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 婉约词(下)& 读书小组
-
庭院深深深几许 词心缕缕缕千般
听完本次讲座,给“庭院深深深几许”做了一个下联:“词心缕缕缕千般”,以之表达自己对秦观,对一份“词心”的全部印象。
从《望海潮》谈我对少游词“悲而不衰”的理解,我关注到了上课时樊老师没有提到的一句:“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前文当中一直在写年华轮转的伤感、如絮翻蝶舞的错综复杂的情思、行人渐老世事皆非的无奈,但现在却突然“归心”了,词人愿随流水到天涯了。他是纤细的,是一缕缕的,甚至让我有春闺梦里的感觉,读他的词不是震撼的感觉,而是心仿佛被宝帘闲挂的小银钩挠了一下,很平常却很动人。
而秦观词中的哲思主要体现在其晚期作品中,在无穷尽爱恨中追求永恒。《踏莎行》中“月迷津渡”、“郴江幸自绕郴山”让我想起了秦观一生追随的苏轼的“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与“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同时,少游《画堂春》中“手捻花枝”却最终“放花无语对斜晖”的行为让我印象非常非常深刻,那一刻仿佛是共感。他是如此无意,如此不自觉,更是如此不自禁。他爱花、怜花,情深意切;他放花、立尽斜阳,心中纠结而果断,自我意志与自然规律的对抗里,呈现出了一份感人至深的伤春情。而这一切,全出于内心中一种敏锐、深微的感动。正如李后主的乱花、春水;正如冯延巳的镜里朱颜、堤上柳;正如柳三变的天际归舟、潇潇凝愁……
文明总是充满遗憾,像不可避免地泛旧的纸张。但在被记录的时光中,并无悔意。——这正如秦观的词风。——在坎坷的人生中,含泪歌吟。 -
12.28 讲座反馈
我不清楚讲座中的内容 联系我自身的生活是否能被称为反馈,但今天我的感触是真的挺大的,当讲到最后一篇《蔷薇谢后作》时,稍纵即逝的情思就奔涌而来,随之我就想到了我校园中枯萎的爬山虎…
(接下来是我自身的所记,或许和今天讲的婉约派词关系不大,但我还是保留下当作反馈的一部分了)
十二月初,北风拂去,我常寻叶于校内。抬首望去,一面白墙挂红蝶,捋去碎发,才得知此为几株红叶。叶片赤而不厌,色如潮汐层层叠叠,黄橙红相锦,恰似画中通透笔触,暗藏无限斑斓。我采取近处的一片红艳,感息终止了它的余生,并将它收藏于本中。我妄想记录下这一面被胭脂所晕染的画布,可惜无能为力,只能默默欣赏这即将摧残的艺术。
当我再去欣赏此番美景时已过几个月夜,同处同地,红蝶已远去,此地空余藤条绕旋。我痛恨自己为何不能早点拍下曾经的辉煌,我痛恨以后或许再也见不到此番美景。转瞬即逝,当凋谢后我才想尽留念那一丝繁华,即便当时也曾想过…可谓无可奈何花落去
看着这幅摧残的景象,我或许今后不会再来欣赏,我只在意它绚丽的时刻,宛如三分兴趣,说散就散。
为花而写,为遗憾而写。当周邦彦写《蔷薇谢后作》时,他又在想什么?是为蔷薇的凋零而悲哀,还是为北宋的落幕而惋惜…“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迹。”今日讲座所了解的词人也都是如此,秦观的“词心”以及不被重视的婉约派,至今也只是像春天飞过的飞鸟,一去无迹了。
虽转瞬即逝十分让人怀念,但一去无迹则是更加悲壮痛惜。没有人理解,没有人发觉,北风盖过,深藏掩埋于大雪之中,悄悄的消散于世间。
所以我们才要去了解那些被掩埋的文人,才要去品读他们与他们的作品,不被教育的局限所迫,去深挖那些曾经辉煌的艺术,不让他们稍纵即逝,逝而遗忘 -
1228婉约词(下)讲座反馈
本次讲座时间原因只讲到了秦观和周邦彦,而略过了贺铸。
秦观所反复表现出来的愁我想是基于每个人对于世界的切实感受和体会才会升起的感觉,是不轻浮和不张扬的,我想是细细体会和琢磨出的愁绪,由此也成了讲不清道不明的了。这也是一种生命激情的洋溢,唯有还拥有能力和感受去体会世界,从而因物起兴,只是起的兴并不那么激烈和浓厚,才会感到这样的愁。就像是登高望远、春去秋来所带来的,给每个人的生活蒙上了一层不可抗拒的浅淡的悲剧感。
比如画堂春,掬水月在手的末尾便是用这首词作的结尾,我想“凭栏手捻花枝”是一种对于自然事物的参与感,并不想与之隔绝断开来,后一句放花自是知道了自己留不住,也是视角的转换,让自己以一种客观的视角来观看,由此便说出来“此恨谁知”…… -
在现在的许多人看来,婉约词似乎代表了一种女性的气质,而这种“过度柔美”的气质,在那些以“阳刚”、雄浑、爱国为核心的人眼中,这种诗词无疑无法得到重视。而其内容,以咏叹与抒发个人甚至到男女情爱为主,更是让一些人认为“不堪”,“不够宏大”,“诱发早恋”等等。但这种的看法,背后却是对于生活的偏见。
婉约词是一种极为贴近人们生活的文学,其既有着反映生活中不那么高雅的部分,比如柳永的一些词,也有并不高深的部分,但这些也都是生活的一部分。你可以不那么把它摆上台面,但不意味着不去正视他们。婉约词中还更有着一份人自身生活的哲思,晏殊圆润的人生态度,欧阳修的行乐与同乐,这次讲的秦观的忧愁中的深思,婉约词不如豪放派磅礴大气,但哲思却怎是豪放词所能比较的?当我们观词仅仅只在乎其气势如何,是否也是一种被感官刺激所束缚?
