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选择图257 这是一张女孩的头像素描,并没有什么构图上的独特之处,也不像这一章其他的画作一样雍容华贵,而是充满生命力的。这和之前的画作很不同,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和画面的互动感。
殷康宁
-
《艺术的故事》2024秋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汉文书院) -
12月14日 杭州苏轼行走行前讲座&时文讨论时文讨论反馈:这次时文讨论主要聚焦在姜萍事件上。初赛其实是完全开卷的,因为是线上考试所以完全没有办法监控是否和人讨论这样的问题。我一直很好奇,到底为什么最后会发现她作弊了,这让人很难不怀疑这里有媒体炒作营销的成分。作弊的行为当然是错误的,是需要抵制的,但是这是可以被理解的,并不是罪大恶极的,完全没有到达要被退学的程度,我并不理解这样的处罚方式。这样糟糕的经历恐怕会使她完全丧失对数学的兴趣。
讲座反馈:今天继续讲苏轼。第一个部分很有意思,是对比苏轼和其他书法名家的书法。苏轼的字体飘逸潇洒,看他的字便可以了解他写字时的心境,真正的和古人对话,这很有意思。我一向觉得苏轼是一个很旷达的人,但是从他的字迹上,从他的词作里,我都渐渐地感受到了他的隐忍,看到了不一样的苏轼。 -
11月行走作文内江公园漫步随记
白色围墙中间,有个圆形的镂空造型,用砖块砌成的圆形拱券上,“内江公园”四个字很是显眼。走进公园,穿过几个相似的拱券,一段不长的走廊出现在眼前。沿着走廊一直走,尽头处是一座亭子。走进亭子,我很快就看到了樊老师、万总还有其他讲坛同学。
亭子的顶是木质的,带着一种古朴的质感;石柱很敦实,透着岁月沉淀的味道;水泥做的座椅,则显得比较普通,这就是这座亭子给我的第一印象。往前看,是我们来时走过的游廊。
“大家不妨思考一下,这亭子与游廊,存在着哪些共性特征呢?”樊老师抛出问题,眼神中带着一丝引导与期许。
我目光扫过游廊边的红木座椅,灵感闪现,率先回应道:“这两处皆可供游人稍作停歇,舒缓身心。”
“很正确。那其他同学,是否还能挖掘出别的共通点呢?”樊老师点头肯定,继而鼓励众人继续探索。
这时,一位同学试探着说道:“从观景视野的角度看,它们似乎有着某种相似之处?”
“非常敏锐。”樊老师赞许道,“那再深入一步,大家可察觉到亭子、游廊与普通住宅建筑在结构上最为突出的差异是什么?”
“是墙!”众人异口同声,仿佛在思维的碰撞中达成了共识。
“没错,正是墙壁的有无。这种开放式的设计,极大地拓宽了我们的视野范围,能让我们毫无阻碍地将园林中的美景尽收眼底。既然如此,接下来就让我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园林景致的欣赏之中吧。”樊老师微笑着发出号召。
起身走进游廊,我用手摸了摸之前就注意到的红木座椅,背后是一潭清澈的湖水,嫩绿的浮萍在水面悠然漂浮,那灵动的姿态仿佛在绘制一幅天然的画卷,令人心旷神怡。我轻轻抚摸着红木靠背那优雅的弧线,心底不禁对这园林的精妙设计暗生钦佩。
“现在,我们开启一个有趣的小任务,各自在这内江公园中探寻那别具韵味的‘小八景’吧。”樊老师兴致勃勃地提议道。
“好呀!”大家齐声响应,纷纷取出手机,如同寻宝者一般,在这小巧玲珑却又充满魅力的园林里,仔细寻觅那些隐藏在角落的迷人风景。
没多久,我的手机相册里就存满了这里的景色。随便翻看,有湖水里房屋的倒影,恰似梦幻中的镜像世界;湖边有个小亭子,屋顶青苔斑驳,仿佛在静静诉说着岁月的悠长故事;忘寒居前,瓦片精心拼就的图案独具匠心,散发着古朴的艺术气息;游廊后面的小竹林里,冒出了一支鲜嫩的笋芽,那蓬勃的生命力让人眼前一亮;小溪边那块布满青苔的怪石,形状怪异离奇,宛如大自然随性创作的雕塑作品;还有一棵金黄的银杏树,在一片翠绿的环绕中闪耀着独树一帜的光彩……
这座小小的公园,虽然规模不大,却似一座隐匿着无尽魅力与惊喜的宝藏园林,满园的美景与盎然的春意如涓涓细流,悄然流淌进每一位到访者的心间,让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
12月14日 苏轼行走行前讲座预习2、根据《苏东坡传》或其他资料,梳理苏轼两次在杭州当官,有哪些政绩?阅读下面苏轼在杭州时期(或前后)所写的诗文,苏轼对于杭州有怎样特殊的情感呢?
