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次行前讲座中,最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台湾与海南的GDP竟然差距四十倍,我们也从地理角度讨论了许多原因,例如海南是热带季风气候,且大规模种橡胶破坏了生态环境,还有海南岛北边高山多,将海南与中原相隔,因此对海南的开发较困难等。除此之外,中国面对南沙群岛被外国侵占的态度也让我震惊,这体现出了中国人习惯了作为大陆民族生存,而长期缺乏海权意识。
高心滢
-
1月18日 雷州琼崖行 行前讲座 -
1月11日 心理课堂:我的情绪小怪兽本次学姐为我们带来了心理讲座,对我的帮助很大。原本因为期末考试而焦虑,自责的心情,也在讲座中慢慢变得开心了。尤其是在结尾处的放歌环节,当大家共同打起节奏时,我感受到由衷的幸福和轻松。除此之外,让我获益最大的还是学姐介绍的归因方法。意识到出现问题的原因不仅有不够努力,还有很多不稳定的因素,心里也一下释怀了。
-
12月作文很遗憾没能参与杭州苏轼行走,但是很高兴本次作文主题是“讲坛学习”,让我得以记录下我在讲坛的种种收获:
回忆起在讲坛学习的这段日子,心中五味杂陈。不知不觉间,来到讲坛已经四年有余,讲坛所带给我的一切早已无法用言语形容,只留下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徘徊在心头。或许是贯穿整个初中的珍贵记忆,也或许是令人欣喜的自我成长。
其中,首先浮现在我脑海中且我必须要提的,是古诗词为我带来的震撼与触动。说来惭愧,在进入讲坛学习之前,我仅仅是比较喜欢阅读,在语文方面并没有什么天赋,也不会去主动地体会古诗词的美,只是根据学校的要求,背诵注释的赏析,模仿标准答案。但讲坛让古诗词褪去了应试的枷锁,他们真正的美也因此在我心中显露。跟着樊老师的语速语调朗读,每一句诗词的背后,都是一个人一次喷薄而出的情感,一段在历史长河中却不显渺小的人生。无论是李煜对生命繁华幻灭之间的领悟,还是屈原在文化边缘对信仰的坚守,我从中第一次意识到读诗的真正趣味:若是真正体会了那份喜悦,那份哀愁,那份感慨,那一页页白纸黑字便仿佛有了心脏,正不断跳动着与我同频,振聋发聩。
由此不禁想到讲坛独特的教学方式。对于这种教学方式,我想以“无用”来形容最为合适。此“无用”并非没有意义,而是与在应试中“有用”相对,是“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讲坛改变了我的思维方式,让我意识到“信服比流言更危险”,使我得以多角度地反思自我,反思历史和社会。
与一味地灌输知识,灌输思想相反,讲坛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精神上的链接和碰撞。虽然我不太敢回答问题,但每当我听到大家对于同一件事的不同看法,或是有人的想法能够与我相似时,我都会感到无尽的幸福。
讲坛让我明白了自己想成为怎样的人,这是学校不会教给我的。就像万老师在某一次时文讨论中提到的,应试教育只会给我们一个标准答案,但我们的人生和价值观不只有一个答案。人文讲坛的目的在于提供更多的人生价值选择。因此,在无数次我因为学业繁忙而想要退出讲坛的时候,我都选择坚持了下来,因为我意识到,这么做会让我彻底失去自我。
以上只是零碎的概括,并不是我在讲坛学习中得到的全部。总之感谢我在讲坛经历的一切,我想它们都将成为我人生中宝贵的财富。 -
《苏东坡传》2024年秋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文哲书院)本次读书小组是最后一次讨论,我们主要讨论了苏轼被贬岭南后心态和行为的变与不变。变在于他的内心更加平静,开始尝试享受生活,不变在于即使他的身份地位不同,他依然心系百姓,是一个“有为大众服务意志的公民”。
-
12月28日 婉约词(下)& 读书小组在本次婉约词(下)的讲座中,我最喜欢《浣溪沙》中的一句“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这种琐碎的,若有若无,说不清道不明而又持续绵长的愁思让我为之触动,他写出了人类共同的困境,将人们复杂的内心形象化,同时“愁而不哀”,不亏被称为“词心”。
-
《苏东坡传》2024年秋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文哲书院)《苏东坡传》第五次(讨论)
阅读范围:精读第25章和第27章
预习问题:
1.相比黄州,流放岭南和海南岛后,苏东坡心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书中他的“为人为事”加以阐释。
苏东坡在被流放岭南和海南岛后,相比于过去作出一系列政绩,他在改善革新之外开始享受生活,例如钓鱼品酒,闭门静坐等,感觉他的心态更加平静,更加接受自己的现状了。
2.对比这段时期他的“为人为事”与黄州和杭州(第二次在杭州)有怎样的差异,据此你认识到了怎样的不一样的苏东坡?