词,作为一种与诗歌同样丰富的文化,理应得到与诗歌不相上下的欣赏与尊重。在课本中有如此多的诗歌,一会“唐诗四首”,一会儿又“唐诗五首”,一会儿又“诗歌五首”。是否也可以改换一些同质的,也给婉约词作一篇“宋代婉约词五首”的课文? -
这次讲座我们讨论了秦观和周邦彦两位词人,秦观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境遇几乎和苏轼一模一样,甚至贬谪路线都十分相像,秦观去过温暖的江南水乡,感受过繁华的京城风光,也体会过偏远地区的孤独冷清。跟苏轼不一样的是,苏轼一开始是想做官的,而秦观从本质来说是因为苏轼才做官的。而他的诗文变化也体现在他的作品之中,作为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在《望海潮·洛阳怀古》中,他表达了对过往繁华的深深怀念和对现实境遇的无奈与感慨。秦观的词作多以抒情为主,擅长描绘细腻的情感世界和个人内心的变化。“东风暗换年华”在表达时间流逝的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和难以言说的惆怅,这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经历,也体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心声。追忆洛阳昔日的辉煌,对比自己当下身处的困境,抒发了对逝去时光的无限眷恋。洛阳作为古代中国的重要都城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记忆。“有华灯碍月……重来是事堪嗟 ”转换时空,对比景象,真乃是“少游之词,词心也,得之于内,不可以传。”
-
本学期最后一次讲座,我们继续围绕婉约词展开。在读这次课材料的时候,我最喜欢贺铸的几首词,可惜没来得及讲qwq
这次课提到的词人,读到他们的作品以后,通常都有一种“原来是你写的啊”的感觉。秦观的婉约和细腻是很独特的,他哀而不伤的情感表达很微妙,就像我们有时突然说不出地心里难受,会持续一段时间但又描述不出具体感受。我也认识到了,“婉约”、“细腻”这种词不该仅仅放在形容女性身上,这样太片面了,这些形容词不该有性别界限。
樊老师还和我们分享了自己年轻时和同学“穷游”,一连三天都没睡觉。这是他读了诗句后自然而然联想到的。我想,以后我丰富了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知识积累后,也会有相似的感受吧。 -
本次讲座主讲了秦观和周邦彦两位词人,贺铸的部分因为时间原因就跳过了。
让我印象比较深的是秦观的«浣溪沙»一词。秦观登楼远望,各种愁绪涌上心头。“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运用对偶,展现出丰富且不同的愁苦,细碎微妙、持续许久、若有若无。
在“宝帘闲挂小银钩”处,我站在了“宝帘开”的行列里,我想的是他在愁绪万千的心境中参悟到了这是人类共有的困境,从而表示他的心境开阔。但听了其他两派同学的想法,我又有些支持“半开半闭”的思路,因为这些愁在心中是永远不能被完全抹去的,一愁刚去、新愁又至,但内心却都希望美好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我们的日常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种种?这或许就是“词心”的真谛吧 -
讲座反馈
古代的“词”,“婉约词”,甚至是现代的很多散文,我觉得它们的美就美在一种“细致入微”上。记得某一次讲在讲诗词之间的不同的时候,提到了社会价值/意义这个词,这往往被寄托在诗歌上,往往以一种极其宏大的视角来讲述理想、生命、世界。而我觉得“词”反倒在于“个人价值”,它是一种向内寻求,把人性的复杂,把人共通的情感抽丝剥茧出来的一种文学表达方式。
比如讲座上讲到的“宝帘”到底是开还是关,说实话,假如这首词放在普通的语文课上,我可能根本不会注意到这样的细节,“宝帘开还是关,和我有什么关系呢?”但是,当时我在细细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确实进入了一种不一样的心境,那种“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的情感回忆突然击中了我,真真切切的感觉到身体当中有一股东西堵在了心头,这是一种很难说的、朦胧而又复杂的“愁”,也许大脑已经不记得了,但是身体还记得那种感受,这是最神奇的。
读“词”的时候感觉到的共鸣,不仅仅是心灵上的,还有浑身上下所有感官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