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项目任务和作文
-
结构化思维的应用
——初三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背后反映出的关联问题探究主题:初三学生心理健康情况调查
针对人群:初三学生
作答者总数:18人(11位女生,7位男生)
主题类型:个性化问题
获取信息方式:主动收集——问卷(选择&回答)
设置问题主要角度:自身&他人,内因&外因
信息可靠性分析:
·可靠。由于问卷发布者和作答者同是初三学生,同龄人之间更容易吐露自己真实的想法,所以我认为收集到的信息是可靠的。
·如果是学校发布这样一份问卷,同学们肯定百分之百说的都是假话;而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如果发布者是他们的同学,他们就更愿意说真心话针对结构化设置的对应问题:
1.是什么——
(缺失)
2.怎么样——
最近一周,你感到心情如何?
你是否经常感到焦虑或紧张?
你对自己目前的状态感到满意吗?
你觉得最近学习压力大吗?
你与老师、父母、同学的关系分别如何?
你的学校有开展相关心理健康教育吗?
3.为什么——
学习压力主要来自哪些方面?
4.怎么办——
当遇到困难时,你通常会?
面对学习压力,你会采取哪些方式缓解?
当你与朋友发生矛盾时,你会?
你希望学校开设什么更好地项目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你最近想干什么事情来让心情愉悦?作答结果分析(横向比较,标号对应以上的问题):
1、是什么——
(问题缺失)
2、怎么样——
·“愉快”和“比较愉快”的人数占80%以上,没有“非常不愉快”的人群
·“有时”和“经常”焦虑或紧张的人数占70%以上,没有“从不”的人群
·“一般”和“不满意”的人数占70%以上,几乎没有“非常满意”的人群
·“压力适中”和“压力较大”的人数占75%以上,没有“无压力”的人群
·大部分人与老师的关系还不错,与父母的关系不好,与同学相处最融洽
·“偶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占到一半以上,几乎没有“总是”
3、为什么——
·(此题为多选题)大部分人的学习压力来自“考试成绩”“家长期望”和“自身要求”
4、怎么办——
·50%的人遇到困难时“会感到焦虑并尝试解决”,几乎没有“感到无助和绝望,不知道怎么办”的人群
·根据词条云图显示,大部分人缓解学习压力的方式是进行娱乐活动,如听音乐(20%)、电子游戏(20%)等。
·与同学发生矛盾时,67%的人会“主动沟通解决”,没有人会“记恨对方”
·(此题非必答题)作答的共有8人,希望能组织出游、觉得学校做得很好、希望组织心理讲座的人数各占25%
·此题作答情况和“缓解学习压力”一题,得到的结果差不多,大部分人希望进行娱乐活动,其中仍旧是“电子游戏”占大多数;但不同的是有人会以“冥想”的方式来让自己心情愉悦。总之归结为一句话就是“不写作业”。作答结果分析(纵向比较,从性别角度入手):
·女生:
心情愉悦程度都在“一般”及以上;感到焦虑或紧张的频率在“偶尔”及以上;状态满意程度都在“满意-一般-不满意”之间;遇到困难时“不知道该怎么办”的都是女生;学习压力在“较小-适中-较大”之间;如果和同学遇到矛盾,选择“不理会对方,冷战”的人群都是女生。
·男生:
心情愉悦程度在“有点不愉快-一般-比较愉快”之间;感到焦虑或紧张的频率在“偶尔”及以上(作答者中唯一选择“经常”的是男生);对自己的满意程度在“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之间(作答者中唯一选择“非常满意”的是男生);遇到困难时,大多都会“尝试解决”;学习压力都是“较小”及以上(作答者中唯一选择“压力非常大”的也是男生);如果和同学遇到矛盾,大部分男生都会“主动积极沟通解决”。缓解学习压力、让自己心情愉悦的方式,回答“打游戏”的都是男生。
·纵向比较的结果让我很震惊,我发现心理健康状况可能出现问题的大部分都是男生,相比之下,女生反而比男生看待事情更加豁达。虽然不该带有性别刻板印象,但是在我们的普遍认知中,女生比男生的感情更加细腻、更加敏感,到了初三这种关键时刻更容易产生负面情绪,或者对自己非常不满意。但这份问卷的作答结果却不是这样的。所以,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男生的心理素质变得脆弱了呢?收集信息过程反思:
·没有设置针对“是什么”的相关问题,导致结构化信息不完整。例如,可以设置“你认为拥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是什么样的?”类似问题。
·问卷问题排序紊乱,没有关联性和规律性。如“最近一周,你感到心情如何”与“你对自己目前的状况满意吗”两个问题相似性较强,应该放在一起;而我却在当中穿插了一个“你是否经常感到焦虑或紧张”的问题。导致收集到的信息出现前后矛盾的现象,如有1个人对自己“非常满意”,但是没有人“从不”感到焦虑或紧张。
·细节问题,导致收集的结果不具有普遍性。例如“你感到心情如何”这一问题的限定语是“最近一周”,而最近一周在放国庆小长假,自然没有人会感到“非常不愉快”。
·收集对象问题。18个人中,女生占到了60%以上,而收集到的男生样本较少,信息不具有普遍性。应该再收集一些男生样本,或者增加作答者人数。 -
关于Jelly cat与人们情绪需求的调查报告
零.基本信息
前言:问卷设计、采访由我、陈秋吟、张文景共同完成。访谈由我完成。
Jelly cat基本介绍:它起源于英国。初始品牌定位是婴幼儿的安抚玩具和入睡玩具。在发现成年人也同样需要后快速转型成为“疗愈型”、“陪伴型”玩具,给予人们情绪价值。所以其营销很“过家家”,算是卖家与买家共同在完成一场弥补性质的表演。它的玩偶面料很软很舒适,最大特点是把常见的物品拟人化。
探究主题:jelly cat的盛行与现在人们在情绪、精神上的需求的关联性
针对人群:主要为青年人群(20-35)
探究形式:问卷,采访。一. 实地采访前的数据收集与问题准备
在实地采访的前两天,问卷被设计完毕。为了了解更多群体对Jelly cat的认识情况,我们在发给同龄人的同时,也请家长帮忙转发给中年人群体。I.问卷问题与分析:
第1题:请看这段视频,请问您看完后的直接感受是(一段Jelly Cat的销售视频)
分析:根据数据表格显示,观看视频后大部分人选择了“尊重,但我不会买”这个选项,占比为47.69%,其次是选择“好可爱,好喜欢,好想去买一个”这个选项,占比为43.08%,而选择“好傻,这个世界癫了?”这个选项的人数最少,占比为9.23%。
第2题:您认为jelly cat 玩偶可爱吗?(内附图片)
分析:超过半数的人(64.62%)认为jelly cat 玩偶超级可爱,而另有35.38%的人觉得一般般,说不上来。没有人认为jelly cat 玩偶不可爱。
第3题:您之前有刷到过关于jelly cat 餐厅的视频吗?
分析:有刷到jelly cat 餐厅的视频的人数占比为33.85%。不止一次刷到相关视频的人数占比为9.23%。没有刷到相关视频的人数占比为56.92%。
第4题:您或您周围的人有买过/打算去买吗?
分析:有买过或打算去买的人数占比为50.77%,没有买过或打算去买的人数占比为49.23%。似乎,购买意向和不购买意向的比例非常接近。
第5题:您看视频时有感受到快乐和满足感吗?
分析:有快乐和满足感的比例为67.69%,而没有这种感受的比例为32.31%。
大多数人在看视频时会感受到快乐和满足感。
第6题:您认为这样的销售方式是否可以给人提供情绪价值?(指让人愿意花钱买这样的服务)
分析:有84.62%的人认为这样的销售方式可以给人提供情绪价值,而只有15.38%的人认为没有。可以看出大多数人认为这种销售方式能够给他们提供情绪价值。
第7题:您认为当下什么样的人最需要情绪价值?(多选)
分析:青少年(14-18岁)和青年(18-35岁)群体对情绪价值的需求最为突出,分别占比70.77%和64.62%。相比之下,中年(35-60岁)和老年(60岁以上)群体对情绪价值的需求较低,分别仅占比40%和32.31%。
第8题:您认为您在生活中大量需要情绪价值吗?
分析:根据数据分析,63.08%的受访者认为在生活中大量需要情绪价值,而36.92%的受访者认为不需要大量的情绪价值。
第9题:您愿意为情绪价值买单吗?
分析:83.08%的人表示愿意为情绪价值买单,而仅有16.92%的人表示不愿意。
可以看出大多数人对情绪价值持肯定态度。
第10题:您愿意为您的情绪价值花费多少金钱?
分析:大多数人愿意花费100-300元(36.92%)或1000元以上(21.54%)来体现他们的情绪价值。相比之下,只有少数人愿意花费50-100元(29.23%)或500元以上(12.31%)来体现他们的情绪价值。
100-300元符合Jelly cat的商品价格。
第11题:您觉得jelly cat 在网络上迅速走红的原因有哪些(多选)
分析:81.54%的选项认为jelly cat 给人提供了情绪价值,说明该产品能够触动人心,这是其迅速走红的重要原因之一。73.85%的选项认为jelly cat 具有新奇性,这也是吸引消费者关注和购买的重要因素。36.92%的选项表示有人跟风。38.46%的选项认为炒作是导致jelly cat 火爆的原因之一。
第12题:您的年龄段
分析:14-18岁年龄段的人数占比最高,达到46.15%,说明受访者中青少年群体占比较大。60岁以上年龄段的人数为0,有样本偏差。18-35岁年龄段的人数比例较低,只有6.15%。
第13题:您的性别是?
