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讲座由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歌曲«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以及歌曲«请到天涯海角来»引入。对于这方面可能因为年龄段不同不太了解,但也可以明显感受到1982年诞生的«请到天涯海角来»在风格和主旨上与其他两个作品的不同。
接下来讲到了第一份材料中的板块:“中国的版图因何竖了起来?”,这就关乎到比较核心的一点——中国人多缺乏的海权意识。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比较长的历史梳理部分。从史前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唐宋时期→元明时期→清朝→近代→当代,海南岛一路的发展史都被记录其中,明朝时更是盛产清官,丘睿、海瑞便是首当其冲的。方言也是当地奇特之处之一:粤语、闽南话、客家话汇集一处,彼此却听不懂,而当地的一些“军话”却被我们所听懂,这一奇异的现象不禁让我联想到那个较为落后的时代背景下,当地人的交流困难程度直升一个台阶。
在现代,已经没有那么多战争,而海南也变成一个多元文化聚集地,正所谓:“海南是一个自由贸易港”。更多的问题有待这次寒假大型行走中进一步探究。
贺心语
-
1月18日 雷州琼崖行 行前讲座 -
1月11日 心理课堂:我的情绪小怪兽这是一堂很有趣的心理课。薛老师带领我们进行了一场截然不同的自我探究与放松,许多都是在学校心理课上体验不到的,令我受益匪浅。
因为到的比较早,拿到导学单时就立马上网搜查了更多关于“气质体液说”的补充信息,也提前根据表单上的要求进行了一个提前自测。做完自测的我不禁有些诧异:四个象限代表着的四种气质类型,每一种几乎都有我符合的特点,我到底属于哪个类型呢?
正式开始课程,PPT上呈现的是几只不同神情、不同颜色的卡通怪兽形象,它们代表着不同的情绪,薛老师称它们为“情绪小怪兽”。在进行了一段较长的讲解介绍基础知识,薛老师邀请了几位同学上台做了一个简短的分享互动,说说各自的气质类型、讲述一些近期状态,并指出情绪罗盘上出现最多的“情绪小怪兽”。
上台分享的几位同学都聚焦了最近“困扰”我们的期末考试,但呈现出来的情绪却各有不同——两位男同学表示“放松”和“愉悦”,而女同学则表示出“焦虑”的情绪。薛老师告诉我们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因为个人的思考方式不同、所处环境也不同等多方面影响因素促使大家对一件事情产生了不同的情绪,而这也恰恰反映出了“情绪的多面性”。
之后的一个环节令我印象深刻。老师在PPT上呈现了四种负面情绪,却让我们想象它们所代表的意义、想提醒我们的事情和一些积极的暗示,通过一步步的思考推进,我渐渐发现,负面情绪似乎有时候并不是只会伤害自己和他人的利剑,反之却会成为我们的一把保护伞——它们会提醒我们避开危险、早做打算,它们会警示我们捍卫底线、慢慢修复……而我们常有的“焦虑”情绪就像一个时光穿梭机,它是未来的自己来提醒现在的自己。正面的情绪和负面的情绪相互配合,这样就成为了我们的能量与资源,是调动我们的工具。
接下来讲的“认知调节法”、“韦纳归因模型”、“自我暗示法”和“放松方法”就是四种有利于调整情绪的方法,而最后一种“放松方法”中包含了运动、建立独属于自己的“安全岛”、接地练习和曼陀罗绘画填色等,老师则通过音乐和乐器带领我们共同完成了一场欢快的小型音乐会。
多种乐器的声音混杂在一起,却不感到烦躁,反而觉得十分和谐、舒适,很久没有如此放松的感觉。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我也忽然明白:人的情绪本就如多种乐器交织在一块儿般复杂,但当它们相互配合、轮换出现时却能给人们营造出一种和谐共生的感觉,这就是多种气质、不同的小我终将归一,合成一个拥有多种情绪和情感的大我,发现不同情绪下自己的潜力。
