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讲座让我比较感兴趣的问题是:为什么要有竖着的中国版图?在我的印象中,学校发的地理图册和我平时见到的地图都是横板的,我以为是什么规定,所以没有在意。这恰恰是反应了我缺乏海权意识。
另一个问题是语言问题。樊老师提到,海南人有讲客家话,闽南话,海南话,村话等好几种语言,体现了民族交融。可是我的问题是,他们如何互相交流呢?如果他们互相听不懂,最后又如何统一成现在的海南省呢?
任禛好
-
1月18日 雷州琼崖行 行前讲座 -
1月11日 心理课堂:我的情绪小怪兽本次心理讲座对于青少年简直就是仙品。因为我是一个拥有非常轻松的环境成长下的小女孩,所以我其实并没有很多非常负面的情绪。但是听到老师和我们讲负面情绪不一定是坏事,我其实心里是非常释怀的。人生中何尝不会遇到一些委屈的事?敞开心扉,做好自己。看向前方即可。
-
12月28日 婉约词(下)& 读书小组反馈:
很遗憾由于身体原因未能参加本次讲座。我对婉约词的印象都是非常浅薄的,初中课本上好像根本就没有一篇像样的婉约词。所以看到讲义上的这些婉约词,我都秉持一个震惊的态度。
在大众眼中(包括我的一些同学),他们由于只知道婉约派的代表是李清照,所以认为是李清照创造的婉约派,是专门给女生写的。其实不然。这种柔和美,应该是更能表达诗人的情感吧! -
《苏东坡传》2024年秋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文哲书院)第五次预习:
1.相比黄州,流放岭南和海南岛后,苏东坡心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书中他的“为人为事”加以阐释。
一开始苏轼应该是很不情愿的,很无语,认为是个蛮荒之地
后来他逐渐适应,继续乐观,开始创作2.对比这段时期他的“为人为事”与黄州和杭州(第二次在杭州)有怎样的差异,据此你认识到了怎样的不一样的苏东坡?
被贬的越来越远,生活越来越难,但是好像更加乐观。 -
12月22日杭州苏轼行走 预习材料预习问题:
2、结合行前讲座提供的背景,苏轼“江南梦”相关的诗句,你如何理解苏轼对于杭州、对于江南的感情?
虽然杭州不是苏轼故乡,但是苏轼在杭州两次做官,差不多已经把这里当做自己的故乡了。而且苏轼也很喜欢江南,可以称为第二故乡了。
3、结合行前讲座和提供的西湖申报成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材料,你现在如何理解西湖的价值、意义和影响?
西湖承载着很多文人诗赋,已经从自然景观渐渐转为人文景观,所以影响力深远。 -
12月14日 杭州苏轼行走行前讲座&时文讨论行前讲座反馈:
这次我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是第一部分。讲座开始之前沈阳老师先鬼鬼祟祟的问我会不会写书法,其实我当时不是很理解为啥要问关于书法的问题(因为如果要提问的话应该是对于苏轼生平的理解之类的)
后来老师讲了苏轼书法的特点,我是非常感同身受的。世人说苏轼的字是“石压蛤蟆”,明显能看出有几个竖画拉的很长。一开始我以为是为了平衡整体结构,其实是表达了苏轼的个人感情。 -
12月14日 杭州苏轼行走行前讲座&时文讨论时文反馈:
故事的背景就不再叙述。至此,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姜萍不是网传的天才少女。但是我们会发现,人们对新闻业的质疑随之而来。"现在的媒体还有公信力吗?"我时常会发出这个疑问。
新闻报道的根本不仅是现象上的真实,更是本质的真实。但是放在此项事件而言,我个人认为新闻媒体的报道"失误"是在做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
姜萍之所以能得到如此广泛的关注,除了本身的话题热点以外,更在于媒体看中了姜萍的流量价值。对于姜萍来说,他所代表的群体是女性和中专生这两个弱势群体。想象一下,在这种情感的推动下,如果大家支持理解姜萍,就会怀着无比的热情对质疑的声音进行一边倒的攻击。
况且需要反思的也不只是只有新闻页。作为比赛的主办方,阿里达摩院在出现这样特殊情况时,并没有先去调查出其真实性和严肃性,而是迅速派人采访和制作姜萍的宣传视频。对于举办方,包括姜萍的学校,只想在此次事件中通过脚踩姜萍而扩大自己的知名度。
我认为新闻业需要反思,这无可辩驳,但如果只让新闻也反思,或许浪费了姜某事件给我们带来的反思价值。当姜萍事件作为一面镜子照亮我们自身,照亮当今复杂的社会舆论环境,照亮在流浪追逐下可能形成的非理性,这或许也能让姜萍的事件更有反思的意义与价值。 -
《苏东坡传》2024年秋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文哲书院)《苏东坡传》第四次(读书作业)
阅读范围:精读第22章
预习问题:
1.你如何看待第22章开头的“一个人在外省为官时总比在京师为官时对国家的贡献大”这句话?
