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对于我来说,其实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我的爷爷奶奶自我出生起就居住在海口的老城镇。而这周的讲坛也让我对海南这个地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本次的课程以三个视频片段开场,是几首七八十年代的芭蕾舞剧,歌曲演唱等等,也的确是引起了我对本次课程的兴趣。
课堂中下海南的照片和老师的描述属实颠覆了我的认知,烂尾楼的照片,钢筋混凝土的构架与我记忆中欧式结构的楼房,广阔的游泳池大相径庭。而改革开放之初海南和台湾的差距虽说早有心理准备,但在听到惊人的倍数时还是响起了此起彼伏的吸气声。南海岛屿的归属问题也揭开了一层面纱,把目前的局势大剌剌的摆放在我们每个人面前,也给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敲响了地域归属问题的警钟。
周子淇
-
1月18日 雷州琼崖行 行前讲座 -
1月11日 心理课堂:我的情绪小怪兽昨天由薛贞学姐带来的心理讲座给我带来了许多新知识和乐趣。
各不相同的情绪小怪兽;我是什么“型”的性格;维纳归因找到内外因素....实实在在安抚了我期末结束的心情()
用乐器打节拍这个环节是出乎我的意料的。屏幕上放着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大家轻轻晃的手上的乐器打着节拍;坐在隔壁的同学一起哼唱着,偶然又瞥见樊老师站在我们中央,微笑着扫过面前一张张笑脸,拿出手机想要记录这一刻。这时我确切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
12月作文西湖导览词:
亲爱的朋友们,欢迎来到人间天堂——杭州西湖。今天,我们将一同走进西湖的两个标志性景点:苏堤春晓和三潭映月,感受宋代文人苏轼对这片水域的深厚情谊,以及宋代“文人生活化”和“生活文人化”对西湖名胜古迹的塑造。
苏堤春晓
当我们漫步在这条全长近三公里的长堤上,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苏堤春晓,作为西湖十景之首,不仅承载着苏轼对西湖的治理功绩,更是他审美情趣的体现。苏轼在任杭州知州期间,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葑泥构筑了这条长堤,后人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将其命名为“苏堤”。
苏堤不仅是一条连接南北的通道,更是一道妩媚的风景线。春日里,桃红柳绿,春意盎然,六桥相连,杨柳拂面,春风醉人。苏轼曾用“我来钱塘拓湖绿,大堤士女争昌丰。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来描绘苏堤的美景。走在苏堤上,我们不仅能感受到苏轼对西湖的改造,更能体会到宋代文人生活化的审美追求,他们将生活融入自然,将自然融入生活,追求一种平淡闲适、文雅精致的慢生活方式。
三潭映月:
接下来,让我们来到西湖的中心,探访三潭映月。三潭映月,作为西湖十景之一,由三座小岛和一条优美的石堤相连。在夜晚的月光下,湖面上倒映着三座小岛,形成一个完美的圆形,犹如一轮明月,因此得名“三潭映月”。苏轼在全湖最深处立三座石塔,并禁止在此范围内种植菱藕,以防湖底淤浅。这三座石塔不仅具有实用功能,更因其位置设计煞费苦心,兼顾了审美与实用,成为后来“西湖十景”之一的“三潭印月”的雏形。
三潭映月不仅是苏轼对西湖景观营造的影响的体现,更是宋代文人生活化和生活文人化的典范,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杭州本地人都被西湖山水中的人文精神潜移默化的改变了。宋代文人崇尚理趣,内敛含蓄,追求平淡闲适、文雅精致的生活,这种审美格调在三潭映月的营造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在这里,我们不仅能欣赏到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更能体会到宋代文人将诗意融入生活,将生活过成诗篇的雅致情怀。
不少游客或是不远万里来享受闲情逸致,或是工作操劳之余在西湖湖畔感受一刻惬意美好。当然,我们也了解到不少朋友并不了解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西湖美景固然适合欣赏,但在了解其前世今生后的空气都多了笔墨书香的芬芳。
或许大家对西湖的了解仅限于“苏轼”亦或是“上有天堂 下有苏杭”。但是各位更随我来到开网亭,看到这座三角形的亭子时,大家又作何感想?开网开网,顾名思义,网开一面。亭子少了一角,不正是“网开一面”的诠释吗?直至今日,在小瀛洲上每年都有许多人在此举行放生仪式,将西湖放生的传统延续下去。
游览之余,在小摊铺坐下喝一杯热茶也带来了冬天的一抹暖意。与小摊店主聊聊天,呼吸新鲜的空气,听听本地人口中苏轼的故事,会不会别有一番意趣呢?
