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讲座樊老师向我们介绍了海南的地理状况,经济发展和历史变迁,本次讲座以三首歌曲引入,从三首歌曲风格的不同,我们发现了一系列的变化。樊老师还带着我们观察了横版中国地图和竖版的区别和意义,相对于横版,竖版更强调了中国最南边的领土曾母暗沙。两者也更突出了海南在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上的特殊存在地位。在本次讲座之前我就知道海南是一个岛屿,但并没有将它和台湾岛或者广州等长三角、珠三角的发达一线城市进行比较。在这次讲座樊老师的带领下,我产生了疑问,为什么海南的发展速度远远比不上台湾呢?而且为什么海南并没有像台湾一样发挥岛屿(半岛)的这种优势呢?海南的地形看起来更利于人类生存,更利于经济发展啊?我希望我在查阅资料后能对海南有更多的了解。
胡艾洁
-
1月18日 雷州琼崖行 行前讲座 -
1月11日 心理课堂:我的情绪小怪兽本次心理讲座是由学姐薛贞带来的,不仅非常生动有趣,关于心理健康的内容我也有很大的兴趣,而且内容对我们青少年来说也非常的有益,薛贞学姐向我们介绍了许多种情绪,也运用了许多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他们比喻成了情绪小怪物,告诉我们要及时的关照和处理这些情绪,更重要的是学姐教会了我们许多调节情绪的方法,如“认知调节法”和“积极暗示法”,甚至还可以创建“安全岛”。我认为对我这种黏液质的人帮助最大的是调节自我的心态,运用“归因”的方法。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薛贞学姐介绍的一些负面情绪,如焦虑、恐惧、抑郁等,它们虽然给我们带来了痛苦,但却对我们自身的帮助非常大,这也是一种从不同方面,正反两个角度来辩证的一种表现。
-
12月作文“文人生活化”和“生活人文化”
又是一年冬至,却没有那样冰冷刺骨,反而是柔和的,清风微微拂过,我们人文讲坛的师生们来到了这片美丽的西湖,感受着冬日西湖独特的文学之美。
这次我们主要探讨实践的主题是苏东坡与西湖的关系,苏轼给杭州带来了什么物质或精神和西湖的提名文化。西湖是一座城市山水园林,它的东岸是杭州城。虽建造在市井之中,但却“胸中有丘壑”,巧妙地融合了自然与人文之美。宋代诗人苏轼多次被贬杭州给西湖留下了许多美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比如西湖十景之首“苏堤春晓”。它作为第一景不仅因为“春”是第一个季节,更可见苏轼对杭州的贡献之大。我们我们沿着苏堤慢慢靠近西湖,西湖上笼罩着一层薄雾,更增添了它的神秘感。“从客观原因的角度讲,苏堤是苏轼在疏浚西湖时叠堆在一起的淤泥而形成的小丘,他在观景的方面又有什么作用呢?”同学们纷纷踊跃回答:“我们现在站在苏堤上,有一种“人在湖中”的感觉,苏堤增加了观景和景致的层次。”“苏堤还把杭州城围绕起来,像抱着一样。”“没错,这也正是“生活文人化”的一种体现……”
接着我们来到了苏东坡纪念馆,我没有径直走向“苏东坡建造苏堤和三潭印月”的介绍,而是被墙壁上苏轼的画作所吸引。通过我细致的观察,发现他的画作风格很独特,非常“奇”,阴影都是由线条构成的,和书法中草书一类十分类似,也构成了“诗、书、画、园”为一体的风格。这也对后来的文人写意画有非常深远的影响,也对如今的园林产生了极大可借鉴之处,这里的“意”文人更讲究一曲和意境,也是对传承华夏传统文化的尊重。我还发现苏轼的画作与他人不同,他并没有完全仿照自然中的景物,而是还原了心中的山水,超越了自然的本质。我们更要从他的画作中读懂他的追求和人生经历,这才是他的灵魂所在,我突然顿悟:“文人的生活化”不正是如此?
回想苏轼一生的经历,他虽然经历了许多磨难,被贬了许多偏远地带,但他却依然保持一颗乐观的心,将自己悲惨的命运与生活同文人的意境与意趣联系在一起,将“文人的生活化”和“生活的文人化”体现的淋漓尽致! -
《艺术的故事》2024秋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汉文书院)很遗憾由于身体原因未能参加本次读书小组讨论,这次艺术家们解决危机的方式改变了,更注重在于转型和造成危机的根本原因,把艺术和商业联系在一起,和金钱挂钩。艺术在越来越贴近生活的过程中也在不断进行着自己的变化。我也认为风景画更能体现创作者的情感和他们的精神世界。
-
12月28日 婉约词(下)& 读书小组很遗憾由于身体原因未能参加本次讲座。本次讲座围绕秦观以及他所做的婉约词展开讨论,先前我对婉约词了解的很少,因为课本中几乎没有出现这类诗词,甚至被后人扣上了“不大度”、“多愁善感”、“过度柔美”的贬称。其实不然,婉约词虽没有豪放派那么气势磅礴,但更贴近于生活,就像秦观的诗作,从独特的角度来体味和思考这个世界,更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思考。因此,宋词的主体实则是婉约。
-
《艺术的故事》2024秋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汉文书院)1、在荷兰,画专门化题材的画家为什么会出现?你觉得画家们面临的局面和之前几章中呈现的有什么区别?
