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 风雅颂行前讲座 & 读书小组
-
这次行走预习讲座中,万老师给我们构建出了一个充斥着“宋韵”的场景,香、书法、瓷器。课上,万老师问我们为什么这些在我们生活中离我们也不算很远的东西能够组成文人墨客们的最爱?所谓的四宝:焚香,点茶,插花,挂画,很多人家里也有其中的某一样或几样,但我们似乎也从没有想过这些平常的东西到底能玩出什么花来。但宋代文人就想到了,在万老师的引导下,我们似乎也能理解这些内涵:文人雅士相聚品香读书,享受香气,一边读经谈画论道让诗人在饮酒作诗的过程中静心。最为复杂的其实是点茶,将茶饼压辗成粉末后放入茶盏中以水注点,用力搅拌使茶水混合成乳状再饮用。这样子喝茶也许跟正常泡茶没有区别,但享受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我更深切的感受到了“四雅”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生活美学。
-
行前讲座反馈:
本次讲座因是行前讲座,所以先从行走的研究对象基础知识来讲解,也就是塔与园林的常识;其中本来我对园林的概念是十分模糊的,但在这次讲座中有提到,园林是“为了补偿人们与大自然的隔离而人为设置的第二自然”,明确了园林的“人造”和“仿自然”。
了解完基础知识后我们就开始了本次讲座的主要主题—风雅宋。在我印象里宋的风格是比较清淡那种,而本次课程给了我一个更恰当的词,就是典雅的宋韵。宋韵的“韵”字是指什么?或许是一种朴实却端庄的韵味,这种雅气也使现今很多人还是迷恋宋的那股韵味。在讲座中就有提到,宋的雅是将生活艺术化,将艺术生活化,两者相结合,从而使人们都过着不刻意的雅致生活。这或许就是宋代各种艺术生活世俗化的原因,可这其中的世俗化却并不俗气,而还存有许多艺术。 -
这次的讲座从介绍塔的基本常识开始,我在一张张塔的照片之中学习到了塔的各种类型,又了解了园林的知识点。这些科普类的知识对我而言简直天降救兵,因为从前我参观各种园林都只是浮于表面。只是观赏其中的景色,却又不懂得其中的思想和内涵,甚至都不理解到底美在哪里。只是山山水水,草木花鸟,甚至觉得有些无聊单调。
后来介绍了一个古代县城的布局,看到地图的那一刻更加直观。
宋朝中的大俗大雅更是让我感到新鲜。从来都是知道宋朝四雅所构成的优雅清丽,以为这所代表的高尚追求和精神内涵就是宋韵。可是大宋兼顾着大俗和大雅。那么大俗是什么呢?大俗就是最接地气的尘世生活。而宋的魅力就在于这里。生活的艺术化与艺术的生活化双向互补,真正做到全民皆雅,雅与俗的全面融合。因此重视“人”的精神,而这或许就是为什么宋朝园林当中也主张自然的人化吧。 -
这一次,老师带领我们进行了一次行前讲座。
老师用古装和家里关于宋朝的一些器物引出了后面的课程,一开始,老师先带我们回顾了一下什么叫做塔,并翻出了中秋诗会的视频,开始了这次课程,经过老师的介绍,我回忆起塔有很多种类别,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花塔,金刚宝座塔,密岩塔和楼阁式宝塔。
方塔园除了塔,还是一个园,万老师又带我们回顾了一下园林这个词语的发展史,和前几次学习的词的发展史相关联。万老师说,有些园林就是按照词的意境来造的,我突然就想起了前节课一首词中的句子—小园香径独徘徊。这一句词可能就是一些园林的创造灵感所在。
万老师又告诉我们,园林的五个要素,布局,主景,小景,匾额和沉浸感受,而沉浸感受是最重要的,这可以让参观者感受到园林的韵味。
为了让我们更好的感受韵味,老师给我们看了一个视频,关于宋朝人爱干的四件事,老师又总结了一句话,叫做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艺术变得更加的接地气,而生活中也充满了更多的艺术。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张画,图中的园林非常的朴实无华且内敛,刚刚开始我没有意识到一个这个地方到底是自然的还是人造的,当老师问出这个问题时,我竟然难以区分,这就是宋朝园林的最高境界,没有人工的迹象。
最后老师提到了一个人叫郭熙,他有三个主张,高远,深远,平远。这也是宋画后来的发展趋势,追求人在景中,和园林的发展趋势一样,园林也是要求人在自然人造的景物中,宋朝的艺术变得更加的平民化,世俗化。而宋朝也变得更加的文人化,这幅画让我感受到了宋朝的山水精神和宋代精神。 -
讲座反馈:
讲座最开始的时候,万老师在桌上摆了一堆东西,起初我并没有看出来那到底是些什么,直到万老师点明,“我们现在生活当中的确有很多宋朝的元素。”时我才恍悟,一想,确实是这样的,总感觉很熟悉。但是努力回想,还是没有想到家里有什么关于宋朝的文创,回家一找发现不少,以后也应当细心留意这些带有“古韵”的物件。
然后谈到了塔和园林的历史,我觉得这是人们在渐渐为这两者赋予一些特殊的人文和精神意义(?),也可以说是寄托在自然和神灵这种超世俗的事物之上的精神力量(不太确定,可能等行走之后会有其他感受)
最后一部分是关于“宋韵”的,在讲“四般雅事”的时候在我想到了很有意思的一点,现代人说起优雅往往会联想到“西装、音乐、红酒”一类的事物,但转念一想发现其实中国古代的这四件雅事也是极为优雅的享受,甚至历史渊源还要比前者久得多。(目前看来,现在还继续这样做的人很少,但是人们也许并不是真的不愿意做,只是缺少了一个了解这四般雅事的契机),希望有朝一日这股风雅的“宋韵”也能流进我们的生活。 -
讲座反馈:万老师身着古装,拿着香插簪子等许多“宋”味道具,给我们引入这次的行前讲座。万老师说到园林这一块,真是让我大开眼界,让我对园林的欣赏有了全新的认识。我现在能从大局到细节比如布局、景点、小角落,还有那些匾额。万老师简单明了地给我们讲了园林的美学原理和历史。她说原来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城隍庙,这真让我吃了一惊。我之前去朱家角,看到那里的城隍庙,还以为它是上海的一个分庙呢。但万老师详细分析了不同地方的城隍庙,让我知道这不仅仅是宗教的地方,还是文化和历史的宝库。
万老师还给我们看了不同地方城隍庙的图片,按规模和风格分了类。她告诉我们,城隍庙的建筑风格和大小能反映出那个地方的历史和经济情况,居然还有等级之分,这些都是我不曾了解过的知识,对下周去行走就更期待了。 -
宋韵,这个词本身就十分十分有宋的意境。韵,可以是曲的韵律,可以是词的韵脚,是茶的韵味,一种需要慢慢品味的东西。品味,也就与生活联系了起来,而且是高雅的脱俗的,十分艺术化的生活。
但有这些物件,又未必说明他们是真的知晓宋之妙韵。现在这些饱含宋韵的物件仍然散布在我们的生活间,比如书法,那些笔墨纸砚。但多少人学习它只是为了通过写字等级考或者各类考级,或者只是附庸风雅,单纯以这些事情来炫耀自己,来博得朋友的赞誉?
当然说起来我自己也没有什么资格去评论这种事情,毕竟我自己的毛笔自从初中的写字等级考后也已经好几年没有用过了。但想起上次讲座中樊老师展示的王汇茹在疫情时写给他的那幅词;想起我记忆中周围的那些人用书法以字传情,赠予身边人聊表心意,我才能够理解书法这种并不算非常实用的文化,在现在这个不在用毛笔甚至不再是用笔来“写字”的时代,亦有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这就是生活的艺术化的表现,也是宋韵内核的体现。唐风太过宏大,汉魂太过虚幻与想象,而宋韵仍然适合这个时代,这个逐渐急促与匆忙时代也仍然需要宋韵。 -
课初引入就很有意思。先普及一下文化常识,什么是塔,什么是园林,怎么才叫宋韵。万老师对此很有办法。先让我们看了中秋诗会“明月中的塔影”,既勾起了我们的回忆,又加深了我们对于塔的演变的印象。随后,当我们以为自己很了解塔的历史与分类之后,又出示了好几张讲坛的行走照片,让我们辨识其中塔的样式。我们立马失去了方向。后来也多是在老师的提醒下才说得出。这富有乐趣的游戏,也告诉我们人生的哲理:不要骄傲与已有的知识,它们远不够。因此告诫我们要持之以恒追求知识、人文、真理。
园林又要从什么角度切入呢?没有想到,万老师竟然找来甲骨文让我们认字。还设置了小陷阱:知道我们的思维定式,于是第一个象形字故意不设置“园”,而设置“囿”。当然辨认甲骨文的难度颇大,得知这不是园,也很难猜出。其字好像田字,四角的田地上种有一棵树。园则是由外面的围墙,里面的假山、池塘、花木构成的。当万老师说,北方人说园林先叫“囿”,后来才叫园林,我们才恍然大悟。万老师是想让我们从象形文字中学习园林的历史。可不是么?园林最先没有假山和水塘,这些是后来出现的。不禁感叹道:甲骨文真是太有趣,而且包含了这么多信息,真可谓很值得研究的了。
从宋代开始,人们在设计园林之际,开始强调人在自然中的作用。诸多古诗词来源于园林;又有诸多园林源于古诗词。《庄子·濠梁之上》的典故就是典型代表。如今园林水上的亭阁大多是化用了这个典故,著名的有豫园的鱼乐榭。你看,这不是很有趣吗?在得知一些文化的常识之后,连一座亭子的名称也很有说头。这就是做文化人的乐趣吧。