分析:女性的比例略高于男性,分别为52.31%和47.69%。总结:
- 大多数受访者对视频中的jelly cat表现出了积极的直接感受。
- 绝大多数受访者(64.62%)认为jelly cat玩偶可爱,体现人们对产品外观的认可。
- 50.77%的受访者表示有购买或打算购买。
- 大多数受访者(67.69%)在观看视频时感受到快乐和满足感,说明jelly cat产品能够带来情绪上的正面体验。 84.62%的受访者认为这样的销售方式可以提供情绪价值。
- 在提供情绪价值方面,受访者认为青少年(70.77%)、青年(64.62%)和小孩(46.15%)最需要情绪价值。
- 大多数受访者(83.08%)愿意为情绪价值买单,表明他们愿意为情绪体验买单。
- 在对情绪价值的金钱投入上,受访者主要集中在50-300元的范围内。符合Jelly cat的定价。
II.问题设计
零、引言
1.您是否喜欢玩具?如果是,具体描述一下玩具的类型?
2.您认为玩具对您来说有什么意义或价值?
3.您愿意为这些“意义”花费多少钱?或精力、时间?为什么?
一、基本情况
您是如何了解到Jelly Cat的?是通过朋友推荐、社交媒体还是其他途径?
您最喜欢Jelly Cat的哪一款产品?能用几个词来形容一下他的亮点吗?
二、品牌印象
您觉得Jelly Cat与其他品牌的玩具相比有何不同?
三、情感与心理需求
您在使用Jelly Cat的产品时有什么样的感受?(2个词语来形容一下你在使用产品时的心情)您在去餐厅购买这个玩具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您是否有过在情绪低落时依靠Jelly Cat的经历?
四、文化与社会现象
您认为Jelly Cat是否代表了某种文化趋势?
您是否看到周围的人将Jelly Cat视为一种时尚潮流?
五、精神家园
您认为Jelly Cat是否可以成为当代人的精神家园?
您觉得Jelly Cat是否填补了现代人在精神上的某些空缺?
六、未来
您希望Jelly Cat在未来推出哪些新产品?
如果让您设计一款jellycat,你会设计什么形象?
您认为jellycat在未来会继续红还是会慢慢地消失在人们的视野?
您认为Jelly Cat在未来是否会在更大范围内影响人们的精神生活?
分析总结:事实上,在实际采访里,我们只选取了这么多问题中的两三个。并把所有与“精神“,”情感“类的问题全部删掉了。有点可惜。但似乎正常人不会特别快想到如何回答。这是我们在设计问题上的失败。一点五.我的访谈
因为采访前一天的晚上,我有长时间接触两个朋友的机会,所以单独对她们两个做了正式的访谈。问题采用了上文的。
她们特别提到的一点是经济对jelly cat销售情况的影响。
“现在经济不太好,所以只能买贵的东西里最便宜的。“
“年轻人可能A股刚赚完快钱,急着赶潮流。“
同时,她们认为jelly cat产品的安抚感很强。其中一个人有jelly cat长期陪伴的经历。
精神家园方面:- 她们所认为的精神家园:没有反抗的,可以一直去倾诉的。——人们的倾诉欲很强烈,缺少平台。
- Jelly cat能否成为一部分人的精神家园:能(购买了很多jelly cat的人),不太能(没有买的)。——分化明显。
二. 实地采访
采访全流程:
10点,嘉里中心开门。
10点24分,我们到达。Jelly Cat门口排起了队。基本都是20-35岁的年轻人。
10点30分。Jelly Cat开门。
10点45分,开始采访。
10点46分,被告知采访需要报备。
10点47分,被建议更换地点。我们去服务台继续询问。
10点50分,被明确无法在商场内采访。我们离开商场。
10点57分,我们在路边采访了刚买完jelly cat的人。具体分析:
- 受访者基本信息:猜测为两个家庭。其中成年女性(家长)3人,孩子4人,三女一男,年龄在10-14岁之间。
- 采访问题:
1) 你们为什么来买Jelly cat?买过几次了?(这个问题没有被回答)——可爱。
2) 从何处了解到Jelly cat?——网络。
3) 认为Jelly cat为什么火起来了?——营销成分比较大。
11点02分,我们重新回到商场,放弃采访,观察购买人群,与店铺环境,得出一些结论。
结论:1.购买人群男女比例几乎为1:1。带着孩子的人很少。情侣很少。
2.中年人看热闹、拍照的很多。情侣感受氛围的很多。
3.店铺刚进商场就能看到。排队人群很安静。灯光柔和。商场二层有jelly cat的贴纸,排队的人抬头就能看到。11点03分,新的一批购买者涌入。
11点08分,我们逮住了一个店员,问了一个问题。问题:你喜欢在jelly cat工作吗?为什么——喜欢。(由于忙着上班,她没有说完就走了)
11点09分,去问保安(40岁左右)问题。
由于身份的特殊性,没有办法问特别明确的问题。
问题:假如您去jelly cat做员工,您愿意吗?——不愿意。11点12分,去采访二楼围观的英国人,并惊喜的发现他们是英国Jelly Cat店铺的销售。
他们提供的信息:他们两个都很喜欢他们的工作。在英国的jelly cat店铺去买东西的人也很多。尤其是中国人,中国人去英国买的也很多。
三.采访结束后的信息整合、分析
11点24分,我们的采访基本结束。梳理了采访全流程,并开始整理已有材料。我们还去Jelly cat官网上浏览了一下。
事实与分析:jelly cat的官网刚登上去就是一段魔性的、轻松的音乐配上扭动的玩偶,我们看了觉得很好笑,很可爱。同时,惊喜地发现jelly cat的玩具之间也可以互动。比如,一个大的熊可以抱着一只小的兔子,小兔子可以抱着茶杯……这是一个有意思的销售套路。同时,门店到10月10日的预约已经全部约满,一个人只能在店里购买15分钟,还有限购。可见其火爆程度。或许,也有一点饥饿营销?四.结论
Jelly cat爆火的原因:- 网络营销。前有宋雨绮,后有荷兰弟,明星的效应在互联网上很容易掀起轩然大波,与新一轮的潮流。大家都想拥有同款,很正常的心理。
- 经济。在绝大多数人有经济能力购买的范围里,jelly cat算得上是最廉价的奢侈品。
- 服务和产品。我们总觉得自己好像长大的太快了,童年也往往会有很多遗憾。而现在有了一些小钱,就想尽力弥补他们。正如开头所言,jelly cat的服务流程就像是你和店员在共同完成一次表演。同时,店员很有活力,也很好看,我们只是在外围观也觉得很高兴。买家应该真的能感觉到幸福。产品的拟人化让人感觉到了陪伴,也有一种安全感。
- 精神需求。现在我们的快乐似乎越来越简单,沉迷于小视频,聊天,游戏,越来越少的人关注自己的精神上的问题。我们把这个需求,投射到玩具上面。我们的情感也是如此。比较贫瘠,无法自洽。所以在正常范围以上,需要别人给予更多。为此不惜花费些金钱。
五.不足之处
1.我们把采访想象的太美好。我们准备的问题大约需要五到十分钟,这太多了。导致我们需要临时删减很多東西。
2.深度仍显不足。很多情感,精神方面的问题,只能通过受访者的回答,去推测。没有办法让他们给出自己最准确的意见。 -
前言:这次我们做的采访的主题是关于jellycat爆火的原因分析,本次采访有我,陈秋吟,施心然三个人共同完成。
我们采访的过程还是比较曲折的,可以说里面遇到的一些情况是超乎我们的预期的。在采访开始之前有保安来询问我们是来做什么的,在知道我们是为了做采访后,他明确的给出了这件事是要上报给商场的答复,并且拒绝了我们的请求。后来我们又去询问了商场的服务人员,但也没有获得去采访的权限。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想出了第二种方案,就是既然不能在商场内进行采访,那么我们就去商场外和已经买号产品的顾客进行一些沟通。但很不利的是,外面的天气是下雨的,所以很少会有顾客从商场外离开一般都会选择在商场内继续购物。而且的时间是十一点左右,正好是处在饭点,所以一般完成购物的顾客会选择在商场那吃饭。还有就是因为顾客的人流量较大,而且当时的商场也刚刚开门不到1小时,所以大部分顾客是处在购物或者排队的一个状态。基于这三点不利的因素,我们的采访任务更加难以完成。
不过我们也进行了一定的尝试,首先我们在商场外看到了刚买完jellycat玩偶的一家人并对他们进行了一些采访。首先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得出,在前来购物的,一家人多是女性,有3个小孩,其中两个是14岁左右的女生,还有一个是偏小的男孩。他们买了四到五个玩偶。我们询问了他们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了解到这个品牌的,并且他们为什么会有想要来买这个玩具的想法。他们说他们是看到网络上的一些营销,这包括玩偶本身以及特别的销售服务。然后我们去询问了jelly cat旁边的商店的服务人员,在我看来,他是抗拒与我们进行一些沟通的,在我们问问题的时候,他都是回答一些不知道,但这也不排除他可能确实不了解其中的情况。他说每天都会有很多顾客来jelly cat 购物。然后我们又去询问了保安,他是一个中年男性。虽然他没有给出一些特别有效的信息,不过他给出了自己的想法,他是不愿意去jelly cat当员工的。然后我们去观察了一下整体的顾客群,其实都是偏年轻的女性,一般是在20岁到35岁左右,还有一些是带着小孩来购买的。其实和保安进行一个小小的比较吧,我可以得出一个初步的结论就是这个产品的受众群体多是偏一些年轻女性。其实一些男性或者是长者,他们对这个产品多是持一些不理解的看法吧。昨天我也去采访了我的父亲,他对于这样的玩具以及价格也是持反对意见的。然后我们又继续去观察了顾客群,其实有的顾客是没有去排队进行购买的,他们有的是在商店的旁边进行拍照或者说类似于一个看热闹的心态。拍照的人有很多,包括外国人,中年男女等,我们还看到了一个推着行李箱的女生,我合理的猜测她可能是从外地来旅游,然后来jellycat打卡的。我认为从观察而言,大部分人对于这个玩具的看法是:理解尊重但不会去买。一般年轻女性会更加愿意去购买这个玩具。出乎我们意料的是我们本以为会有很多与我们年龄相仿的学生去购买,但是并没有。除了进行采访和观察之外,我们还偷偷的听到了他人对于这个产品的看法。有一个中年男性问一对夫妻,他们是否是前来购买这个玩具的?他们说他们只是来感受氛围的并不是来购买产品,因为在网络上其实也可以进行购买。其实就可以体现的一个点式jelly cat之所以爆火的原因不只是玩具本身,也有一大部分是因为他给顾客提供的情绪价值。不只是顾客,对于工作人员而言,这项工作也给他们提供了情绪价值。我们询问了一个工作人员,她是一位年轻女性,她表示自己每天的工作都很繁忙,但是自己很喜欢这项工作,也能从中感受到快乐。当然,从店员比较夸张和可爱的动作和表情中也暗示了这一点。以上的一系列操作差不多用了1~2个小时,这中间,顾客的数量一直在增加,可见他的火爆程度。