因为当时新教荷兰画家为了谋生,激烈竞争,只能根据公众的喜好,绘制同一门类的画。区别是他们逐渐不再有创新性思想。2、看完本章,你对“风景如画”这个词是否有新的认识和理解?请结合一副具体的作品谈一谈你的看法?(请标注清晰作品名+序号,尽量不要和其他同学重复)
“272河畔风车”真正诠释了“风景如画”,天空大地风车融为一体,旷达又细腻。 -
12月22日杭州苏轼行走 预习材料2、结合行前讲座提供的背景,苏轼“江南梦”相关的诗句,你如何理解苏轼对于杭州、对
于江南的感情?
苏轼曾在杭州两度为官,留下了著名人文景观西湖,。杭州对他来说不是故乡,胜似故乡,杭州和江南使他的精神世界更为丰富。3、结合行前讲座和提供的西湖申报成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材料,你现在如何理解西
湖的价值、意义和影响?
西湖是中国人审美中的一个典范,它作为长期演变而成的人文景观,是我国佛教文化、道教等悠久文化传统的发展与传承。就西湖的景点,它也是中国山水美景观设计的杰出典范。西湖优雅景观也显著改善了人民生活环境。流连忘返的先贤们也在此抒发心志,寄托情感,创作了无数美文。 -
12月14日 杭州苏轼行走行前讲座&时文讨论讲座反馈
在讲座的一开始,沈阳老师带领我们一起欣赏了苏轼的书法,苏轼的字被黄庭坚称为“石压蛤蟆”,而且他对书法的自我控制也很高,不会随意的涂改,正所谓“笔随心动”,是他的内心压抑,不敢释放的一种体现,但他却是宋词豪放派的开创者,两者是否矛盾?通过这次的讲座,我也对自己预习时的图画进行修改,杭州其实是苏轼的另一种精神归宿,是他生活中最快乐,最向往的几年,所以不应该画在坐标系中的负半轴。时文讨论反馈:
本次时文讨论围绕对中专女生姜萍的事件展开讨论,因为他取得了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成绩的第12名,所以遭到了许多人的嫉妒和猜忌,让我意想不到的是一开始的事件的起因,原来就是靠团队制造,对姜萍进行采访。面对他人的质疑姜萍没有发表任何文字,清华大学楼东燕教授发表了一段话是对至于姜萍的人而说,不应因猜忌而使他人受到伤害。反观当今的对于中专职校的教育,应该具备基础性和预备性,基础性是代表的人性,防止再次发生中专职校的杀人案件,预备性代表的是职业,是对职业学校的一种更重要的要求,需要更偏重于技能,是大部分的职校生都能在社会中找到合适的位置。 -
《艺术的故事》2024秋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汉文书院)你如何理解本章的标题“视觉与视像”,英文原题为Vision and visions。请在本章中任意选择一位艺术家/艺术作品,谈谈你的理解。(请标注清晰作品名+序号,尽量不要和其他同学重复)
我选择255克劳德洛兰的《向阿波罗献祭场面的风景》,这幅画给我的视觉冲击很强烈感到,参天大树在天空的映衬下显得特别宏伟和柔和,以至于让我忽略了图中实际描绘的人物,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显得多么地渺小。 -
12月14日 姜萍事件时文讨论在姜萍成绩公布后舆论争议的焦点是什么?看到姜萍事件的结局后你怎么看待姜萍,你觉得她今后的人生会怎样发展?
舆论争议的焦点是中专生身份的姜萍获得全球竞赛初赛第12名,这个成绩是否真实,中专生和国内外大学学生是否能站在同一个舞台。我认为姜萍事件会随着时间流逝而被众人忘却,但是她和她的老师会因此受到周围人对其诚信的质疑,这是伴随一生的伤害。阅读材料二思考问题2:
结合材料及自己的了解,阐述你眼中的职业教育是什么样的?(提示:比如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的目标等等)你觉得这种教育对人的培养是足够的吗?
