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姐提到气质体液说,印象里之前讲座有提到,回家翻了笔记,发现21年郑老师确实讲过,不过两次的内容还是有细微差别。
没想到自己今年能拿这么多奖。似乎历年都是行走全勤的,今年缺了一次,但是达成成就:在西湖两次被樊老师点名往前站。今年初三高二的同学确实特别多,大家都坚持了很久。
薛学姐提到自己空手道黑带三段我心里一惊,在空手道永远被和跆拳道混为一谈的时代竟能遇到同习空手道之人,后面拍完书院合照鼓起勇气和她交流了几句,心满意足了。
虽然不是最后一次课,但是提前期待下学期!
吴若邻
-
1月11日 心理课堂:我的情绪小怪兽 -
《艺术的故事》2024年秋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 (文史书院)荷兰的艺术家们给我们提供了看待日常普通事物的新视角。这就好像从生活中挖掘写作素材,看似都很平常,但当我们真正落笔记录,不经意间就发现了闪光点。
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用金钱衡量艺术品价值,这或许和它的收藏价值有关。一件物品越是稀少,人们就越愿意在它身上倾注金钱。
听完老师对毕加索“公牛”作品的介绍,我更能理解抽象艺术了(当然也只是更加),它就是把最精髓的东西抽离出来,再进行记录和表达。当时看到这幅作品我就想到“庖丁解牛”,所以老师会说那些画抽象画的艺术家其实都是可以把古典艺术作品画的很好的。但现在自称创作抽象艺术作品的人也都可以做到这一点吗? -
12月28日 婉约词(下)& 读书小组本学期最后一次讲座,我们继续围绕婉约词展开。在读这次课材料的时候,我最喜欢贺铸的几首词,可惜没来得及讲qwq
这次课提到的词人,读到他们的作品以后,通常都有一种“原来是你写的啊”的感觉。秦观的婉约和细腻是很独特的,他哀而不伤的情感表达很微妙,就像我们有时突然说不出地心里难受,会持续一段时间但又描述不出具体感受。我也认识到了,“婉约”、“细腻”这种词不该仅仅放在形容女性身上,这样太片面了,这些形容词不该有性别界限。
樊老师还和我们分享了自己年轻时和同学“穷游”,一连三天都没睡觉。这是他读了诗句后自然而然联想到的。我想,以后我丰富了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知识积累后,也会有相似的感受吧。 -
《艺术的故事》2024年秋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 (文史书院)阅读作业:
1、在荷兰,画专门化题材的画家为什么会出现?你觉得画家们面临的局面和之前几章中呈现的有什么区别?
为了得到较稳定的收入。如果一名画家在某一细分领域做到了极致,他就可以碾压同行,自己的作品得以更多地出售。这是作画需要紧跟时代潮流了,因为公众都喜欢打听其他人都在买什么。2、看完本章,你对“风景如画”这个词是否有新的认识和理解?请结合一副具体的作品谈一谈你的看法?(请标注清晰作品名+序号,尽量不要和其他同学重复)
河畔风车272。这幅作品对人们,尤其是天天生活在这样环境中的人们来说,就是普通的田野景色。但作者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宁静美好,并有意识地把它记录下来,便赋予了它景物以外的意义。
风景如画,风景是实的,画是虚的,但说“风景如画”,现实中的情景让人想到一件艺术作品。正如书中所说,是因为画家们美化了大家熟悉的母题,教导我们在一个简单的场面中看到“如画”之景,我们才会在看到风景时联想到艺术作品。其实也不一定要是画,也可以是一首诗、一首音乐。风景如画一词被广泛使用的其中一个前提是,画中的风景是常见的、生活化的。如果当初画家画的全都是贵族宫廷中富丽堂皇的景象,人们就没法与之产生共鸣,这其中缺乏情感链接,也缺乏自然对人心的触动。 -
12月22日杭州苏轼行走 预习材料2、结合行前讲座提供的背景,苏轼“江南梦”相关的诗句,你如何理解苏轼对于杭州、对于江南的感情?
苏轼对杭州怀着热爱和眷恋。讲凤翔,他说“有山秃如赭,有水浊如泔”;讲杭州,他却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前生我已到杭州,到处长如到日游”、“居杭积五岁,自意本杭人”…且两次在此为官,为当地干了很多好事,感情上也与之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是剪不断的。3、结合行前讲座和提供的西湖申报成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材料,你现在如何理解西湖的价值、意义和影响?