接着我们上了2楼采访了一对外国游客。他们来自英国,也是jellycat的销售人员。这次来中国也是看看销售情况。她很喜欢自己的工作,并表示在伦敦,jellycat同样很受欢迎,有很多中国的游客前去购买。这之后我们就整理了一下,前面的采访内容以及去官网上搜集了一些信息。刚点进官网是一段比较有动感的音乐配上了一段他们产品的视频,主要是将玩偶拟人化了,虽然动起来有一点像人机,但是也是很可爱。进入预约页面,发现能预约的几天已经全部报满了,而且每次进去购买的时间只有15分钟。
以上就是我对整个过程的大致叙述,那接下来我会阐述一些自己的想法。首先我们这次采访的目的是去了解jellycat爆火的原因。我会从顾客群体,整体服务,玩偶特点,文化趋势,社会舆论这几个点进行分析。
首先从今天的一系列采访以及观察可以得出,jellycat的顾客群体多是一些年轻女性。结合我自己上网的一些经历,其实在网络上,比如说一些娱乐平台去发言或者去关注这一类消息的多是女性 。所以舆论以及网络的营销会更加的去吸引他们。包括一些明星的代言,对于粉丝来说,他们肯定是希望能够得到明星的同款物件。我认为在所有同款物件之中,jellycat还算得上是平价且有用的。 第二点就是现在年轻人所面对的来自个人,社会,家庭的压力可能无法排解,而玩具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去治愈人们的心灵的,所以购买这类玩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压力。当然,如果纯粹只是想要通过买玩具来缓解心灵压力的话,其实网络上任何一类玩具都可以,满足这一点不一定非要来选择cjellycat这个品牌。那这就联系到产品本身的特点以及它的服务和营销。首先玩具是具有创新性的,也很可爱,种类也很繁多。他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将玩偶全部的拟人化了,按照语文阅读的公式,这个“手法”的艺术效果是能拉进距离 产生亲近感的。第二个特点就是产品多是生活中常见的小物件。这能增添一种熟悉感,可能也是想让顾客在生活中寻找一些小确幸吧。第三个特点就是丑的可爱。现在互联网上流行的一句话就是丑的不能够接受,但是丑的离谱的也是能够接受的。其实jellycat有的产品就是靠丑的可爱而出圈的,比如说炸毛的企鹅。最后一个特点,就是它出玩偶都是一系列一系列出的。现在爆火的包括小卡之类的,都是让顾客想要集满全部的,这样既能够增添利益也能够让顾客心情高兴。但是玩偶比小卡好的点就是抽卡的时候很可能会出现重复的以及总体数量过于庞大了,而这个正好避开了这些点,所以顾客也愿意为他花钱。
其次就是他的服务,我想用的形容词是“真诚但很夸张”,但的确这种含有表演的服务能给人提供情绪价值,用现在的流行语说就是,看到如此有活力的场面,感觉尸斑都淡了很多。整个餐厅的氛围是很温馨的,让人感受到一种纯洁和清新的温暖。那从社会而言,现在的社会氛围无疑是越来越内卷的,孤独和焦虑逐渐成为社会底色,这是无法被改变的,所以大家都会想着如何减轻自己的压力。而jelly cat它的品牌理念就是去治愈人心的,所以这是符合社会的潮流趋势的。
那以上就是我对于jelly cat爆火的原因的分析。
通过这次采访,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是我们在准备问题的时候,可能会被思维局限在某几个点。但是我们很难通过自身去发现,但当三个人聚集在一起,共同去分析整一个采访稿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其实问题的本质都是一样的。其次是我们忽略了某些现实因素,并没有考虑到采访需要去报备这件事情。那今后这两个问题都是需要我们去避免的。 -
最近我注意到了一些关于年轻人的就业问题的新闻,很多本科生都找不到工作,很多人选择继续读研,一次看见大学校园里的荧屏上研究生就读人数甚至比本科生还要多,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和我们上课所聊的关于延迟退休也有某种程度上的关系。在这个大背景下,最令我关注的是关于土木学这个专业的落寞,之前我参加了一个有关这个专业的研学营,在同济大学这样有着高质量教学的大学,我体会到了土木工程研究的乐趣和意义所在,当时授课老师还欢迎我们以后也来学这个专业,我心里并没有什么抵触,也觉得关于楼房,桥梁这些设计是个不错的选择。但后来我听妈妈说,现在房地产的经济下滑严重,原因我觉得大概有以下几点,第一个是供大于求,如今已经有很多人有充足的房产, 然而刚刚建造的就没有人去购买了,第二点,随着经济的下滑,房价没有减,导致有些有需求的也没有这个能力去购买,第三点现在人口增长放缓,那么以前是五个人买五栋房,现在一个人买一栋房,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吧, 总之没需求的人不买,有需求的人买不起,这导致出现了一些烂尾楼,上海这种城市还并不明显,但每次我去比赛到了一些较落后的国家路上烂尾楼就是遍地都可以看见的了。对此我也是很悲伤,明白了,授课老师苦笑背后的原因。在新闻中,我还了解到就连同济的土木工程专业(这个专业在国际上大概可以算是比较是顶尖的)即便是降低了分数线,却也并没有招满学生,这是一个多么可悲的故事,对于怎么办,我觉得这个问题有些大关系到国家的经济问题,对于我们来说也是希望国家能有好的政策去应对。
-
这次我主要探讨的课题是“垃圾分类”,因为我发现这是一个偏两极分化的话题,我产生了疑问:为什么垃圾分类会两极分化,原因是什么?所以我开始了调查。首先作一个引入,垃圾分类的初衷是降低处理垃圾的成本,减少填埋垃圾造成的土地资源浪费,让更多垃圾得到回收再利用,目前以直辖市为首,在逐步展开行动。为了更深层次地探究垃圾分类,我先展开了一个问卷调查,之后又分别采访了我周围的人。
先看到问卷调查,目的是快速地收集到来自不同人群的看法。这次总共收集到33份有效的问卷,其中认为垃圾分类是有益的,环保的,且提高了自己生活质量的人占多数,参与填写问卷的人群的年龄主要分布在在5-15,36-45。而问及垃圾分类方不方便的时候,选择“方便”与“不方便”的人的比例呈2:1,每天倒2次垃圾的人也不在少数,我认为这两条数据可能关联。最终,垃圾分类这条政策被大家打了4分(5分满分)。
再来看采访。我按结构化思维的框架进行采访,掺杂了点自己的观念。首先来总结下一位受采访者(年龄段36-45)的回答。她认为中国开展垃圾分类是为了学习外国,因为在外国垃圾分类的成效很好。虽然想环保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在中国的效果非常不好,一方面是倒垃圾受到了时间限制,另一方面是垃圾分类也很不方便,有时候还会搞不清哪个该丢进哪个垃圾桶。就会导致可能会把有毒有害的垃圾倒进湿垃圾桶,垃圾分类的目的就难以达成她说导致这个政策出台的直接原因不好说,但是背后肯定有利益在推动,在给某些环保机构带来利益的同时,可能也会导致一些垃圾桶厂家倒闭,之前垃圾桶遍地都是,现在想找也找不到。另一方面,一开始设想的垃圾不分类就罚款的政策也很难落实,中国人口基数大,而这件事不慢慢推行的话民众无法快速适应转变,是很突兀的。因为大家都没有垃圾分类的意识和概念,如果立马执行甚至可能会引起民众的逆反心理,她的想法是等垃圾分类的宣传在人们心里扎根的时候再来推行。
剩余接受采访的人(5-15)对垃圾分类表示高度的认同,认为垃圾分类不仅对中国有益,还对整个地球都有益。无论如何,它都是环保的。
这次我用的问卷和采访的方式各有优缺点。问卷调查的坏处就是你无法获得走心的回答,就如我最后一问问的“还有什么想补充的吗”,会看到各种五花八门的答案,比如“我爱猫猫”“麦当劳也要做好垃圾分类”“马嘉祺”。以及我在获得年龄段信息时,会有人填“66-75岁”,我确定她不是个老年人的证据是她在回答“垃圾分类好不好,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时,她填了“补药”,此类情况我获得了不下五个。而采访明显花费的时间与精力都更多,但是能获得更多方面,更深层次的回答,也有个性化的,比如我着重写的那位。但是很容易被受采访者的情绪干扰,导致最终结果不够客观。 -
“追星女孩的秘密”
——用结构化思维分析“小卡”乱象
背景:
前不久,《新京报》曝光了不少未成年人身边的明星“小卡”乱象。所谓明星“小卡”,就是印着明星照片的小卡片。比如,有追星女孩睡觉前都会把自己精心挑选购买的几百张小卡都观赏一遍。这是一个内娱火爆的七人男团,明星本人的照片(或cp照,组合照等等)被固定在长8.5厘米,宽5.5厘米的卡片里面。这些卡片看似平平无奇,其实价值不菲,也能在同担面前炫耀一番。
但是,与之相关的乱象也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诈骗,售假以及价格过高的现象,给不少未成年人以及家长带来了困扰。显然,导致此等原因还是来源于明星效应,其本身价值根本不值得花大价钱购买。调查:
我采访了学校里的追星女孩(共8人,都是会买小卡的),以采访的形式了解她们:
1.为什么追星买小卡(不是质问,只是询问原因)
2.在他们眼里小卡象征什么
3.小卡能给他们带来什么
4.如何看待买小卡这件事
调查可靠性?
