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 婉约词(下)& 读书小组
-
在现在的许多人看来,婉约词似乎代表了一种女性的气质,而这种“过度柔美”的气质,在那些以“阳刚”、雄浑、爱国为核心的人眼中,这种诗词无疑无法得到重视。而其内容,以咏叹与抒发个人甚至到男女情爱为主,更是让一些人认为“不堪”,“不够宏大”,“诱发早恋”等等。但这种的看法,背后却是对于生活的偏见。
婉约词是一种极为贴近人们生活的文学,其既有着反映生活中不那么高雅的部分,比如柳永的一些词,也有并不高深的部分,但这些也都是生活的一部分。你可以不那么把它摆上台面,但不意味着不去正视他们。婉约词中还更有着一份人自身生活的哲思,晏殊圆润的人生态度,欧阳修的行乐与同乐,这次讲的秦观的忧愁中的深思,婉约词不如豪放派磅礴大气,但哲思却怎是豪放词所能比较的?当我们观词仅仅只在乎其气势如何,是否也是一种被感官刺激所束缚?
词,作为一种与诗歌同样丰富的文化,理应得到与诗歌不相上下的欣赏与尊重。在课本中有如此多的诗歌,一会“唐诗四首”,一会儿又“唐诗五首”,一会儿又“诗歌五首”。是否也可以改换一些同质的,也给婉约词作一篇“宋代婉约词五首”的课文? -
这次讲座我们讨论了秦观和周邦彦两位词人,秦观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境遇几乎和苏轼一模一样,甚至贬谪路线都十分相像,秦观去过温暖的江南水乡,感受过繁华的京城风光,也体会过偏远地区的孤独冷清。跟苏轼不一样的是,苏轼一开始是想做官的,而秦观从本质来说是因为苏轼才做官的。而他的诗文变化也体现在他的作品之中,作为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在《望海潮·洛阳怀古》中,他表达了对过往繁华的深深怀念和对现实境遇的无奈与感慨。秦观的词作多以抒情为主,擅长描绘细腻的情感世界和个人内心的变化。“东风暗换年华”在表达时间流逝的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和难以言说的惆怅,这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经历,也体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心声。追忆洛阳昔日的辉煌,对比自己当下身处的困境,抒发了对逝去时光的无限眷恋。洛阳作为古代中国的重要都城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记忆。“有华灯碍月……重来是事堪嗟 ”转换时空,对比景象,真乃是“少游之词,词心也,得之于内,不可以传。”
-
本学期最后一次讲座,我们继续围绕婉约词展开。在读这次课材料的时候,我最喜欢贺铸的几首词,可惜没来得及讲qwq
这次课提到的词人,读到他们的作品以后,通常都有一种“原来是你写的啊”的感觉。秦观的婉约和细腻是很独特的,他哀而不伤的情感表达很微妙,就像我们有时突然说不出地心里难受,会持续一段时间但又描述不出具体感受。我也认识到了,“婉约”、“细腻”这种词不该仅仅放在形容女性身上,这样太片面了,这些形容词不该有性别界限。
樊老师还和我们分享了自己年轻时和同学“穷游”,一连三天都没睡觉。这是他读了诗句后自然而然联想到的。我想,以后我丰富了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知识积累后,也会有相似的感受吧。 -
本次讲座主讲了秦观和周邦彦两位词人,贺铸的部分因为时间原因就跳过了。
让我印象比较深的是秦观的«浣溪沙»一词。秦观登楼远望,各种愁绪涌上心头。“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运用对偶,展现出丰富且不同的愁苦,细碎微妙、持续许久、若有若无。
