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问题1:林景熙的《书陆放翁试卷后》,有一句令我恍惚了,“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这句呼应的是《示儿》第二句“但悲不见九州同”,以及最后一句“家祭无忘告乃翁”。不过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却带来了不同的期望。陆游是南宋末“爱国主义”诗人,他爱的国是南宋,他希望的王师北定中原,是希望王师收复失土振兴南宋。而这首《书陆放翁试卷后》,又有一句诗“床头孤剑空有声,坐看中原落人手”,多么悲催的一句话,坐看中原落人手,中原不再是南宋的,甚至不再是华夏的,蒙古人打进中原,建立了蒙元,而“我们”是南宋的遗民,床头的剑都是多么孤独悲哀,看着几千年的华夏故乡中原,今落人手,无能为力。是的,来孙确实看到九州同,但属于蒙元的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呢?诗末的感叹号取代问号,使原本的疑问语气转变成了质疑,愤怒的一种语气,说明诗人的内心并不是为南宋复国目标未完成的悲哀,或者是一种辜负前人终生遗愿的失落绝望,而是一种对国土落入人手的气愤,无能为力的极致的悲催。看了一下林景熙的身世,南宋后他就不仕隐居了,应该是出于对南宋的忠诚,在南宋灭亡后他也不太愿意面对蒙元,隐居也算是一种逃避,一种心灵安慰。后来因为可恶的僧人杨琏真迦给人家宋理宗尸体都挖出来了还挂在树上,还给他头砍了丢草丛里,如此羞辱南宋,林景熙等义士邀集乡人才把宋理宗尸体安葬好。周密的诗比较婉约,“东风渐绿西湖柳,雁已还、人未南归”,静静的悲凉,大雁与人形成对比,南宋灭亡后,不仅是南宋领土,一同消逝的还有南宋遗民的心灵故乡,作为遗民的周密飘零的“异国他乡”。不仕而归,他的部分作品包含着对故国南宋的回忆,思念,归隐自然,不愿过多融入蒙元。这些南宋遗民生来便注定要经历颠沛流离,旧国灭亡新国建立,而有些人一生只忠于一个国家。
预习问题2:看完了赵孟頫的生平,发现此人才华极高,写的一手好字,画得一手好画,作的一首好诗,不知道他下棋水平如何。《初至都下即事》是他入仕之作,整体看得出来他目前还是高兴入仕的。接着没怎么记叙他几年的入仕生活,36岁和管道升结婚,随之而来的是权力重组,被迫罢官,送妻儿回故乡,自己在京中托人找机会把自己调到外地为官。这篇《罪出》出名句,“昔位水上鸥,今如笼中鸟”,昔日与如今的地位之差,身份之差,也是他一生颠沛流离的开始。而本诗首句“在山为远志,出山为小草”也看出赵孟頫这时候开始对隐居的宋人有所思考,而他写出,出山为官后成为众人侧目的罪人,如同小草般仍人践踏,本诗题名“罪出”,也说明他开始看透了蒙元对南宋汉人的偏见,歧视,而他的自身经历也体现了这一点。《渔父词》是赵孟頫和管道升共同写的,“遥想山堂数树梅,凌寒玉蕊发南枝”,“盟鸥鹭,傲王侯,管甚鲈鱼不上钩”“山似翠,酒如油,醉眼看山百自由”,是归隐的诗句,是山水的气息,文艺的气息扑面而来,夫妇俩归隐山水,时而兴致,看看景写写诗,脱离官场的生活,被山川之美包裹,令我无比向往啊!“人生贵极是王侯,浮利浮名不自由”,“盟鸥鹭,傲王侯”夫妇俩归隐作诗,为何却像曾经无数山水诗人,谢灵运,陶弘景,不时与济济于名利之人相对比,总认同归隐好过入仕。才不久前还是官人,如今有认为归隐之举傲王侯,赵孟頫入仕期间也当过不少职位。我想,这蒙元的官场气氛,大概也不是很对赵孟頫这个“南宋遗民”的心吧,有时想想,归隐到底是为了什么呢,果真是向往此处自然之景,或是对官场的不满而被迫逃离。
预习问题3:赵孟頫23岁初显书迹,这幅《杜甫秋兴八首》是赵孟頫28岁时写的,可以看到整体偏文雅,纵横端正,注重笔画的粗细结合,调节整体偏内敛的书法风格,一旁的落款大小把控很稳,格式上看去无比舒坦。令我感到舒畅的同时带着一丝松弛,这毕竟写的是行书,笔墨活跃于纸上,更像赵孟頫的心情呈现在纸上。而到了43岁《太湖石赞》,笔法依旧,字体偏大,字与字之间的藕断丝连的感觉更加浓烈,笔尖与笔肚的把控游刃有余,粗笔更加舒展,细笔更加苗条,整副字弹跳在宣纸上,乍看稍有随性的感觉。《帝师胆巴碑卷》给人的感觉便不同了,笔画端正,看看跟电脑里的“楷体”有些相似,63岁的赵孟頫,写字的时候写字,字字落实,笔笔到位,一改昔年的松弛随性,而此时他正经历政治巅峰。我本人也爱好书法,不过常写隶书。在我回顾古人书帖的时候,发现常有行书楷模,小部分行书诗人写着写着渐渐透露出草书的影子,很显然在赵孟頫身上没呈现。这点在《自写小像》中也有体现,我还以为自画像会是撑满整个画面,刻画自己的容貌,没想到赵孟頫的自画像是将自己归隐于竹林中,可以看出他自身其实是比较平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