而身处城市之中的我们,也应该多给自己创造些机会,把时间空出来那么一点儿,让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放松的状态里,那或许就能让所有情绪平静下来,创造出一个全神贯注的新空间,去感悟每一种情绪的美好。 -
《苏东坡传》2024年秋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文哲书院)本次读书小组是本学期阅读«苏东坡传»的最后一次讨论。这次阅读也为后续寒假中的大型行走做了铺垫。这次读书小组里面我发言的次数也比较多,相对来说感悟也比较深。特别是“苏东坡觉得自己犹如梦游,不复知自己肉体之躯所在何处了,从那样高处他能看到人的渺小,行为的卑鄙,山上的清风把他胸中的尘思俗念,一扫而空。”这一句,它让我看到了一个已经参透人生悲喜而开释的苏东坡、一个融汇了诸多复杂情感的苏东坡,虽然他被贬之地离他所留恋之地越来越远,但他的心却与百姓越来越近了,这就是他从始至终依然不变的——关心民生和尊重生命,大概也是大家称颂说不尽的苏子的原因之一吧。
-
12月28日 婉约词(下)& 读书小组本次讲座主讲了秦观和周邦彦两位词人,贺铸的部分因为时间原因就跳过了。
让我印象比较深的是秦观的«浣溪沙»一词。秦观登楼远望,各种愁绪涌上心头。“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运用对偶,展现出丰富且不同的愁苦,细碎微妙、持续许久、若有若无。
在“宝帘闲挂小银钩”处,我站在了“宝帘开”的行列里,我想的是他在愁绪万千的心境中参悟到了这是人类共有的困境,从而表示他的心境开阔。但听了其他两派同学的想法,我又有些支持“半开半闭”的思路,因为这些愁在心中是永远不能被完全抹去的,一愁刚去、新愁又至,但内心却都希望美好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我们的日常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种种?这或许就是“词心”的真谛吧 -
《苏东坡传》2024年秋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文哲书院)《苏东坡传》第五次(讨论)
阅读范围:精读第25章和第27章
预习问题:
1.相比黄州,流放岭南和海南岛后,苏东坡心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书中他的“为人为事”加以阐释。
在第26章中(P325)说道:“这次离别是生离死别,真是令人黯然销魂一直愁坐整夜”、“实际上他已经是玄怀丧魄了”但他依然关心民生、尊重生命,这就是他很伟大的一点。2.对比这段时期他的“为人为事”与黄州和杭州(第二次在杭州)有怎样的差异,据此你认识到了怎样的不一样的苏东坡?
在第25章中(P303)提到:“苏东坡觉得自己犹如梦游,不复知自己肉体之躯所在何处了,从那样高处他能看到人的渺小,行为的卑鄙,山上的清风把他胸中的尘思俗念,一扫而空。”这让我看到了一个已经参透人生悲喜而开释的苏东坡,我认为那也是一个融汇了诸多复杂情感、看破尘世间的卑鄙斗争而将灵魂再次进阶的苏东坡。3.继续完成苏东坡的朋友圈,发书院群。【已完成】
-
12月22日杭州苏轼行走 预习材料预习问题:
2、结合行前讲座提供的背景,苏轼“江南梦”相关的诗句,你如何理解苏轼对于杭州、对于江南的感情?
杭州于苏轼来说就像是第二故乡,他甚至因醉于杭州而忘却乡愁,他将大部分情感都倾注在那里。3、结合行前讲座和提供的西湖申报成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材料,你现在如何理解西湖的价值、意义和影响?
