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行前讲座最颠覆我认知的是中国关于南海的问题。对于海南的经济泡沫在之前已经有了一定了解,对于中国宣传的南海主权之前也有过一定思考——南海这么大,不可能每一个动作都被看到,但90%的完整还是有的吧?所以一听到国际法院仲裁我就知道要坏事儿。但是也不奇怪,毕竟把自己家门口闲人免进的牌子直接怼在邻居脸上多少是件不道德的事情。所以,南海问题上也可以看出,不要只听一支旋律,要有自己的判断和多元化的视角。
杨子墨
-
1月18日 雷州琼崖行 行前讲座 -
1月11日 心理课堂:我的情绪小怪兽本次讲座主要围绕气质体液说代表的心理性格。我妈妈同样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给我讲过通过分析一个人的画作细节,分析他的气质体液,进而进行精神分析。比如,作品中使用了大量的色彩,人物形象巨大,是多血质。画作中有双开门的大门,是需要帮助。树干高大粗壮,证明心理健康坚强。树干上有疤,代表有心理创伤………这次学姐讲的另一角度的分析方法更加完善了我的认知。
-
12月作文“花涨藤江,草熏鸭步。锦帆兰棹分春去。二翁元是一溪云,暂为山北山南雨。绿酒多斟,白须休觑。飞丹约定烟霞侣。与君先占赤城春,回桡早趁桃源路。”这首词是朱敦儒的《踏莎行·送子权赴藤》,描述的事朱敦儒在与友人离别之前,在藤江与友人出游的故事与所见所闻。出奇相似地,我们在六月二十一日这一天随樊老师一起行读了西湖。虽说是冬至,但我们却仿佛一点也不寒冷,进入了不存在的西湖之春。
一大早赶到西湖,大家的疲惫都没有显露在脸上,都有说有笑。人来齐了,樊老师聚齐大家开始预热活动。回顾了行前讲座和预习中的内容后,行走也正式开始。站在湖边,樊老师引导我们对照预习时制作的手绘西湖地图观察四周的地形地势,推论西湖为什么可以成为自然山水园林的典范。经过观察,我们发现:西湖三面环山,惟有东北方向有平原地带且面向城市。试想一下,杭州人每天清晨南望,或是傍晚迎着夕阳,西湖的碧波万顷或是波光粼粼多么令人心旷神怡!也无怪乎赞誉之为第一自然山水园林了。浑然天成的地势与古人的苦心经营,造就了这片净土,也让我们再次体会到了现场行读的重要性。
转过身来,我们又来到了苏轼的纪念馆。馆内进行了分书院讨论,我跟随文哲书院进行关于苏轼对六口淡水井的修缮工作的讨论。苏轼在第一次来到杭州时,与当地的最高长官组织了六位老僧人联络当地的民众专家一起对水利设施进行了修复。对照苏东坡传阅读时绘制的苏轼朋友圈,我们发现,苏轼与一众僧人法师的交情就是从此时开始的。而在12年之后,苏轼再度回到杭州,想要恢复疏通水井,当年的六位老僧人却只有一位在世了。苏轼修复淡水设施的原因,在行前讲座中已经讲过了,但现场中我又发现了几个问题:1、井下为什么只设置了纤细的利用毛细现象供水的水管,而不是方便检修的甬道?2、井下的水管经过了城墙,那么城墙的沉降会不会极大程度的影响管道的正常使用与可用年限?这两个问题我至今还未解决,但现场的探究确实是一种激发思考的好方式。
再行走的最后,我们来到了三潭映月和小瀛洲。首先,万老师给我们讲解了三潭映月到底能映出多少个月亮。不同于一般的导游,万老师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基本信息后让我们自己计算。因为一些信息误解,最开始算出的数字在15、16、17之间不等。但经过激烈的争论,我们得到了正确的答案,33个——多出的那个在我们的心中。这又与佛教联系了起来。小瀛洲上的活动还包括了对游客路人的采访。这里我们又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在采访过的人中,少数人对于西湖和苏轼了解很多,接下来是一个断层,再然后就是大群的不了解的人。这也反映出了现在中国人对网红景点理解和文化传承的缺失。
与君先占赤城春,回桡早趁桃源路。行走结束之后,我们分别去往了不同的地方,但我们内心依旧不约而同地沉醉在西湖的文化之中。 -
《艺术的故事》2024秋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汉文书院)这次讨论延续了艺术家们的危机,但着重是转型和目标上的危机。把艺术和商业联系起来分析作品是一件非常奇妙的事情。艺术家为了谋生,改变了对人物的五官刻板的画法,而是注重松散的细节,通过速写完成这个作品。我认为这样的优点是增强了作品的既视感和松散的风格。比如命名宴这幅画,显然是没有经过处理过的,不论是人物表情还是地上散落的厨具和鸡蛋壳,都体现了朴实的风格。第一幅宴会画亦是如此。
-
《艺术的故事》2024秋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汉文书院)1、在荷兰,画专门化题材的画家为什么会出现?你觉得画家们面临的局面和之前几章中呈现的有什么区别?