朋友们,西湖的美不仅仅在于它的自然风光,更在于它深厚的文化底蕴。苏轼的改造,使其不仅仅是一个自然湖泊,更是一个文化的象征。希望这次的旅游,能让大家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份跨越千年的文人情怀。 -
12月28日 婉约词(下)& 读书小组很遗憾这次讲座因为身体原因没能参加。通过预习,对于秦观诗词的诵读,我对于婉约词也有了新的理解。其实今天有一件事也让我很感触,在上课的时候同学之间调侃提到婉约词,我一下就脱口而出:“李清照”,同学们也习以为常的了然答应,但不同的是我能列举出更多的词人,徐徐道来他们的生平。这时候我突然想到讲坛的课程,也很庆幸我能接触不一样的婉约词,感受字里行间不一样的细水柔情,朦胧意境。
-
《艺术的故事》2024年秋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 (文史书院)很遗憾这次没有参加讲座,通过自己的阅读和同学们的反馈我也大概了解到这章的含义,荷兰的艺术家们将绘画更加“生活化”,而艺术也开始用金钱来衡量。
-
12月22日杭州苏轼行走 预习材料2、结合行前讲座提供的背景,苏轼“江南梦”相关的诗句,你如何理解苏轼对于杭州、对于江南的感情?
“居杭积五岁,自意本杭人”他把杭州当做自己的第二个故乡,一种美好情感的寄托,这种强烈的眷恋和喜爱甚至要甚于他真正的故乡。
3、结合行前讲座和提供的西湖申报成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材料,你现在如何理解西湖的价值、意义和影响?
西湖是古今人们寄托情感的“容器”,它可以是花瓶承载文人墨客绽放的笔墨之花,但更多是让无数人民栖居叫精神的家园。 -
12月14日 杭州苏轼行走行前讲座&时文讨论讲座反馈:这次讲座让我比较惊喜的部分,其实是前面一小段是沈阳老师所介绍的苏轼的书法的部分。苏轼是宋四家之一,我也曾临摹过米芾的多个字帖,两者字里行间所表达出来的情感也大相径庭。老师将这篇文章分为上下两篇来说,上半篇比较紧凑端正,几个竖画拉长的字也让结构显得疏密有致。到后半篇我们就可以看出比较强的情感起伏,也很好的体现在了他的字里面(黄庭坚总结的很精辟啊..)我很少那么仔细的去观察一篇文字结合他的背景来了解他的作者,感觉像在破案一样()。
时文反馈:这次时文讨论了姜萍的事件,这件事也过去了很久了,也发酵了很久。从事情开始到现在众说纷纭,我也从各个地方听说了很多的想法。但是今天的讨论给我不一样的思路。首先是预习问题的第1条询问了我们舆论议论的焦点,在结合材料,原本我写的是对于“天才少女”的营销,但在课上老师讲解了劳东燕教授的公开发言,其实是对于女生学不好,数学起点不高的中专生不配拥有大梦想等等刻板印象的..可以说是期待。更进一步,甚至可以说他是一个载体,一个代表,她的背后是千千万万个和她一样的群体。课上也有说到关于虚荣心的问题,其实课上我也一直在想假如没有虚荣心,他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又会怎样呢?开弓没有回头箭,在学校、媒体各个平台上面大肆宣扬,这真的是姜萍想要的吗,或者说,假如她不想这样又能如何呢?必定是比原先质疑更加激烈的抨击。所以这件事情中没有谁一身轻松,姜萍和他的老师必定有错,但是在互联网上随意对他人指指点点,发表引流言论的人也不可脱身。 -
12月14日 姜萍事件时文讨论阅读材料并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阅读材料一思考问题1:
在姜萍成绩公布后舆论争议的焦点是什么?看到姜萍事件的结局后你怎么看待姜萍,你觉得她今后的人生会怎样发展?
在江平成绩公布后,舆论议论的焦点是在这样一个普通的学校里面,“天才少女”这种身份究竟是营销还是真实存在的。有段时间哦这个问题在我们家包括不少上课的地方也听到老师家长们讨论,对于我而言在得到确切的事实后,我不会轻易对他作出评价,因为当中所牵扯的利益关系实在是太复杂,我们无法单纯用一个词语来评价这个她。他今后或许会像过去一样过一个普普通通的女孩的生活,学习工作。但是无可避免的是这件事情必定对他的未来有一定的影响。至于是负面影响还是正面影响(知名度)那我们要着眼未来。
阅读材料二思考问题2:
结合材料及自己的了解,阐述你眼中的职业教育是什么样的?(提示:比如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的目标等等)你觉得这种教育对人的培养是足够的吗?