苏轼在京城或许更加松驰,游山玩水。他所在的外省大多都是偏远或问题较多的地方,所以会沉下心管理。
2.这一章详细描述了苏轼在杭州的政绩,请梳理,并谈谈从中你对苏轼有了什么新的理解
治理西湖,建造医院,清洁供水系统,重修六井,重视人民。没啥新的理解……
3.继续完成苏东坡的朋友圈,发书院群。 -
12月14日 姜萍事件时文讨论阅读材料一思考问题1: 在姜萍成绩公布后舆论争议的焦点是什么?看到姜萍事件的结局后你怎么看待姜萍,你觉得她今后的人生会怎样发展? 姜萍作为中专生但考出如此优异的成绩,比赛的机制。
我还是希望她不要坠落,做好自己,不管舆论的发展。 阅读材料二思考问题2: 结合材料及自己的了解,阐述你眼中的职业教育是什么样的?(提示:比如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的目标等等)你觉得这种教育对人的培养是足够的吗? 我眼中的职业教育是更加注重实践,相比起高中大学,把理论弱化,放大实践。
肯定是不够的。如果只有实践却不懂理论,那么最终真正需要做事的时候不了解其中的道理,就学不会或者很难贯通。 -
12月14日 苏轼行走行前讲座预习2、根据《苏东坡传》或其他资料,梳理苏轼两次在杭州当官,有哪些政绩?阅读下面苏轼在杭州时期(或前后)所写的诗文,苏轼对于杭州有怎样特殊的情感呢? 治理西湖,建造医院,清洁供水系统,重修六井,重视人民。
真心对待杭州,西湖,景观,百姓。
3、你认为,“西湖”为什么能够成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
→1文化底蕴深厚
→2历史较为悠久
→3文人墨客常记载 -
12月22日 杭州苏东坡行走报名文哲任禛好报名行走
-
12月7日 苏轼(下) & 读书小组第二次反馈:
从上初中之后,我似乎一直对苏轼没有一个固定的评价。小时候我想不通,人生这么重要,怎么能说放下就放下呢,多拼一把就会有不一样的结局了吧?后来又觉得苏轼非常随性,想干啥就干啥,拿的起放的下。
这次讲座讲了苏轼的后半生,我也有自己的看法。苏轼的后半生,可谓是无起却大落。新党旧党一直在争,他却一直在走自己的路,“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人生不过三万天,与其羡慕流之不尽的长江,不如过好人生;“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流逝的水并没有真正逝去,圆缺的月亮并没有盈亏。
五次贬谪似乎让苏轼心灵更加纯净,“若有思而无所思,以受万物之备”放下自己,放下执念,感受万事万物的变化,似乎苏轼已经与万物融为一体。是啊,在大自然面前,几经周折不也是小事? -
《苏东坡传》2024年秋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文哲书院)第三次反馈:
本次读书小组讨论有了樊老师的加入,使我们的讨论更高了一个境界。P203 "醇甜的诙谐美"是林语堂先树苏轼文学的评价。我不是很明白其中的含义,所以问了老师。老师给我们看了一首诗,其中有一句让我感触很深。“若有思而无所思,以受万物之备”似乎喝醉酒只是让心灵更加纯净,受之有愧,经历贬谪,放下自己,放下执念应该是苏轼的人生轨迹。当我们真正放下功利之心,面对万物,看着万物所带给我们的一切,这些小事都是缥缈罢了。 -
11月行走作文先生,时代变了——方塔园行走作文
"先生,时代变了! 没有人理解你的!"
我相信这句话冯先生一定听到过。
园林,对于我来说似乎并不陌生。上个学期,樊老师就带领我们前往内江公园行走过,后面又两次自行探访过园林。方塔园究竟有何不同呢?我不禁提出了疑惑。这似乎没什么大不了的,樊老师这么选一定有他的原因。但是想要探索的欲望盘旋在我的头上……
我们的集合地点是方塔园旁边的松江科技馆,对面是“云间第一楼”。这不会就是这次主题所说的“与古为新 ”吧?但是,“新”应该是在“古”的基础上加以改造的,为何会有如此格格不入的建筑呢?
思域被樊老师的说话声拉回。“同学们,你们所看到的云间第一楼就是曾经的松江府。冯先生最初建造时,采用了与古为新的理念。但是由于大屋顶长得像“道士帽”所以遭到了很多人的攻击。几乎没有人理解与古为新的理念,他们只是用着自己封建的思想,带着歧视的目光看待这座松江府。”
我眼前的松江科技馆,是现在的人们理解的"与古为新"。或许在他们眼中,要严格遵守上面的指令,将科技与文学相融合,所以设计出这样的"与古为新"吧! 时代变了,真是可悲啊!当我们理解错了一句话,一个词,一座建筑,一个人的思想,这个世界就变了个样啊!
