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讲座樊老师用了三首7,80年代的歌来引入对海南的思考,前面两首和最后一首《请到天涯海角来》,曲调和歌词都有明显的变化,从革命宏大的角度转移到了更加生活化个人化的角度。这堂课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中国地图从横版变成了竖版,是因为过去的横版只把南海作为一个附图放在右下角,而竖版是将南海诸岛一起放入整个地图,是因为现在人们缺乏领海意识,同时中国在南海,其实理论上说是拥有南海诸岛,但实际上只拥有不到10座岛,而大部分的岛屿都被其他各国“瓜分”。并且同时樊老师在刻上提出了为什么雷州半岛不像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那样一样发达呢?明明都是三面环水,交通很方便,并且雷州半岛处于热带地区有更大的优势。其实主要是因为雷州半岛过于平坦,内陆没有河流,即使三面环水却还是有半干旱区。
张轩齐
-
1月18日 雷州琼崖行 行前讲座 -
1月11日 心理课堂:我的情绪小怪兽这一次的讲座是由薛贞学姐讲的,课上老师讲到负面情绪不一定都是坏的,比如愤怒可以让人捍卫自己的尊严和底线,焦虑可以让人回想过去,和思考未来。如果人们总是只有正面情绪的话,人就没有底线,没有思考。老师在课上提出了气质液体说,用了红楼梦中四个人来类比。结束的时候,我们用了音乐放松法,用手中的乐器的按照音乐节拍来演奏,让我觉得开心,放松,很有用处。
-
12月作文这一次的行走是关于西湖,课上樊老师问我们在西湖十景中,哪一个是第一个景并且是为什么?我上网查一下苏堤春晓是西湖十景中最早的,是南宋时期,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有苏轼的存在,并且同时春晓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一个时节。在看地图的时候,发现了苏堤和白堤,起到了一个很奇妙的位置关系,横跨整个西湖,可以在上面看见三潭印月和小瀛洲,他的北面就是群山,环境十分优美,樊老师告诉我们,因为有白堤和苏堤的在,所以在西湖中交通更加便利,不用每次再绕远路。后面樊老师的儿子给我们讲了宋代的文人画,宋代的文人写意画不是很追求样子像而崇尚表达内心的想法,诗书画融为一体,可以说就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以书法入画把书法融入画中想到了樊老师之前说过的生活文人化。接着我们又去采访了几位游客,有一位问到是“一问三不知”,了解到他是来这里玩的,并且还问到我们有没有¥1纸币,可以去三潭印月那边拍照留念。后来又遇到了一位老人,他对于这里的了解就是苏轼曾经来过这里,西湖的美景很好看,主要还是来呼吸新鲜空气,看美景,说希望这里可以增加点告示牌之类的来让人们更多的了解西湖。我发现人们对于西湖的了解不是很多,尽管西湖脍炙人口,在中国,几乎没有人不知道西湖,但他们的了解可能仅仅知道在西湖有十大美景,苏轼曾经来过这里,这里有苏堤和白堤。所以我认为可以增加点改进,根据现在年轻人喜欢的“打卡”,可以增加像用¥1纸币来拍照留念,这样的方式来增加人们对西湖的了解。
-
12月28日 婉约词(下)& 读书小组这一次讲座因为身体原因没有来参加讲座,在这一次讲座之前,我对婉约词的理解一直就是一种很委婉的一种哲理词,李清照是婉约词的代表人物,内容一般来说都是一些爱情之类的,比较生活化的例子,通过这些对这些景物的描写来传达出词人自己的内心想法。
-
《苏东坡传》读书小组第二轮(西文书院)《苏东坡传》第五次(有讨论)
阅读范围:精读第25章和第27章
预习问题:
1.相比黄州,流放岭南和海南岛后,苏东坡心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书中他的“为人为事”加以阐释。
变得更加心情愉悦,没有世俗侵扰,对这些地方的神往。
2.对比这段时期他的“为人为事”与黄州和杭州(第二次在杭州)有怎样的差异,据此你认识到了怎样的不一样的苏东坡?
