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是寒假行走的行前讲座,开头樊老师便由《红色娘子军》等在上个世纪70年代,80年代风靡一时的歌曲展开,讲述了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于海南岛认知的变化。以前对于海南岛的基本认知就是热带,感觉经济还是挺发达的。今天得知台湾DP是海南的40倍时,才知道原来海南并不怎么发达。海南的语言也是令我比较惊讶的,他交杂了各个地区的方言,甚至到最后又形成了一种新的语言,这虽然是他们多民族的体现,但我也有一个疑问,他们怎么交流?
茹轶哲0206
-
1月18日 雷州琼崖行 行前讲座 -
1月11日 心理课堂:我的情绪小怪兽本次心理讲座主要围绕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展开,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开始审视自己在平时的性格,发现平时比较喜怒无常,因此我也跟着薛贞学姐学习调理情绪的方法,这也是我在这次想做受益比较多的一个地方,最后以两首歌结尾,不仅是本学期的结尾,也是于我而言对于情绪把控的新的开始
-
《苏东坡传》读书小组第二轮(西文书院)本次读书小组的讨论,主要是围绕苏轼在贬谪到岭南和海南岛以后的生活的变化展开。其中我认为最大的可能就是他不在开始避开那些曾经令他跌落的回忆,反而可以从容地将其说出来。同时他也将自己的童真童趣展现了出来,他或许会因为自己的一个发现而感到得意,亦会因为自己的发明而感到快乐,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开始发现自己生活中的乐趣以及美丽的地方
-
《苏东坡传》读书小组第二轮(西文书院)1.在贬谪到岭南和海南岛以后,面对更加艰难的处境,他显然已经平淡地面对了。他并没有因此而抱怨,就例如贬谪到海南岛以后,他将中原的文化带到了这个偏僻的地方,并且开始改造这个地方
2.面对更加困窘的处境,他显然更加从容了,他已经适应了这种生活,随遇而安内心变得愈发旷达 -
12月28日 婉约词(下)& 读书小组秦观的词真的那么狭隘吗?这个问题在这一次讲座得到了解答。樊老师首先将北宋的时期进行了梳理,其次主要围绕秦观进行展开,在《望海潮·洛阳怀古》中,“东风暗换年华”是他对于时间无声流去的感慨,在这首诗的下阙,他通过对比的方式,突出了他对于自己老了的无助,“飞盖妨花,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这亦是樊老师的体会,几十年,又是一个几十年才又与同学相见,当看到同学时,樊老师认出了他,但却下意识认为那不是他,“正絮翻蝶舞”是秦观所看到的,亦是他此时的心情,谁没有年少的时候?樊老师又分享了他的经历,年轻时与班长三天不睡去赏玩古迹,到最后互相倚靠着睡,谁都没有叫醒谁,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珍贵的回忆?谁又会没有这种回忆?这正是秦观的词伟大的地方,他思考了从古至今许多文人所没有达到的地方,也是他“词心”的体现,得之于内,不可以传
-
12月22日杭州苏轼行走 预习材料1.苏轼对于杭州是将其作为了他的第二故乡,不论是政治原因还是对于当地的风俗,亦或者是景色的喜爱。
2.西湖更大的意义是在于它承载着一代又一代文人的理想以及中国古代园林的概念,他是古代文人的精神家园,也是杭州的名片,更是中国的名片,它可以说是中国园林的代表之一 -
12月14日 杭州苏轼行走行前讲座&时文讨论本次时闻讨论围绕姜萍事件展开,也将我从社会舆论的漩涡中拉了出来,姜萍,对于她之后的人生,这种舆论可以是两面性的,可能使他丧失了对数学的兴趣,也可能使她奋发图强,在我看到的评论中,大多数都是认为她是聪慧的,在作弊的情况下能考到12名,不作弊也不会考得特别差,同时也是社会上对于中专生的一种改观。同时本次行前讲座围绕苏轼的书法展开,作为写书法的我,对此也是比较了解的,老师从苏轼当时写这幅作品时的心情展开,从他扁平的字体可以看出他当时内心的压抑,同时从他拉长的字体缓慢地读出来后,也是更能体现作者心情。从整体美观来看,拉长的字体可以使整幅作品并不显得紧凑,同时也有飘逸之感
-
《苏东坡传》读书小组第二轮(西文书院)1.相比于在京城内,苏轼总是游山玩水,在京城外,他总是治理一些地方上的问题,因为他总是被发配到一些问题有点多的地方。由于被贬谪的地方的环境不好,所以它作为那里的官员只能进行改进。
2.治理西湖,建造公共设施,创办公立医院,修运河,挖六井。苏轼将杭州视为他的第二故乡,不仅仅是因为他在杭州做官,更可能是因为那里的景色。就是我印象中的样子,没什么区别 -
12月14日 苏轼行走行前讲座预习1.治理西湖,建造公共设施,创办公立医院,修运河,挖六井。苏轼将杭州视为他的第二故乡,不仅仅是因为他在杭州做官,更可能是因为那里的景色。
2.我认为西湖能够成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一是因为它的文化原因,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同时园林艺术也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能够展现中国独特的美。 -