作为初二学生,同龄人之间的交流更为真实。而且大家都很了解对方的正主(正主的意思是她喜欢哪位明星),所以调查较为可靠。调查结果:(所有结果已经概括,有所删减)
问题1:
6人回答是“给自己找一个精神支柱,在自己崩溃的时候有人可以激励他们”
2人回答是“单纯觉得好看,喜欢”
问题2:
小卡能让我离“ta”更近一点,从而让我更加开心(3人)
随大流,大家买我也买,否则同担在我面前炫耀我心痒痒(5人)
问题3:
看到ta帅气/美丽的脸庞,我就是心情好(4人)
有时拿出来看一看,会给我精神支持(3人)
我也不知道能带来什么 因为我就是想买(1人)
问题4:
买小卡有放松,鼓励等等用处(8人)
买小卡要适量,不能过度(6人)
只要控制好,跟着自己心愿走(2人)调查结果分析:(仅代表个人观点)
1.我身边的大多数追星女孩没有过度投入,比较理智
2.调查人当中有四分之一的同学是出现了“背景”的有关现象,说明小卡泛滥在我们身边也有案例
3.青少年人群中,“明星效应”影响力非常大反思:
1.应该把调查范围放的更广,了解各地区追星青少年情况
2.应该要采访不支持小卡的人,从多方面入手
3.小卡明明只是精神寄托,为何现在事情的发展越来越不对经?
(部分参考人民日报&新京社) -
结构化思维
---通过对身边的人进行访谈来深入了解巴以冲突
最近巴以冲突又成为了国际焦点,我想通过采访身边的同学,朋友,老师和父母,来更加深刻的了解巴以冲突。
我先是采访了班里的许多同学,他们的回答都比较简单而直接。总结他们的观点,就是他们许多人都认为巴以冲突中以方是错误的那一方,并对他们所做出的各种惨无人道的行为做出了谴责;非常同情巴勒斯坦,认为他们夺回自己原有的土地是合理的,国际社会应努力调节巴以双方的矛盾,从而使双方停战。不过还有些比较偏激的同学认为应该直接把以色列给炸没了,让巴勒斯坦收回失地。
随后我采访了自己的父亲,他作为了一个活了几十年的成年人,所了解的肯定比我们小孩儿要更多。他说在他小时候巴以冲突就有了,这都好几十年过去了,巴以冲突却还没有解决,他认为巴以冲突肯定非常复杂,不然早就结束了。我询问他对巴以两方的态度他保持中立,对以方惨无人道的行为表示反对,同时认为哈马斯也不应该挑起战争,使得许多巴勒斯坦人民遭受迫害。
最后我又采访了我的历史老师,因为他是专门教历史的,所以肯定比我们好多人都了解的要多。简单的说,巴以冲突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在这块地方有很多历史遗留问题。很久以前以色列人居住在这里,但后来他们被赶跑了,然后阿拉伯人又来到了这里。后面这里成了奥斯曼帝国的地盘,但奥斯曼帝国最后参加了一战,和英国打的你来我往,谁都打不死谁。于是英国想出了个办法来对付奥斯曼帝国, 英国说要让犹太人们帮忙打奥斯曼帝国,等奥斯曼帝国被打败后就让他们回家。但犹太人回家后阿拉伯人不愿意了,谁家里突然来了一群宗教信仰和民族都不一样的人,会高兴?于是就产生了许多矛盾。但后来二战时犹太人被纳粹各种屠杀,所以大家都对犹太人非常同情,想让他们都回家,于是产生了联合国第181号决议,在巴勒斯坦地区划出一大块地给犹太人,但阿拉伯人更不愿意了,所以和以色列人互撕了起来。在之后的几十年里,有好多的国家组织因为各种原因加入了这场战争,从而导致了现在这种复杂的局面。
反思:认为我收集信息最大的一个问题在于我所采访的人并不是这件事的亲身经历者,因此有可能对这件事有误解,导致结论并不客观。我觉得在探究某件事时应该采访这件事的亲身经历者这样可以使自己的结论更权威和客观。 -
结构化思维
——对A股大涨事件的缘由讨论中我们可以有怎样的启示研究方法:采访
蔡:关于最近国家在股市投入5000亿元,导致A股大涨,单日成交额超2.6万亿元的新闻已经人尽皆知,想必您一定有关注此事。那么我想知道的是,国家这么做的动机是什么呢?
姚:咱们看到的直观感受是两个,一个是这个国家出手,一个是股市大涨。这次大家直观感受非常明显,是因为这次的钱是直接用于互换互利,这个金融机构可以用手上持有的股票,来做质押,换取流动性更好的资金或者是资产。那么股市因为跟大家的关系比较密切,所以就明显的感觉到了这一次的增长,但实际上这一次刺激的主要目的,在于对实体经济以及经济基本面的刺激。首先,这个钱他不是说国家把钱直接给到我们每一个人,他是把这个钱给到银行,让银行拿这个钱去做股票的增持和继续的持有。这个钱第一是一个短期的钱,第二是一个贷款,所以比较短暂。其次,我们国家股市的总规模接近100万亿,那5000亿和100万亿,就像5000块和100万一样一个比例,所以说完全靠他(这笔钱)来支持这个股市增长,是不现实的,更多的是释放一个信号。
蔡:原来如此,可以说说您认为这次股票的涨势还能持续多久?股市经历了这样的状况后接下来走势会如何呢?
姚:首先这个问题我没法儿确切的说他这次的涨势会持续多久,或者说能够涨到多少。我们刚才已经说到他这一次是一个释放的一个信号,另外它是一个刺激。刺激的意思就是说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他不是给你这个钱,而希望通过做这个事情来度过这个难关。我不会说,因为这个有政策或者说后续还有其他的政策,我们认为它就一定是可以持续。
为什么说通过刺激股市能够帮助经济的发展?之前国家做财务政策也好,货币政策也好,很大的问题就是这个钱是不是流入了他想要流入的地方?那未来是不是能够持续,其实我们就看这个政策下去之后是不是带来了他想带来的变化?这个变化是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我们会不会看见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变好了。以前很多上市公司会陷入恶性循环,会不会这次的钱投进去之后,我们看见有一些公司会出现良性循环。比如他开始做投入,然后这些投入给他带来产出,它的市值在往上涨,他的内在的基本盘促进了上涨。第二个层次,外部资金会不会扭转未来的趋势,有一个回流的变化。这次经济,股市,下行其实是之前的一个惯性使然,就是中国经济从四年前的疫情开始,陷入了一个相对困难的时期,这个时期不光是说国内的困难,还有就是外部的资金,包括中美贸易战等等,导致很多国外对中国的投资减少。
如果这两个变化产生的话,我觉得这次股市的上涨那就是可持续的。蔡:所以这件事的影响包括了国内和国外两方面,那您认为这样的经济宏观调控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有什么影响呢?
姚:其实在这之前还有一个政策,就是降准降息。降准就是银行的准备金降低,那你可以借出的钱多了,市场上的钱多了,借贷的成本就会降低,这个是间接的降低借贷成本。另外一个就是直接降低借贷成本,包括说房贷也好,你的消费贷也好,央行直接把这个利率降下来。对于个人来说,在你的收益不变的情况下,可以更便宜的做这件事,以前不赚钱的,现在就有可能赚钱了,利润更高。对于股市方面,因为股市你只要家里自己炒股票就可以感觉到你自己的财富增加,那么财富增加就会导致消费的信心增加。
蔡:嗯,那这样的话就也刺激了实体经济,大家都会更加愿意出去花钱。我们应该从这件事情中了解到国家在经济方面发出的什么讯号?
姚:国家做出这个动作一定是说,他看到了一些问题,他才会有这么大的突破。其实我们自己也感觉到,在过去的几年,其实经济上是遇到了一些问题,有一些是阶段性的,有一些是周期性的。比如中国出生率第一次出现负增长,持续三年的疫情,以及地缘政治导致的一些新的挑战,这些都是一些长期的问题啊。而国家这次采取措施的速度之快,力度之强我觉得是超出大家的预料,非常快的把这个这个措施就落地了。所以中国政府是有能力,有意愿来做有效的干预,促进经济发展,这个信号是非常强烈的。任何的钱在中国这么大的体量面前,它不能替你做这些事儿,但是他能够用这些点就像针灸似的扎到对的地方,希望你身体的其他部分能够相应的有响应,能够把整个儿重新的朝好的方向去做变化。
蔡:国家也希望能改善这个经济情况。
姚:对,一个是看到了,一个是会做。这两个信号我觉得非常清晰。
蔡:还有一个我非常关心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实现个人的财富增长呢?