他不是那么的关心工程之类的,开始有点安享晚年了,不是那么卖命的一直工作,也会闲下来和朋友们聊聊天之类的。 -
12月22日杭州苏轼行走 预习材料2,他认为杭州是他的第二故乡,像“前世我已到杭州”,就可以表明他这个观点,并且杭州有很多水,而水可以表明达苏轼的很多情感,并且杭州的景色优美,可以说苏轼在这中找到了自己的宁静
3,西湖是中国文化产生的的瑰宝,能呈现出中国山水的典型审美特性,并且这是一个有很多有名文人都赞美过的地方,产生了很多其他有关的景观 -
12月14日 杭州苏轼行走行前讲座&时文讨论时文讨论:关于姜萍的一系列事件,我认为她是挺可怜的,因为这个新闻本身就是有有关的新闻和公关团队制造出,并且这个比赛规则也是存在漏洞,毕竟开卷考试,谁能保证人与人呢?并且在一开始也许姜萍这个作弊行为是存在一定的害怕的,但随着媒体对她的采访和她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她会产生很大的虚荣心,由此造成这样的结果。
讲座反馈:这一次讲座前欣赏了苏轼的书法,可以说他写书法的时候很克制,尽量不把自己的情感带入到写书法,并且他图该错误的时候也很有趣,不是拿笔把这个字涂掉,而是在这个字边上用四个小点来表示去掉这个字。他也很为民着想,他在杭州任职的时候,他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原因有两点,一是因为杭州靠近海,所以会带来咸水和泥沙,困扰百姓的生活,二是因为他对于水有一种想到故乡的感情,他一想到水就会联系到自己的故乡 -
《苏东坡传》读书小组第二轮(西文书院)因为当一个人在外省的时候可以更好地了解当地民情,而在京师为官的时候,很多时候信息是被堵塞的,不能充分了解当时民情,并且在外省可以帮助整顿当地民风民俗民情,在京师为官时,有些时候圣旨会被扭曲。
他也是因为挺关心百姓的好官,除了会写诗词以外,也会用各种科学的方法去让百姓的生活过得更好,
-
12月14日 姜萍事件时文讨论阅读材料一思考问题1:
在姜萍成绩公布后舆论争议的焦点是什么?看到姜萍事件的结局后你怎么看待姜萍,你觉得她今后的人生会怎样发展?
怀疑姜萍在这一次数学竞赛结果的真实性。这一次事件虽然很快会被淡忘,但姜萍的个人信誉和他老师的信誉都会受损。
阅读材料二思考问题2:
结合材料及自己的了解,阐述你眼中的职业教育是什么样的?(提示:比如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的目标等等)你觉得这种教育对人的培养是足够的吗?
不足够,职业教育就是为了以后工作做准备,只会培养某一个专业,而不是全面发展 -
12月14日 苏轼行走行前讲座预习2、根据《苏东坡传》或其他资料,梳理苏轼两次在杭州当官,有哪些政绩?阅读下面苏轼在杭州时期(或前后)所写的诗文,苏轼对于杭州有怎样特殊的情感呢?
他给全城实现了公共卫生方案,建造了一个清洁供水系统和一座医院,疏通了盐道,修建西湖,稳定了谷价。对于杭州有一种似曾相识的熟悉,归属感,闲适感
3、你认为,“西湖”为什么能够成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
我认为主要还是因为很多文人墨客来到这儿,并且有很多名人在这里写下了赞美西湖的诗词,(能够体现中国文化的底蕴?) -
12月22日 杭州苏东坡行走报名西文书院张轩齐及一名家长报名此次行走
-
12月7日 苏轼(下) & 读书小组这一次讲座了解到苏东坡其实一生都很坎坷,但尽管如此,他得始终还是很乐观的。他的晚年虽然旧派上任,但是当时的人就认为司马光所说的一切都是好了,而王安石所做的一切都是不好的,但是苏轼并没有像这样盲目的跟从,他不愿负和权势,就像他的一位友人评价,他是“一肚子的不合时宜”,他的心胸其实十分宽广,他当年的“政敌”王安石,在晚年的时候,他们互相拜访,互相写诗。让我印象十分深刻的,还有是现在海南岛纪念苏轼的地方边上就是一个垃圾桶,地方十分荒凉,破败。
-
《苏东坡传》读书小组第二轮(西文书院)我们这一次读书小组提到苏东坡其实把它当农夫这段经历,他是比较自豪的,不像别的诗人,他们下地干农活都是“玩”的,而苏东坡是真的把自己当作农民。而且他交友是很广泛的,不像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的,只和有学问的人交往。
-
11月行走作文这次的行走去了松江方塔,,在课前,老师在附近的松江科技园,给我们讲方塔园的来历。当年建造方塔有许多的困难。1,当时的松江十分的破败,可以说是几乎荒废了,因为当时日军侵华,从金山登陆,进攻松江,吴克仁将军带领守军防守了3天,最后全体将士牺牲。所以当时的松江环境很差。2,在建造的过程中,有许多人反对,因为当时刚刚经过了文化大革命,人们都还普遍认为古都是封建,不好,所以在建造的时候匿名信就像雪花一样多。