苏东坡除去为惠州城建桥造池,写信给王古提议筹备基金外,还开始享受生活。他抛去了官员的身份,开始尝试做一个国民,也能够更好地适应所处的环境了。 -
12月22日杭州苏轼行走 预习材料预习问题:
1、手绘西湖地图,注意一下周围的山水城市的格局(可以参考我提供行前讲座ppt中的地图),标注西湖十景。
2、结合行前讲座提供的背景,苏轼“江南梦”相关的诗句,你如何理解苏轼对于杭州、对于江南的感情?
感觉杭州给了苏轼一个得以平静内心的场所,让他在其中注入情感。
3、结合行前讲座和提供的西湖申报成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材料,你现在如何理解西湖的价值、意义和影响?
西湖承载的既是历史,也是文化,如今存在很多与西湖有关的诗歌。
西湖各色美景中也能体现出中国人的审美与文化韵味。 -
12月14日 杭州苏轼行走行前讲座&时文讨论姜萍事件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具体的结果。我认为在未知全貌的情况下,做出任何评论都是不负责任的。我们需要反思的应该是这个事件背后的本质问题,无论是媒体的大肆炒作,还是网友“标签化”的评价和跟风辱骂。
-
12月14日 姜萍事件时文讨论阅读材料一思考问题1:
在姜萍成绩公布后舆论争议的焦点是什么?看到姜萍事件的结局后你怎么看待姜萍,你觉得她今后的人生会怎样发展?
焦点是她作为中专生却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因为不知道她是主动撒谎的,还是因为不敢反抗老师而撒谎,所以我无法评价。我觉得她以后的人生可能会受很大影响,首先她的心理会受到伤害,其次因为诚信问题可能会导致就业困难。
阅读材料二思考问题2:
结合材料及自己的了解,阐述你眼中的职业教育是什么样的?(提示:比如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的目标等等)你觉得这种教育对人的培养是足够的吗?
我眼中的职业教育是重点学习与未来工作相关的课程,而不重视普通高中的学业,这么做肯定是不够的。 -
12月14日 苏轼行走行前讲座预习预习:
2、根据《苏东坡传》或其他资料,梳理苏轼两次在杭州当官,有哪些政绩?阅读下面苏轼在杭州时期(或前后)所写的诗文,苏轼对于杭州有怎样特殊的情感呢?
给全城实现公共卫生方案,疏浚盐道,修建西湖,稳定谷价,上书请求拨款修缮城市,捐钱建立公立医院,改善淤泥沉淀,帮助修理输水管等。苏轼在杭州得以寻得内心的宁静。
3、你认为,“西湖”为什么能够成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
我觉得因为西湖历史悠久,有文化底蕴,如今存在很多与西湖有关的诗歌。 -
《苏东坡传》2024年秋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文哲书院)《苏东坡传》第四次(读书作业)
阅读范围:精读第22章
预习问题:
1.你如何看待第22章开头的“一个人在外省为官时总比在京师为官时对国家的贡献大”这句话?