他疏浚西湖并修建了苏堤,治理水系,创办了安乐坊,平抑粮价。
他对杭州有特殊的喜爱之情,这可能是因为杭州美丽的景色,或者是杭州是他走出京城,成为地方官的开始。
3、你认为,“西湖”为什么能够成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
首先西湖的景色非常美丽。其次西湖是一个很有文化底蕴的地方,包括苏轼在内的不少古今名人都在这里留下了诗句,让西湖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意象。 -
12月14日 姜萍事件时文讨论阅读材料一思考问题1:
在姜萍成绩公布后舆论争议的焦点是什么?看到姜萍事件的结局后你怎么看待姜萍,你觉得她今后的人生会怎样发展?
争议的焦点主要是她是否作弊了。我看到她真的有作弊行为的时候,我很担心她的未来。初赛本来就是开卷的,这恐怕会导致作弊变得容易,甚至是理所应当的。虽然作弊的行为显然是错误的,但是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我很担心这样的结果被公布后,她会遭遇网暴,会导致朋友的疏远,会给她的未来带来很多的麻烦。
阅读材料二思考问题2:
结合材料及自己的了解,阐述你眼中的职业教育是什么样的?(提示:比如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的目标等等)你觉得这种教育对人的培养是足够的吗?
我印象里的职业学校是以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为目的的。课程设置主要是专业技术培训,同时兼顾一些文化课程。我觉得这样的教育也许可以培养出对国家有用的工匠,但是想要让这样的学生真正成为有探究精神的人是非常困难的。 -
12月7日 苏轼(下) & 读书小组讲座反馈:我总想苏轼大概是豪放乐观的代名词。但是,我并不了解的是苏轼这样的人也经历了很多悲剧。他是一个孤独的天才,生不逢时。但是他也在这样的孤独中活出了很独特的自己。《后赤壁赋》里他将自己的思考付诸行动,走别人不敢走的路。他对友情的珍视,他公私分明,晚年和王安石交好的行为,甚至是他对世界天真的想法都很让人感动。
-
《艺术的故事》2024秋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汉文书院)读书小组反馈:这次的读书小组带我们认识了艺术史上的危机。我一直认为文艺复兴时期是艺术发展最快的时期,但是也是在这段事情,艺术进入了瓶颈期。写实的画作已经无法更好,没有艺术家能超过文艺复兴三杰。于是为了打破常规,艺术家们开始了自己的探索,他们做出惊人的努力,试图打破艺术的瓶颈,也正是在他们的努力之下,现代艺术渐渐萌芽。
-
《艺术的故事》2024秋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汉文书院)(论坛出问题了,今天才刚刚登上去,所以作业刚传)
第三次 读书交流
阅读范围:第18章 艺术的危机——欧洲,16世纪后期
阅读作业:
1.在本章中谈论了多重“艺术的危机”,请选择本章之中的一位艺术家,结合其作品(请标写图片编号)谈谈其艺术之危机是什么?这位艺术家做了什么样的努力?你认为他的努力有效么?