在参观的时候,樊老师问了我们一个问题:“中国的建筑美学一般是讲究对称,但冯纪忠先生所建造的方塔园,去完全没有讲究对称,这是为什么?”我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1,像中轴对称的建筑,一般适用于大型建筑群。2,不完全对称,并且有弯弯曲曲可以更加体现出曲径通幽的感觉。3,可以让人们感觉到自己在深入到历史当中。这样从时空和地理位置都在走进历史,可以感到更有韵味。
老师在课前预习提到的把不同时代,不同性质的古建筑聚集在一起的保护方式是否合理?我认为这种保护方式不太合理,把各种时代的不同性质的古建筑聚集在一起,会增加保护的难度,而且会消耗较大的人力和物力。但是这种保护方式也是迫不得已,在当时大量古建筑都面临着拆迁的问题,所以冯纪忠先生才把一些古建筑聚集起来保护。在保护这些文物的时候,我认为可以增加宣传,让社会上的人们关注这个园林,进而保护园林。可以制造无烟园林,禁止人在其中抽烟,也可以更好地保护园林。
在经过一座桥的时候,我们发现这座桥叫做望仙桥,曾经在这里的应该还有一座与他相对应的迎仙桥,而且曾经在这松江片区中,是有很多很多座桥的,樊老师感慨万千,告诉我们这座桥有一种“此地空余望仙桥”的感觉,原来的迎仙桥已经不在了,而剩下的望仙桥仅仅是市级保护单位,但那重建的方塔却是国家级保护单位。
期待下一次的行动。 -
《苏东坡传》读书小组第二轮(西文书院)他对自己的农场管理很精细,他做任何事情都很细致,也很乐观
-
《苏东坡传》读书小组第二轮(西文书院)苏轼和佛印作为朋友,体现了他乐于交往幽默风趣
-
11月30日 苏轼(上)& 时文讨论讲座反馈:这一次的讲座让我们更加了解苏轼,他是一个全才,从文学到书法都有很大的建树,但是就是这么一个有才华的人,他的一生却都很坎坷,他是宋朝时期被贬谪到的地方最远的文人,经历了乌台诗案。他有一个很贤惠的妻子,也会教导苏轼在和人交往时该如何辨别是否应该和他交朋友,而苏轼在他去世后,也为他写了一篇词(虽然那时他娶了他妻子的表妹),但他也是很难能可贵,因为很多诗人一生都没有怎么写过自己的妻子,更多写的是自己的小妾或者情人。
-
11月30日 苏轼(上)& 时文讨论时文讨论:这一次讨论我参加了一级会员讨论,老师提到了一个叫做沉默螺旋的词语,是指大多数个人会力图避免由于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念而产生的孤立。这就导致了很多信息就被埋没,更多人去跟风。这一次的夜骑行为,我认为就是一种跟风,并且是现在教育体系有问题而产生的人们没有想过出事情后的后果以及和社会连接的缺失。
-
11月30日时文讨论阅读以下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一:
大学生集体夜骑开封一事,后续也有很多非大学生群体参与其中,你觉得参与其中的人们为什么要参与夜骑?你如何看待这次的夜骑事件?
我认为这是一种跟风行为,认为他们也可以,觉得好玩。
问题二:
对于第二组事件,你有怎样的评价和想法?你觉得高校为什么要采取“封校管理”制度,会对相关人士产生怎样的影响?(提示:可以思考应急管控和常态管理的差异;关注学生、一线管理者(宿管之类)、校方的差异)
我认为这个行为非常的荒谬和悲伤,像有同学生病了,需要急救人员来抢救,却有别的同学挡住,不让急救人员进入进行抢救,宿舍人员却表示,他们做的很好,感到很荒谬。高校用保护学生安全为名,来限制学生自由,就是害怕,如果学生出现任何意外,学校要担责,会让相关学生感到不满和愤慨 -
11月24日 松江方塔园行走预习问题1:阅读《云间志》所节选的四个片段,请你分别谈一下南宋时华亭(松江)的桥梁、亭馆、寺观、祠庙方面各有怎样的特点?
桥梁:主要提倡的是实用性。亭馆:文人君子的休息的地方,就算是受到破坏了,也不会有人去修它,不是用于美观。寺观:存放藏经。祠庙:祭祀城隍的祠庙很兴盛。
问题2:阅读“方塔园涉及到的景观诗文”,了解相关人物的基本情况。方塔园也被称为“露天博物馆”,你觉得,这样把不同时代、不同性质的古建筑聚集在一处的保护方式好吗?
我认为不好,把各种时期的古建筑集中在一起,不能具体突出其中每个建筑的特点,而且将这些古建筑保护方式都不一样,将其集中起来进行修缮,不会很容易,而且他也被称为露天博物馆,而露天代表古建筑要经历风吹雨打,对这些古建筑的保护和修缮会更加的艰难。
问题3:从冯纪忠先生所选择的造园意向和他自己表述的造园理念中,你觉得他的造园理念有怎样的特点?
与古为新,把现在的东西和古代的东西放在一起,成为新的东西,还有就是课上讲到的内容不一定完全是宋,但精神是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