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哲书院 霍佳慧 报名本次行走
霍佳慧
-
12月22日 杭州苏东坡行走报名 -
11月24日 松江方塔园行走报名文哲书院霍佳慧报名本次行走
-
《苏东坡传》2024年秋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文哲书院)《苏东坡传》读书小组第一次
阅读范围:精读第1章、第7章和第8章
预习问题:
1.林语堂在第1章中是如何评价苏东坡的?他的哪一点评价和你读书前对苏东坡的认识很不一样?
第一章文末说“他只求独行其是,一切付之悠悠”,“他是具有现代精神的古人”。或许这个评价不是与我的认识有所不同,而是我之前从来没有想过,以诗人文豪出现在我们面前的苏东坡,还有另一面同样伟大。他的贡献历历在目,但他究竟是怎样的人?我之前从未想过,在读书之前,苏东坡在我眼里一直只是个“神”一般的形象,从来没有想过他的人性和作为一个“人”所具备的特点。
2.王安石变法采取了哪些新政策?如果理解,请你选择一个谈谈你的看法。如果不理解,请你指出不理解的部分。
主要为三种国营企业,三种新税,三项管制人民的登记制度。我一开始不太理解青苗法为何实施不下去,但经过数中的解释,本来为农民利益而考虑的制度本质上是为了给皇帝看成功一面的强制贷款。
3.苏轼作为反对派,在这段时期内做了哪些事?你认为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苏轼等人决定辞官,并且写奏折,上神宗皇帝万言书。这份奏折真正意义上反映了广大民众的想法,他的做法彰显了他人格上的“降维打击”,他的精神境界明显感觉和其他官员不是一个层次的。 -
11月16日 风雅颂行前讲座预习风雅宋:松江方塔园品宋韵 行前讲座预习
预习:
1、选择一件你认为能代表宋韵的文物(耳熟能详的《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和《瑞鹤图》尽量不要选哦,考虑一下,你真的讲得清嘛?),并说明选择这件文物的原因。图片需要发在书院群,课前书院交流后,推举2位同学分享。
苏轼《潇湘竹石图》“墨竹,是一种唐末五代就开始流行的画法,是文人疏解被压抑的本性的最佳载体。”(摘自《在故宫寻找苏东坡》)我认为,这幅墨竹画对于“风”的表现最令我动容。画中竹叶的轻微颤动,给这幅古朴的画注入了一丝轻快的跳脱。正如书中所说“他试图从风的压力中,寻找竹的活跃与妖娆。”我选择它来代表宋韵,不仅是因其为苏东坡所作,(在黄州所作,集苏东坡最钟爱的笔墨纸和植物于一幅画中),更是其对风和竹等意向的诠释,给人以宋韵之风流转至今的穿透感。
2、阅读冯纪忠(松江方塔园的设计师)的《人与自然》(片段),文章有一定的难度,阅读时,做一定的圈画,着重阅读第四期宋代部分(其他的浏览即可),宋代园林有什么特点?如果现在要在园林设计中体现“宋代精神”,你觉得可以从什么方面入手呢?
渐渐注重石雕雕塑,有种近看看不出什么特别之处,但远看则将所有特色都显现出来的感觉。北宋的“势”不再局限于客体,而是在画理中。有种随视角变化而时刻变化的动态美感。针对以上宋代园林的特点,研究园林中的宋代精神,可以从对石雕的运用与对山水之势的表现切入。 -
《艺术的故事》2024年秋季读书小组 第一轮(文哲书院)24/11/9
第五次 读书交流
阅读范围:第20章 自然的镜子 荷兰,17世纪
阅读作业:
1、在荷兰,画专门化题材的画家为什么会出现?你觉得画家们面临的局面和之前几章中呈现的有什么区别?
那个时期肖像画的流行,让许多以别的作画风格为主的新教荷兰画家选择先做出绘画再拿出去卖,而市场公众的需求是有限的,让画家们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唯一能够出头的机会就是专精一个特定的绘画分支,话专门化题材的画家才会出现。文艺复兴时期,画家们按照买主的要求进行绘画,而此时的画家们得要先做出绘画再去寻找买主,市场公众的需求变成了画家们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
2、看完本章,你对“风景如画”这个词是否有新的认识和理解?请结合一副具体的作品谈一谈你的看法?(请标注清晰作品名+序号,尽量不要和其他同学重复)
272《微风中的荷兰战士和各种船只》这幅画对于天空的诠释很震撼。我觉得真正意义上美的描摹天空的画,评判画的天空美的标准,是“画如风景”。这种风景下单天空给人的感觉,像是台风天快来的时候,发白又有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这幅画描摹的非常到位。 -
《艺术的故事》2024年秋季读书小组 第一轮(文哲书院)24/10/26读书线上提交
阅读范围:第19章 视觉和视像 欧洲的天主教地区,17世纪前半叶
阅读作业:
你如何理解本章的标题“视觉与视像”,英文原题为Vision and visions。请在本章中任意选择一位艺术家/艺术作品,谈谈你的理解。(请标注清晰作品名+序号,尽量不要和其他同学重复)
以255克劳德 洛兰《向阿波罗献祭场面的风景》为例,翻到这幅画的时候我感到大受震撼。最先吸引到我的并非其所想叙述的主要人物和场景,而是那颗参天大树。巨大的树木却散发着柔和的光彩,和地下的人们一对比,产生“视觉”的冲击。而“visions”更多代表着一种幻象,他对于光影的处理带给我以幻象的感觉,“vision and visions”有种虚实结合,相互映照的圆融的和谐美。 -
10月26日 时文讨论问题一、阅读材料一,谈谈你认为在林小英看来,教育和学习的核心目的是为了什么?
教育和学习给予了我们更多选择的权利,不是为了在这个体制中领先而学习,这是一个终身的过程,是探索而非束缚。
问题二、阅读材料二,谈谈你认为反对林小英的人他们提出的理由有哪些,你认为这些理由是否合理?
我觉得我能够一定程度上理解他们。他们的反对反映出他们的大多数也都是从这套应试教育,从县中一路走上来的人。发表观点的林小英是北大的教授,他们认为她是从应试教育走出来的成功者,却想“倒打一耙”,让后继者们不要这么做。更无助的是,这种教育环境和体制不会在短短几年发生改变。他们或许认为,既然改变不了,还“高高在上”的评论这条自己走过的路,许多人即将要走的路,有何用?但是,他们的观点具有很大的排外性,比如对网红的评价,这种滞后的观念让他们的逻辑和焦虑形成了闭环。
问题三、面对这样的社会现状,你认为个体该怎么办呢?
社会现状难以改变,在这个体制内,个体能做的,是稳住自己的节奏。现在内卷和各种观念的干扰很多,如何屏蔽并守好自己的节奏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