人文、景致、美食、艺术作品…这些方面的底蕴和成就共同促成了西湖成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它精神上的持续性和关联性让人们得以跨越时空,与故人相会。它也孕育了很多中国文学作品,诗歌数量更是数不胜数。 -
12月14日 杭州苏轼行走行前讲座&时文讨论在姜萍的故事被大肆宣传后,我并未再关注后续。通过这次讨论才得知她现已休学的消息,还是挺震惊的,毕竟当时央妈都报道了她的故事。如果阿里巴巴在采访她之前更详细地确认她是否作弊,她大概就不会遭遇这样的事情了。可既然她确实是作弊了,在接受采访前她不会感到害怕吗?她可能没想那么多,低估了互联网的威力,没想到这件事会引起这么大的轰动,没想到网友会到处找茬。天降横财后,还是安静行事吧。
通过万老师的讲解,我也感受到,“水”确实贯穿于苏轼的许多诗歌中。自己画了也看了同学们画的苏轼一生的轨迹图,我才意识到,其实苏轼大半辈子过得并不顺利,很多时候都在y轴负半轴徘徊,从书法作品中也能感受到他对于自己情感的克制和压抑。 -
12月14日 姜萍事件时文讨论阅读材料并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阅读材料一思考问题1:
在姜萍成绩公布后舆论争议的焦点是什么?看到姜萍事件的结局后你怎么看待姜萍,你觉得她今后的人生会怎样发展?
争议焦点是姜萍的成绩是否具有真实性。我希望他现在没有经历被同学排挤或者校园霸凌,这件事肯定会对她的心态和生活造成不小的影响,毕竟起起落落都来的太突然了。她今后大概还是会成为一个普通人,或许是她在采访中提到的服装设计师,或者是别的职业。阅读材料二思考问题2:
结合材料及自己的了解,阐述你眼中的职业教育是什么样的?(提示:比如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的目标等等)你觉得这种教育对人的培养是足够的吗?
其实我并不了解,但不论如何这种教育对人的培养肯定是不足够的。中国人,特别是现代中国人对职校都是有很大偏见的(不得不承认我也是其中之一),毕竟中考的时候是成绩不好的人才去职校,成绩好的人也没人愿意这么做。刚进高中时有同学会开玩笑说自己当初就应该填志愿到工商信息,天天玩玩手机就行,过的可滋润了。我觉得职业学校的管理可能确实没有普通高中那么严格,学习的课程也差异较大。 -
12月14日 苏轼行走行前讲座预习2、根据《苏东坡传》或其他资料,梳理苏轼两次在杭州当官,有哪些政绩?阅读下面苏轼在杭州时期(或前后)所写的诗文,苏轼对于杭州有怎样特殊的情感呢?
苏轼在杭州救治灾情,为百姓向上级请求使用不同的粮食管理措施,疏浚湖堤,还为百姓做了很多“小事”。苏轼在杭州生活的很充实,也比较美好,虽然每天有大量工作需要完成,但为百姓服务让他感到愉悦,在这里与友人相会畅谈也颇有趣味。他觉得杭州就像自己的一位“旧友”,与它十分熟悉,关系也很不错。
3、你认为,“西湖”为什么能够成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
西湖本身景色优美,环境怡人,在古时也作为古人的生产生活用水来源,且经过苏轼的悉心呵护增加了美观性和实用性(当时)。北宋经济中心的南移,也使此后更多人来到江南一睹真容。其文化底蕴的深厚也是原因之一。 -
《艺术的故事》2024年秋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 (文史书院)第四次 读书作业
阅读范围:《艺术的故事》第19章 视觉和视像 欧洲的天主教地区,17世纪前半叶
阅读作业:
你如何理解本章的标题“视觉与视像”,英文原题为Vision and visions。请在本章中任意选择一位艺术家/艺术作品,谈谈你的理解。 (请标注清晰作品名+序号,尽量不要和其他同学重复)
我选择251/圣母哀悼基督。这幅作品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平静的,耶稣身姿线条优美地瘫倒在圣母的他腿上,他的脸上没显露出什么痛苦,反而是像一个睡着了的孩子。圣母的面颊是红润的,她眼眸低垂,嘴角略微向下地哀叹,蓝色衣服抓人眼球。这幅画作中主要的光线都集中在耶稣身上和圣母的脸上,作者以这种方式激发观者的感情。死亡的痕迹仍然较容易地可以被发现,比如无力瘫软的右手和左脚被钉子钉出的大洞和发绿的脚。这幅作品的构图并不呆板。右下角的天使似乎是感到好奇和心疼,伸出手想要触摸。圣母身旁的天使托起耶稣的另一只手。耶稣身体下方还有一块纯白的布匹。画家通过视觉创造视像,观者同样通过视觉欣赏视像,譬如这幅画的功用是供礼拜者面对它沉思祷告。 -