姚:财富增长永远是三条。第一个就是你要注重他的价值创造,任何时候,财务增长都不应该是靠投机,而是应该你去把你的有限的精力和钱投入到价值增长的东西中去。第二条就是要多元化,永远不要把宝压在一个东西。第三个就是要做时间的朋友,尤其是像这个小朋友的话。任何时候当你有一个稳定可持续的增长的时候,有复利增长,你每年如果是一个10%的复利,15年下来之后都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数字。在现在这个环境下,对于自己的投入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抓住这一点,要么把钱投给自己,要么投给有价值的东西或者公司,然后慢慢的有耐心的做时间的朋友,这个是个人财富增长,我觉得最可持续的路径。
蔡:好的,感谢您配合我的采访,对这次A股大涨事件进行解读以及对未来股市发展趋势发表了看法,我从中学习到了很多,祝您事业顺利,生活安康,身体健康,国庆节快乐!谢谢!
反思:这次股市的大涨令所有人意想不到,起初听闻时我也并没有太大的感情波动,后续多日的涨停,铺天盖地的讨论和新闻让一直梦想着发财的我感觉有些不可思议,想要一探究竟。随着深入的了解,我继续探索的欲望更加浓厚,产生了一定的兴趣,也在自己的搜索学习中有了一定的问题,比如看不懂专业术语,不明白话中的深层含义等,所以我寻找到了我的姨夫来采访。但通过采访的方式得到的看法可能相对比较主观,我认为还是是需要有更加广泛的采访对象才能得出更加普遍客观的结论。
-
大家好,今天我要讲的结构化思维的例子是前一阵子特别火爆的一段话,讲的是非法移民吃宠物的事。
是什么:在美国最近的总统辩论中,川普总统提到了在俄亥俄州非法移民的问题。原文是“在斯普林菲尔德,他们在吃狗。那些来到这里的人,他们在吃猫。他们在吃当地居民的宠物,这就是我们的国家正在发生的事情,这真是可耻。” CNN的主持人马上对这进行了所谓的事实核查,声称这不是真的。然而,这些天我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事情可能并不是这么简单。
怎么样:网络上大多数人都认为这不是真的,而这时像CNN这样新闻网站则更利用这一点来证明“哈里斯比川普靠谱得多”。这一件事在网络上发酵得很快,斯普林菲尔德的居民则抓住这个机会,让大家对海地移民的事给予更多的关注。因为这些移民几乎占了他们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抢占了许多工作机会。而那些找不到工作的移民则可能成为了流浪汉,这引得了很多本地人的反感。从另外一个角度上说,开公司的老板对此并不担心,甚至希望这些移民来的越多越好。因为这些移民没有合法的身份,老板有机会乘机支付比法律要求的最低工资更少的报酬。在一则X(之前名为前推特)网站上的帖子中,有人解释说,川普的副总统候选人J.D.范斯称:“如果我必须编造故事才能让美国媒体真正关注美国人民的苦难,那么我就会这么做。”在不同的社交媒体上,人们对这个事件的反应也非常不同。有些人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川普应该将这些移民遣返回他们的国家,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川普的这些言语反而证明你不能相信他所说的话。不过,我要说的是,大多数关于这件是的消息都是恶搞,没有什么太多的信息价值。
为什么:住在当地的居民其实因为美国工业模式的转型,有些被社会遗忘。他们的生活很多年没有进步,甚至还有不少的倒退。他们则把自己的怨气发泄在了这些海地移民身上,他们提出了很多例子,例如称他们无家可归,并且“抓住鸭子的脖子,割下它们的头,然后直接吃掉。”这可能是川普那句话的源头,但是被夸张和扩大了。大多数虚假言论通常源于某种真实的情况,被夸大或修改以证明某个观点。但是我们也可以从侧面更多的了解到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状态。
怎么办: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思考,为什么这些海地人要来到这里?如果他们的祖国和平繁荣,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移民到美国来?他们国家的政治状态其实很糟糕,黑帮控制了80%的首都,而美国对他们来说可能是像天堂一样国家。许多移民已经通过各种途径获得了合法身份,找到了工作,并开始了新生活。如果这个时候将他们全部遣返回海地,岂不是更加没有道理。我认为解决这个问题有两个方向:要么让海地人(以及其他非法移民)在美国定居,但是要想办法不影响本地居民的生活状态,或者让他们的祖国变得更安全繁荣,然后他们可能就自己回去了。这两种方式都不是那么容易达到的,我也一时找不到正确答案。
- In the recent presidential debate, President Trump had a comment about the illegal immigrants in Ohio, specifically “In Springfield, they're eating the dogs. The people that came in, they're eating the cats. They're eating the pets of the people that live there and this is what's happening in our country and it's a shame.” The CNN moderator quickly fact checked this, claiming that it was not true. However, upon future research, I quickly found that there was more to this.
- Most people simply just thought that this was not true, and news sites like CNN, who are biased against Trump used this to prove how “Harris was far more accurate than Trump.” However, because this went viral, the residents of Springfield, Ohio used this to express their concerns towards the staggering amount of Haiti immigrants, who take up almost one-third of their entire population. The Haiti immigrants take over jobs, and the ones that couldn’t find jobs live on the street. Imagine looking out the window only to find dozens of homeless people sleeping next to your house – I think anyone will freak out. On the contradictory, company owners aren’t worried about these people at all, even welcoming them. This is because the immigrants are illegal, so there’s no law forcing them to pay the immigrants’ minimum wage. In a post on X, someone explained how Republican Senator J.D.Vance, claimed that “If [he] have to create stories so that the American media actually pays attention to the suffering of the American people, then that's what [he’s] going to do.” In social media, people have mixed reactions about this. Some people use this to bring out the attention and how trump should deport these immigrants back to their home country, while others use this to prove how you can’t believe what Trump says. I want to point out, however, that most of information relating to the original quote were either memes or parodies.
- Residents who live in Springfield have raised a lot of concern about these Haitian immigrants, how they are homeless and “Grab ducks by their necks, cut off their heads and just eat them.”, which is probably where Trump’s argument came from. Most false claims come from a truth, being exaggerated, or changed to prove a point.
- However, we could go deeper and ask ourselves, WHY do the Haitian people come here anyways? If their home country is nice and peaceful, why will so many people come to the United States in a rate much faster than the overall foreign-born population? Compared to the political stability of their home country - gangs taking over 80 percent of their capital, America is probably the safest country to them. A lot of the immigrants have been given legal status, found jobs, and started a new life. Deporting all of them back to Haiti would be like giving a hungry person a bag of food only for them to find that there isn’t any food left. I think that there are two directions in fixing this problem: You can let the Haitian people and other illegal immigrants) settle into their new lives, or make their home country safer and deport them back there. Both ways have a lot of pros and cons, and there is no correct answer.
-
关于江西景德镇一家三口被撞身亡的结构化思维思考
是什么:
江西景德镇警方10月11日通报,10月2日18时42分许,廖某某(男,20 岁)驾驶一辆小型汽车行驶至昌江大道莱顿风情小区门口路段时,撞倒正在过马路的三名行人,造成胡某某当场死亡、王某某经现场抢救无效死亡、胡某受伤经送医抢救无效后死亡。廖某某负事故全部责任,已被刑拘。
怎么样:
根据警方报道肇事者纯粹是因为和女朋友吵架后,为了泄愤而在在限速区域开到了128.9码。从而导致了悲剧发生。
目前网络上大部分看到这则消息的人都纷纷对肇事者表示谴责。主要谴责的方面有两个。一个是肇事者飙车的行为。还有一个是肇事者撞到人后的态度。根据被害者家属所说,肇事者撞到人后没有拨打120,而是在一旁抽烟。
为什么:
从肇事者本身来看,肇事者并没有毒驾或者酒驾,那么他所做的事无疑是让人感到反感的。那么为什么肇事者会做出这样的行为?我个人觉得有这几种可能。第一种就是肇事者从小在一个被溺爱的环境下长大,没有基本的判断事情轻重的能力。所以会在限速区域超速行驶并且撞到人后还在抽烟。第二种就是驾驶时肇事者可能已经不在乎生死了,可能觉得未来没有一点希望。当然,这都是我个人猜测。如果需要证明会需要采访肇事者身边关系比较好的人了解他的近期生活和精神状态。并询问他们理解的肇事者的动机。
怎么办:
这件事情最值得我们思考的是肇事者的动机以及这件事反映的社会现象。目前给出的动机仅仅是他和他女朋友吵架了。这其中不可控的因素太多,所以我也没有想到什么解决方案。 -
10月项目任务和作文十月作文 “当红二次元,日本新型武器‘文化入侵’?“
近日,深圳日本学校学生遇害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同时,在讲坛的学习中也对此事件产生了进一步的了解与思考。这类事件发生,也使得人们对于与日本文化相关的现象和活动产生了不同的声音。老师上课时举得一个例子也确定了我要写这篇文章的主题,也是如今被许许多多公众所关注热议的“二次元”文化。
二次元,原指“二维世界”,包含长度和宽度的二维空间。后来成为了ACGN亚文化圈专门用语,特意用“二次元”来指代。(来自百度),在我查询这个名词的专业解释时,也一并浏览了相关词条:“二次元的孩子要看心理医生吗”“沉迷于二次元孩子病态”“沉迷于二次元孩子后果”“如何让孩子离开二次元”“二次元毒害中国青少年 ”这样看来,在中国所谓二次元,也是大部分人所说的动画,漫画,游戏…的“口碑”应该都一清二楚了吧。
以此为引,我也前往不同平台查找了相关事件与评论,选取典型事例对不同人群进行采访。
事件(一)
在国庆期间举办的漫展活动中,场内播放日语歌曲被部分网民关注并引发了不同的观点。观点一认为,国庆放假与日本无关,我们在文化交流中应尊重不同的文化形式。观点二则认为在其他时候无碍,但是在国庆这个特殊的日了就不应出现与日本相关的事物,这被视为一种不尊重,也是对国家历史的遗忘。
1.采访(一位学生)
Q: 你如何看待在国庆期间举办漫展,播放日语歌曲的行为?
