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南海诸岛的归属问题很有兴趣,回家上网查询我以为会对此事进行隐瞒,但其实有很多人都报道了,但我还是不明白菲、马这几个国家为什么肆无忌惮挑衅远比他们强的中国?看了很多的报告我发现主要竟然还是和美国有关,为了站队美国从而和中国在这个地区上作对,再有就是这个地区的油气资源和海产品产出较为丰富。海南上复杂的语言也让我吃了一惊,或许这也是海南比台湾差40倍的主要原因吧,毕竟台湾只有闽南话,便于沟通,海南则分布着十几种不同的语言,实在难以沟通,难以发展的好啊
庄仁涵
-
1月18日 雷州琼崖行 行前讲座 -
1月11日 心理课堂:我的情绪小怪兽本来期末考试逝了,心情不好,正巧心理讲座感觉满有帮助的。特别是考试完后要有积极心理暗示这一点,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和方法还是很有实际用处的,以及最后的音乐真的让我感觉梦回幼儿园小朋友们做游戏的场景,突然有点沧桑的感觉(?)
-
12月作文杭州,我之前已经去过许多次,不过可惜的是,从来都是坐着观光车围着绕一圈,从未走进过西湖与其背后蕴藏的历史沉淀。这次随着老师和同学,终于走入了那个闻名天下的西子湖。
老师布置的西湖地图在刚开始的讲座中起到了很大作用,之前就隐隐约约听说西湖是杭州的中心,现在实地一看,西湖四面几乎都被山环绕,杭州城正对西湖,是西湖的存在格外显著。
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人们总将杭州和西湖联系在一起,这也算是一种互相成就吧。苏东坡等一众文人墨客因为杭州的繁荣或种种原因来到杭州,在西湖留下了诸多名作,这也让杭州成为了一座国人心中的文化深厚的城市。
接下来我们到了苏轼纪念馆,我们探究了苏轼疏浚运河的原因、过程与成果,了解到当时西湖周边河流的具体分布和影响情况,对苏轼疏浚运河的行为有了更全面的认知。
我们坐船来到了西湖上著名的小瀛洲岛。上岛后,没走几步我们便看到了了一元纸币后的三潭映月,其实比我想象中的甚至大一点,在之后的采访任务中,几位小瀛洲商店里的售货员给我们的介绍最为全面。她们讲到,在西湖成为文化保护单位前,也就是她们小时候,西湖并没有现在这样美,这就不免让人联想到一些功利性质的行为了:在默默无闻时不管不顾,在出名后却鸟语花香,竟让我开始反思政府的管理问题了。行走结束后,我又采访了几个游客,发现他们竟无一例外是上海来的,并且大多都对西湖的文化一知半解,其中一位则说到了苏轼在杭州做过官以及断桥的故事,其他则没了,这又让我感叹现在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实在是太少,甚至脱离了常识。 -
《艺术的故事》2024年秋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 (文史书院)说实话,刚读这一章没想到这竟是现代以金钱衡量艺术的发端,当时似乎还没有那样的夸张,现在动辄几亿的情况应该没有,那这是因为什么呢?我感觉并不是人对于艺术的需求变大了,而是虚荣心在作祟,现在那些花几亿人民币买那些所谓艺术品的人,或许看重的不是画的内容,而是几亿的价值,很像现在很多女性喜欢买一些包,并非看重包的实用和外观,而是面子、身份的象征。这就导致了艺术家快速的转型,开始变得功利,刻意地卖弄博眼球,这就是一种畸形了
-
12月28日 婉约词(下)& 读书小组秦观的词中总有很多东西是可以细细品味的,比如“宝帘”是开是闭,以及“东风暗换年华”,我们需要细细品味,而写出这样引人回味的词的秦观,必定也是自己深有所感,对生活又非常深的思考和观察,苏轼和他在这一点上很像,可能这也是他们志同道合的原因吧,再想到秦观也因为党争等流放千里,真是天生的知己,还有一个让我很感动的是苏轼在得知秦观女婿把秦观尸体运走后的呆立,秦观比他小十几岁,真的是白发人送黑发人,两人知己一场,结局却是凄凉无比
-
《艺术的故事》2024年秋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 (文史书院)第五次 读书交流
阅读范围:第20章 自然的镜子 荷兰,17世纪
阅读作业:
1、在荷兰,画专门化题材的画家为什么会出现?你觉得画家们面临的局面和之前几章中呈现的有什么区别?
