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薛学姐的讲座带给我最大的感悟就是:我原来不是大家所评价的“情绪稳定”的人。我只是习惯性忽略自己的负面情绪而已。因为我认为负面情绪是不好的,没有价值的,所以就习惯性的压抑它们。因此当学姐问我“伤心”这种情绪到底对我有什么帮助没有,我有点被问懵了,干巴巴地答了一句:“‘伤心’可以让我反思自己,争取以后不再因为同样的原因伤心。”说白了,当时的我还是害怕这种情绪,也想不出来“伤心”能有什么用。下一页幻灯片揭晓了答案,原来,“伤心”是在提醒我:应该停下来休息休息了。
那个时候我才恍然大悟,我没必要一有负面情绪就着急着要调整状态,正相反,静下心来察觉到自己负面情绪才是解决它们的第一步。于是在回家的路上我仔细回想了之前情绪比较失控的时候,并尝试分离出其中的各种情绪。我一边分析一边感叹自己不愧是好沉思的黏液质人格。这个思考的过程真是让人身心舒畅,我的情绪小怪兽们不再纠缠不清,而是并排站着依次呈现在我面前。
我不是那种想不开的人,所以接下来给各样情绪归因的工作进行得格外顺利。我感觉自己就像个校车司机,开辆明黄色的大巴士,轻轻松松地把每一个情绪小怪兽送回他们各自的家。现在我知道了,情绪只有先觉察到了才可以归因。不过我也知道,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这么轻而易举地将自己的负面情绪进行合理的归因。
联系到之前的时文讨论,我发现,很多无差别伤人的恶性事件的发生可能是因为罪犯没能将他们自己的愤怒合理归因。其中有的开着车子冲进广场,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一切痛苦都源自于社会,而他所作的一切恶都只是在做一些“微不足道”的报复。他们只感受到了自己的愤怒,却胡乱归因,造成的后果非常严重。这可能是他们个人狭隘的眼界导致的;可能是社会单一的价值体系造成的,也可能是逻辑教育的缺失引发的。不论如何,这么恶劣的后果是谁也不想看到的。再回到校车司机的比喻上,当司机师傅开错了路,情绪小怪兽们就会争着抢着去握方向盘,导致车子失控。而我们也会被情绪吞噬,不再是控制情绪的司机,反成了小怪兽们的傀儡。
总之,在这次讲座中,我深刻意识到了察觉自己的负面情绪以及给情绪归因的重要性。并且我发觉,薛老师的心理讲座也让我有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观察身边的时事,真是收获颇丰。
刘翌童
-
1月11日 心理课堂:我的情绪小怪兽 -
12月22日杭州苏轼行走 预习材料2、结合行前讲座提供的背景,苏轼“江南梦”相关的诗句,你如何理解苏轼对于杭州、对于江南的感情?
苏轼对杭州的情感非常深厚,这是因为苏轼在杭州得以施展自己的政治才华,也是因为杭州在经过苏轼治理后景色秀美。苏轼和杭州一见如故,在他到达杭州之前,他认为唯有故乡能解自己的愁,但是到了杭州之后他却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3、结合行前讲座和提供的西湖申报成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材料,你现在如何理解西湖的价值、意义和影响?
虽然西湖上面的很多古建筑都是几经重修的,但是它的精神是随着文化和历史的推进一直延续下来的。西湖十景中的许多景都展示着历史的演变过程,如同阅读材料中所写的,西湖“体现了强烈的与自然因素(湖),宗教(寺和塔),艺术(建筑、戏曲和文学)或文化的关联,二不仅是实体的文化物证,后者对它来说并不重要,甚至是可以缺失的。” -
12月22日 杭州苏东坡行走报名汉文书院 刘翌童报名此次行走
-
11月30日 苏轼(上)& 时文讨论苏轼(上)反馈:
这次讲座,樊老师带我们梳理了苏轼的前半生。我更深刻地意识到,苏轼不只是一个人生不顺屡遭贬谪的豁达“美食家”而已,而是一个贯通诗词、书画的人。从这次讲座我总结出来了,苏轼的韧劲、豪放和潇洒是他性格底色。在《和子由渑池怀旧》中他从飞鸿留的爪印里他看到了人生的不确定性和偶然性,但是他的思考没有止步于这种无力感和虚无感。他在最后写道:“往日崎岖还记否,路上人困蹇驴嘶。”他转而说我们该因为人生的这种虚无感而更把握经历的困境中的感觉。这个想法让我很被触动。时文反馈:
这次万老师带我们讨论了夜骑事件和许多与应急状况管理相关的事件。万老师引导我们,让我们在这几件事件间建立联系,我们就逐渐发现这些事件背后都有个“一根筋”的一线管理者。我们接下来讨论到大学和公司越来越“高中化管理”和不懂得变通的管理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也许,正是这样的管理方式让被教育出来的学生们变得不懂变通。再联系到之前时文讨论中提到的价值观单一化的问题,我们的社会现在急需一些新的价值观和管理方式的出现。 -
12月14日 苏轼行走行前讲座预习2、根据《苏东坡传》或其他资料,梳理苏轼两次在杭州当官,有哪些政绩?阅读下面苏轼在杭州时期(或前后)所写的诗文,苏轼对于杭州有怎样特殊的情感呢?
