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里的大家合奏音乐部分真的特别棒!!!其实就像薛贞学姐说的,我们需要的可能就是这样一种跟随着音乐来表达自己情绪的过程,这样就不会让情绪在一次次堆积后不合时宜的爆发为难以接受的失控。
顾子衿
-
1月11日 心理课堂:我的情绪小怪兽 -
12月28日 婉约词(下)& 读书小组当我们在读婉约词的时候,我们在读什么?是“淫词艳曲”吗?是“拘泥情爱”吗?是“多愁善感”吗?都不是。人生不仅有凌云壮志,还有人性所包含的细微的,瞬息的,无法言说的生命体悟。无论是秦观还是周邦彦,都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写下了所有人共同的生命历程,使它们拥有了具体的实感:勾留脚步的藤蔓,碰着车盖的花枝,无处寻花而撞向窗子的蜂蝶……他们不是女性化的,缺少抱负的不入流诗人,他们是人细腻情感的体察者,生活细节的记录者,与人内心力量的记录者,和任何豪放而外显的诗人一样美。
-
12月7日 苏轼(下) & 读书小组我认为理解苏轼时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关于如何看待他经历的苦难。并不因为苏轼经历苦难后写出了伟大的作品,他就是享受苦难的——苦难不应该被美化为苏轼成功的阶梯。让他伟大的,并非是无数的苦难,而是他自己面对一次次的打击,努力释怀豁达,宽慰自己,共情他人,创作诗文。苏轼是经历了苦难的普通人,是坚韧又温柔,因而了不起的普通人。
-
11月30日 苏轼(上)& 时文讨论苏轼动人的地方不在于他是了不起的大文豪,而在于他是平凡的人。他的大多数时间都在仕途不如意或者干脆被贬谪的路上,远离官场。这一定程度上也为他留下了不必勾心斗角的空间,让他能够不忘记妻子平淡的爱,写进词中;能够看到普通百姓的痛苦,不盲目推广新政;能专注于生活本身,不空念理想抱负,而忘记努力生存的每一天。当然,对他个人而言,这样动荡的一生可能大多数时间都无法释怀,以至于感到不幸。可是他这样跌宕起伏的经历,与随之而来的内心蜕变,却是所有人珍贵的精神财富。
-
11月30日时文讨论问题一:大学生集体夜骑开封一事,后续也有很多非大学生群体参与其中,你觉得参与其中的人们为什么要参与夜骑?你如何看待这次的夜骑事件?
我认为参与夜骑本质上是一种通过体验非常规生活来获得自由释放感觉的活动,我认为该次事件的争议不在于是否有夜骑,而是大规模的夜骑带来的对城市管理和学生管理的争议。我个人认为,阻止夜骑的行为是不合理的。
问题二:对于第二组事件,你有怎样的评价和想法?你觉得高校为什么要采取“封校管理”制度,会对相关人士产生怎样的影响?(提示:可以思考应急管控和常态管理的差异;关注学生、一线管理者(宿管之类)、校方的差异)
封校管理,是采用一种高度限制人员流动的方式进行管理,也就是说校方可以把它作为一种免责声明,同时也可以借此保证学校学生的行动轨迹停留在校园中。但是对于学生而言,能够出入学校本身就是作为独立个体的最基本自由,无论封闭管理的初衷是什么,这样强制限制人身自由的方式都是不合理,也不应该被认可的。 -
11月9日 北宋诗文革新与欧阳修 & 读书小组现在看来,无论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对父母的吊唁,背后都是推动了北宋诗文革新的理由——对道的再次追求。具体的来说,这种道在他们诗文中的体现,在于对天下的责任感和对这种责任感进行的传递。因此,诗文革新追求文以载道,他们的为人也追求承担社会的责任,言之有物。所以我认为可以说,是最初有些这样以天下为己任的个体出现,营造了这样的社会氛围,之后这样的氛围又进而培养出更多这样有责任感的人,这才有了北宋的诗文革新。
-
《苏东坡传》2024年秋季读书小组 第一轮(文史书院)苏轼是否有着境遇变化而心态不变的情况?我不认同这样的观点。苏轼的大观念似乎是一致的,就是为民主持公道。但他从最初试图改变政治体制来为民造福,到他依靠自己的影响力来帮助民众,这当中从由上自下到由下至上的方式变化,是否真正的能被概括为不变?再加上苏轼本身年龄和境遇的巨大改变,能够影响他心境的因素是非常丰富的。因此,认为其心境没有任何变化显然是不合理的。
-
《苏东坡传》2024年秋季读书小组 第一轮(文史书院)《苏东坡传》第五次(讨论)阅读范围:精读第25章和第27章预习问题:
1.相比黄州,流放岭南和海南岛后,苏东坡心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书中他的“为人为事”加以阐释。
这一次,苏东坡似乎真的远离官场了。他和自己朋友们的饮酒交往,发明菜肴。但是他不参与的只是国家大事,对于地方的灾情等他仍然非常在意,仍然有意识的用自己的影响力来帮助百姓保证最基本的生存。因此我觉得,他的心态是从改变大的体制变为了改变自己力所能及的具体的人的生存情况。
2.对比这段时期他的“为人为事”与黄州和杭州(第二次在杭州)有怎样的差异,据此你认识到了怎样的不一样的苏东坡?