A: 这是如今一种社会的娱乐方式(大概),我们应该尊重不同的文化,包括日本的文化。在国庆期间举办漫展、播放日语歌曲并不是宣扬日本文化,而是表达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包容。而且漫展也不会只有日本ip(成名文创作品的统称)啊…
2.采访(我的母亲)
Q: 您对在公共场合宣传日本文化的行为有何看法?
A: 我也曾到日本留学,我也很喜欢日本的文化,所以我不会对此进行抨击。但(不仅仅是这件事)在公共场合宣传任何文化都应该注意方式和场合,不要过度渲染如发表子虚乌有的帖子在互联网,引发不必要的争议。同时也要注意不要因为过度追求某些东西而忽视了对其他方面的关注。
事件(二)地铁服装引争议
地铁上一女子穿日本服装遭到一位上年纪的女性批评的案例。大妈言辞激烈,涉及对个人行为的误解,包含人身攻击和对历史的不当引用。这引发了网络上的广泛讨论,评论者们也持不同观点。
评论1.:“喜欢二次元没错,但是明目张胆地穿着奇装异服,特别是日本服饰还是有损风貌。”
评论2.卖国求荣固然可耻,但打着爱国的幌子发泄情绪同样令人担忧。”
这两种声音截然不同,却也反映出公众对于文化的不同看法和对于“爱国“的理解。采访(一位热爱cosplay的coser)
Q: 您为什么选择cosplay这种形式的表达?
A: 我喜欢动漫、漫画中的角色,通过cosplay可以让我更好地融入其中,体验角色的情感和故事。同时,cosplay也是一种很好的社交方式,可以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
Q: 您如何看待在公共场合因穿着日本服装而引发的争议?
A: 我认为我们应该用理性和包容的态度看待这类事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和表达方式,大家cosplay也都是为爱发电,我们都应该尊重他人的选择,我们也都有这个权利。我不希望在发展如此快速的时代下一提到“二次元”就是人人喊打,饱受歧视。
采访(一位60岁的老人)
Q: 您知道什么是二次元吗?您有没有什么看法?
A:晓得,但是不了解哈。我嘛不是很理解呀,这有什么好搞的啦。都是从人家日本传进来的东西,自己的事情不搞搞好对伐。但是现在小年轻要搞就搞好勒,我们也管不了。
此次采访让我深入了解这一现象背后的社会心理和价值观差异。“二次元”文化作为日本文化的一部分,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特别是新一代群体中)是难以避免的,喜欢二次元文化是一种个人选择和爱好,他们通过不同方式表达对日本文化的喜爱和尊重;家长们则更加关注于历史教育和国家认同感的培养,他们认为在表达个人爱好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场合和方式;对于年长的一代来说,他们对于日本文化的接受程度相对较低,更加强调国家的传统。
我们无法直观的判断谁对谁错,但我们也应该去思考现今我国的发展与别国的关系,一味地否认其他文化,称之为“文化入侵”,却又不好好保护宣传自己的文化,最终的结果又会是什么呢?
反思
我本人其实对日本文化很有好感,可能是我妈妈从小让我看日漫的缘故()所以在设置采访问题时或多或少就带有了引导性,可能会导致采访结果与事实产生偏差。在找寻例子是也是同样,受大数据的影响我的例子评论都具有局限性,也会有很多没有被我总结在内的事实;在网上发表的言论也会比较偏激,产生影响。 -
结构化思维——限制“如厕自由”校规的边界在哪里?
是什么:
近日,山西怀仁市云东中学一名学生因在晚上11:00上厕所,被记严重警告处分一次,并写下了“晚上上厕所不仅对其他同学的睡眠产生重大影响……更是会令班级蒙羞”这样的自我认知及保证,还要自费打印1000份,供全校40多个班级传阅。涉事学校政教处老师表示,在晚上10:20晚自习结束到11:00之间留有上厕所和洗漱的时间,该学生确实违反了校规。“事发时,该学生未向管理老师说明情况便去上厕所,因而受到处理。”一名工作人员告诉新京报记者。从学校管理者角度来看,此举是想为学生营造一个安静的入睡环境,但尽管有解释,但还是引起了舆论爆发。怎么样:
人民网表示,校规把孩子当成流水线上的零部件,管得太细,太宽,不利于孩子学会自我管理,并且这种思维模式和管理措施也让人不寒而栗,可能会在学生的人生道路上留下阴影,甚至人生轨迹也因此改变。
一网友表示, 作为教育工作者,对此事感到悲哀。
中青评论表示,学校无视常识,对学生“小过重罚”甚至“无过乱罚”,既侵犯了学生的正当权益,也对规则和权利问题做出了错误示范。
9月18日,经视直播记者联系上山西省怀仁市教育局。教育局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上午刚去学校了解情况,具体内容会发官方通告。
当这些校规过于严苛,或难以遵守时,会在一定程度上消解校规,作为一个整体的严肃性(新华每日电讯)也就是说如果校规不符合常理,学生久而久之便会忽视他们的存在。这一次事件的曝光只不过是万千例子中的一例,如果已经曝光那么之后将会有越来越多相同的事件,也就是说校规将不再具有约束力,学校将会承受更大的压力以及负面舆论。为什么:
学校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仍是成绩捆绑教育下的应急之举。(中国经济网)这次事件的源头很容易发现,是因为学校太过于注重于教育,升学率和考试成绩,故而将学生不当人似的要求,这所学校的这种要求或许也是建立在为了让学生拥有更多的睡眠时间应对第二天的学习任务,用学生上厕所的自由来换取更高效的管理,虽然说表面上好像是为了学生以后着想,但根本的原因,还是学校对于自己的教学质量的不确性,想不到更好的方法来约束,一或者是没有时间。这也间接体现了中国的应试教育的缺点,在这样的环境下,不管是学生、老师,亦或者还是学校压力都是非常大的,从而也就诞生了这种荒谬的校规。怎么办:
9月18日晚,怀仁市教育局发布通告,称校方在管理制度方面存在不合理,要求校方领导和班主任老师与该生进行关心关爱谈话,做好思想工作,并退还全部复印费100元。
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最根本还是改变当今的教育状况,也就是应试教育。但很明显,这是不可能的。但或许随着越来越多的这类事情的曝光,我国的教育问题也会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而不是一昧的顺着当今的教育趋势,使压力越来越大。 -
这一次我进行了关于仇日教育的调查,这一次我使用了了结构化思维的方式进行调查。
我认为这次收集面的信息可以广泛一些,所以我选择了问卷调查的方式。
我的目标是让我知道中国仇日教育的真实性,于是我把这件事进行了拆分,我把这件事情分成三个部分:
1国家对于日本在历史教科书上的评价
2中国人对于日本的第一印象
3他们对于中国在世界上地位的认识
于是我对于上述的四个部分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一些具体的问题,为了让他们更简单,所以我便,把问卷难度变得由浅到深,层层递进,这样更利于其他参与者填完问卷,
对于第一个问题,我提出了以下的几个分问题:
在历史课程的学习中,
1您是否听到过关于日本和中国在抗战以后外交关系的有关信息?
2您听到的外交关系信息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3历史书上有没有判定日本这个国家的性质,评价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对于第二个问题,我提出了以下几个分问题
1您认为,日本这个国家是一个好的国家,还是一个不好的国家?为什么?
2如果您认为日本这个国家是一个好的国家,请举出一些例子
3如果您认为日本这个国家是一个不好的国家,也请举出一些例子
对于第三个问题,我提出了以下的分问题
1您是否认为中国是一个世界上最好的国家?
2您是否认为中国在各个方面是最好的?
3如果您认为中国在有些方面不是很好,请举出一些例子
我通过以上的问卷调查,在不全面的情况下,得出了一个结论,在有限的人群情况下,存在仇日教育,但是因为我的调查结果比较少,所以我不能得出确定的结论。
反思,在这次结构化调查中,我虽然做出了一个非常全面的问卷,但是因为调查人数有限,所以不能完全确定中国是不是进行了仇日教育。 -
我的调查主题是深圳日本人学校学生遇害事件。我选择了采访的方法,采访对象是我们班的同学,共采访了5名同学,4个八年级1个七年级。我主要想知道同学们对于日本的看法和对于中国是否有仇日教育的看法,以及他们是否也对日本有过激的思想
问题设计:
1.你是否听说过此次的事件?
2.你认为在中国发生这样的事情是应该的或者必然的吗?
3.你认为这件事情是对的还是错的?
4.这件事情能不能说明中国存在仇日教育?
5.在你的印象里,日本是一个怎样的国家?
6.那么你觉得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印象?
7.你还觉得中国存在仇日教育吗?
