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这次讲座有两大“妙”:第一点是每种情感都有自己的发光点。焦虑能带来更多准备,悔恨能带来反省,恐惧能画清危险的界限……多种情感的产生、交融,才是一个“完整”的人;第二点是自我安慰、自我放松。以前,我一直把“摆烂”和“自我安慰”搞混。其实,“摆烂”是行动上的放松,而“自我安慰”是精神上的放松后,又有行动上的努力。内心负面情绪的排解也是非常重要的。
陈星宇
-
1月11日 心理课堂:我的情绪小怪兽 -
《艺术的故事》2024秋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汉文书院)很遗憾,没能参加本次读书小组。(于是在家又通读了一遍《自然的镜子:荷兰,17世纪》)但我有一个疑问,本章叫“自然的镜子”,是因为作者认为此时期期荷兰的艺术已经能够去“复刻”自然,偏于画景色、静物。但这与艺术家的危机有何直接联系?难道那时期的人都热爱自然?
-
12月28日 婉约词(下)& 读书小组很遗憾,这一次没能参加讲座。相比于婉约词,我还是更偏爱豪放词。但是,婉约词的每一句都能让我细细品味——小时候读过的婉约词,今重拾旧读,会品味出另一种不同的情感。婉约词就如同自然与想象的结合,看似凄凉,实则情感杂糅交错。
-
《艺术的故事》2024秋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汉文书院)1、在荷兰,画专门化题材的画家为什么会出现?你觉得画家们面临的局面和之前几章中呈现的有什么区别? 这个时期,画家和雕刻家的职业已经不再引起本地人的兴趣,画家们为了不过朝不保夕的生活,为了维持生计就必须画专门的画、画民众普遍爱看的画。
2、看完本章,你对“风景如画”这个词是否有新的认识和理解?请结合一副具体的作品谈一谈你的看法?(请标注清晰作品名+序号,尽量不要和其他同学重复) 我选择272 的《河畔风车》。可以说,作者画的景色,本身就“如画”。风车、收割的农民、黄绿交错的田野河畔、灰蓝色的天,显得非常静谧。 -
12月22日杭州苏轼行走 预习材料2、结合行前讲座提供的背景,苏轼“江南梦”相关的诗句,你如何理解苏轼对于杭州、对于江南的感情?
苏轼到杭州似乎是个巧合——他因官场不得志而无奈到杭州,却又“前生我已到杭州”。他和杭州有种莫名的缘分。苏轼第一次来杭州时,是苦闷的,但杭州、江南的江、水、花、柳的繁茂给予了他新的生机,让他重拾信心去治理杭州,从而再步入京城为自己的志向而呐喊。
3、结合行前讲座和提供的西湖申报成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材料,你现在如何理解西湖的价值、意义和影响?
西湖,装的不仅是水,更多的是杭州千年来的艺术审美、文人诗词、江南风格、古人情调,以及西湖精神。说起西湖,映入眼帘的首先是那美如画的水、天、石、木,紧接着便是苏东坡、白居易,《湖心亭看雪》、《钱塘湖春行》……可以说,杭州西湖是中国文化最繁荣圣地之一。 -
12月14日 杭州苏轼行走行前讲座&时文讨论时文反馈:
姜萍事件,看似是一场闹剧,实则暗藏玄机——其中反映了现在的中专状态、对于青年的期望、与网络的不可控。当网友纷纷怀疑姜萍时,且不论事实如何,这本身就对姜萍有心理伤害。
姜萍,是一个引子。她“天才少女”人设建立,让她的老师、竞赛主办方、新闻社有利可图;她“中专”、“女生”的标签,充当起这一类人的发声者,挑起了一场风波;她“逆袭”的惊人事例,让其他人或期待、或嫉妒……但她只是这场热议的“牺牲品”罢了。苏轼行前讲座反馈:
之前我一直不能理解古代建筑的重建与修缮有何意义。就如宋塔清修,“古建筑”已经没了“古味”,有何价值?再贴切地形容,像是唐三彩碎了又重新烧制一个放回去,有何价值?有何意义?