苏轼在杭州的政绩:免除人们赋税,专心治水;疏浚西湖,建堤坝;重修钱塘六井。
从诗中可以看出苏轼很喜欢杭州,与杭州一见如故(前生我已到杭州,到处长如到旧游。)这可能是由于杭州的景色优美,并且苏轼在杭州的几年是他仕途比较顺利并且政绩比较多的几年。
3、你认为,“西湖”为什么能够成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
我觉得西湖能够成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有两点,一是因为西湖有很多人文遗迹,二是因为西湖本身的景色很美。西湖能存到今天而没有被泥沙堵塞本来就是有人的参与,例如苏轼就曾在自己去杭州做官时疏通湖面。另外,有很多名人在西湖上写诗,形成了许多许多人文气息浓厚的景点。再加上西湖上还有很多传说,所以西湖可以称得上是文化遗产。西湖本身的景色也很美,“淡妆浓抹总相宜”,因此也是一个景观遗产。 -
12月14日 姜萍事件时文讨论阅读材料一思考问题1:
在姜萍成绩公布后舆论争议的焦点是什么?看到姜萍事件的结局后你怎么看待姜萍,你觉得她今后的人生会怎样发展?在姜萍成绩公布后舆论争议的焦点是中专女性究竟有没有可能有这么高的数学能力。看到姜萍时间的结局之后莫名其妙地没有任何想法。或许是因为我对中专学校的学生处境非常陌生,也或许是因为我好像对姜萍本人没有太多除预习资料之外的了解,所以没有什么太大的触动。不过这个事件的结局一定对姜萍的人生有很大的影响,我不知道她未来可能会有什么样子的发展,但是她在数学竞赛中的信誉应该会受损,然后她的其它能力也可能因此受到质疑。我其实很好奇她在中专读的是什么专业的,这样就可以知道她读的专业和数学的关联性了。
阅读材料二思考问题2:
结合材料及自己的了解,阐述你眼中的职业教育是什么样的?(提示:比如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的目标等等)你觉得这种教育对人的培养是足够的吗?在我眼中,职业教育就是对于一些要求要有特殊技能的职业提供技能培训的学校。职业教育相较普通高中有比较强的目的性,例如普通高中里,学生接受的教育都是一样的,而职业教育会教授特定职业的必备技能,例如烹饪等等,这些学生以后也大概率会从事相应的职业。与此同时,职业教育还应该提供给学生相对完全的基础教育。虽然一位厨师在烧菜的时候不需要知道高数和英语,但是这些知识能让学生有更完善的自我。就像参考资料中所写的,数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她它的内核在于锻炼人的逻辑思维。
职业教育既然是教育,就不应该只让学生有一技之长,更要教育学生成人。大部分就读职业学校的学生会在毕业之后马上进入社会工作,因此职业教育应该承担的责任可能比普通高中还要多。但是根据资料来看,目前的职业教育对人的培养是很不够的。 -
12月7日 苏轼(下) & 读书小组很遗憾这次没能来讲座。根据其他同学的反馈我了解到,这次讲座主要讲了苏轼乌台诗案后的经历以及与之相关的苏轼的作品。在《后赤壁赋》中,苏轼与大自然合为一体,在山水的翻涌之间表达着自己的哲思。
苏轼的后半生其实一直十分坎坷,但是他一直以十分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在屡次被贬的过程中,苏轼看尽了人生百态,也好像看透了自己的人生。苏轼的豁达一方面来自各种困境带给他的无奈,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来自于他自身的韧性和生命力。 -
11月30日时文讨论问题一:
大学生集体夜骑开封一事,后续也有很多非大学生群体参与其中,你觉得参与其中的人们为什么要参与夜骑?你如何看待这次的夜骑事件?我觉得参与其中的人们夜骑有很多原因。其中第一个是在文中提到的“自由者无畏”,和“PASSION”,在这个频繁“封控”的社会里,人们的许多基本需求都被压抑了,久而久之它变成了一种疯狂的爆发和宣泄。
还有,是羊群效应,即,我看到别人做了那我也要这么做。就像文中提到的去淄博吃烧烤的热潮一样,许多人盲目地跟风,追求与社会主流步调一致,导致了这次有太多的人骑车进入开封。这种盲目跟风的本质也许在于这些大学生渴望获得一种归属感,当今大学生处于一个很尴尬的阶段,因为就业情况不好,他们的前途是未知的;由于他们已经到了步入社会的年纪,所以回退到父母身边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做的选择。在这种进退两难的情况下,大学生比其他成年人更需要归属感。这是造成大学生参与夜骑的原因之二。