职业教育更多的是培养专业能力,不再广泛学习各种科目,对某种职业设置专门的课程,主要是为了今后的就业,侧重于技能。这种教育肯定是对人的培养是不够的,因为在中考已经分流了一部分所谓成绩不好的学生进入职业教育,而且现在的舆论导向对这部分也是偏歧视的,造成职业教育的学生学习没有热情,老师没有动力,越来越不被看见。 -
12月14日 苏轼行走行前讲座预习2、根据《苏东坡传》或其他资料,梳理苏轼两次在杭州当官,有哪些政绩?阅读下面苏轼在杭州时期(或前后)所写的诗文,苏轼对于杭州有怎样特殊的情感呢?
苏轼在杭州疏浚西湖淤塞问题,用淤泥筑起苏堤,造石拱桥。修复杭州六井,解决饮水问题,疏浚盐道。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家公立医院。
苏轼写下了很多赞美杭州的诗句,《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中,苏轼把西湖比喻成西子(西施),西湖的淤塞就如同女子失去了明眸,用这么生动的方式让远在开封的皇帝了解到杭州西湖的问题。可见苏轼对杭州是有着深厚强烈的爱。3、你认为,“西湖”为什么能够成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
历史悠久,不仅仅是自然景观,也有着独特的人文景观。包括古迹、山水、园林和一些美丽的神话传说等。 -
12月22日 杭州苏东坡行走报名汉文书院胡艾洁报名本次行走
-
《艺术的故事》2024秋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汉文书院)本次读书小组围绕艺术的危机展开讨论,艺术的危机主要是:因为在1520年之前非常优秀的画家已经解决了几乎所有的问题,他们的画作已经达到了美的巅峰,后人已经无法超越他们了,因此,后来的画家开始了他们的自主创新。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圣乔治大战恶龙》这一幅图,这幅图从一张画里,我们能看到多个场景,就像将连环画放在一张画中,我能读出图中的情节变化。而在《农家婚宴图》中,我们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画农家的民族风情,怎样才能使艺术家赚到钱呢?其实这些话都是给城市中的上层人士观赏的,这就有一点和现代的相似,比如让城市中的孩子体验农家生活之类的活动。
-
12月7日 苏轼(下) & 读书小组这次讲座延续上一次,继续以苏轼的人生展开讨论,江南是苏轼的又一个家园,和在自然中的精神归宿。《女王城和诗》这首诗令我印象深刻,它是为数不多的在诗歌前有小记的诗,小记中讲述了在去年和今年的这一天中都来到了这座城,这虽然不是他有意为之,但却是他生命中的烙印,已经刻在了心底。诗中“人似秋鸿来有信”一句,和他曾经写过的“和子由渑池怀旧》一诗中的“应似飞鸿踏雪泥”这一句相呼应,他安慰了朋友,更强调的是人生的价值:在于经历,是对生命的一种挚爱和向往,更是对生命和世界的一种领悟。在苏轼所处的年代,新党和旧党之争从来没有停歇,但苏轼都没有选择从众,他从来没有随谁的势力增大,而改变自己的思想,这就是他真正的人格魅力所在。
-
11月行走作文何为君子?
针对“园林”一词,樊老师已经带领我们杨初的学生实践探究很长一段时间了,那为什么樊老师还要选取松江方塔园进行实地行走呢?方塔园和其他园林比较又有什么特别之处呢?一连串的问题不停地萦绕在我的心头……
虽已入冬,但阳光依旧十分和煦,在街角的建筑上打出一片片温暖的光影,仿佛将时光凝固在每个瞬间,我们漫步来到集合地点:位于松江方塔园旁的松江科技馆。樊老师向我们讲述着对面“云间第一楼”的历史:“这曾经是松江府,冯纪忠先生在建造方塔园时,也考虑到了和此楼的“借景”,他在废墟中舍生建造了松江方塔园,顶着巨大的压力,运用了与当时潮流相反的建造方式‘与古为新’,而如今建造了这座科技馆,并没有考虑云间第一楼和方塔园的联系,而只是运用到了‘古为今用’的方式……”是啊,“与古为新”和“古为今用”虽然都含有古代和现代的元素,但后者只是单纯的将古代的文化遗产,来凸显现代的科技,并没有真正的将两者做到真正好的结合,但这也正是如今社会发展的趋势,实在是可悲啊!