西湖是众多诗词歌赋、文化名人的聚集地,留下了众多文人墨客的足迹,是人文精神的家园。 -
12月14日 杭州苏轼行走行前讲座&时文讨论12.14 时文讨论反馈:
本次讲座首先进行的是“姜萍事件”的时文讨论,核心的一点就是“期待”。
首先讲到“何为期待?”田老师告诉我们,所谓“期待”就是因为某种东西缺失而产生的,而在这个实践中,大家对于姜萍“期待”就是一种渴望在这样一个平凡普通的中专女生身上发生奇迹。但事实上,是她的老师帮助完成了这一初试,而姜萍本人在面对媒体的采访时也并没有做出诚实的回应,这就源于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有的“虚荣心”。
其次,有上述的一系列思考做铺垫,讲到“目前的职业教育是足够的吗?”这个问题。教育是同时具备基础性和预备性的,而它们分别对应的就是“人生”和“职业”,如何选择——对自己的“期待”才是决定的关键。12.14 行前讲座反馈
这次行前讲座让我印象很深的一个点是由沈阳学姐带给我们的关于苏轼书法作品的一个分析讲解。
此前,我对于唐代名家的书法作品了解甚多,却没有任何一次能够想到苏轼的字竟也是一大亮点。以«寒食帖»为例,他随机性的笔触就代表着苏轼当时的心情变化,也影射着个人的思想及风格。通过几笔明显被拉长的竖画以及修改时的努力克制,能感受到情感蕴含之深厚,这就需要我们重视苏轼的状态才能与他更好地共情。
很有趣的一个地方就是苏轼与好友黄庭坚相互打趣说对方的字像“树梢挂蛇”和“石压蛤蟆”,实在是忍不住发笑。 -
《苏东坡传》2024年秋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文哲书院)《苏东坡传》第四次(读书作业)
阅读范围:精读第22章
预习问题:
1.你如何看待第22章开头的“一个人在外省为官时总比在京师为官时对国家的贡献大”这句话?
我觉得在外省的生活没有像在京师的时候那么拘谨,像苏轼这样的人可以在山水之间展现才华、寄情山水。2.这一章详细描述了苏轼在杭州的政绩,请梳理,并谈谈从中你对苏轼有了什么新的理解。
他增加了西湖的实用价值、扩展江苏的运河系统、解决饥荒问题。可见他是一个爱民如子、好点子多的人。
3.继续完成苏东坡的朋友圈,发书院群。【已完成】 -
12月14日 苏轼行走行前讲座预习预习:
1、 根据《苏东坡传》及讲座内容,如果不清楚,则自行查找苏东坡年表,画“苏轼人生历程图”,展现苏轼人生历程的起伏。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的正负可以体现在朝-外放-贬居状态。图上,可以标识其他的你认为关键的信息,比如哪个皇帝当政,对苏轼而言重要的人生事件(亲人离世)。图拍照发在会员群和书院群。
苏轼走的15座城市:眉州、开封、凤翔、高密、徐州、杭州、湖州、黄州(黄冈)、颖州(阜阳)、登州(蓬莱)、扬州、定州、惠州、儋州、常州
【已完成】2、根据《苏东坡传》或其他资料,梳理苏轼两次在杭州当官,有哪些政绩?阅读下面苏轼在杭州时期(或前后)所写的诗文,苏轼对于杭州有怎样特殊的情感呢?
他在杭州兴修水利,改善了西湖的生态环境,建起“苏堤”等等,深受百姓爱戴。
苏轼于杭州就像知己,苏轼的到来使杭州变得更好,而杭州也是苏轼最向往的境界,他们就像知己一般互相成就。3、你认为,“西湖”为什么能够成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
西湖及周边地区都有苏轼的足迹,不仅拥有名人足迹,又是风景如画,能让人感受到许多美好。 -
12月14日 姜萍事件时文讨论阅读材料一思考问题1:
在姜萍成绩公布后舆论争议的焦点是什么?看到姜萍事件的结局后你怎么看待姜萍,你觉得她今后的人生会怎样发展?
舆论争议焦点应该是主办方的赛制问题、姜萍极其老师王润秋的真实水平以及为何姜萍能够在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上获得比老师更好的成绩,即对事件各方面真实性的质疑。我觉得很认同目前的舆论争议,不由得也怀疑起这件事的真实性,而姜萍作为一名中专女学生,无疑也是事件中的受害者之一,因为巨大的舆论压力会如潮水般涌入耳际,从而产生许多负面影响,她今后的人生走向或许也会因为“一夜成名”后的“作弊造假”而改变走向。阅读材料二思考问题2:
结合材料及自己的了解,阐述你眼中的职业教育是什么样的?(提示:比如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的目标等等)你觉得这种教育对人的培养是足够的吗?
