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的讲座樊老师给我们讲了雷州半岛与海南岛的历史。其中令我最印象深刻的是目前的领土实际归属状况,这是我之前所不知道的。关于吹沙填海,我之前对它的想象是可以将沙漠地区的沙子运过去,再填海……觉得可以废物利用。比较大的收获是雷州半岛不发达的原因,我之前在地图上看到它是比较小的一块,又是半岛沿海,就没有猜测过缺水的可能性。但是讲了之后我才突然意识到一个常识:地图上的比例尺。中国的疆域是很大的,看着小的一块土地背后也是有这一定的面积的。在思考的过程中还是要多注意思维的盲点才行。
王悦衡
-
1月18日 雷州琼崖行 行前讲座 -
1月11日 心理课堂:我的情绪小怪兽这次讲座讲述了四体液分类法个人感觉与 MBTI 的区别不大,因此问题也和 MBTI 差不多,就是会比较有“贴标签”的感受。但是毕竟人是需要脸谱化的标签来帮助区分记忆的,就只能祈祷一点微弱的辅助作用吧。
讲座中还提到了所谓“坏情绪”的作用,其中提到了忧伤这种情绪。有一个答案是它可以让人明白如何下次更好的去应对这种情绪,但是这还是去逃离这种情绪的感受。我觉得更好的解释应该是让人反思自己的过去,更好的找到面对未来的方法。
我对于抑郁症这种病症的治疗很好奇,查找过资料,得知现在的精神疾病治疗其实不是病理性治疗,而是试出来的,像有一种药物原本被用来治疗肺结核,使用过程中发现对情绪有改善作用。但是我对这种方案十分的担心,因为脑科学现在还是一个陌生的领域,副作用什么的无从研究,不知道这些药物的安全性评估是如何进行的。比如有些药物并不是让人感到快乐,而是让人对所有的情绪感知都变钝,从而感觉没那么悲伤,但是人也会变得过于平淡,像这种药物是不是只能算作没办法的办法了呢?
-
《苏东坡传》2024年秋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文哲书院)这次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苏轼不变的初心,作为官员他会做的事在没有身份地位的时候依然会去做。当然他的名气给他带来的很多的便利,他能够做到这些事本身就证明了他的能力,不论身处何处,他去做并且能够成功,这就是最厉害的了。
-
12月28日 婉约词(下)& 读书小组这次的课程我印象最深的是秦观的《望海潮》。东风暗换年华,即使我才十四岁,但作为初三学生,面临着即将到来的一模和中考,我也总是会感叹时间的流逝。在成人看来更是如此吧。
-
12月14日 杭州苏轼行走行前讲座&时文讨论我对于课上讲的身后板书符号写错不能作为确切证据持怀疑态度,因为在这种高等数学中如果你理解了符号就不可能会将其写成完全风马牛不相及的样子,这个不是简单的笔误就能解释的。并且是否允许对姜萍进行质疑,我认为是言论自由。在能看得懂姜萍背后所写的符号的人眼中,他们努力了那么多年才能达到的高度被造假,甚至都把他们当傻子,没有过审核,他们也是愤怒的。劳东燕教授所说的话我是完全没有看出来将不能陷入“自证清白”。虽然这句话本身是对的,但是教授是否表达了就另说了。姜萍本身是否热爱数学都存疑,更有可能是好利用,完全可以作为一个棋子来造势宣传。
今天的课上我们看了不少书法作品,其中有关于修改的部分。我觉得很有意思,天下三大行书中,可以看出苏轼的书法帖修改的最为微小,似乎是不愿让人看出来写错了?而另外两个就比较随便了,有用大黑块的,也有用圈圈出的。这是否是不同心态的体现,一种是要呈现出完美,另一种是一种恣意的感觉,是否跟自信程度有关呢?