沿着一条小路向前走去,登上几层台阶,映入眼帘的是方塔园的入口,上方一个偌大的屋顶笼罩着,通过我们的观察,发现前后两层屋顶并不相连,反而在中间增加了空隙,这样会不会导致坍塌呢?“这也是当时民众的心理,因此他们非常反对这次方塔园的建造,冯纪忠先生也很聪明,他用了亲自实践的方法在屋顶中多加了一个柱子,不仅是证实了屋顶不会坍塌这个事实,也向群众表明了他会坚持造园的心意和决心!”这时,一缕暖阳透过云层温柔地洒下,犹如天空的柔情,为寒冷的季节增添了一份希望和诗意。
进入园区后,脚下的路越来越低,随着一层层台阶的下降,方塔近在咫尺,这座方塔端庄修长,在巍峨中却又不失玲珑之美,我不由得又联想到了《云间志》中的记录,虽然作者并没有提到这座塔,但这更说明了佛教刚刚出现,类似的建筑很多。“非以为观美也,其瑕为观美哉!”,方塔的这种美更重要的作用在于内在,是君子的游息之所,君子就是要做到平静下来,从而实现自己的心志。
“文革”期间,冯纪忠先生作为“头号反动权威”,被批斗,但他没有选择自杀,因为他说:“我是有信念的人。”他就代表了“舒广其视瞻,清宁其心志”的君子,用生命实现了自己的心志,也用生命传承了中华传统,留住了华夏之根,更用生命诠释了“何为君子”一词。 -
《艺术的故事》2024秋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汉文书院)1、在本章中谈论了多重“艺术的危机”,请选择本章之中的一位艺术家,结合其作品(请标写图片编号)谈谈其艺术之危机是什么?这位艺术家做了什么样的努力?你认为他的努力有效么?
我选择的是《长颈圣母》这幅画,作者为了自证和创新,使整体的布局非常奇怪,比如说右下角先知的大小、左边一群簇拥的天使、怀抱中婴儿的姿势、圣母的长颈,都是作者有意为之,为的就是打破常规,作品有点“胡来”,但是却引起了效果,可以说是努力是有效的吧。 -
11月30日 苏轼(上)& 时文讨论讲座反馈:
在讲座的开始,我们先对叶嘉莹先生进行的缅怀,她十分伟大,她对诗歌的情感,就是对“人性”的理解和探索,他用一生对古诗进行了深刻的钻研。
本次讲座主要围绕苏轼展开讨论,他是一位贯通艺术和人文的伟大诗人,他的早年生活是率真执着的,但苏轼在王安石变法时期去坠入了不断被贬的这个漩涡,在这段时期,他写下的《和子由渑池怀旧》。在一开始预习时,我只读出了他对过往的怀念和一种无奈之感,但最后一句“往日崎岖还记否,路上人困蹇驴嘶”运用了一句反问句,人生难道就因为一些挫折就没有意义了?人生的价值在于“经历”,之后的人生无法预测,但我们还是要努力的走下去。这就是为什么苏轼的诗能“言志”时文讨论反馈:
在讨论的开始,万老师问了我们这样一个问题,大学生夜骑和宿舍中的一线管理,这两个事件有什么关联?经过我们一系列的讨论之后,我们发现“夜骑”是大学生对压力的一种释放,也是一种从众的心理,并且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可以说是另一种形式的“游行”,反而更能反映出大学生的迷茫而无助的状态。我认为关于一线管理在危急时刻做出了决定,更反映了他们对负责的一种认识,责任不仅仅是对于他人的,更是对于自己的,在他们做出决定的同时,有没有对自己的言行而负责呢? -
11月30日时文讨论问题一:大学生集体夜骑开封一事,后续也有很多非大学生群体参与其中,你觉得参与其中的人们为什么要参与夜骑?你如何看待这次的夜骑事件?
大学生夜骑的初衷应该是放松心情,骑行加游玩,随后政府为了吸引年轻消费者带动地方消费实行部分景点免费,也确实吸引了更多大学生的加入,再之后可能是因为跟风或网络的带动,导致人流量剧增。我认为这件事的出发点是正常的,年轻人挥洒热血,带动全民健身,最后因为城市管理能力问题,导致事件不可控。对于第二组事件,你有怎样的评价和想法?你觉得高校为什么要采取“封校管理”制度,会对相关人士产生怎样的影响?(提示:可以思考应急管控和常态管理的差异;关注学生、一线管理者(宿管之类)、校方的差异)
一刀切的封校制度仿佛又回到了疫情时代,管理者为了学生安全采取封校管理,而执行者怕担责任地盲目服从,墨守成规,不懂变通。 -
《艺术的故事》2024秋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汉文书院)(1)请结合丢勒的《耶稣诞生图》和《亚当和夏娃》,谈谈来自南北方的新旧艺术知识是如何得到调和的?
将南方的细腻美和北方的现实刻画相结合,光影融合和透视法相调和。
(2)请在以下作品中任选其一(标注清晰作品名+序号):丢勒《圣米迦勒大战恶龙》,格吕内瓦尔德《磔刑图》,施博《天堂与地狱》,谈谈作品中对于黑暗、邪恶或恐怖元素的想象和描绘反映出何种艺术旨趣和理念?你是否欣赏这一风格?
我选择《圣米迦勒大战恶龙》这幅,生动地描绘了圣米迦勒与恶龙之间的激烈战斗的情景,恶龙刻画得栩栩如生,黑暗元素扑面而来,视觉冲击很大。我挺欣赏这种风格的,这可能也是对现实社会的映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