苏东坡在海南时,生活的中心明显转向了自我的修养和与朋友们的交流。一方面他朋友众多,所以生活也还过得去,一方面他自己也不断属文,教导自己的儿子。 -
10月19日 词的兴起与李煜(下)& 读书小组我认为,李煜的悲剧与伟大是一体两面的体现,都是其作为失败的君主和伟大的词人共同造成的。因为其本身缺乏政治才能,却被迫成为已经日薄西山的国家君主,他被世人乃至后世之人认为是无能懦弱之人,落得死无葬身之地的下场。但这样的评价显然是不公平的——狂妄自大而亡国的君主才应被历史唾弃,早就认清自己并无治国能力,并在被迫承担国家重任后坚持到亡国的一刻,时时关心着缩小如宫娥之人的安危的李煜,最多也只能被称为不成功的政治家。 与他悲惨的政治生活相对的,是由其造就的词艺极致。意图复兴唐文化和亡国的悲哀,渴望保护弱小与现实的无力,最终都造就了他诗词中“梦里不知身是客”的对人生深切的体悟。王国维有语:“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这既是后主是失败政治家的原因,又是他成为杰出词人的缘由。”只可惜,这样能够理解李煜的,又有几人?最终,他还是得“深院锁清秋”了。
-
《苏东坡传》2024年秋季读书小组 第一轮(文史书院)黄州的经历对苏东坡而言究竟有何意义?应该说,这才是他真正能够理解百姓痛苦,也决心造福百姓的开始。我们总说,上位者的同情是虚伪的,因为他们不曾亲身经历过普通人的痛苦。但恰恰在这段时间,曾经身为朝廷官员的苏轼亲自务农,感受了生计所迫的生活。因此,此后他对民众生活进行的改善和关注,也就不再带有自上而下怜悯的特点,而是平视着每一个经历着生活的人。
-
《苏东坡传》2024年秋季读书小组 第一轮(文史书院)阅读范围:精读15章和19章预习问题:
1.实践作业二选一:(1)根据书中描述和自己的想象画一幅黄州农场的平面图。(2)选择书中所提到的某一道菜品下厨尝试,成品拍照。
2.结合自己的实践作业说说你的创作过程让你对苏东坡有了哪些更深的理解?
苏东坡的豁达不是一种从一个理想无法实现而走向另一个理想,而更像是转向了具体的生活,通过亲身的体会生活的细节,比如务农,比如下厨,在这样的经历里短暂的转移注意力,显露出豁达的一面。 -
10月项目任务和作文我给这次访谈定的主题,其实和我自己的经历相关度很大。“为什么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似乎在减少”,可能比起探究这一个问题,这一段访谈和记录整理的过程更像是我在试图给自己一个答案。 我在看到让自己非常震惊的社会新闻时,经常会在朋友圈里进行一些自己想法的分享。当然,这些文字也会得到大家很不一样的反馈。而这一系列,关于“为什么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似乎在减少”的访谈,就是从我曾经和一个好朋友的交流开始的。 我注意到,这个会给我其他所有朋友圈点赞的朋友,只要一涉及到社会问题文章的转发,她都会进行忽略。当时我其实对此很气愤,跑到她面前质问她,她怎么能够对这些如此今人心痛的社会现实视而不见。而她的回答,我在此后对无数的身边人的访谈时都能找到类似的话语:“我哪怕关心这些事情,也无力改变现状。而无能为力的我去了解这一切,除了不断内耗自己以外,并不会有其他结果。” 显然,她的回答并不是我进行过的访谈中的个例。另外一个我们班的男生在听到我的问题后,这么反问我:“哪怕理解了他们的苦难,你又能帮他们做到什么呢?我知道你这个人,所以我明白你是真的关心他们。可是如果是不熟悉你的人看到你写的东西,只会觉得你是个帮不上忙还要沽名钓誉的人。”这样的说法对当时的我而言无疑是很大的打击,以至于到现在,我发布相关内容时,也会反复确认自己的言辞确实没有高高在上的指点感。 “我每次在樊老师和万总的朋友圈看他们转发的文章,都看的好难过,已经有点不想看了。所以妈妈觉得你很厉害,因为到了我这个年纪,看到这些事情虽然会有触动,但再也不会有把他们写下来的想法了。”或许,我妈妈对于这件事的看法很能说明大家对社会问题的心声:当然,人基本的恻隐之心告诉我,这样的现实显然是不公平的,令人心痛的。可是,在我们有自己的苦难要面对的时候,他人的苦难似乎就遥远的多了。我们并非失去了作为人的共情能力,也并非没有勇气提笔为他人发声。只是,只有当我们已经“无事一身轻”的时候,才能有瑕抬头,做到“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与这些观点相对的是,讲坛的大家总是在我发这类内容时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我的支持。有一种说法是“劣币驱除良币”。如果没有能够支持着我的外部环境,我想我自己也会很快淹没在这样“同情而无为”的对待社会问题的态度中。但事实不是这样的:社会问题虽然不能因为一个人的努力而有明显好转,却可以因为每一个人的放弃而变得更糟。当自己的沉默可能变为对加害者的纵容和对受害者的漠视,我就无法做到毫无行动——这和其他人怎么想无关。 因此,我认为大家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在减少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是因为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会给人带来很大的无能为力的焦虑感,第二则是因为身边缺少支持他们持续了解社会问题的环境。但同样,在访谈的过程中,我更加关注的是与我意见不同的,不太愿意关注社会问题的人。不仅如此,我目前也没有接触大样本的人们对待关注社会问题的不同态度,因此我的结论非常可能是很片面的。当然,如果我的答案片面在了它过于消极上,也是非常让人开心的结果——社会问题的确需要更多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