听了本次讲座,结合上次讲座读到冯纪忠先生对于园林建设的看法,将我心中的疑问终于解答。“以古为新”、“地以人胜”,古建筑就好比梅兰竹菊,不仅有外在美与历史沉淀,更多的是代代人传承着的精神内涵。古建筑会被破坏、毁灭,但只要人魂不灭,那些千百年间的精神情感表达,却会被诗词所流传。我们真正要探寻的,并不是古代建筑学与古人审美,而是附着在那些建筑上的人文气息。 -
《艺术的故事》2024秋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汉文书院)我选择409页的图266委拉斯克斯的《宫女》。这幅画中的画面布局十分巧妙。画的中间是一面镜子,彷佛打破了画中的“第四面墙”——将国王和王后的形象巧妙地展现给观者。画中的每个人都在看着观者,似乎有种观者是国王和王后的错觉。
-
12月14日 苏轼行走行前讲座预习2、根据《苏东坡传》或其他资料,梳理苏轼两次在杭州当官,有哪些政绩?阅读下面苏轼在杭州时期(或前后)所写的诗文,苏轼对于杭州有怎样特殊的情感呢?
苏轼给全城实现了公共卫生方案;修建西湖;开展救饥馑的工作;疏通运河等。他做的所有事都是先利民、再利城、最后利自己的。
3、你认为,“西湖”为什么能够成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
我没去过西湖,可能无法深切体会西湖之美。但我认为,“西湖之美”,不只是景色美,更重要的所承载的文化。景美,诗人词人的诗词更美,两者交融,才造就了西湖。 -
12月14日 姜萍事件时文讨论阅读材料并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阅读材料一思考问题1:
在姜萍成绩公布后舆论争议的焦点是什么?看到姜萍事件的结局后你怎么看待姜萍,你觉得她今后的人生会怎样发展?
网络上一部分人认为姜萍是真的有如此能力;另一部分人通过姜萍的笔记、分数等,认为她的成就存在伪造。
我认为姜萍是个可怜人。她的老师王润秋是想打造一个“草窝里出凤凰”的学生,以此来提高知名度、博取名利;数学竞赛主办方也存在问题,按理说事情发酵应该先及时检查并发布决赛结果,结果硬是先将姜萍的采访、在网络上的热度炒完后,才公布姜萍的问题………姜萍在这个环节中,被层层利用,最终却转学、落了个诚信有问题的名声,在此期间还被网暴……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她难道不知道这件事是不对的?她也是在利益驱使下,做出了悔恨之事。
姜萍这件事在网上讨论的沸沸扬扬,最终结果出来后被很多网友骂。这对她的一生都会造成影响,被他人歧视、偏见。阅读材料二思考问题2:
结合材料及自己的了解,阐述你眼中的职业教育是什么样的?(提示:比如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的目标等等)你觉得这种教育对人的培养是足够的吗?
我眼中的职业教育是着重一方面的职业,忽略其他科目。比如(可能)美术学院美术课及考试就会更多更难。
我觉得这是不够的。跨学科尤为的重要。比如药品行业要懂英文、材料学要懂化学一样,如果不全面学习其他科目,只专攻一门学科或职业,即使你再努力,那门学科或职业也不能到达至高境界。 -
《艺术的故事》2024秋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汉文书院)很遗憾没来参加讲座。看同学们写的反馈后,我大概了解了16世纪欧洲的艺术危机。是因为前人的艺术水平达到巅峰,后人无法超越,于是另辟蹊径。但我令我不解的是,对于美的追求达到这种高度,为何被称为“艺术危机”?譬如现在IA绘画、写实照片看似已经将艺术生的路堵死,但人们总是能另辟蹊径,画出其他更新颖的作品——这何尝不是好事?