我认为是不够的。我听到身边有不少同学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就是:“你不好好学习以后只能去职业高中”无论是从主观还是客观,失效的教育资源人力培养兴趣拓展等各个方面必然对人的培养是不足够的。在我眼中的职业教育大概就是不同人选择不同的专业苦练这一门技艺,维持自己的生计。并不会太关注学生的知识水平问题和文化课。 -
《艺术的故事》2024年秋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 (文史书院)你如何理解本章的标题“视觉与视像”,英文原题为Vision and visions。请在本章中任意选择一位艺术家/艺术作品,谈谈你的理解。(请标注清晰作品名+序号,请不要和其他同学重复)
我选择256“加冕的圣母与圣婴和圣徒”。作者鲁本斯所创作的一张速写,图中的画面十分丰富,不同人物的不同动作也更加生动。整幅画面给我的感觉磅礴大气,可在仔细端详一个个人物的动作神态之后,再根据书中的介绍就能够感受到作家的记忆之高超。文中说“他魔法般的记忆能使所有的东西都栩栩如生,热情而欢快的活起来。”的确,在画面中,我们似乎可以透过画布来观摩他画作中人物的生命力。 -
12月22日 杭州苏东坡行走报名文史书院周子淇报名行走
-
12月14日 苏轼行走行前讲座预习2、根据《苏东坡传》或其他资料,梳理苏轼两次在杭州当官,有哪些政绩?阅读下面苏轼在杭州时期(或前后)所写的诗文,苏轼对于杭州有怎样特殊的情感呢?
建立公立医院,清洁供水系统,治理西湖(解决淤塞问题)重修六井保障民生。苏轼全心全意的对待杭州、西湖、人民。他喜爱赞扬这里的风土人情,也成就了这里的“宋韵”。
3、你认为,“西湖”为什么能够成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
西湖不单单是凭借自然景观同时也依靠这里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蕴。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就钟情与西湖美景,夜游西湖等娱乐活动的也层出不穷。直到宋朝的时候,以苏轼为首(他一个人写了20首)的诗人词人陆陆续续写下一些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千古流传的诗句,成为了西湖的“名片”。直至今日西湖已不仅仅是一处美景,更是延续,发扬的中国美。 -
11月行走作文翻开一本厚重的史书,静静诉说着过往与当下的交融。方塔园,站在这“曲径幽深处”,从现代的喧嚣中,踏上那条小道,窥见一段被岁月雕琢的往昔。
沿着蜿蜒的小径,阶梯一层层降低。周围是郁郁葱葱的数林,叫人看不清方塔的身影。这条路有什么意义呢?望着脚下的石板路,我心中的疑惑郁结。视角一点点降低,青树掩映之下,方塔逐渐显露其庄严的身姿。樊老师突然立足:“同学们,这层层阶梯象征的什么?”好似听见了我的心声,樊老师微笑着开口。或许大家也同我一样疑惑,支支吾吾说不出所以然。樊老师眼神一凛,望向方塔,又回首我们踏足过的石板路。“这是一条通向历史的路,我们一步步走向历史的深处。”我顺着他的眼神望去,所言不假。在这寻常可见的细节中,历史并非遥不可及,它藏匿于每一砖一瓦,每一草一木之中,等待着我们去细心发掘。
来到“何陋轩”,老师要求每个书院发表一下感想。对于一个同学的发言我也狠狠共情。站在何陋轩的门口,正午,阳光正好。弯弯绕绕的长廊有一道曲线的白墙挡住了视线,墙上有着形状不一的镂空,身边是一株红枫,深秋为他染上了新装,深深浅浅的橙色点缀,即使是枯垂的枝叶也构成了独特的美感。时有一缕阳光洒落叶间,在地面绘出星光点点。一如庭院设计的本意,有不少老年人在此处打牌,畅聊天南地北,家长里短,一派温馨的气氛。我也不由得想,假使冯纪忠老先生还在,他也会欣慰地笑着看着这片他倾注了所有心血的土地吧…
古老的土地上藏着无尽的智慧与可能。让我们以更加敬畏和审慎的态度,去守护这份宝贵的遗产。在城市里的哪个角落,或许只是一汪清泉,或许只是一片落叶,只要你触摸到了历史的那条缝隙,你也能感受人文的精神。