或许一个人在外省为官时更加不受约束,也不用被党争扰乱心绪。
2.这一章详细描述了苏轼在杭州的政绩,请梳理,并谈谈从中你对苏轼有了什么新的理解
给全城实现公共卫生方案,疏浚盐道,修建西湖,稳定谷价,上书请求拨款修缮城市,捐钱建立公立医院,改善淤泥沉淀,帮助修理输水管等,体现苏轼的以民为本。
3.继续完成苏东坡的朋友圈,发书院群。 -
《苏东坡传》2024年秋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文哲书院)在本次读书小组中,我们对“醇甜”发出疑问,随之不断深入思考,发现“若有思而无所思,以受万物之备”一句。万老师在最后的理解让我感触很深。苏轼在最初被贬后也会拥有正常人的情感,也会感到悲愤与痛苦。但只有当他发现了自己的追求无法实现,当他放下了“为人”的执念,真正放空自我,才能投身于万物,体会自然而与万物融为一体。
-
12月7日 苏轼(下) & 读书小组苏轼在人生方面的体悟让我震撼。在《前赤壁赋》中,他点出物的变化在于万物消长,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可物的不变在于人们内心关于月亮,流水等景物的概念,在于这份精神价值不会消亡。在《后赤壁赋》中,他抛却了对自己的不断开解,而是将体悟到的一切融于行动之中,以更加纯粹的情感享受自然,以他人无法理解的,不敢尝试的行为展现生命的激情,从而获得真正的自由。我认为这也是他在前后赤壁赋中“超脱”的体现之一。
-
11月行走作文近期学业繁忙,实在没有时间参观园林。好在今年寒假,我随父母前往常熟旅游时,有幸参观了燕园——一个典型的江南园林。也庆幸我留下了许多照片与视频,在帮助我回忆之余,让我再次细细回味。
犹记那天细雨连绵,时断时续,我和家人碰巧没有带伞,本想着早些回酒店休息,母亲却执意拉着我们去参观燕园。如今想来十分感谢她当初做出的决定和执着,这一丝细雨为整个行走增添了数不尽的韵味。
燕园入口处略显萧条,走进一看更是如此,除了零星几位带着小孩前来参观的游客还未来得及离去,便没有旁人了,或许很少有人拥有与我们家一样淋雨参观的“雅致”吧。
在整座园林中,我印象最深的便是一座名为“七十二石猴”的假山,栩栩如生,几个孩子穿梭其中,玩着捉迷藏。人工喷泉挥洒着晶莹的水花,动静相衬,在假山之中却丝毫不显突兀。沿着假山攀登而上,就能看到一座亭子立于最高处。亭子四周或墨绿或青葱交相呼应,典雅与生机并存,乌檐朱壁隐藏其中,明灭可见,无不体现着古典园林的美。从假山较大的洞口望向对面,点点淡黄便映衬着出现,此时假山凹凸不平的表面仿佛大自然的画框,其中更显设计者的巧思。
通过查阅资料,我了解到,燕园之名出自《诗经》中的一句“或燕燕居息”,意为居住休息之所。其中的这座假山出于戈裕良先生之手,正是后任园主蒋因培回到故乡后,将他请来造园的。戈裕良将花果山,剑门等元素融为一体,塑造出了好一幅美景。而在他去世后,燕园假山更是成为绝唱。
古人的审美与诗意融合,共同造就了“燕园十六景”。徘徊于其中,嗅着分外古朴的空气,我也不禁被历史的韵味所感染,为时光的流逝所感慨。 -
《苏东坡传》2024年秋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文哲书院)《苏东坡传》第三次(讨论)
阅读范围:精读第15章和19章
预习问题:
1.实践作业二选一:
(1)根据书中描述和自己的想象画一幅黄州农场的平面图。
(2)选择书中所提到的某一道菜品下厨尝试,成品拍照。
2.结合自己的实践作业说说你的创作过程让你对苏东坡有了哪些更深的理解?