我眼中的职业教育就是每日反复练习与训练同一项技能,而并不那么重视文化课等的学习,职业教育重视的是技术,他们希望培养出一个个技术精英而非其他。
但这种教育显然是不够的。对于学生来说,要行走于社会必须拥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但中专学生目前接受到的教育是单方面,学生的思维被固化在“我是学技术的,又不是学文化的”上,而老师们却为了“被看见”而不断进行无效拯救。 -
12月22日 杭州苏东坡行走报名文哲书院贺心语及一位家长报名此次行走
-
《苏东坡传》2024年秋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文哲书院)似乎对东坡又有了新的理解。本次读书小组有了樊老师的加入,变得特别起来:因为讲座也是讲了«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我们索性聚焦非精读部分的“第十六章 «赤壁赋»”进行着重讨论。任同学提出了对段落中“醇香”一词的疑问,转到对另一本书中语句“以受万物之备,若有思而无所思。”的理解,最后得出东坡已经从官场回归到追求自然的本性,是不再考虑身份和形象的一种“超越”。他所赞颂的是万物的庞大与伟大,是放下“小我”后才能看到的变化,是与万物融为一体的纯净之美。
-
12月7日 苏轼(下) & 读书小组本次讲座将上一次剩余的«前赤壁赋»等内容结合本次内容一同了解。
让我影响最深的是«后赤壁赋»中的那段看上去有些可怕的描写。
在我的印象里,自己一直都是更喜欢«前赤壁赋»阐述的那些“生命永恒”的哲理的,记住的也是那些经典的哲思。我向来对«后赤壁赋»是没什么好感的,或许就是因为它描写的是一种类似于非人间的虚无而神秘的境界。
然而现在却不然,在听樊老师讲«后赤壁赋»这一段的时候却并无任何恐惧之感了,也可以说是一种新的感受盖过了恐惧。苏轼选择走一条不同寻常的路,那条路无比的幽深而黑暗,但他毅然前往,越过重重障碍最终在树的制高点俯瞰长江——“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这些随行的二客不能够做到的,这是仅苏轼一人能体会到的。
这让我想到人生中面对未知的一种态度。或许苏轼在走上条路之前也会有恐惧、有迷茫,但他却选择坚定向前、迎难而上,最终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获得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我们又何尝不能像苏轼那样呢?面临困境时便一定有办法能够突围,而那一条路往往是未知的,但只要能克服恐惧、坚持心中所想,就能够达到目的地。这是人生必然的过程,看上去可怕,但其中有能够吸引你的空幽境界,而这些是别人体会不到的——这是你人生独特的经历,是你生命的历程。 -
《苏东坡传》2024年秋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文哲书院)《苏东坡传》第三次(讨论)
阅读范围:精读第15章和19章
预习问题:
1.实践作业二选一:
(1)根据书中描述和自己的想象画一幅黄州农场的平面图。【已完成】2.结合自己的实践作业说说你的创作过程让你对苏东坡有了哪些更深的理解?
我觉得苏东坡在黄州这样左邻右舍都是朋友,有亭院、小沟、田地、竹林被苏东坡又增建了雪堂的日常田园生活很适合他,在那里没有职场功名,仅有乡间田园风光和最亲的家人陪伴左右,这样的生活是那样的悠闲惬意。我觉得这才是真正适合苏东坡的生活状态,他本人或许就是从这里真正将自己融入贬谪后的平淡生活的。3.完成苏东坡的朋友圈,发书院群。【已完成】
-
11月30日 苏轼(上)& 时文讨论时文讨论:
本次时文讨论是我的一个自我突破,能够在短短半个多小时时间内发言三次是我前所未有的。
一开始看这两则事件时是极度气愤的,似乎已经说不出来到底为何如此之愤怒。可是在跟着老师分析事件的时候怒气却一点一点消减、褪去了。