我选了2个回答的比较完整的两个同学的回答。
第一个同学:
1.是
2.额,是吧,毕竟日本和中国有很大的过节,这是肯定的
3.从道德角度来看肯定是错的,一个人他就有人权,他又没犯罪凭什么该死
4.至少可以说明这个凶手是接受过仇日教育的吧,其实客观地说,仇日思想是在一个环境下熏陶出来的,比如网络上不断有人散播一些偏激言论,这都非常常见
5.主观上谈不上喜欢,客观上我觉得现在的日本这个国家并没有什么问题,但就是让人喜欢不起来
6.是为什么我不喜欢吗?哦,主要还是想到死了那么多人,心里有点膈应,在这种情况下喜欢日本似乎有点汉奸的感觉(笑)
7.你还觉得中国有仇日教育吗?现在想想感觉确实有。
第2个同学:
1.是
2.是
3.错的,肯定是错的。
4.能
5.我并不非常讨厌日本,不过在班里,你说你不讨厌日本似乎有点奇怪,我是这么认为的:之所以有那么多人讨厌日本,其实还是那个跟风的老问题,你说你喜欢日本?不可能。从这点看,我有点同情日本的遭遇。
6.前面我说过了,有许多人在传播着不正确的思想,也有许多人跟着传播。
7.我不觉得有仇日教育,更多的是一种自发的厌恶和不自觉的跟风所引起的。
其他几位被采访的同学都也比较理智,并没有那种非常偏激的回答,主要我的结论就是中国确实有普遍的仇日思想,但是也许并非是仇日”教育“,而是仇日的”环境“。
反思:由于能力有限,所以采访人数不多,且年龄相仿,不能反映多数人的想法。况且采访对象可能会碍于面子不透露自己的真实想法。 -
结构化思维研究报告
前言
结构化思维在讲坛课上被用作一个具体实例的探究,我想尝试用于抽象的道德哲学问题时会有怎样的特点。故选题为:道德对于个人的约束作用
一、 定义及解释
道德是一种根据文化、宗教、习俗等自然或不完全形成的规范。也可以参考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就描述性的道德意义(descriptive sense)和标准性的道德意义(normative sense)。分别是descriptively to refer to certain codes of conduct put forward by a society or a group (such as a religion), or accepted by an individual for her own behavior和normatively to refer to a code of conduct that, given specified conditions, would be put forward by all rational people.(机翻:描述性地指代某个社会或团体(如宗教)提出的或被个人接受为自己行为的某些行为准则,或者
规范性地指代一套行为准则,在指定条件下,所有理性人都会提出的)。而我们所需要讨论的问题就是道德是否可以通过自身的力量以各种形式约束个人,即是使得道德主体不做出非道德行为。
二、 现实状况
我们可以罗列出以下几点是可能影响到了道德对于个人约束的情况:
极端情况
1、在极端情况下(情绪化、权力受到极度威胁)人们有可能会舍弃自我所秉持的道德。那我们可以提出问题什么程度上的极端情况会让人引起这样的问题呢。
2、进入了一个极度不道德的集体/道德相对性很严重,人们有可能会不遵从自己的道德。或者说就像《我们》和《1984》中所被规划的道德自己的道德反而成为了一种逾矩。
非极端情况
1、道德程度的改变/道德风格的改变。这是一种非自然的改变。
2、同一道德标准下对不同事物的行为差异(双标?)
3、人对于事物的决定并不百分百取决于道德因素
三、产生原因
(从这一部分开始到第四部分都运用了访谈的方法,和刘显老师进行了交流得到了一些见解)
人们都生活在社会中,所以道德感的缺失也可能由于被社会的抛弃感,这样和人之间所建构的道德感趋于崩塌就会导致难以约束的局面。同时道德标准不是衡量一切的唯一标准。在访谈中刘老师也提到过柏拉图学派所认为的“智慧即美德”但是美德并不能代表全部的道德,而同样的也符合上文斯坦福百科全书的定义,美德是能够接受理性审视的美德。而我这里所指出的道德则是可能会发生没有考虑的情况下,是个人违背了自己的道德而不仅仅是道德感低。同时的在现代社会中,更强的社会流动性和社会异化导致了传统的道德评判标准和潮水般地新的道德标准构成了一种矛盾的共处体系。
四、 可能的解决办法
法律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法律给与道德了保障,虽然这份道德很难个性化和高标准,但是是维护每个人利益的最后保障。毫无疑问的法律也是依靠道德的,所以很大程度上都构成了一种循环
另外,依靠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且称之为爱吧。就像圣经所言“凡遵行我天父旨意的,就是我的弟兄姊妹和母亲”抑或是孔子所崇尚的唐虞之时了吧。
但是毫无疑问的追寻正义之路漫漫,道德也不存在超自然的审判力量…… -
结构化思维的应用
主题:“jellycat餐厅玩偶”的网络上的迅速走红的现象
写在前面:
这次的项目由施心然、张文景和我共同完成。没有什么很明确的分工,大家谁有空做啥就做啥。原先的出发点是考虑到这个项目的工作量会有一点大,我个人可能无法将其完整的呈现,所以选择了组队,也是我在本次项目中的一个收获,多个人可以提供不一样的想法和角度,同时也在去实地采访的时候减轻了不少压力。
(正文)
1)
起初决定这个主题的时候还是蛮“空穴来风”的。一个工作日的晚上,我在刷视频的时候偶然刷到了一条“jellycat餐厅”的服务视频,第一遍没看懂,我真的误以为是在卖吃的;于是看了第二遍,发现他们卖的居然是玩偶?!这种新奇的东西一下子抓住了我的眼球,并且在后面的半个小时内,大数据又给我推送了四条类似的视频,评论区对此的评价褒贬不一,我一时也有些失语,不知道如何评价。然后又一下子灵光乍现,想到:“我能不能把它作为这次项目的主题呢?”
2)
我们采用了比较传统的问卷形式来收集数据(详情见施心然的反馈)。我尝试将问卷做的“好玩”一些,让选项更接近我们的真实想法或者评论。
例如我们的第一题:
请看这段视频,请问您看完的直接感受是
1 🤩好有意思,我也想要去买一个(支持
2 尊重但我不会买(中立
3 🤯好傻,这个世界癫了(反对
4 其他(请填写)
这些选项是我在各个视频弹幕/评论中找到的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言论,它们都带有一定的情绪,同时,我在最后加上了emoji(但是因为技术不支持所以放不上去)。最开始的问卷反馈大多都是和我们一样的同龄人(14~20)提供的,而后在我们父母的“极力转发”下,中年人的看法也多了起来。其中有一位大叔说:“情绪价值谁都要的,只是形式不一样。”随即他发来了自己的一串手链的照片,他说,这就是他的“jellycat”。
他的说法给了我另一种思考,在我们还是儿童的时候,大多数人都曾拥有过一个自己很喜欢的玩偶或者一件物品,它们陪着我们一起长大,我们也无可置否的幻想过它们拥有情感。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渐渐懂得了这只是我裹着糖衣的童话,我们离开曾经的陪伴,我们经过岁月的磨洗,最终成长为“可悲的大人”。而现如今的人们又如何找回童年时失去的那份情感呢?他们在看到“jellycat”时,又是否会想起儿时陪伴自己的那只玩偶呢?在商业的外表之下,玩偶背后是不是也有着真情……我们无从得知,因为这并不是问卷可以呈现出来的。
3)
(具体的采访过程见张文景的反馈,写得很详细,我在此写一些我们的收获和意外之喜)
三个人的集体行动的确有益,尤其是在被保安通知不能进行采访后,我想不到假如我只有一个人该如何继续进行这个项目,我的朋友们无疑给了我勇气和支持。
我们在雨中采访了“一家子”的顾客,长辈带着孩子来买“jellycat”,我们无法从他们的回答中得到有效信息,过后我又回忆了一遍,想起来七个人之中只有一个小男孩,其余都是女性(长辈和孩子),于是又突然有了想法,也许我们在不能进行采访的情况下,依旧可以通过观察得出一些意想不到的结论。
我们返回商场,细致的点数了不同性别、年龄段的顾客人数,发现得出的结论和我们在问卷中得到的猜想结果并不一样。问卷中的有一个问题是:您认为当下什么样的人最需要情绪价值?数据显示,青少年(14-18岁)和青年(18-35岁)群体,分别占比70.77%和64.62%。然而,我们在并没有见到那么多14到18岁的青少年,和我们一样的同龄人一共不超过一成。反而,青年群体,尤其是20岁以上的女性则占了消费顾客的六七成以上。
随后我们去商场二层“游荡”,碰到了两个外国人,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和他们搭话。(我们赌保安听不懂英文,因此与外国人交流更加保险一些)出乎意料的是,这两个人是在英国“jellycat”做销售的,他们公务出差,早上一到上海就来这里了。了解到他们俩都很喜欢自己的工作,并且对“jellycat”在中国如此火爆感到些许惊讶。
这次的采访也算是有惊无险,用两句诗来概括,“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前者指有数据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结合实际的考察和我们自己的观察,预想和实践、数据和亲眼看到的往往会有些出入;后者指在遇到情况突变的时刻,我们要学会变通,说不定还会有意外收获)
4)
(关于jellycat走红的原因我的两位同学分析的已经很全面了,这里也不过多赘述,单纯谈一谈我在完成这个项目的时候,自己的一些思考)
原先我觉得这个东西真的很不可思议,感觉我自己并没有被那样的服务方式打动,也不觉得这个玩偶可以带给我什么情绪价值。在我看来,这是一种非常莫名其妙的炒作,过段时间热度也就过去了,而“jellycat”也会抓住新的风口,推出新的产品,吸引人们去消费。
这样想法是片面的。在“2)”中我谈及了人们的“情感需求”,所以关于“jellycat的走红”这件事并非仅仅是商业上的营销,它更像是一种“现象”或者“现状”。
一件东西的存在本身就是意义,那么“jellycat的走红现象”的意义又是什么呢?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青年人为了一个小小的玩偶而大费周章呢?我想,是因为这件东西与人们的“情感需求”进行了挂钩,而不只是“情绪价值”了。当一件东西和“情感需求”相联系,那它就不再只是物质层面的一个物品,而具有了精神层面的意义,这个意义是人为赋予的。透过这件事情,我看到的是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开始“看见”自己的情感需求,越来越“向外”的/寻找索取情感需求。
然而,当商业开始“使用”这样的情感需求的时候,我们也无法断言这到底是一件好事,还是一件坏事,这一切只能交给时间。
(正文结束)
反思:
我个人一开始对这件事情是带有负面看法的,所以我的一些言论可能会导致最终的分析结果的不客观不理性,但是我已经尽力了,对一件事先入为主的评价也许是一个没有办法避免的痛点。
其次是我们对于项目主题,即“我们到底在做什么”这个问题还是不太清晰。我在做这个项目的时候,常常会想我们这个主题是不是太浅了,但又觉得深层的东西我们也没办法全面的去分析和看见。
除此之外,结构化思维是一种“思维”,不是万能公式粗体字,我发现当我想要使用“结构化思维”这个东西去解决一些数据收集和分析上的问题的时候往往是用不进去的,反而在整理的时候自然而然就有了框架。
最后是在问卷调查这方面,介于我还算问卷这方面的“新手”,我不能确定提供一些带有情绪的选项是否会使调查结果显得模棱两可,暂且看来感觉还好。 -
结构化思维——“一个学生倒下去了,却没有人管他!”