12月22日 杭州苏东坡行走报名文史书院吴若邻以及一位家长报名本次行走
-
12月7日 苏轼(下) & 读书小组很遗憾没能参与这次讲座。看了大家的反馈,我了解到苏轼的后半生其实相当凄惨。身处如此逆境却依然能够把乐观豁达从诗词中传达,这其中所需要的勇气和决心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可更凄惨的大概是,苏轼曾经的所到之处,并没有被今人很好地保护,反而惨遭忽视,几乎无人在意。
-
11月30日 苏轼(上)& 时文讨论这次讲座主要围绕苏轼展开。随着对苏轼的了解增加,我愈发觉得他实在是太伟大了。从诗文到书画,从美食到古迹,几乎在那个时代能想到的方面,他都给人们留下了些什么。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我觉得这首诗的语言很美。《苏东坡传》中好像没有引用此诗的后四句,可能因为前半首诗更加出名。课上提到,其实前面提到的面对生活的“偶然”态度并不是苏轼最想推崇的,这点我最初在阅读时并未体会到。相反,他告诉弟弟,同时也告诉我们后世的读者,抓住当下、铭记生活中看似琐碎的小事才是最重要的,这与前两次讲座提到的“不如怜取眼前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
《艺术的故事》2024年秋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 (文史书院)第二次 读书作业
阅读范围:《第17章 新知识的传播 德国和尼德兰,16世纪初期》,The New Learning Spreads
阅读作业:
(1)请结合丢勒的《耶稣诞生图》和《亚当和夏娃》,谈谈来自南北方的新旧艺术知识是如何得到调和的?
丢勒很愿意学习艺术知识并将他们运用于作品之中。譬如在《亚当和夏娃》中,当塑造人物形象的时候他不再像以前那样完全临摹人体模特,而是在经过计算和测量之后构建更加和谐、有美感的体态。画面的写实感很强烈,画面和谐,光影处理得当,他把人物的轮廓很好地体现出来。(2)请在以下作品中任选其一(标注清晰作品名+序号):丢勒《圣米迦勒大战恶龙》,格吕内瓦尔德《磔刑图》,施博《天堂与地狱》,谈谈作品中对于黑暗、邪恶或恐怖元素的想象和描绘反映出何种艺术旨趣和理念?你是否欣赏这一风格?
220丢勒《圣米迦勒大战恶龙》。艺术不仅仅是用来欣赏美好的事物的,他也可以是其它思想和情感的表达。有关黑暗和邪恶的元素是作者给予宗教作品文字的描述加以想象进行创作的,画面很干净,不过人物的动作和表情很真实,不过我也没有尤其喜欢,感觉缺乏了一点力量和张力。对于感情的传达224格吕内瓦尔德《磔刑图》做得更好。 -
11月30日时文讨论大学生集体夜骑开封一事,后续也有很多非大学生群体参与其中,你觉得参与其中的人们为什么要参与夜骑?你如何看待这次的夜骑事件?
说实话我觉得有点莫名其妙的。现在社会上总是会出现一些莫名其妙的潮流,但是大部分人其实根本都不理解这种潮流是怎么出现的。问题二:
对于第二组事件,你有怎样的评价和想法?你觉得高校为什么要采取“封校管理”制度,会对相关人士产生怎样的影响?(提示:可以思考应急管控和常态管理的差异;关注学生、一线管理者(宿管之类)、校方的差异)
看完这几则材料真的是又难受又气人又可笑,规矩是死的但人是活的。我相信宿管、保安等工作人员也有苦衷,但他们处理材料中发生的小概率极端事件的方式和态度实在让人欲哭无泪。高校采取封校管理的制度可以把管理学生的成本降到最低,上面确实省力了,不过个体的需求就更会被忽视。 -
11月24日 松江方塔园行走预习问题1:阅读《云间志》所节选的四个片段,请你分别谈一下南宋时华亭(松江)的桥梁、亭馆、寺观、祠庙方面各有怎样的特点?
桥梁是必须建造的,因为当时华亭被水环绕,必须通过桥来方便人们的出行。亭的主要作用是供人们游玩和休息,他们的名称经常会改变,在这里他们视野很宽广,可以让自己感到宁静,也有怀旧的意味。寺观里有藏经,城隍庙供人们祭祀。问题2:阅读“方塔园涉及到的景观诗文”,了解相关人物的基本情况。方塔园也被称为“露天博物馆”,你觉得,这样把不同时代、不同性质的古建筑聚集在一处的保护方式好吗?
