独特的相互成全的经历,人生经历还是太少,希望未来有更多的体会
  • 6月7日时文讨论丨当今和未来,文科还有用吗?

    我思故我在
    32
    0 赞同
    32 帖子
    664 浏览
    问题一、阅读材料一、二,谈谈你何看待“文科衰退”的现象。 文科衰退体现了大多数人得偏向逐大流而极力追求名利。他们没有思考的能力以及好奇心。同时,他们并不懂得人文学科对于当代社会的重要性。人文雪珂的衰退虽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总体科技的发展却不利于中国人的未来。没有人回去跟着了解历史以及语言的深意以及价值。 问题二、阅读材料三,联系自身,你会如何思考自己未来的文理分科或专业选择? 我会在专业选择中慎重考虑。不会随大流而选择理科工科。也会根据自身实际合理决定。
  • 6月7日 文科有用与否的时文讨论反馈

    本周要点
    33
    0 赞同
    33 帖子
    710 浏览
    很遗憾因为身体原因没有参与讲座。文科衰退体现了大多数人得偏向逐大流而极力追求名利。他们没有思考的能力以及好奇心。同时,他们并不懂得人文学科对于当代社会的重要性。人文雪珂的衰退虽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总体科技的发展却不利于中国人的未来。没有人回去跟着了解历史以及语言的深意以及价值。
  • 0 赞同
    58 帖子
    2k 浏览
    文史书院刘瑞祺
    在平常的应试教育中,我们读到的辛弃疾,基本都是概念性的,什么“壮志难酬”啊,豪放派啊,“苏辛”啊,也会有一些老师,比如我初中的语文老师,给大家稍微说一说辛弃疾的一些有意思的事迹,比如辛弃疾早年在义军的单人独闯龙潭取叛徒首级,又带人全身而退归宋,最多简短介绍一下教材里那少之又少的辛词的背景,比如“辛弃疾人生不得志,一直在地方辗转调动,无法完成自己收复失地的理想”,而为何辛弃疾那么渴望收复失地,与早年的经历又有何关系,标题中的陈同甫又是谁,辛弃疾与他又有怎么样的故事……就是连诗词相关的一些信息都未曾提到过,更不必说辛弃疾那波澜壮阔的整个人生了。那么结果也就会像这次时文讨论所辩的结果一样:在应试教育下,文科无用。 因此我先前了解的辛弃疾,大概是个这样的形象:在北方参加抗金的义军,然后干出一番事业,在叛徒出卖后将他生擒并归宋,归宋后被委任了地方的官职,然后因为不知道(老师没说)的原因,就这样一直做这个地方官,不断被调派,但就是没发上前线,就在江南等后方做着地方官的工作(老师也没说归宋后到辛弃疾去世之间的过程,而只说了以上内容,也就只能以此想象),到后面韩侂胄的时候被利用,在北伐失败,合约订立前去世(看史书的时候带到)。现在一想,实在无法用这个形象真的去重塑出一个完整的“人” 辛弃疾的一生是一场悲剧。辛弃疾出生在北方,在所谓中原,但中原却已没有了繁盛的文化气息,而后来到了南方,在这不属于自己的地方,他却找到了他渴望的文化景象。南宋可谓是辛弃疾精神上的故乡,而他又多希望自己精神的故乡,可以回到“应许之地”,回到那个正统所在的地方,也是回到他出生的故乡。而在这一切实现之前,辛弃疾的两个故乡始终无法合一,他也就始终只是一个江南的游子。他在南方的生活,虽舒适,却仍心中挂念着那个北方的故乡;他北方的故乡,虽牵挂,但却没有他所想要的精神文化。辛弃疾的一生都存在着这一重名为“故乡”的悲剧。陈亮等志向相同的好友,作为传统儒学文化正统观念的影响,这等等,又不断加深着辛弃疾的痛苦,让他退无可退;南宋对于武将与地方官员的忌讳,朝中大臣习惯于偏安的生活,政治上奸臣涌现,则又让辛弃疾进亦不得。在这种处境中,辛弃疾开始了归宋后的三仕三隐。从一开始仍心怀希望,踌躇满志,到建立飞虎军,为人所忌,众人所攻,归隐带湖。如果说第一次的起伏,尚且让辛弃疾留有热情与希冀,那么辛弃疾的第二次出仕与归隐,则让他开始走入矛盾与绝望。第一次的出仕,虽未让辛弃疾绝望,但足以让这位机敏的天才察觉到南宋的政治与当下的形势,对自己并非乐观。