就让我用樊老师那句话来结尾吧:“踏上这层层向下的土地,走进历史,探寻那历史的深处。” -
《艺术的故事》2024年秋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 (文史书院)这次的读书小组讨论,我觉得以课上“怪诞”这个词可以很好地总结。我这里所谓的怪诞不仅仅是指画面表现的怪诞或者是内容的怪诞,更多的是一种形式上的“怪诞”,或者说是一种异于常理的表达。在文艺复兴时期似乎一切都达到了顶峰:人体的结构,画面的分布,艺术手法的创作。然而这似乎给后人带来了一些问题,于是“艺术的危机”开始出现。刻上也着重讨论了丁托列托的“发现圣马可遗体”这幅作品,其实一看到这幅作品我就感到诡异,不明所以甚至是恐惧。图片上描绘了圣徒指着自己的遗体的场面,正如书中描写的这样:不调和的明暗对比和远近对比不和谐的姿势和动作就是给与读者“怪诞”“神秘”的原因。这是一种无法否认的创新,或许不被世人所理解。却也为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
-
12月7日 苏轼(下) & 读书小组这次讲座继续延续上次讲座对于苏轼生平的介绍,对于我而言,印象比较深刻的大概是前后赤壁赋的对比。其实在此之前我也对后赤壁赋的故事有所耳闻,但是听樊老师讲解也确实是别有一番趣味()。苏轼的后半生经过种种的政治失意,事实好像总是打他一巴掌再给他一个甜枣。六次的贬谪,假如发生在其他人的身上会怎样呢?就以我而言,我一定会崩溃埋怨,好像对生活中的种种不顺报以怨气和不满。可反观苏轼呢,他在后赤壁中写道,他爬到一个没有人能到达的高处,空旷幽静,神秘。他的一生长啸或许不仅仅是对生活的宣泄,更是与自然的沟通,对未知的探索。这是他对待生活的方式,也是他超越自我的方式。可能我的语言无法表达出对他澄澈心灵的感触,但我们总能透过苏轼的语言中窥探到他那超脱于世俗之外的超然。
-
《艺术的故事》2024年秋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 (文史书院)第三次 读书交流
阅读范围:第18章 艺术的危机——欧洲,16世纪后期
阅读作业:
1.在本章中谈论了多重“艺术的危机”,请选择本章之中的一位艺术家,结合其作品(请标写图片编号)谈谈其艺术之危机是什么?这位艺术家做了什么样的努力?你认为他的努力有效么?
艺术的危机是人们竭力模仿前人的手法,而不是模仿精神。导致把不合时宜的人体描摹放入自己的画作,显得荒唐可笑。手法主义横行。我选择丁托列托。他的画作《圣乔治大战恶龙》运用“奇异的光线和松散色调”,公主作为前景,好似要冲出画作,第一眼所看到的是动态的公主而场景的主角却在画作的左中部。他的画作给人以无线发散的想象力与延展性。我认为是有效的,至少我看来这幅图有创意也很好的表现了画面。 -
11月30日 苏轼(上)& 时文讨论时文讨论反馈
其实在这次的讲座前,我就已经听完老师讲过大学生夜骑的这个事情,我们当时讨论的问题是这件事情到底反映出了什么。我们有很多同学提出是一种忙碌的行为等等…樊老师也给出了一个新的思路,就是这是一场“青春风暴”是一种朝气的表现,而且所谓夜骑,也就是在夜晚骑车,本意并没有打扰市民的打算。这次在讲坛,我们也拓宽了思路,提到了对压力的释放和大学生与社会存在感等等的关联。对于现在封禁“监狱式”管理一刀切的的方式,我认为这是一种丧失人性的社会形势,也希望可以做出适当的改变。
苏轼(上)讲座反馈
关于苏轼的讲座前,樊老师先为我们讲了叶嘉莹女士并对她的逝世默哀。叶嘉莹女士借鉴西学与中国的诗歌所结合讲出了诗歌真正的情感与关于人性生命的根本。至于樊老师的教学理念不谋而合。
关于苏轼,他其实一直是我国民众心中不朽的历史人物,种种调查也显示它是最受国民欢迎的诗人之一,苏轼留在一代代人们心中。苏轼的人生跌宕起伏折坎坷,他对人生的看法和感悟也一直在改变。它能在苦难中寻求一份乐观豁达的“道心”、闲适自得的心境,也不使人意外他能创立豪放词派了。 -
11月30日时文讨论问题一:
大学生集体夜骑开封一事,后续也有很多非大学生群体参与其中,你觉得参与其中的人们为什么要参与夜骑?你如何看待这次的夜骑事件?