在“宝帘闲挂小银钩”处,我站在了“宝帘开”的行列里,我想的是他在愁绪万千的心境中参悟到了这是人类共有的困境,从而表示他的心境开阔。但听了其他两派同学的想法,我又有些支持“半开半闭”的思路,因为这些愁在心中是永远不能被完全抹去的,一愁刚去、新愁又至,但内心却都希望美好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我们的日常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种种?这或许就是“词心”的真谛吧 -
讲座反馈
古代的“词”,“婉约词”,甚至是现代的很多散文,我觉得它们的美就美在一种“细致入微”上。记得某一次讲在讲诗词之间的不同的时候,提到了社会价值/意义这个词,这往往被寄托在诗歌上,往往以一种极其宏大的视角来讲述理想、生命、世界。而我觉得“词”反倒在于“个人价值”,它是一种向内寻求,把人性的复杂,把人共通的情感抽丝剥茧出来的一种文学表达方式。
比如讲座上讲到的“宝帘”到底是开还是关,说实话,假如这首词放在普通的语文课上,我可能根本不会注意到这样的细节,“宝帘开还是关,和我有什么关系呢?”但是,当时我在细细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确实进入了一种不一样的心境,那种“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的情感回忆突然击中了我,真真切切的感觉到身体当中有一股东西堵在了心头,这是一种很难说的、朦胧而又复杂的“愁”,也许大脑已经不记得了,但是身体还记得那种感受,这是最神奇的。
读“词”的时候感觉到的共鸣,不仅仅是心灵上的,还有浑身上下所有感官的共鸣。 -
这一次的讲座,我们讲了北宋的几位很重要的婉约派的词人。我们首先讲了秦观。秦观是苏门四学士之一,苏轼非常的赏识他,以至于在他死的时候,苏轼都不远万里地到了他的灵前,尽管苏轼一无所获。在我们讲望海潮的时候,老师问了我们对其中的哪些句子印象深刻:有的同学说对东风暗换年华的印象深刻,因为读出了年华在无声中逝去,还有的同学对絮帆蝶舞的印象深刻,因为这句话侧面的体现出了作者的内心的复杂。接下去我们对浣溪沙中的宝莲闲挂小银钩进行了讨论。有的同学认为帘是拉住的,还有的同学认为帘是拉开的。我认为帘是拉开的原因是秦观对自己的忧愁并没有要完全的封闭,他也是想透露给别人的,他想让世人都了解到他的苦衷。接下去我们又讲了周邦彦,他和秦观一样同样被误解很深。然而词的大家王国维对他的评价是词中老杜,非先生不可。说明他再词坛上还是很有地位的,他还开创了赋体词,继承了柳永。他和秦观被冤的普遍原因就是人们认为他们的诗被认为有女性化,他是纤弱的,他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人人平等。教科书上只有豪放的词,却连一首真的有人间烟火气的婉约词都没有,实在是很可笑。这一学期的讲座也结束了,希望下一学期我也可以继续参加。
-
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体会到大家一起读词的意义——大家关注不同的细节,对某个细节加以联想与阐释,再表达出来让大家都体会到这份美好。在冬末春初的世界,梅英、冰澌这样美好的事物正在悄然地消逝,而年华的逝去和这季节的转换是一样的无声的。即使年华无情地逝去,但是秦观仍然将生命中遇到的美好的瞬间写了下来,这些片段成为了他一生的记忆。而下阕“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多么热闹的宴饮场面,可是在仲春,车顶将花打来打去,花枝摇曳,繁华过后落英缤纷,一地残花便自然引出了“行人渐老”。秦观词中的时间、地点、情感的转换是非常自然的,水到渠成。看似柔弱、婉约的词蕴含的是命运与心灵的感伤。蒋勋评价说:“当女性文化失去自己声音的时候,一部分男性文人弥补了这部分空白。从柳永到秦观。”我认为这样说是不恰当的。男性文人的文字再柔美,情感再细腻,也不可能弥补女性失声的空白,社会角色的不同决定了这一点;同时,因为男性文人的文字婉约精细,就将其归为“女郎词”同样是片面的,过度的性别化是对意义的局限,不论是秦观还是柳永,他们的词中传递出的都是人类共通的愁苦与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