第三,就是随着经济下滑,许多人开始选择“穷游”。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选择骑车去开封,而不是开车、高铁或者飞机?因为骑车是最便宜的选择。包括开封政府也都以“免费”为宣传点,说明社会经济的不景气也是促成这一热潮的原因之一。
我对这件事情的第一反应是:这世界终于疯了。第二反应是,最近类似的事情发生得越来越频繁了。例如淄博烧烤、以及最近又重新火起来的“哈尔滨欢迎南方小土豆”的词条,这些网红旅游地好像更频繁地出现了,接踵而至的是大批大批的跟风的年轻人。我不是很赞同这种跟风的行为,但是觉得我们应该对这种现象引起重视。问题二:
对于第二组事件,你有怎样的评价和想法?你觉得高校为什么要采取“封校管理”制度,会对相关人士产生怎样的影响?(提示:可以思考应急管控和常态管理的差异;关注学生、一线管理者(宿管之类)、校方的差异)这种非常极端且不人道的应急管理制度我们在今年暑假燕辽草原行的时候就已经领教过一番了。我觉得这种一刀切的管理措施让人们的生活非常不方便,并且有很大的安全隐患。并且一些管理规则,例如“刷脸入宿舍”等,本来就是让学生生活更加便捷和安全的,校方在这种紧急情况仍旧遵守这些规则是与规则本意背道而驰。高校采取这种制度可能是为了更方便管理学生所以采取这种管理制度,这导致相关人士非常被动而且使得他们的日常生活停滞,或者受到很大的影响。这种僵硬的制度只适合非常短时间的管理,不是长久之策。而且很多情况下,并不是所有学生都需要被封在学校,所以在采取这一类管理措施的时候一线管理者需要确保制度的灵活性和弹性。
-
11月16日 风雅颂行前讲座 & 读书小组这次讲座,万老师带着我们从各种角度去体验“何为宋韵”,“何为宋韵”。我还是第一次这么“沉浸式”地体验一种美学。仔细一想我们身边还真是有很多宋代美学的影子,平时使用的许多仿古的物品也都很有宋韵。宋代正是在汉魏的灵气、唐代的大气、和清代的繁复之间因为理学的影响,开辟出了一条入世又艺术的典雅的审美。
让我印象很深的是我们欣赏园林的方法。万老师带着我们一步一步从布局到主景,去赏园。在讲到主景的时候她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园林里要用石头围着岸边呢?”有同学说是因为这样可以更好的模拟自然的样子,我也是这么想的。随后,万老师又补充了一点:“如果是用水泥围成的岸边,那我们就听不到水流撞击石头凹陷处发出的声音了。”这拓宽了我原先对于观赏园林的想法,原来园林不只是用眼睛来看的,而是要用全身心来感受的。我之前去园林好像都跳过了对于布局和主景的欣赏,一下子就去揪着小景里的细节不放,希望能从中品出些什么东西来,却屡次错过真正感受这“人间仙境”的机会。再次引用一下课堂里提到的冯纪忠先生的的话:“超功利的欣赏、享受、审美是园林的内容。”
我先前虽然去过方塔园(甚至是去写生),但是并没有“欣赏、享受、审美”一番,所以我还是很好奇冯先生作为一位现代人,是如何在现代都市中将宋代审美中的“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与当代人对于园林的需要结合在一起的。
-
11月16日 风雅颂行前讲座预习1、选择一件你认为能代表宋韵的文物(耳熟能详的《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和《瑞鹤图》尽量不要选哦,考虑一下,你真的讲得清嘛?),并说明选择这件文物的原因。图片需要发在书院群,课前书院交流后,推举2位同学分享。
说到宋代文物,除去像《清明上河图》这样的化作,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宋代的瓷器。我选择的文物是北宋的牡丹纹青瓷孔明碗。这个碗很好的展现了宋代高超的烧制瓷器的技巧。它是一个双层碗,它的奇妙之处在于它是一个可以保温的碗。人们可以从一个很小的孔往碗的隔层里注入热水,从而起到保温的作用。这个碗素雅的外形和精巧的设计都很能体现宋代的韵味。
牡丹纹青瓷孔明碗2、阅读冯纪忠(松江方塔园的设计师)的《人与自然》(片段),文章有一定的难度,阅读时,做一定的圈画,着重阅读第四期宋代部分(其他的浏览即可),宋代园林有什么特点?如果现在要在园林设计中体现“宋代精神”,你觉得可以从什么方面入手呢?