-
《苏东坡传》2024年秋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文哲书院)今天我们讲了苏轼在醉酒放空后超脱自我的感受。对此我联想到了“自我”的含义。在宗教和文学上经常会讲一个词叫做超脱自我。但是我由此联想到了自我这种边界感其实是由大脑中的一个脑区控制的,致幻剂的原理就是破坏这个脑区的连接,让大脑处在一个混乱的状态,分不清自身与外界。而酒精也是同理,说不定苏轼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而有了感悟?当然这个行为不能模仿。
-
12月7日 苏轼(下) & 读书小组这次的讲座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范老师所讲的苏轼后赤壁赋中那种感受。就是莫名的悲吸引,想要走过去。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我们学校离农田比较近,语文课出去“采风”。我走在小路上,看着远处的麦田,莫名的被吸引了。于是我就脱离了队伍,朝麦田走去,心中仿佛跟周围融进去了,四周没有一个人,就是定定的走过去,想要触碰到它。但是走到一半的时候被人叫住了,那种恍若隔世的感觉。挺可惜当时没能走过去。这种共通的感觉令我十分的有感触,一种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感受。
-
11月30日 苏轼(上)& 时文讨论很遗憾本次的讲座没有参加。对于时文讨论,我在阅读新闻时的关注点是其中的受害者。比如在夜骑事件中,交通被共享单车严重堵塞,我对此感到十分担忧,因为这种情况下救护车无法通行。有研究显示,在城市举办长跑马拉松期间,要用救护车运送至医院的紧急患者死亡率会上升,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交通堵塞。大量共享单车的堆放同样是这样的一个大问题。
苏轼我是不太了解,对于他和他妻子的故事也是略有耳闻。没有听具体的分析所以感受不太到其中的动人之处。 -
《苏东坡传》2024年秋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文哲书院)老师在课上讲到了王安石和苏轼不同的立场,我就很好奇是不是跟出生有关。国库充盈是否代表着俸禄提高?权力?因为除非是那种有“大爱”的人,所有人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去奋斗。王安石的激进观点应该和他的立场和出生经历有关。
-
11月16日 风雅颂行前讲座 & 读书小组我在看预习资料的时候一个最大的疑惑是什么是宋韵,经过今天的讲座,我算是理解了一点。老师给我们暂时额不同的花纹,瓷器等让我们猜测。而和我先前认为的大差不差不同,实际上区分还挺明显的。宋的淡雅,朴实让我自己想我可能想不出来,但是当我真的去看去对比就能发现差别。宋韵的这种韵味在今天也依然被喜爱而不是像清繁复的花纹那样被淘汰也是因为它的世俗化让人安心。
-
《艺术的故事》2024年秋季读书小组 第一轮(文哲书院)这次的讨论我印象深的是关于 Prada 女魔头中的一段话。但是这话越想越不对劲,因为所谓的时尚我个人感觉有点像撞大运。运气好了,消费者买账;运气不好,沉寂。虽然品牌能够做到操纵一部分人的心理,但是还是有点将某个例子单独拿出来讲。因为大部分生产商不会以时尚圈内的东西为标准,他们关注的是当下的潮流,而这两个不一定相符合。像那衣服的颜色来举例它来源于时尚展我就是感觉不可理喻。
-
11月9日 北宋诗文革新与欧阳修 & 读书小组我比较大的收获是知道了欧阳修“有道不一定有文”的理念。因为现在的教育让许多仅仅是表达中心思想,称不上好文的大规模流传。我在古文运动那一课了解到韩愈提出了“文以载道”,就片面的认为之后的文就是如此了,但是想来还是有人在坚守一种信念的。
-
《艺术的故事》2024年秋季读书小组 第一轮(文哲书院)1、在荷兰,画专门化题材的画家为什么会出现?你觉得画家们面临的局面和之前几章中呈现的有什么区别?
我看到最后有点奇妙的感受,画家画专门的题材,比如静物,通过画他呈现出题材恰恰是次要的。我勉强理解为画家们只是御用题材来表现艺术,题材只是一个研究的媒介。画家们可能更加自由,可以创作,钻研自己喜欢的东西。
2、看完本章,你对“风景如画”这个词是否有新的认识和理解?请结合一副具体的作品谈一谈你的看法?(请标注清晰作品名+序号,尽量不要和其他同学重复)
没有哦啥新的理解,在看前一章的时候世界观就已经被重塑过一次了 -
10月26日 北宋婉约词(上) & 时文讨论时文讨论:这次的时文讨论老师提到了技能知识,指围绕在我们身边,从学校中学到的知识。但是事实上我们从学校中学到的知识大部分除了考试之外毫无用处。还是说指学校中学到的只是技能知识的一部分?