我觉得挺好的,这就像外滩的万国建筑博览群,或者墨西哥的三文化广场,可以让人们在走动过程中,甚至不用走动,就可以观赏到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建筑。其实在现今时代,中国也好,其他地方也好,能保留下古建筑的已经不多了,把不同时代和性质的古建筑聚集在一起,也可以看作是发展演变的浓缩版本。问题3:从冯纪忠先生所选择的造园意向和他自己表述的造园理念中,你觉得他的造园理念有怎样的特点?
他很讲究人的“意”与自然环境的结合。他着力把宋代的韵味和建筑风格融入到园中,并让这种韵味在整个园区间流动。他将现代的东西和古代的东西结合在一起,成为新事物,这个想法是很别致的。在尊重古人的思想和设计的情况下,再加入其他事物的衬托,每个事物之间又建立起相互的联系。 -
11月16日 风雅颂行前讲座 & 读书小组今天讲座的氛围让我想到以前初中里练字的时候,每天中午都会在教室前面点上一炷香,很有仪式感的举动。
万老师提到去园林参观最好要沉浸感受,但我回想了一下,几乎每次去这类地方都是吵吵嚷嚷的,而且现在很多人去园林似乎真的只是为了拍照出片。
宋代各种事物的美感都很有特色,在看了万老师展示的大家收集的宋韵图片后,我也更加认识到这点。瓷器的优雅端庄、温润宁静,也一定程度上从婉约词中得到体现。 -
《艺术的故事》2024年秋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 (文史书院)今天读书小组意外回答了好几个问题,因为学校历史课在上选必二,有关世界史的一些内容和这次的阅读内容可以联系起来,第一次真实感受到历史书上内容的作用。这次主要讨论为什么文艺复兴时期有这么多伟大的艺术家横空出世。除了上帝的眷顾以外,我们还讨论了其他因素。艺术家从工匠中脱离开来,确实很有意思。我想到现在中国其实有一些街头墙上写大字的年纪比较大的人,这些字都很板正很漂亮,但他们只是干着一份普通的工作,或许旁人和他们自己都不认为这是艺术。
-
11月16日 风雅颂行前讲座预习1、选择一件你认为能代表宋韵的文物(耳熟能详的《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和《瑞鹤图》尽量不要选哦,考虑一下,你真的讲得清嘛?),并说明选择这件文物的原因。图片需要发在书院群,课前书院交流后,推举2位同学分享。
我选择的是汝窑青天釉莲瓣碗。今天釉的颜色很温婉,且莲花的样式可以体现宋代人的追求自然真趣。汝窑是宋代五窑之首,很有代表性。2、阅读冯纪忠(松江方塔园的设计师)的《人与自然》(片段),文章有一定的难度,阅读时,做一定的圈画,着重阅读第四期宋代部分(其他的浏览即可),宋代园林有什么特点?如果现在要在园林设计中体现“宋代精神”,你觉得可以从什么方面入手呢?
宋代园林可以以整体为单位来欣赏,它的“势”很值得品味。而且宋代园林里的石头主要作为雕塑来欣赏,这一点也可以在园林设计中体现宋代精神。我觉得宋代园林应该有一种中国特有的类似于“枯藤老树昏鸦”的美感,他强调一种感官上的体验。 -
《艺术的故事》2024年秋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 (文史书院)第一次 读书讨论
阅读内容:第15章 和谐的获得
讨论问题:
阅读本章后,谈谈你觉得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其中哪些印象是在本次阅读中新产生或者强化的?以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三位艺术家任意一部分作品或者创作经历为例谈谈你的看法。
我觉得这个最显著的特点是艺术家们对于美感和细节的追求更进一步了。艺术家们的地位虽然没有得到显著提高但是他们对于艺术家们的地位虽然没有得到显著提高,但是他们对于自身作品的追求更上一层,把建筑的完美对称性和规整性看得比作用更重要。以达芬奇为例,他会去解剖尸体来更好的了解人体的构造,这样画出来的人物就会是由内而外真实的。 -
11月9日 北宋诗文革新与欧阳修 & 读书小组很遗憾没能参与本次讲座。
大家都提到了《泷冈阡表》这篇文章,确实很感人。我了解到这是在他父亲去世六十年后欧阳修终于亲手刻在碑上的一篇文章。“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虽然对父亲几乎没有印象,但他仍然表达了对他的思念、深爱和敬重,他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对于自己文章的炼字推敲也很细致,不会草草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