我选择的是雕塑家,波洛尼亚,图235,他制作了一个反重力的艺术雕像,试图让整个人物站在很小的支撑点上,这是他打破常规的努力。他的努力也许并没有那么著名,但是对他个人而言,也很有价值。 -
11月30日 苏轼(上)& 时文讨论首先进行的是时文讨论。看材料的时候我很困惑。不理解这两篇材料为什么会组合在一起。在讲座中,我才明白,夜骑这样盲目跟风的行为是第二则材料中管理者们一意孤行的重要原因。
苏轼的讲座中,我们主要了解了他的主要人生经历。这样一个天才只因为和王安石政见不和就被扣上了不忠的帽子,终身未获得重用,实在让人唏嘘。 -
《艺术的故事》2024秋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汉文书院)第二次 读书作业 阅读范围:《第17章 新知识的传播 德国和尼德兰,16世纪初期》,The New Learning Spreads 阅读作业: (1)请结合丢勒的《耶稣诞生图》和《亚当和夏娃》,谈谈来自南北方的新旧艺术知识是如何得到调和的?
丢勒使用了更加现代的透视技巧,和北方传统绘画方式相结合,调和新旧美学。
(2)请在以下作品中任选其一(标注清晰作品名+序号):丢勒《圣米迦勒大战恶龙》,格吕内瓦尔德《磔刑图》,施博《天堂与地狱》,谈谈作品中对于黑暗、邪恶或恐怖元素的想象和描绘反映出何种艺术旨趣和理念?你是否欣赏这一风格?
我选择220.《圣米迦勒大战恶龙》。作品中邪恶恐怖的元素衬托出了主人公的英勇无畏。我喜欢这张画作的风格,强烈的明暗对比,和刚劲有力的线条很有美感,又能展现坚决果断的画面特点。 -
11月30日时文讨论问题一:大学生集体夜骑开封一事,后续也有很多非大学生群体参与其中,你觉得参与其中的人们为什么要参与夜骑?你如何看待这次的夜骑事件?
我觉得夜骑是一种缓解压力的方式。而且上万人一起骑行也会给人带来工作中难以体会到的安全感和快乐。我觉得他们夜骑是他们的自由,但是也要在不妨碍其他人的情况下进行,他们只要按照交规通行,就无可厚非。
问题二:对于第二组事件,你有怎样的评价和想法?你觉得高校为什么要采取“封校管理”制度,会对相关人士产生怎样的影响?(提示:可以思考应急管控和常态管理的差异;关注学生、一线管理者(宿管之类)、校方的差异)
实在是太逆天了。完全无法理解他们为什么不能意识到有很多事情是比强制性规定重要和紧急的多的。封校管理可能是为了避免学生们出了校园闯祸,让学校风评受损吧。但是实际实行下来似乎是适得其反。因为这些所谓的规定,他们置学生的合理甚至是紧急需求于不顾,对学生们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火灾和救护车事件中,甚至严重危害到了学生们的生命安全,可是校方还打着“为了学生们的安全”的旗号,太可怕了。学生们的反应也同样让人无法理解,都已经是成年人了,却还是任人摆布,即使明白学校的规定十分愚蠢,还是严格遵守求,同学都不行了,还不让急救人员上楼,她要是死了,这个代价你们怎么承受。全世界都要让救护车,他们都不用遵守交规,还要遵守你们宿舍这个破规定,脑子坏了吧。。。 -
11月16日 风雅颂行前讲座 & 读书小组这次讲座中主要降到了宋韵,生活中的艺术是宋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样快节奏的社会中生活的我们,很难有机会领悟这种韵味了吧。
-
11月9日 北宋诗文革新与欧阳修 & 读书小组讲座反馈:这一次没有参加讲座。从同学们的反馈中,我了解到了欧阳修“有道不一定有文”的观点,他认为只有道理的论述是写不成文章的,但只有文字的华丽,没有道理也是不行的。他强调文和道相辅相成才能写出好文章。
-
10月26日 北宋婉约词(上) & 时文讨论时文讨论反馈:这次时文讨论的主题是中式教育。即使我们都知道这样的教育有许多的不利,我们还是参与其中,因为应试教育已经是当前相对最公平的政策。在这次讨论中,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更加客观的看待事物,不能把自己的主观情绪代入。
讲座反馈:今天讲了北宋的婉约派。以前,我以为婉约派和豪放派是两个对立的风格。这次才知道婉约派原来才是宋词的主旋律。以前觉得婉约派相比豪放派实在没什么激情,难以让人热血澎湃。可是当我真正接触婉约派的诗词以后,我感受到了“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凄婉动人,感受到了婉约派也能传递最真实最动人的情感。 -
《苏东坡传》2024年秋季读书小组第一轮(汉文书院)1.你如何看待第22章开头的“一个人在外省为官时总比在京师为官时对国家的贡献大”这句话?
