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经常能听到应试教育的各种危害。其中很有代表性的就是许多人“困”在高考中,无论好还是坏,总是无法摆脱高考对他们的影响。具体到我们的生活边,也常常内发现被应试的教育方式影响的人,樊老师就说,他以前发现许多高一的学生就已经像文章中说的一样“枯萎了”,我自己身边也充斥着“枯萎”的人,甚至最触目惊心的,初中处于最应试最“卷”的学校的一位同学,刚进高中就像个呆子,没有什么兴趣爱好,经常就只是呆笑,根本不像一个市重点的学生,而且之前从其他同学那里了解到那时候的他还有抑郁症,实在是可怜。当然这次的主题不是应试的摧残,或者说,这次的主题是,在这些显性的摧残之外,对我们另外的“隐性”的摧残。应试教育最致命的一点是对思维上的僵化、单一化,就拿我本人来说,在进入讲坛以前,就是很唯分数唯成绩的,考的好了十分高兴,考的不好就十分沮丧,永远只看着应试的当下。对于许多人来说,应试的后果,就是只专注于当下的种种,却再也不去探讨未来的希望。考公是如此,有人渴望回到单位制与分配的时代,甚至渴望被分配婚姻,这种境况亦是如此。为了一个“安稳”而放弃自己的自由选择,甘愿受到被安排的人生,一个极为有确定性却实际并非个人真正人生价值的人生。这种自由的放弃,是否已经可以被认为是现在社会对比90年代社会的倒退?这种倒退是相当可怕的。而我们,这些开始脱离这种大环境的倒退的人,在独善其身,或者有些人说的“特立独行”之外,是否也能够去做什么?我认为这是肯定的,是现在,更是在我们选择的那个未来
所幸我读初中的时候教材还没有改的那么面目全非,在我的记忆中,教材里还算有些婉约词,当然鉴于教师水平与自身境界、水平的不够,其实也学得很朦胧。然而这次讲座中,却感觉到了婉约词这种婉转细腻的词所独有的魅力,这种魅力确实让我感觉是在,甚至远在豪放词之上的。婉约词深入于生活,却又远不同于之前诗歌所展现的生活,就比如晏殊的独特体验。之前的诗人看到山河辽阔、花雨时节,往往是生发出自己的感情、所思所想,然而晏殊却说这是“空念远”,是无意义的伤春,不如珍惜当下的生活,怜取眼前人。而到了“昨夜西风凋碧树”之时,似乎很忧伤的感觉,后面一句“独上高楼”似乎也很孤独、伤感,但接下来却是在高楼上“望尽天涯路”,这种词句的承接十分自然,其中同段中的微妙情感变化容易让人忽视,却又无比巧妙。而这种的巧妙就是来源于生活,既是生活本身的妙,也是人观察体会生活的妙。
而樊老师没有时间细讲的《八声甘州》,则也是十分精妙。诗人站在高处,俯瞰下方,却是“苒苒物华休”,在这种境况下,长江水也不再是什么壮阔的景色,而只是无语向东流。而向东是何处?就是柳永的故乡武夷山。然而诗人还有机会回到故乡?然而他的愁思又是如此的强烈,以至于他甚至不忍登高,来眺望,来假装自己能看到那个遥远的“渺邈”的故乡。柳宗元也思乡,也渴望回到故乡。然而比起在当时看来还有机会回到家乡的柳宗元,同样姓柳的柳永连“化作身千亿”散上峰头忘故乡的想法都不忍产生。为何?何事使他久留?是他流连于青楼之中。而为何流连?倘若有人赏识,还是否会流连在此?那个看似风流、潇洒的“奉旨填词柳三变”,实际仍然还是一个苦闷的不被时人赏识的,为自己年少轻狂付出一生代价的失意文人。在阑干处,他又是如此的凝愁!到了他的最后几年,终于得到了他一生所需要的认可,终于有了机会施展自己的抱负,他便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到了那个小小的县城之中。然而,说起柳永在我们后世看来却常常只是那个风流倜傥的才子形象。
虽然武夷山上竖起的祠堂是为了旅游发展而设立,然而对于柳永,我希望这个祠堂的设立,能够让长江水也能带着他的那份人格东流到此。
文
文史书院刘瑞祺
@文史书院刘瑞祺
-
10月26日 北宋婉约词(上) & 时文讨论 -
《艺术的故事》2024年秋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 (文史书院)第四次 读书作业
阅读范围:第19章 视觉和视像 欧洲的天主教地区,17世纪前半叶
阅读作业:
你如何理解本章的标题“视觉与视像”,英文原题为Vision and visions。请在本章中任意选择一位艺术家/艺术作品,谈谈你的理解。(请标注清晰作品名+序号,请不要和其他同学重复)
鲁本斯的一张女孩的肖像画(图257,400)这张绘画比之前的许多绘画都更多的给了我一种灵动与活力,按书中的文字就是“似乎在呼吸,心也在跳动”。鲁本斯在画中对光线运用了极为细致的处理,大体上以中心打光较多,但在整个面部中,唇部与鼻部,左侧与右侧,以及一些很细致的地方,像唇中间的凹陷、整个鼻子上细小的凹凸等,这种种的地方,光线都经过精心的布置。尤其唇部的湿润感,十分的出彩,富有美感。
这一章的视觉与影像,就是在说这些对画面的更加复杂、精心的设计,而光线与色彩的运用也达到了一个相当复杂的程度,而文艺复兴时期的个体自然美则在这些画家的笔下屈居次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