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内容
  • 每周讲座的要求和反馈

    11 主题
    450 帖子
    史艺菲

    这次讲座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海权意识的讨论。近代以来对领海群岛的不重视,导致了如今南海诸岛实际归属的种种争议,甚至需要国际仲裁判定的局面。把课本上、地图册里固有的横构图地图改为竖构图,可以让人注意到南海诸岛,唤起海权意识,而非仅仅作为附图,是大陆领地的附属

  • 属于西方文学的预习作业。这是课堂和个人阅读思索的延伸。

    0 主题
    0 帖子
    没有新主题
  • 读书小组预习和反馈提交

    8 主题
    429 帖子

    很遗憾没有来参加这次讲座,当金钱和艺术挂钩,一切都会朝一个不可控制的方向去发展。我个人认为艺术还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

  • 每月习作交流

    4 主题
    100 帖子
    史艺菲

    在这学期的时文讨论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林小英的访谈。因此我后来又看了完整的访谈节目。在一个多小时的视频中,我看到了县中的缩影,得以了解这个群体。
    县中和上海的高中是很不一样的,仅仅是从教学楼的硬件环境来看,县中就不及城市里的中学,桌上堆满课本、走廊贴满标语,环境处处告诉他们,学习、高考是生活唯一的中心,甚至吃饭时,桌上也贴着单词表;军训要引入日常生活。这种绝对高压,最终导致了生命力的枯萎。
    最为可悲的是,由于教育资源倾斜,连县中的孩子自己都自认差劲,与城市里更好教育资源的孩子相比,多了一份无奈。
    但,县中和上海的高中相比全无相似之处吗?我认为并非如此。“卷”不是县中的特例,而是一种普遍现状。如林小英的发问:“为什么要用某一种单一的价值来调动所有人?”,“卷”是一种无休止的比较,而它的永无止境来源于评价体系单一。人永无止境地追求应试成绩使这一单一的评价,只导致分数绩点越高,学历一再贬值。于是继续“卷”,继续循环。县中的孩子除分数外并不知道自己的“路”是什么,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在面临选择,如选科、选专业时,何尝不是一样功利,一样价值单一,而忽略放弃个人的价值?
    在面对如此现状时,个体或许无奈,但绝非束手无策。个人的改变,或许可以推动时代改变,重构单一的价值体系,使更多人无需通过暗无天日的“卷”成就自我。

  • 时文讨论

    3 主题
    110 帖子
    史艺菲

    阅读材料一思考问题1:
    在姜萍成绩公布后舆论争议的焦点是什么?看到姜萍事件的结局后你怎么看待姜萍,你觉得她今后的人生会怎样发展?
    焦点是姜萍作为“中专职校”的“女生”,是否确实具备在数学竞赛中取得12名的实力。我认为今后她的人生一定会受到这件事的负面影响,毕竟网络舆论对人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但“互联网是没有记忆的”,幸运的话,人们会渐渐淡忘这个事件,她可以也继续学习、找工作的人生轨迹吧。
    阅读材料二思考问题2:
    结合材料及自己的了解,阐述你眼中的职业教育是什么样的?(提示:比如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的目标等等)你觉得这种教育对人的培养是足够的吗?
    我眼中的职业教育是更着眼于职业技术学习,而轻文化课学习的,人才培养的目标也不是为了让他们通过选拔性考试,而是拥有职业技能。我觉得这种教育对于专工作技术方面的培养是足够的,但是对于一个人在学业方面的培养还不够。

  • 行走交流

    7 主题
    184 帖子

    2、我认为苏轼是将杭州视为自己的精神故乡的。一是因为杭州的山水秀丽,“故乡无此好河山”。二是他自请外放到杭州,他在杭州其实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与其他外放的地方相比,这一点是显然的)。三是他在杭州为政的期间与百姓形成了良好的关系,同时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3、西湖是中国自然山水园林的代表。它集中的体现了中国城市与自然的相处关系,文化意境如何不断的延续、传承。西湖的申遗成功也会让人们更加重视西湖的保护与发展,让这份文化意境更有在现代传承的可能。

  • 站务讨论

    0 主题
    0 帖子
    没有新主题
  • 助教交流分享专区

    0 主题
    0 帖子
    没有新主题
  • 共同体老师的交流

    0 主题
    0 帖子
    没有新主题
  • 哲学小组的“隐秘”天地

    0 主题
    0 帖子
    没有新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