我是一直觉得我学习的最终目的是给自己的未来能有更多的选择,学历是现行制度下在大部分情况中必不可少的东西,所以我需要得到他,为比较可能的将来做准备。北宋婉约派:我一直很难体会所谓诗中所蕴含的情感,在没有任何人引导的情况下我就是感受不到里面包含的深意、哲理、人生态度,所以我更加关注的是诗的发展背景。对于重文轻武,我看到过一个说法,一开始所谓的重文其实是不限制文,就是一种反正也掀不起什么大的风浪,不用管。对于武官则是加以限制,发展到后来才成了重文轻武。对于说宋朝文人不担忧,有着很大的自由的说法我觉得是不太可能的,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不论什么时候都不存在这种程度的言论自由。有一个例子说很多已经没有在做事的人没被砍掉,反而一直挂着头衔,我觉得很大的一个原因是一个部门和职位一旦产生了,想要砍掉就会十分困难,可能会花费比发俸禄更高的成本,干脆留着算了。
-
《艺术的故事》2024年秋季读书小组 第一轮(文哲书院)我选了克劳德洛兰《向阿波罗献祭场面的风景》,图 255。因为这幅画是我能欣赏带来的那种画,有着大片的美丽的天空,还有精妙的构图。展现了自然的美,也推动了风景画,让人感觉十分愉快。这幅画让人的实现能够聚焦于自然之美,在一点一点的脱胎于宗教。并且画的是向阿波罗而非耶稣献祭,似乎没有那么单一。
-
10月26日 时文讨论1.她可能认为是教人如何成为一个人,如何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活下去。
2.有关于不同出身的人一开始所面对的资源不一样,现在的社会上升渠道单一,没有其他办法。我认为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合理的。不论教育应该是什么样子,现在它就是这样,想要跨越阶层就是主要靠教育。所谓的更注重人的内心压,非文化成绩等都是在已经拥有较高的收入条件下才能进行的。说是要发展自己的兴趣,不能死读书。但是现在不仅是中国,全世界的教育都是这样的一种选拔体制。选拔就需要标准,对于公平的标准人的兴趣真实能力反而是无法用同一标准衡量的,反而可能会出现更严重的黑幕、关系户问题。并且现实就是你去到了好学校,成为一个普通的白领,工资和工作轻松度都明显的比蓝领好。人有追求更好生活的权利,当只有一个渠道时也只能在里面卷了。
3.对于个体我无法提出通用的建议,因为我可以很肯定的说我的出身和运气已经很好了,我无法切身的体会县里中学的样子,也无法体会那些学生的心理。我从小接受到的非学校教育都是更加强调人自身的兴趣和将来的持续性学习、发展。这是建立在经济条件的基础上的。就像反抗精神其实是需要人为教育的,确实不能站着说话不腰疼的给别人提建议,讲什么人文啊素质啊不要将成绩当成唯一的标准之类的。
-
《艺术的故事》2024年秋季读书小组 第一轮(文哲书院)今天的课程让我认识到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地理,浅薄的地理知识常常要让我思考许久才能明白提问。但是我觉得更深层的原因是知识点的碎片化,知识是丰富的,整理知识确实很困难的。我课外知识了解的很多,却没法将他们串联起来,这个问题可能只能随着时间和知识的增长,或者系统性的学习去解决。
-
10月19日 词的兴起与李煜(下)& 读书小组今天的讲座令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花间派和花间集。以前一直隐隐的听过这个派别,但是不清楚他的起源和内容。再将它与花鸟画联系起来以后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受,因为以前在美术课上学过花鸟画,也提到了五代十国时期,但没有具体的联系。由此可见学科之间的连接是非常重要的。
-
《艺术的故事》2024年秋季读书小组 第一轮(文哲书院)我在读这一章的时候有一个很大的感受,书中的文字叙述在前,绘画在后,我才能够做到理解画中的内容和一些不同的手法,就以米贾尼诺的《长颈圣母》为例。如果没有事先读过前面对于人体结构和画面布局的说明,我是完全意识不到她在人体比例上有着很大的扭曲,画面布局也和以前的方式完全不一样。我觉得很可能是因为现代艺术观念不同的缘故。在现在看来理所当然的是很久之前的创新。正因如此我并不是很能自己感受到他的作用和伟大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