我认为这是一种积极的青春表现(当然有极大部分的人是跟风)这样的活动可能成为他们放松心情、缓解学习压力的一种方式,也是可能是一种积极生活态度的体现,但仔细想想会不会也有一种反抗()的想法在里面呢?说实话假如是我,我也很可能会因为跟风而去参加这个活动。
问题二:
对于第二组事件,你有怎样的评价和想法?你觉得高校为什么要采取“封校管理”制度,会对相关人士产生怎样的影响?(提示:可以思考应急管控和常态管理的差异;关注学生、一线管理者(宿管之类)、校方的差异)
应急管控和常态管理的差异在于,应急管控是在特殊情况下采取的临时措施,以快速应对突发状况;而常态管理则是一种长期、持续的管理方式。对于学生而言,他们会觉得自己的行动受到了限制,有种与世隔绝的感觉,但意义又是什么呢?打着为学生好的名义却干出这样的事情。封校期间发生的事件其实都暴露了管理的极大问题,肯定是要对于一些过于刻板的管理规定进行调整的,这绝对是丧失人性的行为。 -
《艺术的故事》2024年秋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 (文史书院)(1)请结合丢勒的《耶稣诞生图》和《亚当和夏娃》,谈谈来自南北方的新旧艺术知识是如何得到调和的?
南方的艺术作品中有一种独有的不可捉摸之美,以“理想美”来表现人体。丢勒的《耶稣诞生图》第一眼是破落的建筑作为主体,再仔细观摩后又有马丽亚、约瑟等人物融于建筑中,整体画面真实又富有故事感。
(2)请在以下作品中任选其一(标注清晰作品名+序号):丢勒《圣米迦勒大战恶龙》,格吕内瓦尔德《磔刑图》,施博《天堂与地狱》,谈谈作品中对于黑暗、邪恶或恐怖元素的想象和描绘反映出何种艺术旨趣和理念?你是否欣赏这一风格?
我选择丢勒《圣米迦勒大战恶龙》(220)这张画作为《启示录》的插图,描绘了一个复杂,严肃的场面。上下构成了强烈的对比,画面下部分大片的空白更凸显出战争的的艰难场景的复杂,强调了圣米迦勒的人物形象,平衡了整个画面。作者以黑白、刚硬的线条的方式与严肃、真实的表情来表现末日的恐惧氛围。 -
11月24日 松江方塔园行走预习问题1:阅读《云间志》所节选的四个片段,请你分别谈一下南宋时华亭(松江)的桥梁、亭馆、寺观、祠庙方面各有怎样的特点?
桥梁数量较多且以石桥为主;亭馆不多且名字常常修改,不修缮;寺从宅院改造,历史悠久;祠庙多,供奉城隍。
问题2:阅读“方塔园涉及到的景观诗文”,了解相关人物的基本情况。方塔园也被称为“露天博物馆”,你觉得,这样把不同时代、不同性质的古建筑聚集在一处的保护方式好吗?
不好。不同时期,不同性质的古建筑无论是风格还是建设、维护都大不相同。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色和文化底蕴,贸然放在一起只会觉得点不伦不类。
问题3:从冯纪忠先生所选择的造园意向和他自己表述的造园理念中,你觉得他的造园理念有怎样的特点?
冯纪忠先生遵循“与古为新”的建造理念,不是一味的把过去古人的东西融合一下更不是打着所谓“创新”的名义破坏传统。他尊重古人,传承古人但又敢于创新,不拘泥于个别形式,传递出“宋韵”的典雅。 -
《艺术的故事》2024年秋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 (文史书院)其实我一直对西方的美术没有太多的了解,之前所了解的也只是一些营销号的片面之词(?)或是皮毛,但这次读书小组确实让我茅塞顿开。这次主要讲了文艺复兴时,艺术家们身份的转变。虽然都是被需要者,但是“工匠”与“艺术家”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面。记得很久以前曾听我的美术老师讲过,工匠所做出来的东西是没有灵魂的,没有创意的,它只是一件物品,它可以供人欣赏,但它不能被称为艺术品。过去的我可能对他一知半解,但是现在的我好像已经渐渐深入。当我们拥有与艺术家一样对世界的好奇,对未知的钻研时,或许我们也可以挖掘出不一样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