-
12月7日 苏轼(下) & 读书小组很遗憾没有参加本次讲座。看了其他同学的反馈,再结合最近所读《苏东坡传》,对苏东坡又有了点独特感悟。
读到苏轼写的《定风波》时,我脑中总想起这次中秋诗会上所唱的《起风了》苏轼诗词改编版。“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在歌声中,我好似看透了苏东坡的一生,似乎他这一生的波澜壮阔,都融入进了他的诗词中。是啊,“一蓑烟雨任平生”,苏东坡刚去黄州时可是黯淡苦闷,但这么短时间却又缓过来,振作起来,可见他的心性之高! -
11月30日 苏轼(上)& 时文讨论时文讨论反馈:
起初我并没发现大学生夜骑开封之事与学校宿舍制度、最近的一些恶性事件的关联。现在想来,这届大学生,甚至未成年的我们,会不会变成社会中的那一类麻木、对生命无敬畏的人?
现在觉得愚昧、不懂变通的管理员,也许我们以后也会成为。一方面,规则是红线,不容挑战;一方面,紧急情况,不容迟疑。在常规与紧急情况之间、坚守规则与不坚守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是一件值得深思的事。大江东去:苏轼(上)反馈:
苏轼,苏东坡,一个我既熟悉又陌生的人。
我小学到现在一直练的就是苏东坡的字,这可惜那时只是觉得苏东坡的字写得好,却没研究过他写的词所包含的意义。
正巧,最近又开始临摹苏东坡写的《黄州寒食帖》。这是苏轼遭遇“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刚开始写的一幅帖。翻开字帖,这幅帖中的字与《前赤壁赋》、《洞庭春色赋》那样清秀工整的字不同,时重时轻,潦草放荡,还写错两字,漏写一字。结合东坡他的悲惨经历,他当时苦闷、短暂落寞、痛楚之情,透过这小小的字帖,跨越了千载时空,印在了我的脑子里……
“十年生死两茫茫”,我觉得这句话既是苏轼对亡妻所言,也是我与苏轼的羁绊。生死两隔,千年岁月,但东坡之诗词不灭,东坡精神永存。 -
《艺术的故事》2024秋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汉文书院)第二次 读书作业 阅读范围:《第17章 新知识的传播 德国和尼德兰,16世纪初期》,The New Learning Spreads 阅读作业: (1)请结合丢勒的《耶稣诞生图》和《亚当和夏娃》,谈谈来自南北方的新旧艺术知识是如何得到调和的?
丢勒结合南方的科学透视法、解剖学知识,将人画得更细致;同时,他还是保留北方艺术中一些传统的方面。 (2)请在以下作品中任选其一(标注清晰作品名+序号):丢勒《圣米迦勒大战恶龙》,格吕内瓦尔德《磔刑图》,施博《天堂与地狱》,谈谈作品中对于黑暗、邪恶或恐怖元素的想象和描绘反映出何种艺术旨趣和理念?你是否欣赏这一风格?