就第二则事件,从三个方面来讲:学生被剥夺了自由与责任,是一种被环境默认“我没有能力承担后果”的消极感受;校方则是会觉得管理更轻松,结果却不然——这种“一刀切”的管理方式让学生更像是生活在监狱,而促使校方做出这样的选择也是因为他们对于事实的夸大以及对想象中的事态发展进行的过激判断,他们这样做是因为对结果没有准确的把握;而一线管理者本来能选择“将枪口抬高一厘米”,给学生留出一定的空间,而他们却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一种看上去已经丧失人性的方式来处理材料中的三个应急事件,他们的潜意识告诉他们——“我在服从命令。”这样就属于一种“平庸之恶”。
或许这则事件在每个人那里有不同的看法,事件本身也具有多面性。但老师希望我们不要去怪这些人,在失业率大大提高的背景下,他们自己的生活也没有弹性,更别说对别人留出足够的空间了。 -
11月30日 苏轼(上)& 时文讨论本次讲座开头进行了集体对叶嘉莹先生的缅怀与默哀。看到视频中叶先生说的“我的根在中国,我一定要回到中国。”那眼中的坚定不移让我深深地记在了心里。樊老师也讲述了他与叶嘉莹先生的“擦肩而过”,当樊老师说到自己当时并没有对文学产生那么大的兴趣,导致终是没能见到叶嘉莹先生,我感受到了樊老师心中生发出的惋惜与遗憾。同时,我也为自己之前并没有了解过叶先生多少而歉疚,也为当代学生普遍沉浸在应试的囚笼中无法抽身、无法自拔而感到悲哀,这是一件多么无意义的事,却也是我们不得不做的一件事!
有幸能在讲坛这个大家庭,能有机会触及中国古典诗词的文化之根留存的余温,能在老师们的带领下领悟“诗”是文学之“明珠”、是人所体现的最本质的东西。
本次讲座主讲的是关于苏轼的一生。
再一次直观地见到了说不尽的苏子。苏轼在如此诸多的不同领域发光发热,他的足迹似乎步步是名胜,他留存于后世的书法、画作、诗词、散文、美食、茶饮等等,无一不是为世人所称颂。
不曾想那时的苏轼在官场上却是处处不如意。我们书院目前在进行第二次共同阅读林语堂撰写的«苏东坡传»,仅仅只看到了他人生的青年时期,就已经深切感受到他与大他16岁的王安石在变法时的纷争不断,可惜当朝皇帝却是偏向王安石所行的新法,这也使得苏轼这一皇帝亲自批的“三等”才子不得不开启他漫长人生的贬谪之旅。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在我的脑海中,古代词人所描写人的大多为歌舞的妓女、萍水相逢的红颜知己亦或是自己的妾,几乎没有人会特别提到自己的妻子,或许就是因为天天在一起,太平淡、太寻常,所以缺少了那么一份热切的情感需要去表露。而这首词偏偏写的就是苏轼的妻子王弗:“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妻子已逝10年,自然是不会每天都挂念着,却常常会想起;“尘满面,鬓如霜。”是苏轼这10年来以饱经沧桑,容颜老去;“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梦是虚幻的,镜中也是虚幻的,而两人都是透过镜子看到对方,看到的也是虚幻的,梦中那虚幻的场景虽然平淡,却又那么真实、温馨,仿佛妻子又回到了苏轼的身旁,此时的他们相顾无言,泪水里面却饱含着无限的包容、理解和爱!这是多么似真似幻的境界,仿佛他们夫妻二人置身于虚幻之中,仅有两人是真实存在的——他们的情感纵使10年两相隔,依然相互连接着。这样超脱生死的爱情令人艳羡,也令我泪目,是这样一个女子从侧面造就了这样一个世人眼里无所不能的苏东坡!这是多么与众不同的女子!
苏轼曾说:“此心安处是吾乡”,他的一生是行读的一生,追着他的足迹,让我们不断坚定行读的意义。 -
11月行走作文与古为新,文化不朽 人文精神,伴我同行
还记得第一次听到“园林”这个词是在8岁,没想到再次听到这个词会是在13岁的行前讲座。
行前讲座中,万老师提到“什么是园林?”的时候我心中不停地循环播放着这个问题——园林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境界呢?是怎样的人能够进入这神秘而悠远的地方?是何人得以创造出这样精致的园林?
人们似乎很少提到园林,园林似乎也离我们很远——“为什么选择去到松江方塔园品宋韵?”