他直率而有些刚烈的性格,在这个官场上连作为皇帝的孝宗亲自来保都无法保住,更别说孝宗已退,新帝登基了。反过来隐逸的生活又是如此的舒适。他所推崇备至的陶渊明,不也是在这种情况下归隐田园吗?可只有当官,他才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这份理想比起隐逸更令他神往,也离他更加遥远。已经过了知天命之年的辛弃疾怀着矛盾的心境,忐忑的踏上了第二段仕途,果不其然,不过几年再次归隐,只不过这次是被罢免,连给他体面下台的机会都没有,又将他削职为民。这下辛弃疾也彻底绝望了,这时他的友人也尽数老去、逝世,不得感慨一声“交游零落”,但辛弃疾落寞而不沉寂,绝望而不过度消愁,他仍在不断寻找着安慰,珍惜身边可以珍惜的人。在他的思绪中,陶渊明、谢安等等文化名士,与他联系在了一起;虽回不到故乡,但他还有那些值得珍惜的故友,故人。在他为数不多的亲人岭南的桂林被放逐时,辛弃疾写下了令人感伤的《贺新郎 别嘉茂十三弟》。 第三次出仕,则有些受宠若惊之感,不仅未被庆元党禁波及,反倒因为韩侂冑的需要被重新起复。辛弃疾不想放过这一次的机会,金国国力空虚,若是他来训练一支新军,还有之前训练的飞虎军,怎么没有一战的希望?可惜历史不可重演,他再次被人妒忌,远离了他一生陶醉的这一场梦。辛弃疾最后一次离开了官场,再不归来,也再无时间余留他继续了。 辛弃疾前三十六年在北方的拼搏,虽有其一分趣味,但看过他后半生的挣扎、奋起、打击,以及那心中的那份执着,才是这个人真正令我所动容,也是辛弃疾真正的意义所在。面对那永远难以实现的理想的时候,面对那如宿命般的阻碍时,我们应该如何抉择?苏轼、陶渊明是去追寻一个更高远的境界,跳开了这一切。杜甫则是把理想缩小,把一个抽象的宏大的理想,缩小到那一个个具象的个体上。辛弃疾既有着那种更为深远的构想,他的隐居并非因为享受,而是对于那个官场的厌倦,他又能把自己那宏大的复国理想,投射到自己的亲人、朋友,乃至他管理的那些百姓身上。只是他还是坚持着自己的似乎并非那么特殊的理想,虽有反复,但又是如此的坚定而执着,以至于当我们只是看着那诗歌中的蛛丝马迹的时候,从不会意识到这理想之外的生活。 “天风海雨词中龙”,辛弃疾就如龙一般。他有着龙一般的见识与能力,也期待着能够一飞而冲天,他有着龙一般的气势与威严,以至于不仅他的敌人害怕他,他周围的那些朝臣也害怕他。辛弃疾更有着龙一般的精神,既可潜入海中,又可浮于云上、横卧山巅。他从不低下头,向那些敌人真正屈服,而只有在气数将尽,无力回天之时,嘶吼出心中的那一声“杀贼”。
  • 0 赞同
    37 帖子
    652 浏览
    施心然
    很遗憾没有参加这次的读书小组,为什么要读红颜遗事这本书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借着同学们的反馈,我发现这一类的书其实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拼凑的第一人称视角给我们去看待历史。一开始读历史的时候是能看到“历史”二字的,而现在我们钻到“历史”里面去,历史在我们背后……
  • 0 赞同
    53 帖子
    1k 浏览
    过铭辰
    这次是辛弃疾的最后一次读书,在阅读的时候就能感受到原来一直放不下自己心中的抱负的辛弃疾最终还是放下了,不再追求,白鸥的意向在书中一共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他决定入官场却发现这是蹚浑水的愁,第二次是他从带湖隐居但最终还是选择出仕后的愁,第三次是他最后一次出仕回来以后如见到老朋友一般看到沙鸥的有些欣喜或者说是已经豁达,理解了愁。
  • 2月22日 宋诗与江西诗派 & 读书小组

    本周要点
    41
    0 赞同
    41 帖子
    2k 浏览
    这次的讲座讲到了宋诗和江西诗派,更深一步认识了我之前经常忽略的宋诗,宋诗相较于唐诗加入了议论成分,富于理趣。之后讲的《松风阁诗帖》,黄庭坚的笔法较前人不同的是丰富多变且横画大部分朝右上方倾斜
  • 5月10日 南宋绝唱 & 读书小组