因为这样才能在卖画时有把握卖出这一题材的作品,好求名声。他们只能被动的画画,因为除非真的异常出众,否则就不可能赚钱来维持生计
2、看完本章,你对“风景如画”这个词是否有新的认识和理解?请结合一副具体的作品谈一谈你的看法?(请标注清晰作品名+序号,尽量不要和其他同学重复
我选图272《河畔风车》,正和文中所说的一样,我第一眼就联想到了图255,这幅画的题材在当时可能是很怪异的,因为没有画一些很雄壮或宏伟的建筑,只描绘了一幅乡间风景和一个风车,但感觉非常的温馨祥和,”风景如画“用在这幅画上我认为是正合适的,非常和谐美好 -
12月22日杭州苏轼行走 预习材料2、结合行前讲座提供的背景,苏轼“江南梦”相关的诗句,你如何理解苏轼对于杭州、对于江南的感情?
苏轼到江南真是给人一种乐不思蜀的感觉,杭州和江南就是因为秀美的湖山才得以使他如此迷恋。但苏轼甚至将其认作胜过故乡,显然并非景色这独一条,故乡必然是给人家的感觉,或许杭州让苏轼在异乡感到了温暖与情谊,这点从他的诗中便可发现:“前生我已到杭州”,这样的归属感也是苏轼所希望得到的,所以,也许苏轼又对杭州有一些感激呢
3、结合行前讲座和提供的西湖申报成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材料,你现在如何理解西湖的价值、意义和影响?
西湖,景固然是秀美的,门外之汉眼中和口中的“好美啊”,只是或许我们眼中西湖之真正美,还是要联想与一些人文历史相关的才能最大体现西湖的厚重文化与内涵。所以,“世界文化景观遗产”成为了必要,它的作用非常大,不仅是一个荣誉,也可大大增加西湖的国际知名度,使更多人知道西湖的内在美与典雅,美是需要发现的,影响意义是后人来评价的,西湖的价值体现在它的景、它的纪念意义上,西湖,许多诗词歌赋都以它为题,所以它给人以灵感,苏轼被杭州所迷,西湖给人以魅力,这就是西湖的影响力和意义 -
12月14日 杭州苏轼行走行前讲座&时文讨论时文:姜萍在这件事种感觉一直是以一个从犯的身份呈现的,不过她却是真正的被害者,或许她是由于一时的虚荣导致的越界行为,可她又得到了什么呢?名声倒是有大把了,却全是骂声,我觉得,不管是阿里巴巴的那些传出消息的造势者,还是网上不断对骂的无良网友,都是为了姜萍的特殊身份而争论不休,其实这不就是一种变相的歧视吗?所以我希望这样的歧视不要影响到姜萍未来的人生
行前讲座:感觉通过书法来探究一首诗和作者的感情还挺神奇的,拉长竖画是语音的拉长以及情感的表达方法,而字体由于写字时用力大小不同便有了大小之分,这次讲座对之后观赏书法作品也有很大帮助 -
《艺术的故事》2024年秋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 (文史书院)第四次 读书作业
阅读范围:第19章 视觉和视像 欧洲的天主教地区,17世纪前半叶
阅读作业:你如何理解本章的标题“视觉与视像”,英文原题为Vision and visions。请在本章中任意选择一位艺术家/艺术作品,谈谈你的理解。(请标注清晰作品名+序号,尽量不要和其他同学重复)
我选图266《宫女》。前者用的是单数,应该比较倾向一第一眼的印象,这也符合我们生活中“视觉”的定义,比如“视觉盛宴”这个词语就是指一眼看上去非常震撼,而后者则是经过了较为仔细地观察,因此会使用复数。《宫女》这幅画一开始我的“视觉”告诉我也许这是一幅比较杂乱的画,因为人物的分布并不均匀,但结合后续的观察就可以发现画中的诸多细节,比如作者在远处墙上的镜子里表现出了国王和王后,这个技法似乎在之前的某一幅画里也有用到过,同时人物神态也很丰富,以及画面里的光线也是非常昏暗,让人联想到皇宫里的尔虞我诈和黑暗,总之,在多次观察后,作品总会有另外的一些地方被我们所探索和发现 -
12月14日 苏轼行走行前讲座预习1.根据《苏东坡传》或其他资料,梳理苏轼两次在杭州当官,有哪些政绩?阅读下面苏轼在杭州时期(或前后)所写的诗文,苏轼对于杭州有怎样特殊的情感呢?