探究主题:徐汇中学学生晕倒无人扶事件
研究方法:采访
采访人数:8位学生 3位家长
(采访内容已概括,部分有删减)
是什么:
网上流传出一个视频,拍摄角度是一位家住徐汇中学操场旁边的居民从自家阳台俯拍校园,拍到一名站在队伍末尾的学生晕倒,倒下时数分钟后,还是没有人救助,直到那个孩子自己坐起来,仍没有老师采取任何措施。(视频拍摄至此。)怎么样:
体育课上,一个六年级中学生突然晕倒,周围几十个同学却无人上前去扶,过了十几秒后,才有同学举手叫了体育老师,体育老师这时才赶到,也只是短暂安抚男生后,匆匆离开。在视频里,学生们的后面有一个戴帽子的成年女性,一直在看手机,完全没有留意到有人晕倒。采访问题:
在本次采访之前是否了解这件事?
非常了解:6人 知道大概:4人 不了解1人
是通过什么渠道了解到的?
新闻4人 短视频4人 公众号2人
在这么炎热的天气里,你们学校有没有安排这样的军训活动?
有9人 没有2人
你觉得这种体育课上的罚站有意义吗?
没有11人
你在进入一个新环境之初,会贸然行事吗?
不会 7人,看情况或不知道4人
在这件事上,遵守服从规定一定是最重要的吗?
还是得先举手向老师汇报 7人
我怕扶了会……2人
我会大声呼救的 2人为什么:
视频里的初中生都是六年级新生,刚刚开学,彼此不认识。又进入一个新的环境,所以遇到事情不敢贸然行动。采访中发现,多数人对这个做法表示理解,这似乎是合理的,但有不那么合理,大家起初都在观望,他们想要做什么,但又不知从何做起。即便学校会开展安全实训,即便是琴棋书画博学多才,但现实中的自理能力和处理周边发生的事情还是很差的。
采访中还看出,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最自然的反应是关心,说明他们的感情是丰富的,充满爱心的。但是又被纪律、规则所束缚。社会上的一些利己主义和残酷的人性,也让家长教育孩子时会说“别管闲事,少做少错”。在这样的环境下,很难打造出健康的社会人际关系,“团结友爱”是否已经成为一个空洞的“口号”了。怎么办:
放下功力化的教育,多接触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多多尝试去处理它们,不要为应试教育所束缚,不要变得如此的麻木和冷漠,只会死读书,没有发自内心的友爱,不是表面的空洞,学会与他人共情。反思:
收集信息的人群不够全面,只采访了学生及其家长,少了很多社会人群对此事的看法。
采访时学生可能只往社会舆论导向的那面回答,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可能没有完全展现。
事情最终结果没有官方通报,所以很难看清整个时间的真相。 -
十月作文:
上一次大型行走,我跟随讲坛来到了湘西地区,实地探访了西江千户苗寨和宰荡侗寨,看到了许多与少数民族相关的特色但也在旅游开发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于是我萌生出探究旅游业与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播之间关系的想法。
在考察过程中,我采用了实地观察法,访谈调查法和问卷调查法等多种方式,进行了综合分析。
我在网上制作并发布了相关问卷。在问卷中,我聚焦于少数民族文化在旅游业发达地区和更为原生态地区表现形式,给游客的感受和体验,景区当地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受访者给出的建议。问卷共计11问。我回收了58份问卷。参与调查者年龄分布较分散,其中以40—50岁居多。我了解到游客大多慕名而来,希望了解少数民族文化,可见旅游业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产生了积极影响。在受访者中,去过少数民族村寨的占48.28%,略低于未去过的。所有去过的受访者都表示村寨中包含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其中又以服装方面(96.43%)最多。无论是去过两个村寨及以上的还是从未去过的受访者,都对更为原生态的村寨更感兴趣。
根据问卷及采访数据,我得出以下结论:旅游业使得少数民族的文化逐渐为全国各地的游客所知,但同时,过度商业化会导致村寨失去原生态的面貌和功能。
当然,这样的问卷调查也存在一定局限性。问卷中,所有选项都是我提前设计好的,难以面面俱到。答题者也可能出于网络上言论受限或不愿浪费较多时间而无法把自己真实全面的想法呈现出来。我觉得如果能有机会在当地进行采访会更好一些。 -
结构化思维的应用
——探究现如今社交平台上表情包的应用及其原因-
探究主题:如今交流平台上表情包的使用及其原因
-
调查方法:网上问卷
-
调查人群:66人,多数为中学生,男女比例1:2
-
信息来源可靠性分析:
相对不可靠,从结果可以鉴别出有很多人乱做(例如有两个问题有关联性,但回答的结果非常不同) -
调查问题:(以多选题为主,最后一题为填空题)
1.你会在交流平台上使用表情包吗?
2.你使用的表情包类别是什么?
3.你多将表情包发给谁/群体?
4.你对微信表情包“「微笑」”的理解?
5.你为什么会想发表情包?
6.你对于一直不向你发表情包的人的态度?
7.你认为经常发表情包是好是坏?对于你的客观影响?
8.为什么你认为发表情包是好/坏?
*调查问题的回答:
1.你会在交流平台上使用表情包吗?
绝大多数都经常发,极少数不使用。2.你使用的表情包类别是什么?
(截取使用表情包的人群中多数的回答,下同)
74.24%的人发网络梗图
74.24%的人发社交平台自带表情包
40.91%的人发自制表情包3.你多将表情包发给谁/群体?
96.97%的人发送给朋友
68.81%的人发送给非正式群聊
40.91%的人发送给不熟悉的人4.你对微信表情包“「微笑」”的理解?
回答非常杂乱,共有20多种回答,且并不是个例5.你为什么会想发表情包?
71.21%的人认为要用表情包增添其他情感
62.12%的人认为一些事情文字无法表达,需要表情包来表达
59.09%的人认为要用表情包表达强烈情感
51.52%的人认为有些话表达太直白不好,需要用表情包来表达(讽刺、鄙视的情感)
46.97%的人认为中文有多重意思,需要用表情包表达情感后,突出文字的含义6.你对于一直不向你发表情包的人的态度?
无所谓的人居多
少数人认为对方是个严肃的人,或者和自己不熟
个别人认为对方生气或者不想搭理自己7.你认为经常发表情包是好是坏?对于你的客观影响?
绝大多数人认为这是正常现象,没有什么惊讶的
极少数人认为一直发表情不好(2人)
8.为什么你认为发表情包是好/坏?
“ 表情包可以彰显个人喜好与性格,活跃网上交流时的气氛。”
“ 大多数情况下文字无法体现说话者的语气可能会引起歧义。为了让对方大致联想到我这句话的语气而使用表情包。”
“ 双刃剑,有好,也有坏。可以更好的调节气氛,但是这会让人们逐渐丧失或减弱对语言的表达能力,对语言美的感知能力也会下降。”
“ 假装自己很温柔”
“ 加表情包无非就是我想更进一步去表达我的情绪而已”
“ 没什么为什么”
(截取一部分回答)*运用结构化思维整理信息:
是什么?
现今,网络科技的发展与社会水平的提升,使线上线下人与人交流中都会出现语言低龄化、网络用词普遍化、梗文梗图流行化。从中,颜文字与表情包起到一定的作用。因此,本次探究现如今为何那么多人使用表情包,及其背后的原因。怎么样?
调查对象都喜爱用表情包,多将表情包用于非正式交流或平辈交流中。
根据调研,人群对于表情包的含义都有自己的理解,所用的表情包也基于所想表达的情感上。
多数人认为发表情包是很正常的,对自己无影响。为什么?
调查对象几乎都是中学生,是一个普遍有自己的想法、经常接触网络、喜欢追随潮流的群体。
多数人认为发表情包能调节氛围、增强表达的情绪、使信息接收者能确切感受到自己想表达的意思、使信息具有画面感,因此他们用表情包。
极少数人认为虽然表情包很方便,但是却会丧失语言精确表达能力(我个人认为这不是表情包引起的,而是网络用语引起的),因此他不用表情包。怎么办?
是社会现象,无“怎么办”。- 本次调查缺点总结
1.这是我第一次用问卷星制作问卷,不怎么会用它的统计,因此缺失了男女比较。
2.由于发布问卷时间短,因此调查对象的数量少、年龄分布差异巨大,无法构成真正比较,只能从中学生这一角度分析问题。
3.有很多调查对象不尊重问题,选择胡乱或哗众取宠式做问卷,使得收集的信息并不准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