我选择220.《圣米迦勒大战恶龙》。作品中黑暗、邪恶、恐怖的元素反而衬托出了圣米迦勒的英勇无惧,和下方平静的风景做对比。这张图是《启示录》中的一个插图,可见当时社会希望这些恐怖预言成真。 -
11月30日时文讨论1.一是因为大学生这一集体有着青春与活力,也许是学业的紧张或者就业的困难,让他们在承受社会压力之余,想通过夜骑开封这一非常有成就性、挑战性的事情来排解压抑;二是因为网络上这件事的流行以及开封前期的大力支持,导致越来越多人跟风。我认为本身夜骑这件事并没有错,但错就错在有太多人盲目跟风,响应号召,加入骑行的队伍,导致已经超过了政府的管控范围。
2.觉得很荒谬,但也在情理之中。高校采取“封校管理”的制度本意是通过最保险的方法保障学生各项安全,至少不会在校内出事;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次管理者、学生对于规则背后惩罚的不敢承担,逐渐把以人为本的规则形式化、死板化,最终在紧急情况下不懂变通,导致了材料中事件的发生。
我个人认为不能批判学生、管理者等一味坚守规则的人——现在敢于打破规则、做出头鸟的人,太少了。现在的人普遍都是以“只要我遵守规则,我就相安无事”的思想来做事。制定这样的规则:校方怕出事,制定保险的规则;管理者怕出事,紧跟规则走,严格遵守规则;学生怕出事,逆来顺受。这样一层层下来,所有人都变得麻木起来,导致在紧急情况下,谁也不敢站出来。 -
11月24日 松江方塔园行走预习1.南宋时华亭的桥梁以石桥居多,实用性强;亭馆怡然清幽,是供君子休息的场所,数量较少且不修缮;寺观用于藏经书;寺庙曾被搬迁,在当时已经没有祀典这一活动。
2.我认为并不好。首先,把不同时代、不同性质、分布在各地的古建筑在一处本身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建筑迁移途中会损坏;其次,不同时代、不同性质的建筑修缮不易,由于修缮手段、时间的不一致,会导致保护地隔三差五地闭馆闭门,不利于游客游览;最重要的是,不同时代的建筑物有不同的风格,当风格不一的建筑全堆在一起时,像是吃西餐用筷子,有很强的违和感。
3.冯纪忠先生的设计理念是围绕“与古为新”的精神,尊古、仿古的同时,与现代技术、风格相融,“古”为主,“新”为次,打造非常自然的方塔园。 -
《艺术的故事》2024秋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汉文书院)读书小组反馈:
本次读书小组首先复习了上学期讲的内容,然后再讨论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风格。
令我感兴趣的是米开朗琪罗在西斯廷礼拜堂天顶画的《创造亚当》。亚当是半靠着,手随意地伸向上帝;而上帝被很多天使负载着,却努力要用手指向亚当。虽然画中表达的是这位创世者的能力无限,但从两者人物神态动作上看,米开朗基罗似乎有意地侧重于人,将全知全能、至高无上的创世者冷落了。 -
11月16日 风雅颂行前讲座 & 读书小组何为(weí)宋韵?何为(weì)宋韵?
“宋韵”一词,概括的宋朝几百多年的风气、特征。将“汉魂”、“唐风”、“宋韵”对比,自然而然能品出宋朝朴实而优雅、内敛而端庄的整体形象。
讲座中介绍宋朝瓷器的那一个环节时,PPT上每个宋瓷上的陶釉都是用单调、清淡的颜色略微组合而形成的,可见它的朴实无华、温润宁静。这就是宋瓷之美,宋韵之美。
相比于汉魂、唐风,我更偏于如同“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宋韵。我相信上海松江方塔园——宋韵与园林的结合,会给我带来一场视觉盛宴。 -
《艺术的故事》2024秋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汉文书院)文艺复兴时期最显著的特点便是以人为本,且注重细节。当时期的绘画大家都非常细节地画出“人”——虽然还是以宗教为主题,但画中的人的动作更加协调,少了神化色彩(比如说头上顶个代表神位的光圈)。就如拉菲尔画的《大公爵的圣母》,相比于前人所画的平面化、几何状的圣母与圣子,他画的更像是现实中的人,加了高光与阴影显得更立体。
-
11月24日 松江方塔园行走报名汉文书院陈星宇报名参加松江方塔园行走
-
11月16日 风雅颂行前讲座预习1.我选择的是南宋的瓷器:青釉五足洗。宋代风气较为内敛,其中瓷器也如此。宋代瓷器并不像唐朝的唐三彩一样颜色丰富,而是以黑白为主,表现出一种简约、清雅的风格。
2.宋代园林延续了唐代注重气势、动态的特征,同时注重了“趣”,而且合道。宋代园林中还普遍欣赏石头,把石头当雕塑来欣赏。
如果在园林设计中体现“宋代精神”,则可以从景物选取、景物分布、总体构局与其所构成的意境入手,模仿宋代园林的特征。还可以将诗词具像化,用景物来描绘出诗中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