我们走入方塔园,熙熙攘攘的人群拂过,迎着芬芳,我们走下了一阶又一阶的台阶。设计这么多台阶有啥用啊,怪累的!"我抱怨着,似乎是对方塔园现状感到惋惜,所以振作不起来。
走下一阶台阶,看到的是一簇簇的花朵,似乎像宋代兴起的文化;再走下一阶台阶,看到许多路过的人群,似乎像对文化保护漠不关心的领导;走到最下面,看到的是屹立着的方塔,看似雄伟,实则冷清。我仔细看着眼前的景象,恍惚了:记得来时路上充满期望,却觉得这大晴天十分黑暗,风也很大。冯先生经历如此悲惨,他不伤心? 他不难过吗?或许沉默是一种无法与人诉说的失望,却体现在了建筑中,让我们得以看见。幸好啊,还有一群愿意探索其奥秘的青少年。那就由我们来肩负起这个传承的使命吧!
如果冯先生还活在世上,我一定会对他说:"先生,时代变了!您不再备受诟病,您的作品有很多人理解,我们一定会传承下去的!" -
《苏东坡传》2024年秋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文哲书院)第三次预习:
1.实践作业二选一:
(2)选择书中所提到的某一道菜品下厨尝试,成品拍照。
2.结合自己的实践作业说说你的创作过程让你对苏东坡有了哪些更深的理解?
浅薄的来说,感觉苏轼做的菜都是平民菜,食材是方便寻找的,方法是简单的(至少我做的还是很好吃的)我一开始以为苏轼会用很珍贵的食材。
3.完成苏东坡的朋友圈,发书院群。 -
《苏东坡传》2024年秋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文哲书院)第二次预习:
在这两章中选取一个人物,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ta与苏东坡的关系,从他们的相处中你可以看到苏东坡是个怎样的人?
佛印是苏轼的一个喜爱寻欢取乐的朋友,与苏东坡交流有关于佛学的探讨。从他们在探究两尊佛的语言时,能看出苏轼是比较平界自然的。 -
11月24日 松江方塔园行走预习问题1:阅读《云间志》所节选的四个片段,请你分别谈一下南宋时华亭(松江)的桥梁、亭馆、寺观、祠庙方面各有怎样的特点?
桥梁数量多,分布密集,注重实用价值,利于交通。
亭馆数量不多,一般建在比较清静的位置,便于游客观赏景观。
寺馆历史悠久,一般用于藏书。
寺庙数量多,用来供奉城隍。
问题2:阅读“方塔园涉及到的景观诗文”,了解相关人物的基本情况。方塔园也被称为“露天博物馆”,你觉得,这样把不同时代、不同性质的古建筑聚集在一处的保护方式好吗?
好。首先,这样方便管理,可以让工作人员用更多的经历投入修复工作等,也可以让游客一眼就观察到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与特点,能更好地比较其异同。
问题3:从冯纪忠先生所选择的造园意向和他自己表述的造园理念中,你觉得他的造园理念有怎样的特点?
尊古并创新,在园林设计中保留古文物的文化及特点,但在此之上对其作出创新,结合新的思想文化。 不完全是宋,但精神是宋的。 -
《苏东坡传》2024年秋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文哲书院)第一次反馈:
今天通过两位老师的梳理,我们了解了王安石变法的原因以及苏轼的行为。预习中让我比较疑惑的点是如何理解“现代主义精神”。通过本次读书小组,我发现读这种人物小传不能像读《艺术的故事》那样死磕规定章节,还是要去联系上下文。
这次我们讨论了王安石变法,这让我更加意识到初中历史课本编写的“隐晦程度”真的很深。如果没有这些课外的阅读,我们何谈历史呢?值得我们反思。 -
11月16日 风雅颂行前讲座 & 读书小组何为(wéi)宋韵?何为(wèi)宋韵?
今年筹备中秋诗会节目的时候我就在思考,什么是“宋韵”?本次讲座给了我一个完美的答案。
与宋韵相并列的,是汉魂,唐风。宋朝不像汉朝唐朝那样富贵张扬,他有自己独特的朴素,淡雅的古典韵味。不过不是所有宋代的文物都是如此。书院讨论我们分享文物时,我们看到了不同寻常的宋代文物。他不像其他文物一样都是“莫兰迪”色系为主,而是带着金色。我们一开始的猜测是给皇帝用的,结果通过同学分享才知道这是给普通的文人墨客用的。这也让我改变了对“宋韵”的了解。 -
《苏东坡传》2024年秋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文哲书院)1.林语堂在第1章中是如何评价苏东坡的?他的哪一点评价和你读书前对苏东坡的认识很不一样?
他说苏东坡是具有现代精神的古人。对于“现代精神”我无法理解的很透彻,但我觉得应该和我心里对于苏东坡的印象差不多。
2.王安石变法采取了哪些新政策?如果理解,请你选择一个谈谈你的看法。如果不理解,请你指出不理解的部分。
他采用了“青苗法”。我觉得这个方法在根本上是无法解决问题的,这导致了经济继续变差,人们越来越贫穷,国库空虚。
3.苏轼作为反对派,在这段时期内做了哪些事?你认为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辞官,写了《上神宗皇帝万言书》我觉得从这几点可以看出苏轼的精神境界不是一般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