我认为在京师为官的人很可能向京师纸醉金迷的风气靠拢。而且在京师你只能给皇帝提提意见,不能真正切实的帮助到百姓。
2.这一章详细描述了苏轼在杭州的政绩,请梳理,并谈谈从中你对苏轼有了什么新的理解。
他改善了百姓的生活条件,兴修水利,修缮西湖。从中我看出他是一个对百姓非常负责的父母官。 -
10月26日 时文讨论问题一、阅读材料一,谈谈你认为在林小英看来,教育和学习的核心目的是为了什么?
她认为教育和学习应该让学生们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问题二、阅读材料二,谈谈你认为反对林小英的人他们提出的理由有哪些,你认为这些理由是否合理?
他们提出的理由是林小英作为北大教授自己是成功的学习者,也通过学习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却反过来让别人不要努力学习。我认为这并不合理,因为这些人都认为这种应试教育是完全公平的,事实上并不是如此。而且林小英提出这样的观点也是希望大家重新审视应试教育是否合理。应试教育是很局限的,无法发掘出人的所有才能,应试教育不应该成为评判人的唯一标准。
问题三、面对这样的社会现状,你认为个体该怎么办呢
我认为虽然我们无法改变这样的社会环境,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让自己在这样内卷的社会里,除了不断进行无谓的学习 多做一些有意义能实现自我价值的事情。 -
10月19日 词的兴起与李煜(下)& 读书小组虽然我没有参加这次讲座的学习,但从同学们的反馈中,我感受到了这次讲座的魅力。李煜,这个背负了亡国之君的骂名的悲惨诗人写出来的诗句竟然如此感人肺腑,如此流芳百世。他倘若不是生在帝王家,结局恐怕会不同吧。他也许会和李白,杜甫齐名,作为唐代最杰出的诗人永垂不朽。
-
10月项目任务和作文十月作文:
上一次大型行走,我跟随讲坛来到了湘西地区,实地探访了西江千户苗寨和宰荡侗寨,看到了许多与少数民族相关的特色但也在旅游开发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于是我萌生出探究旅游业与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播之间关系的想法。
在考察过程中,我采用了实地观察法,访谈调查法和问卷调查法等多种方式,进行了综合分析。
我在网上制作并发布了相关问卷。在问卷中,我聚焦于少数民族文化在旅游业发达地区和更为原生态地区表现形式,给游客的感受和体验,景区当地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受访者给出的建议。问卷共计11问。我回收了58份问卷。参与调查者年龄分布较分散,其中以40—50岁居多。我了解到游客大多慕名而来,希望了解少数民族文化,可见旅游业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产生了积极影响。在受访者中,去过少数民族村寨的占48.28%,略低于未去过的。所有去过的受访者都表示村寨中包含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其中又以服装方面(96.43%)最多。无论是去过两个村寨及以上的还是从未去过的受访者,都对更为原生态的村寨更感兴趣。
根据问卷及采访数据,我得出以下结论:旅游业使得少数民族的文化逐渐为全国各地的游客所知,但同时,过度商业化会导致村寨失去原生态的面貌和功能。
当然,这样的问卷调查也存在一定局限性。问卷中,所有选项都是我提前设计好的,难以面面俱到。答题者也可能出于网络上言论受限或不愿浪费较多时间而无法把自己真实全面的想法呈现出来。我觉得如果能有机会在当地进行采访会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