感觉苏轼在农场中的生活很平淡,悠然又自由,也从侧面体现了他的超脱世俗。
3.完成苏东坡的朋友圈,发书院群。 -
11月30日 苏轼(上)& 时文讨论本次讲座主要介绍了苏轼。在讲座中给我带来感触最深的是苏轼的两首诗,一首写给弟弟,一首写给妻子。
在《和子由渑池怀旧》中,苏轼大半部分皆在写人生的虚无与偶然,不可衡量,却在最后点出“往日崎岖还记否,路上人困蹇驴嘶”这一看似平常实则饱含哲思的诗句。他告诫子由,即使面对失败的人生,也不能因此陷入虚无。人生的真正意义不在于一时得失,而在于记忆中的“崎岖道路”,在于生命中经历的一切,和脚下这条需要继续向前走的路。
而《江城子》则更加感人。多年后再次梦到去世的妻子,是一个平淡的早晨,深埋于记忆中的人忽然活生生坐在那里梳妆打扮,他们在镜子中对视,铜镜中映出两人虚幻而又模糊的脸。苏轼担心妻子认不出饱经风霜后的自己,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点明妻子还是认出了他,还是像过去一样理解,包容他。苏轼提笔写下自己的妻子,他发现了日常生活中平淡的相处,同样能带来数不尽的感动,而非像自古以来的其他文人那般,反而对萍水相逢的记忆更加深刻。 -
《苏东坡传》2024年秋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文哲书院)《苏东坡传》第二次(论坛作业)
阅读范围:精读第11章和12章
预习问题:
在这两章中选取一个人物,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ta与苏东坡的关系,从他们的相处中你可以看到苏东坡是个怎样的人?
苏东坡常常和朋友通信作诗,表达对王安石政策的不满和对官场风气的厌恶。书中对他的评价是一个“不够圆滑”的人,我觉得他为了百姓而义愤填膺,正体现出他是一个坦率正直的人。 -
11月30日时文讨论问题一:
大学生集体夜骑开封一事,后续也有很多非大学生群体参与其中,你觉得参与其中的人们为什么要参与夜骑?你如何看待这次的夜骑事件?
我觉得参与其中的人们参与夜骑的原因在于跟风,或者是需要一个行为来体现出他们青春的“激情”,追求自由,发泄对生活的不满等。问题二:
对于第二组事件,你有怎样的评价和想法?你觉得高校为什么要采取“封校管理”制度,会对相关人士产生怎样的影响?(提示:可以思考应急管控和常态管理的差异;关注学生、一线管理者(宿管之类)、校方的差异)
感觉第二组事件很可怕。高校采取“封校管理”制度无非是为了保证学生在自己的控制范围下。名义上是为了保证他们的安全,但是第二组事件已经完全违背了实施管理的意义。 -
11月16日 风雅颂行前讲座 & 读书小组很遗憾没有参与本次讲座。本次行前讲座主要讲了与塔,园林等有关的文化基本知识,以及何为宋韵。我比较感兴趣的是宋韵的生活化,查找资料后才发现,挂画,焚香,插画,点茶,酬酒等都是宋韵带给我们的雅致的生活方式,可见现代人也在被宋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
-
《苏东坡传》2024年秋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文哲书院)预习问题:
1.林语堂在第1章中是如何评价苏东坡的?他的哪一点评价和你读书前对苏东坡的认识很不一样?
让我比较意外的评价是苏东坡是一个讲民主精神的人和他是具有现代精神的古人,之前没有关注过这些方面。
2.王安石变法采取了哪些新政策?如果理解,请你选择一个谈谈你的看法。如果不理解,请你指出不理解的部分。
王安石变法采取了青苗法,免役法,均输法等。我认为青苗法的弊端较大,贫穷的百姓交不起利息,无法改变现状,且强迫百姓借贷只会让贫穷的情况更加严重。
3.苏轼作为反对派,在这段时期内做了哪些事?你认为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他写了一封万言书上谏皇帝,并做好了罢官而去的准备。我认为他是一个有着大无畏精神的,正直而又清醒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