对西湖进行了大规模治理工程,并垒起苏堤;成立公立医院;建设供水系统,并美化西湖。还有对于当地景色的痴迷和与当地友人的友情
2.你认为,“西湖”为什么能够成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
及因为他的景色出众,更是因为这里承载了千年以来无数文人墨客帝王将相的印记,所以最重要的还是其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上的重要地位 -
12月22日 杭州苏东坡行走报名文史书院庄仁涵报名本次行走
-
12月14日 姜萍事件时文讨论在姜萍成绩公布后舆论争议的焦点是什么?看到姜萍事件的结局后你怎么看待姜萍,你觉得她今后的人生会怎样发展?
焦点主要是她在竞赛上的成绩到底是不是用实力拿来的,因为爆出来她月考只拿了83分嘛。我觉得她这次的出名也许是纯属意想不到,包括说那个老师帮助她,如果没有这样高的曝光其实她本不会受到这样的攻击的。我希望她能够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吧,毕竟在经历了这样大的风波和热度后我觉得还是平安最好,或者凭真才实学再次赢得大家的掌声,这样我觉得是最好的
结合材料及自己的了解,阐述你眼中的职业教育是什么样的?(提示:比如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的目标等等)你觉得这种教育对人的培养是足够的吗?
说实话,我眼中的职业教育主要还是我们老师跟我们描绘的,大概就是专门炒菜啊、理发呀这一类,人才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一些比较掌握低级职业技术的人才,肯定是不够的,其中有学生的原因,也有制度的原因,去职校,在我眼里基本就是放弃学主流科目了,那么着些人想必也没有那么好的可塑性和学习的动力,就是你培养了没用,不听,还有就是培不培养的问题,如果都认为职校就是垃圾,那么投入的师资和精力自然不会好,这样就不能形成对一个人全面的培养 -
《艺术的故事》2024年秋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 (文史书院)艺术的发展并非单线性的,说实话我一直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不过这一章里的作品的确是与之前的不同极了。艺术家们在当时创作这些看着比较怪诞或没那么赏心悦目的画时他们肯定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前代艺术家们的光芒实在太耀眼,或许只有一些怪诞的作品才能从另外的某个角度来实现对于前代的超越吧,我觉得相比于“手法主义”,这样做是肯定更加有助于艺术的进步的,艺术不仅仅是美的,也当然能是黑暗的,也许艺术的危机,反而将艺术的多面性展现了出来
-
12月7日 苏轼(下) & 读书小组我比较印象深刻的是樊老师说的儋州现在的破败,国家级的文物遗产就在荒草里和垃圾桶作伴,不禁让我感慨人间如梦,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前半段也大概是类似的情感吧,多少英雄都被时间埋没,只留下了赤壁和一轮江月。
-
《艺术的故事》2024年秋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 (文史书院)第三次 读书交流
阅读范围:第18章 艺术的危机——欧洲,16世纪后期
阅读作业:1.在本章中谈论了多重“艺术的危机”,请选择本章之中的一位艺术家,结合其作品(请标写图片编号)谈谈其艺术之危机是什么?这位艺术家做了什么样的努力?你认为他的努力有效吗?
艺术的危机就是前代的艺术家们的造诣太深,以致青年军只能模仿而不能超越,我选《发现圣马可遗体》(236),这幅画中没有生硬地将主要人物放在画面的中间,而是较为分散,并且运用了短缩法,可以看出作者非常努力地在进行自己的创新,我觉得效果不明显,因为在主要的技法上没有太大的创新 -
11月30日 苏轼(上)& 时文讨论时文讨论:今天讲了两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其实关于夜骑我也是有一些自身的体会的,去年我也跟着几十个同学在晚上八九点的时候骑车,当时我应该就是一时的冲动,被几个同学拉去的,所以看到这次事件我第一印象就是其中绝大多数人都是盲目跟风,而不是真的自己有想去做这个事,而且这次活动还造成了这么大的交通堵塞,我觉得是非常不值的。后一个关于规则的讨论,老师说到了一个词叫“平庸之恶”,我比较感兴趣,回家查了一下,发现我最熟悉的一个例子就是指鹿为马,可以说,这些宿管的行为就像是那些大臣,明知真理,却总是口不对心
讲座反馈:苏轼的一生真是打击重重,丧妻、丧父、流放、贬官、入狱,这要是放在一个普通人身上或许他早自杀了,可他是苏轼,他即使经历了这么多也依然怀着一颗乐观豁达的心,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
《艺术的故事》2024年秋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 (文史书院)第二次 读书作业
阅读范围:《第17章 新知识的传播 德国和尼德兰,16世纪初期》,The New Learning Spreads
阅读作业:
(1)请结合丢勒的《耶稣诞生图》和《亚当和夏娃》,谈谈来自南北方的新旧艺术知识是如何得到调和的?