很自然的问题:如何欣赏园林呢?万老师这就来讲解:一看布局,二看主景,三看小景,四看匾额,五要沉浸感受。沉浸感受乃是这五点的要义。万老师说,人多的时候太嘈杂,好像走进了集市,不让人沉浸感受,因此找人少的时候去是很必要的。我就有了些许疑惑:我先前很不懂怎么看园林,也曾有无人时欣赏过,可是只是觉得,不过是几块太湖石,几株柳树,几朵荷花,平地就种些小花小草之类,假山两步就可以登顶,一点也不阔大,走了几步路就撞了南墙;回头没几步路又撞了北墙。所以我迫切想知道人们到底应该怎样欣赏园林,听得格外认真。
万老师讲到了园林的水池,有一特点,就是水岸必定要用不规则的石块随意堆砌。大家似乎心里都有些不以为意;但是万老师的话好像点醒了梦中人。她说:“不仅是看起来好看,你们想想,浪打过来的时候,是不是会有声音?不一样形状的石块,就有不一样的空腔,不同处的声音也是截然不同。你看,欣赏园林不止是看,听也是要义之一。这就是为什么要沉浸感受的道理。”大家恍然大悟。此后,万老师又仔细评讲了柳宗元的《永州龙兴寺东丘记》,其中讲到了园林的“旷”和“奥”:在有高塔,或是其他高建筑,人可登临的地方,不设置树木,使眼界深远,能看到开阔的天空,也能俯瞰园林;在一般的地方,增设树木花草,尽力模仿自然,营造植物浓密,深邃的感觉。经此一讲,我方才大悟。欣赏园林,原来是这样的啊!
又介绍了宋韵在中华文化史上的情况。从宋瓷器和其他朝代如元、清的瓷器的对比,我们看出宋朝的审美偏向典雅,清淡;又给我们看了汉、唐、宋、清的衣服纹样图,让我们选哪个是宋朝的。我们一时想不出来。这时沈阳学姐来了,她很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一眼就看出来了,只不和我们说。只是笑着说:“你们和万老师这么多年了,还不了解她吗?她是那种故意把朝代更换顺序的人吗?”我们觉得很有趣。不仅从瓷器,还从衣着纹样,我们都看得出宋朝的审美喜淡色。他们不爱绚丽浓艳的颜色和花纹,这却是和我们的审美有些相似。近些年如潮流服装中素色的使用变多,简易的帆布包、卫衣的流行,大概都是有些这样的意味的。至于“四般雅事”,《西园雅集图》的介绍,也突出了宋朝对于“雅”的追求。 -
今天课上所谓的“焚香,点茶,插花,挂画”给了我极大的感触(虽然可能和上课内容没啥关系…)我想到了我的书法老师,姓宋,性格也如宋朝一般雅致。50岁左右的人,每天就静心钻研书法国画,每天早上爬起来早早泡一杯茶,家里的厨房是最有烟火气的地方,但总有一片小小的架子上摆放着她不知从何处“淘”来的茶壶茶盏,等到陆续有学生来了就点上一盏香,在屋子中飘荡。她喜欢干花,枯枝,家里总是放着几从花草在瓷器中;等到学生都陆陆续续离开,她又会坐在桌前静静的勾勒国画的线条。她最喜欢的就是宋朝的花鸟,于是也叫我们临摹,告诉我们这是花鸟画的顶峰。她的生活好像和我们不在一个时空,或许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有时停下脚步,看看这古人为我们留下的瑰宝也是人生的一种方式…
-
本次行前讲座可谓收获颇丰。
课前书院小组讨论时因为选择了一个金器而被推为书院发言代表之一,在随后的讲座中也第一次上台与所有讲坛的同学们分享自己选择的宋代文物,虽有些紧张却也荣幸备至。这次发言似乎也让我对“宋韵”的印象更加深刻了一些,忽然明白发言有利于自己更好地记忆。
讲座的开头万老师带领我们重温了“什么是好的反馈?”这一话题,几位在讲到的3个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同学的例子让我也重新审视自己之前的反馈,发现还有诸多不足之处,以后也会渐渐地进行修正。
接下来连着的三大点占据了讲座的大部分时间,分别是:“塔的基本知识”、“什么是园林”以及“何为(第二声)宋韵、何为(第四声)宋韵”。在讲塔的时候,万老师搬出了中秋诗会上一段关于塔的历史的视频,后分别用几组图片来展现了塔的几种基本形式。又讲到园林的发展及组成结构等等。看完这一系列图片及视频,简直可以用“目瞪口呆”来形容我当时的状态,这些领域是我之前完全没有接触过的,是一片极为陌生的地域。希望能通过本次行前讲座和行走恶补一下吧……
最后谈到了一组很深奥的短句——“艺术的生活化”和“生活的艺术化”。园林艺术便是这样一种平民化、世俗化、文人化的自然精神,它所崇尚的“人在自然中”变很好得体现在冯纪忠所参与设计的松江方塔园中。
期待本次讲座的精彩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