    本周要点
    45
    1 赞同
    45 帖子
    2k 浏览
    很遗憾没能来参加本次的讲座。本次讲座主要围绕姜夔、吴文英以及其它诗派的一些南宋诗人诗人展开。看了同学们的反馈,了解到姜夔是以“清空”的诗风为特色。结合姜夔的人生以及性格再看他的诗,感觉好像有一丝幽幽的冷气,轻轻地,若即若离地萦绕在心头。
  • 4月19日 辛弃疾讲座 & 读书小组

    本周要点
    50
    0 赞同
    50 帖子
    2k 浏览
    在听这个讲座之前,我一直认为辛弃疾和陆游是差不多的,他们写的词都是关于壮志难酬,自己想要北伐收复失地但是朝廷很颓废而很悲愤的情景。但是,现在我才意识到辛弃疾与陆游完全不同。首先,陆游唯一当过的官就是一个文官,他有打仗的想法但是连上战场都没有机会(或者实力不行)。辛弃疾就不一样了,他是真正上过战场打过仗的人,与陆游思考的角度肯定不一样。其次,我认为辛弃疾写的词更深刻,他因为性格直率数次被贬,离收复失地就差一步之遥但是却没有成功,这种感觉肯定更强烈。还有,辛弃疾与陆游比起来更加乐观。他把收复失地视为一个“使命”,不论遇到什么样的挫折,他都会想办法克服。
  • 5月17日 上官云珠和她的时代 预习

    文化行走
    42
    0 赞同
    42 帖子
    1k 浏览
    在这天,我去了一次非常有意义的行走,这次的行走时关于文革的。而且我们中途要经过好几个大使馆,路上有很多的便衣,所以我们要格外的小心。 首先我们去了张乐平的故居,他就是三毛流浪记的作者,他当时也是被批斗的对象。他是上官云珠的朋友,他的儿子张小小也是姚姚的朋友。所以他们家和上官云珠家是很有渊源的,所以在姚姚去世了之后,张乐平就算已经生了病,但还是要去看姚姚。我们还去看了张乐平在文革时期画的“遗像“。上面尽展现出了他的忧愁和苦闷。我们还看到了一样文物:文革时期的三毛的手稿,但是由于身体原因和政治原因,他没有把这幅画画出来。他和丰子恺正是中国漫画的奠基人。 然后我们就去到了上海电影制片厂的门口,看到了那一尊非常常见的雕像,分别是工人,农民,还有战士。这就是工农兵,当时所有的文艺都是为工农联盟服务的,所以在制片厂门前才会有这样的雕像。 然后我们就去了聂耳像,在这里,我看到了义勇军进行曲的一块铁板。聂耳是云南人,傣族,从小就有很强的音乐天赋。他后来也进入了上海音乐学院,创作了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曲。只可惜他早早的溺水而死了。他在上海有很多的纪念的地方,而同样参与了国歌创作的田汉却被打压致死,连骨灰都没留下,甚至现在连一点纪念的地方都没有!这或许是人们在有意回避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吧! 然后我们便来到了普希金像。当时很多的外国的人的雕像都被毁了,只有普希金像被毁坏后一直在被重建。因为当时中国的政府正在全面地向俄国学习,而普希金正是俄国人。上官云珠就是在这个地方在死之前给姚姚说最后一番话的。然后便在离这里不远的建安公寓跳楼自杀的。 而他在死前的最后一刻都得喊着”毛主席万岁!“这是为了让他的亲人不受牵连。而陆洪恩由于没有任何的牵挂,才发表了那篇十分震撼的”最后的演讲“。 这次的行走让我印象深刻,之后,我还想对文革有更深的了解,并且想让所有中国人都正面事实!
  • 5.17时文讨论 董小姐事件

    我思故我在
    42
    0 赞同
    42 帖子
    1k 浏览
    史艺菲
    问题一:你觉得在董小姐事件中,引发公众质疑和舆论的焦点是什么?请谈谈你对于这一核心焦点的看法。 我认为焦点在于4+4的学制和它引发的对于医疗系统的质疑。 问题二:你觉得4+4医学生培养制度的初衷是什么?协和4+4为什么出现了问题 初衷是培养更多多元背景的医学生,同时缩短医学时间,“高效”地培养医生。出现问题的原因是4+4学制并不是广为人知,选拔方式也不透明,因此让人产生对4+4的质疑,甚至是对医疗系统的不信任
  • 5月24日(周六下午)行走报名

    文化行走
    29
    0 赞同
    29 帖子
    847 浏览
    西文书院施旻萱报名本次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