在宫廷画断绝生机后,为了寻找新的出路,开始转向其他目标
面临的问题不再主要是艺术上的,而是商业上的2、看完本章,你对“风景如画”这个词是否有新的认识和理解?请结合一副具体的作品谈一谈你的看法?(请标注清晰作品名+序号,尽量不要和其他同学重复)
我认为实际上不是风景如画,而是画如风景,是一个镜面的反射 -
12月28日 婉约词(下)& 读书小组这次讲座的主题内容在于秦观。在秦观的词中,每一个景物都可以构成整个空间的一部分,并且起到了传递作用,词也不再展现的是画面,而是一个立体空间。比如说新晴细履平沙,通过视觉转化了触觉上的舒适感。再比如乱分春色到人家,通过平常看似普通甚至脏乱的景象表现出了春天的繁盛,也体现了乡下美的朴实。这就可以联系到艺术的故事中,对于自然的瞬间的捕捉。
-
12月22日杭州苏轼行走 预习材料2、结合行前讲座提供的背景,苏轼“江南梦”相关的诗句,你如何理解苏轼对于杭州、对于江南的感情?
杭州是他的庇护之地,也是第二故乡,他对杭州怀有感激、留恋和乡情。3、结合行前讲座和提供的西湖申报成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材料,你现在如何理解西湖的价值、意义和影响?
我认为西湖价值在于作为一个极美丽的容器,承载了中国的诗词文化的一大部分,具有极高的文学意义,且环境、景色优美,地处繁华地带,体现了人与自然共存和发展中的持续互动,是加工自然景观的典范。 -
12月14日 杭州苏轼行走行前讲座&时文讨论印象中好像从未到访过西湖,所以这次行走肯定要好好看看~
这次感触最深的是芬兰专家对于西湖的评论。芬兰千岛之国的专家本身对湖泊就有一定的研究,基于我们的介绍,还是看不出西湖真正的文化内涵,恰好也侧面体现出了中国人对于自身文化传承的不重视和不关心。
今天沈阳学姐对苏轼书法的介绍也十分特别,从笔画的长短和延展来分析苏轼的情绪走向,这是精神分析与心理学的一种新研究思路,我收获很大。 -
《艺术的故事》2024秋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汉文书院)我选择卡拉瓦乔的《多疑的多马》,卡拉瓦乔以明暗对照法,通过强烈对比的明暗来增强画面的戏剧性,使得主题更加突出和真实。多马探入基督伤口的动作,挑战了观众的视觉和精神感知。
-
12月14日 姜萍事件时文讨论阅读材料一思考问题1:
在姜萍成绩公布后舆论争议的焦点是什么?看到姜萍事件的结局后你怎么看待姜萍,你觉得她今后的人生会怎样发展?
焦点是她获奖的途径
我认为她会在心理上形成影响,最终变化成精神上的疾病阅读材料二思考问题2:
结合材料及自己的了解,阐述你眼中的职业教育是什么样的?(提示:比如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的目标等等)你觉得这种教育对人的培养是足够的吗?
重点在对实用的技术上的培养,而不是全面发展,存在缺失。 -
12月14日 苏轼行走行前讲座预习治理西湖、完成了供水系统、医院等公共健康和卫生方案的建设、疏浚了盐道、平抑粮价、记载称“苏轼以私币金五十两助官缗,在城中置病坊一所,名安乐,以僧主之,三年医愈千人,与紫衣。”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共存,且自然景观中蕴含了中国的文化
-
12月22日 杭州苏东坡行走报名汉文书院杨子墨报名此次行走
-
《艺术的故事》2024秋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汉文书院)这次讨论围绕每个人提出的自己关于艺术危机的看法和问题进行了解答,比较印象深刻的是尼斯湖水怪长颈圣母。这次最大的收获,就是再看西方艺术作品,特别是比较早期和中期的艺术作品,要结合圣经或者其他经典文学作品去欣赏,否则不能理解其中叙述的故事。
-
12月7日 苏轼(下) & 读书小组这次讲座围绕着元丰五年苏轼的一系列作品展开了分析。以月为刻度逐渐丈量苏轼的人生轨迹,就可以发现真正历经了女王城和诗的世事无常,人的心是会以极高的速度产生极大的变化的,人只有不断的蜕变才能适应自己的环境,更好地生存。
-
11月行走作文拐弯处
拐弯处,是路转弯的地方,也是人转变的地方。
冬日的周末,我前往松江方塔园,跟随樊老师进行松江方塔园行走。这次行走的主题是“与古为新”,围绕着冯纪忠先生和中国古园林的保护。
行走开始前樊老师给我们讲解了方塔园的地理环境,以及在古代与县城内各个功能性场所的关系。在大门口,樊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特别的故事。在冯先生最初建造这座园的大门时,采取了两片大屋顶分斜错落的形制,更有新意。但是一些人由此攻击他,说他在园林门口修建了“道士帽”,应该拆除重修,还有人说这个建筑极其脆弱,承受不住风雨。没有多少人理解冯先生与古为新的理念,也没有人愿意理解。人们都只想着利用他们,得到自身利益。
进入大门,是一条长长的石板路。路中间是一块巨石和一口古井。原本平直的路在这里拐了一个弯。在巨石前,我们站定,围着古井做讨论。而我却一直在想,为什么要建立奇怪的道士帽?这时正好听到老师说,前方的路逐渐下降,接着就是开阔的平地。我向前望去,只见石板路通入几颗大树,树后就是高塔。我脑中闪过一丝灵感:大门之外就是云间第一楼,古时是县衙。为了加强他们之间的联系,这座园林的设计是否下了大功夫?