宋代园林的特点有两点,一是,宋代园林表现出了山水的“势”,而是宋代的园林有它自己的奇趣。山水的“势”在前文中被解释为山水的脉络,到了北宋末年,山水的势就不再是客体的势,而是画理的势,要在园林中体现这种“势”要有一定的广度。我虽然没有完全理解这个“广度”究竟指什么,但是我觉得如果要在园林种体现这种特点可以在整体的造景上贴合山水的起伏和走势。
另外,宋代园林要“奇”,且要合道。我觉得要体现这一精神,我们可以从园林的细节入手。例如可以在符合园林的“势”的前提下,在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地方布置奇石、奇花、异草等等。 -
11月24日 松江方塔园行走报名汉文书院刘翌童报名参加松江方塔园行走
-
11月9日 北宋诗文革新与欧阳修 & 读书小组这次讲座我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樊老师讲的《朋党论》。起初在做预习题目的时候,我就隐约觉得这篇文章的逻辑有点不对劲,但是说不上来是哪里不对头。
在这节讲座之后我才明白,这个不对劲的源头在于欧阳修没有定义“君子”、“小人”,也没有定义什么就是“追求利益”。这种辩证法让整篇文章陷入了循环论证的逻辑谬误。不过从这篇文章的受众和目的上来讲,它是非常成功的。欧阳修写这篇文章是上奏给宋仁宗的一篇奏章,为的是“驳斥保守派的攻击,辨朋党之诬”。欧阳修很有胆识地向皇帝提出这一观点,又非常巧妙地将什么是“君子”,什么是“追求自身利益”的解释权交到了皇帝的手上,给自己留了足够的解释余地。由于这篇文章最终是交予皇上来定夺的,所以其中对于一些词语的定义模糊反倒是它的巧妙之处。
不过抛开欧阳修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回到文章通篇的逻辑上,这让我联想到中国教育所缺失的逻辑学教育。我们从小就一直在被灌输知识,而从不质疑知识的权威性,就使得我们对很多问题的思考是肤浅的,或者是缺乏逻辑性的。例如我们常听人说“物极必反”,那什么才是一件事的“极”,什么才是“反”,又会“反”多少呢,人们往往不会告诉我们其中的定义和程度。这样我们就又会陷入循环论证的陷阱。我觉得在读每一篇文章的时候,我们不仅要考虑作者的目的和受众,语言的艺术性,也应该推敲其中的逻辑,从而从各方面锻炼我们的思维。
-
10月26日 北宋婉约词(上) & 时文讨论问题一、阅读材料一,谈谈你认为在林小英看来,教育和学习的核心目的是为了什么?
在林小英看来,教育和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加深刻地了解自己和社会,更加真切地感受人生的“朝夕”。
问题二、阅读材料二,谈谈你认为反对林小英的人他们提出的理由有哪些,你认为这些理由是否合理?
反对林小英的人们可能有这样的理由:通过高考改变人生仍旧是县城中很多人改变现状的唯一方式,而大部分待在县城中的人,不论他们的字自我认同如何,生活景况总还是不如大城市里好的。我认为这种观点也是很合理的。
问题三、面对这样的社会现状,你认为个体该怎么办呢
面对这样的社会现状,我认为我们应该首先搞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是走出县城看世界,还是踏实本分地过一生。我们需要知道,应试一定不是唯一的路。 -
10月19日 词的兴起与李煜(下)& 读书小组这次讲座樊老师带我们讲到了词的成熟和李煜。词的成熟是因为逐渐出现了以词而闻名的文人,最著名的就是李煜,他不仅让词成为了一种高雅的文体,也让词的意义发挥得淋漓尽致。
词的出现让我们能够揭开文人们的潜意识世界,去了解他们的痛苦、迷茫和愁思。词让文人展露最真实的自己。李煜不仅仅是一个亡国之君,他还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当他写下“垂泪对宫娥”时他又岂止是在位宫女而哭泣呢?韦庄的《思帝乡》也是,这首词不仅仅在写热烈的那女情爱,也在写那个“杏花吹满头”的梦幻温柔乡。
文人们将自己的命运编织进词里,在无限的语序里抒发引起我们深深共鸣的强烈情感。 -
《苏东坡传》2024年秋季读书小组第一轮(汉文书院)昨天的读书小组我们讲了苏轼被贬谪到黄州时发生的事情。我们谈到了苏轼务农、做菜、交友与其他历史上人们所熟知的隐士们的区别。苏轼的田园生活不是虚浮的,他不去追求那些所谓的闲情雅致,也不去追寻“谈笑有鸿儒”的境界,而是脚踏实地地感受劳作带来的快乐。苏轼放下自己的文人身份,他真正融入进了黄州的市井生活。这是另一种对于美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