12月14日 姜萍事件时文讨论1.舆论的焦点是对于阿里巴巴的比赛的规则的指控,以及对于姜萍老师的谴责,我看到的大多数都是认为姜萍在得到老师的帮助下都能考十几名,她自己考肯定也不会差。我认为她之后的人生并不会因此而断送,也可能她自甘堕落,我认为她是有错的,她的老师以及阿里巴巴都有有责任
2.我眼中的职业教育可能是指针对方面的,并不是全面的,他可能培养出来的是某一方面特别努力的人才,我认为这是不够的,如果是仅仅只是单方面发展,那么当他在之后可能要遇到别的方面的知识,甚至基本的内容他可能都不理解 -
12月22日 杭州苏东坡行走报名西文书院茹轶哲报名此次行走
-
《苏东坡传》读书小组第二轮(西文书院)本次读书小组讨论,通过对于第15章中苏轼的各种行为,去探究他如何解脱自己的精神的。其中我发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点,他从不在乎别人的身份以及地位,只要是出现在他旁边的都可以与他成为朋友,而不像刘禹锡《陋室铭》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都处于同一阶级,这也或许是他受到爱戴的原因
-
12月7日 苏轼(下) & 读书小组本次讲座围绕苏轼在乌台诗案以后的人生历程,对苏轼后期的诗歌进行了深度剖析。同时也和之前的讲座进行了联系。苏轼的《前赤壁赋》 是对《念奴娇》的解答,当下即是永恒,是他所留给我们的道理。但之后,他曾经留下的足迹,在澹州,旁边却堆满了垃圾,甚至对于那些古迹的维修也仅仅是上面批一块儿破布,便无人来打理,樊老师在冬天去到这个地方,温度高达39度,几千年前的苏轼是如何在这块土地上生存的,是什么在支撑着他活下去?或许是他对于生活的乐观的态度吧
-
《苏东坡传》读书小组第二轮(西文书院)他并不特别注重自己周围所住的环境,主要是为了悠闲自得以及生活的惬意
-
11月30日 苏轼(上)& 时文讨论本次苏轼的讲座,刚开头是对于叶嘉莹先生的一个悼念仪式,前几天我才刚刚了解到叶嘉莹教授,只是觉得非常的耳熟。然而今天经过樊老师的介绍,,我才知道了他对于古代诗词的贡献,现代人对于诗词的了解是越来越少的,她便将宣扬传统文化为己任经历了几十年,一直在做着这一件事情。在本次的苏轼讲座中也引用了许多她对于苏轼的认识。其中也就包含了她对于苏轼性格的理解。同时本次时文的讨论是关于大学生夜骑和封闭管理的对比,也就引到了对于当今应试教育的问题,规则是一成不变的吗?一定要固守规则吗?在一些学校中,面对一些可能存在隐患或者危险的情况下,一些人仍是固守规则,对于这种行为,他们的内心是矛盾的,可能是因为怕事后领导责怪他没有遵守规则,也怕此件事件对于学生造成不好的影响。也就是因为这个,在过去造成了一些事件。也是引导我们要形成自己的判断,在打破规则的同时不超越限制太多
-
11月30日时文讨论问题一:
大学生集体夜骑开封一事,后续也有很多非大学生群体参与其中,你觉得参与其中的人们为什么要参与夜骑?你如何看待这次的夜骑事件?
我认为大学生集体夜集开封的后续中有许多其他人的加入,可能是跟风的现象。对于这次夜骑事件,我认为可以反映的是当今应试教育的一些缺陷。‘
’
问题二:
对于第二组事件,你有怎样的评价和想法?你觉得高校为什么要采取“封校管理”制度,会对相关人士产生怎样的影响?(提示:可以思考应急管控和常态管理的差异;关注学生、一线管理者(宿管之类)、校方的差异)
采用封校管理可能就是为了学生外出以后干出一些不好的事情,会对学校的声誉有一些影响,这也可以反映学校对于学生的态度就是如同圈养动物一般将它们圈养起来,同时对于相关人士也会有一些或大或小的困扰。 -
《苏东坡传》读书小组第二轮(西文书院)佛印,他和苏东坡的交流主要是在一些有关于佛学的探讨。从他们探讨两座巨大的金刚像可以看出,苏东坡是比较随意自然的,对于一些比较庄重的地方,并没有表现的特别注重。
-
11月24日 松江方塔园行走预习问题1:阅读《云间志》所节选的四个片段,请你分别谈一下南宋时华亭(松江)的桥梁、亭馆、寺观、祠庙方面各有怎样的特点?
在桥梁方面,宋时可能注重的是实用性,利于交通。在寺观方面,可能多采用古代的书中所记载的一些典故,且其内会藏一些经书。在祠庙方面,南宋时的华亭并没有统一典礼进行祭拜。在亭馆方面,南宋时期可能并不注重,最多就留下一片废墟,给后来的人怀念。
问题2:阅读“方塔园涉及到的景观诗文”,了解相关人物的基本情况。方塔园也被称为“露天博物馆”,你觉得,这样把不同时代、不同性质的古建筑聚集在一处的保护方式好吗?
我觉得挺好的。如果按照时间来排序并且进行分类,便可以让人当场对这些建筑的演变有一定的了解,不至于东奔西走去不同的博物馆去了解。但如果是将这些建筑混杂在一起,便会混淆视听,无法体会各个朝代的美。
问题3:从冯纪忠先生所选择的造园意向和他自己表述的造园理念中,你觉得他的造园理念有怎样的特点?
他的造园理念是比较敢于尝试的,将古代的和现代的融合在一起。如果做不好便会给人一种既没有古代的感觉,也没有现代的感觉,就是一个失败品,同时他是尊重古代的文化的。这对于园林的创造有许多的好处。 -
《苏东坡传》读书小组第二轮(西文书院)本次行前讨论,万老师先由塔的基本形式和发展展开叙述,通过对园林的甲骨文,使我们了解到园林的最初的意思:园林本来叫园囿,在园的甲骨文中,包含了山水花草树木以及围墙。万老师也由此引到了园林的意义:他是人类为了补偿自然而人为制造的一个理想化的第二自然。由此也就引到了园林在历史上的演变。在之前的中秋诗会上便有一个节目展示了各种类型的塔以及演变过程。我认为本次讲座加深了我对于宋朝的认知,尤其是对于宋韵这个新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