不但有扎实的基本技巧,也有非常丰富的情感和想象力,使人感到美而真实,因为圣米迦勒的表情不像正常的优雅轻松,而更像如普通人般严肃认真,既融合了南方艺术的理想美,也融入了北方艺术的真实美
(2)请在以下作品中任选其一(标注清晰作品名+序号):丢勒《圣米迦勒大战恶龙》,格吕内瓦尔德《磔刑图》,施博《天堂与地狱》,谈谈作品中对于黑暗、邪恶或恐怖元素的想象和描绘反映出何种艺术旨趣和理念?你是否欣赏这一风格?
格吕内瓦尔德《磔刑图》(224)图中较多的黑暗、邪恶元素体现在耶稣的遍体鳞伤和背景的惨淡,这其实是因为作者希望借此来传达耶稣在受难中所传达的精神意义。我是欣赏这样的风格的,因为这很真实,很符合事实,不存在什么虚假的美化 -
11月30日时文讨论11月30日时文讨论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一:
大学生集体夜骑开封一事,后续也有很多非大学生群体参与其中,你觉得参与其中的人们为什么要参与夜骑?你如何看待这次的夜骑事件?
感觉最主要的就是跟风吧,有很多问题都是因为无脑跟风引起的,这次夜骑一开始也就几个人参加,但之后在“大学生免票”的带动下就吸引了很多人跟风来参加这个活动,他们可能知道这样大规模的行动时会引起交通堵塞,可既然大家都这么干,也就不差我这一个了
问题二:对于第二组事件,你有怎样的评价和想法?你觉得高校为什么要采取“封校管理”制度,会对相关人士产生怎样的影响?(提示:可以思考应急管控和常态管理的差异;关注学生、一线管理者(宿管之类)、校方的差异)
我觉得这样的一些的规则虽然看起来是为了学生好,不过却也非常刻板,似乎是完全丧失了随机应变的能力,这是需要改变的。按照校方或物业的一贯的说法基本都是“防患于未然”、“为了学生的安全着想”。但是这些规则或许在平时是完全合理的,比如凌晨不准出宿舍门,没有问题,但是在较为紧急的情况下,一直坚持这些规则就成了一种愚昧了,比如在火灾中还要一个个刷脸出宿舍,这不就非常愚昧可笑吗?可能在宿管眼里这是敬业的体现,可是在学生眼里这就是对生命的不负责任。 -
11月24日 松江方塔园行走预习问题1:阅读《云间志》所节选的四个片段,请你分别谈一下南宋时华亭(松江)的桥梁、亭馆、寺观、祠庙方面各有怎样的特点?
桥梁提到了“须桥以济”,所以最注重可能还是使用价值;亭馆主要是为了休息、宁静自己的心智;寺观有的是“舍宅为寺”,并多在里面藏有佛经;祠庙中的城隍庙大多已经没有祭祀仪式,但依然有所纪念的神或人
问题2:阅读“方塔园涉及到的景观诗文”,了解相关人物的基本情况。方塔园也被称为“露天博物馆”,你觉得,这样把不同时代、不同性质的古建筑聚集在一处的保护方式好吗?
好坏参半吧,好处就是类似博物馆,可以反应这个地区在不同时期发生的故事和事件,比较方便,坏处就是每一个建筑都没有一个确切的主题之类的分类,要是他们被分开保护,就会形成以他们自己为中心的设展等措施,这样放在一起就不能突出某个建筑
问题3:从冯纪忠先生所选择的造园意向和他自己表述的造园理念中,你觉得他的造园理念有怎样的特点?
尊重古人的设计,并加入适当的转换,并且运用一些手法来突出这些古建筑的精神和地位,并且不反对将现代的一些东西放进园中 -
11月16日 风雅颂行前讲座 & 读书小组之前我在暑假就跟着书院同学一起到了上博东馆,参观有关唐宋的文物,其中我印象最深的其实也是“宋代的世俗化”,从这次讲座里老师展示的几张汉、唐、宋、元、明、清的文物对比中还是能非常直观地看出宋代文物的与众不同,特别是瓷器,宋代和其他朝代根本就不是一个概念:宋代温婉娴静,而清朝就五颜六色,以及那个宋代的佛像,他的坐姿其实跟之前的佛像是大相径庭的,这也就跟老师所提出的一个概念连上了:宋代的“生活艺术化”,以及“艺术生活化”,我感受最深的其实是后者,就像万老师课前所展示的,宋代的艺术其实遍布宋朝人甚至现代人的生活,这就非常好地体现了艺术的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