我保留了这个问题继续行走。行走结束之后,我到对面的云间第一楼眺望方塔。我惊奇的发现,塔楼出现在了道士帽上:虽然只冒出了一个塔尖,但如果登楼,可能可以在屋檐上看到与之无缝衔接的方塔!回家之后,我在网上进行查证,终于找到了一张航拍照片,照片上,云间楼、道士帽、巨石和方塔在一条直线上,高度也呈阶梯状逐步上升。这就证明,冯先生在设计上留了一手,加强了方塔园与周边的联系。这是多么神奇的!在拐弯处的思考使我发现了一个“秘密”!
这件事使我更加理解了冯先生的与古为新的理念,也发现了一个园林造景的新思路、新世界。这不禁让我惊叹,园林多么神奇啊,就像立体拼图一般,又有着几何图形的规整之美。但我最大的收获,是第一次自己运用探究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认识到了这种方法的正确使用,是多么有意义的。这种思维方式可以让我们自主探究全新的领域,延续人文学习到生活中的每一地。(本文原为我交给樊老师的校内命题作文,原题《拐弯处》,经过了修改后发在这里)
-
《艺术的故事》2024秋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汉文书院)1.在本章中谈论了多重“艺术的危机”,请选择本章之中的一位艺术家,结合其作品(请标写图片编号)谈谈其艺术之危机是什么?这位艺术家做了什么样的努力?你认为他的努力有效么?
丁托列托的艺术危机是他对威尼斯画派风格的审美疲劳。
丁托列托在《发现圣马可遗体》中通过不调和的明暗对比、远近对比和人体姿势的扭曲创造出一种新的审美特征,达到了神秘的效果。 -
11月30日 苏轼(上)& 时文讨论本次讲座讲了苏轼的一生的前半段以及对应时期的诗文。我觉得在对比前后就会发现,他每经历一次巨大的变故之后,诗风会“画风突变”,而且越来越从保守到开放,趋近于豪放派的范畴。我想他一步步创立了豪放词派,就是他的生活经历一步步促就的。
-
《艺术的故事》2024秋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汉文书院)(1)请结合丢勒的《耶稣诞生图》和《亚当和夏娃》,谈谈来自南北方的新旧艺术知识是如何得到调和的?
通过结合北方的精细描绘和南方的透视法、光影处理,使得画面细节更丰富,既视感更强(2)请在以下作品中任选其一(标注清晰作品名+序号):丢勒《圣米迦勒大战恶龙》,格吕内瓦尔德《磔刑图》,施博《天堂与地狱》,谈谈作品中对于黑暗、邪恶或恐怖元素的想象和描绘反映出何种艺术旨趣和理念?你是否欣赏这一风格?
我选择《天堂与地狱》,通过想象中的元素进行强烈的色彩对比,展现出人内心的分裂 -
11月30日时文讨论问题一:
大学生集体夜骑开封一事,后续也有很多非大学生群体参与其中,你觉得参与其中的人们为什么要参与夜骑?你如何看待这次的夜骑事件?
像天安门的静坐一样,是自发的对于限制的无声抵抗
我觉得这次夜骑事件体现了开封大学生及其他人群的极强的自我意识和对自由的意识问题二:
对于第二组事件,你有怎样的评价和想法?你觉得高校为什么要采取“封校管理”制度,会对相关人士产生怎样的影响?(提示:可以思考应急管控和常态管理的差异;关注学生、一线管理者(宿管之类)、校方的差异)
我认为十分荒唐,常态化之下的管理模式不应该延续到应急状态。
这会限制高校中的自由的风气,使得学生不知不觉间就被限制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