不知不觉以身置紧挨着方塔园的松江科技馆。听樊老师讲云间第一楼,讲松江府城隍,再讲冯纪忠造园时因“与古为新”的理念与时代背景相斥而被万人所唾弃、所谩骂……
听着这些陌生的地名、这些完全没有触及过的历史、这些专业的词藻,我打心眼里觉得让现代学生理解这次行走的关键要领从根本上就是很难做到的一件事!我不禁对行走这样一个学生完全没有了解的园林产生了一丝质疑。
登上几级台阶,来到冯纪忠先生当年亲手打造的方塔园北门入口处。门使用现代钢铁技术打造的,第一眼却并未看出那是钢所拼接而成的,它看起来结构极为复杂,在如“道士帽”一般的屋檐下,藏着纵横交错的钢条,它们排列紧凑,几乎是从左到右依次复制过来的,精致得就像古代木制的榫卯结构。樊老师告诉我们:“你们是不是觉得它的结构很精密、很好?但冯纪忠先生正是因为此处被当时的人们抨击了许久,就是因为它‘与古为新’——他用了古代的榫卯结构!在当时那样‘古为今用’的背景下,大家都认为这就是在仿古、就是思想陈旧、就是错的。人们给冯纪忠先生带上了黑压压的道士帽,他们试图用口水压倒他。可冯继忠先生却依然坚持那‘与古为新’的理念,不惜与世人背道而驰……”
虽然听的很认真,甚至挤过拥挤的人群,站到离樊老师最近的地方,但依然不知如何才能理解这些“繁杂”的信息。
因为家长跟随大部队同行,我问起一旁的爸爸:“樊老师讲述的这些关于方塔园的历史背景你听说过吗?”
“听说过呀,当时历史课老师都讲过这些,老师还让我们根据历史画了心中想象的园林设计图呢。”爸爸的回答忽然让我想到讲坛让我们绘制的方塔园设计图,当即也就冯纪忠先生绘制的设计图进行了一个对比,发现自己因为缺乏这些知识而选择布景的位置与冯纪忠先生的想法完全不同,不禁心生惭愧。
同时却也觉可悲。现在的书本一次次改版,改到现在却没有改变那执着于局限性的自我满足而缺乏深度思考的行为方式,这也将变为现代化的一种真正陈旧的思想,反之,冯纪忠先生的“与古为新”才是打破这层固化思想的先行者。而人们却丝毫不提及,因为大多数人都是一样的,包括置身这方塔园中的我,何尝不是那样地迂?!
跟着队伍向前走,发现越往深处走,地面就越低。这时,樊老师提到:“这就是方塔园的一玄妙之处了,它由高到低,不仅是空间的的进入,也是时间的进入,这就是冯先生想要引领我们一同走进历史的深处。”
又下两段长阶,方塔近在咫尺。同学们分书院亲身实测,最后推出方塔是向着西北方向倾斜,也分享了各书院不同的丈量方式及计算方法。等分享结束,准备离开这个片区的时候,我忽然注意到塔上悬着的铃,时光倒流回上一次大明寺行走,栖灵塔上也挂着样式相似的铃,不同的是方塔的铃并不响,不知是它本身不响还是因为专心的听而忘却关注那被风吹响的铃音……
经过方塔前的照壁,体会古纹的智慧;穿过大大小小的亭馆,仿佛真入了古人悠闲赋诗的赏竹亭,«云间志»中所说的“舒广其视瞻,清宁其心志”得到了完美体现;踏过一座座桥梁,共同发出“此地空余望仙桥”的感慨……这时候仿佛才与整个方塔园融为一体,去感受它的一草一木、一石一砖,去贯通它想传递给我的古文明的美好本质。
最后停留在何陋轩。那是个及不起眼的茅草屋,许多同学说这跟原始人的草屋没什么两样,可这间不起眼的“陋室”却是防风的好手。它里头用的承接物在接口处都涂成黑色,在专业人士胡爸爸的讲解中了解到,这居然也属于与古为新的一种体现,实在超乎我的想象。
结束后我又与爸爸妈妈共同将未能去到的地方都游览了一遍,也在一个很少有人涉足的地方发现了一棵已经活了成百甚至上千岁的古银杏。我远远地凝望他粗壮的干、挺立的枝和一片片黄绿相接的“小蒲扇”,会心一笑。
行走的最后,我回顾这次心路历程的改变,或许是思想也得到“与古为新”的影响,亦或许是在融入其中的时候去真正体悟自然的种种精神与美好。
我想:本次行走是我对讲坛意义更深一层次的理解与感悟,而行走的最后也不会是我行走的最后,因为这份人文精神会一直延续!自然文化应当被传承、被人们所知,而不是随着历史书的翻页而被埋藏进历史的角落、被渐渐遗忘,而这样“与古为新”的理念也应当永垂不朽,矗立在松江土地上的方塔园也会承载着这份意志、承载着人文精神、承载着有心之人的回忆,伴随后世的一代又一代人同行万里。正所谓:与古为新,文化不朽;人文精神,伴我同行! -
11月30日时文讨论问题一:
“夜骑”是新近年轻人群体流行的一种结伴同行,融合锻炼身体、自由旅行、自我挑战和社会交往等多项功能,从郑州到开封,骑行3-5小时,选择夜骑而不是白天,我感觉是年轻人对自我的一种挑战,这样的事情只有年轻人才会去做,有种自豪感在里面。
这次“夜骑事件”是从开封文旅一直以开放的姿态欢迎大学生,吸引年轻人带动当地经济的举措,而大学生也乐于参与,本身是一件多方受益的“美事”。但问题出在:当地政府和交通部门对从全国各地涌来的日均人流量十万之多的骑行游客,既没有估计到人数巨大,也缺乏对最新状况出现后相应的管理措施来对人员进行疏散引导和提供共享单车停放的合适的场地并安排人员管理。
从政府职能部门到共享单车平台到高校的一连串举动,目的就是为了限制大学生夜骑从而缓解交通堵塞等系列问题,缓解相关部门管理压力。
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想要做什么必须乘早,不然接踵而来的都是“管制”,大学生外出的基本自由没有了。问题二:
读第二组事件时我的情绪从愤怒到可悲,再到震惊,忍不住与父母讨论起来。我的评价是:事件中涉事的高校管理制度在封校管理特车是宿舍管理这里一块应当立即增补“应急管控”,把大学生的生命安全和人性化做首要关键考虑。
另一方面,在与父母讨论的过程中,我也进一步思考了:高校采取严格且不近人情的封校管理的现象背后,是否也有管理层从上而下落实管理的难言之隐?
从学生角度,安全的同时势必失去部分的自由,如果要完全的便利和自由,安全保障恐怕会成为问题。从一线管理人员角度,学校规定的的封校和宿舍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最多被学生骂不近人情,不严格执行(事例中不近人情甚至荒谬的严格)万一出什么事情,谁来承担?宿管可能会丢掉自己的工作。从校方的角度,高校管理安全责任最后落实,近几年大学校园尤其是宿舍楼各种安全事故频发,校方管理层最怕学生出事情。再加上一旦遇到突发事件,接到行政指令,封校,不近人情的严格执行背后,恐怕还是谁都不想承担安全事故发生后的重大责任。
尽管如此,大学生在突发事件面前,也应该灵活应对、独立思考、多想点办法。制度是人规定的,学生在常态下遵守制度,做到利人利己;但在紧急状况下,如何保护自己的权益是每一个人都应该深入思考的,包括我自己。 -
《苏东坡传》2024年秋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文哲书院)《苏东坡传》第二次(论坛作业)
阅读范围:精读第11章和12章
预习问题:
在这两章中选取一个人物,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ta与苏东坡的关系,从他们的相处中你可以看到苏东坡是个怎样的人?
在第十二章最后,看到书中写道:“说来也颇有趣,往往为了子由,苏东坡会写出最好的诗。”后文又说道:“在密州时,想起不能见到弟弟,他写出了公认最好的中秋词。”我之前也没想到,这首为人千古传颂的«水调歌头»竟也是为思念弟弟苏辙而作,可见其兄弟情深。也可以看到,同本次讲座预习中的苏轼形象一样,都非常重视情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