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内容
  • 版块
  • 最新
  • 标签
  • 热门
  • 用户
  • 群组
皮肤
  • Light
  • Cerulean
  • Cosmo
  • Flatly
  • Journal
  • Litera
  • Lumen
  • Lux
  • Materia
  • Minty
  • Morph
  • Pulse
  • Sandstone
  • Simplex
  • Sketchy
  • Spacelab
  • United
  • Yeti
  • Zephyr
  • Dark
  • Cyborg
  • Darkly
  • Quartz
  • Slate
  • Solar
  • Superhero
  • Vapor

  • 默认(Cerulean)
  • 不使用皮肤
折叠

我的精神家园

刘抒逸刘

刘抒逸

@刘抒逸
关于
帖子
27
主题
0
分享
0
群组
0
粉丝
0
关注
0

帖子

最新 最佳 有争议的

  • 6月28日 云南行走行前讲座
    刘抒逸刘 刘抒逸

    云南,在我的映象中一直是如昆明大理那样气候宜人、景色优美的旅游圣地。虽也知道它孕育了多彩的生灵,殊不知它繁密的山林间竟隐匿着如此繁多而璀璨的文明、复杂多样的人文自然美景。听老师生动地描绘云南的风景,多样的西南景色如一幅幅画面映在眼前,尤其是“虎跳峡”山之巍峨与水之浩荡,更令人心颤,原来云南不仅有曾经览过的,平静如画的苍山洱海,也有壮美澎湃的惊涛巨峰!古滇国、南诏国、大理国…这些古老国度的名称一个个出现在ppt的页面上,仅仅几行字间就隐隐地向我散发着西南地带那种神秘的气息。它们深富农耕名族的生活特色,又拥有独特多样的名族文化,又听闻,在唐派兵征伐南诏时的“天宝战争”那一战,竟然所有大唐的将士都深葬洱海,这山林之间的西南神秘国度强悍的武力,又为其蒙上一层令人敬畏,却又好奇的面纱。这次的讲座带我真正了解了云南,让我意识到之前去云南旅游时了解的它仅是云南的冰山一角——虽然我知道我们所知只是了解云南的第一步,我想,它独特多样的民族风情、地理气候、历史意义,都使它不愧为所谓“中国压缩版”。终此,我对这“彩云南处”之地的好奇又添许多。

    本周要点

  • 6月21日 如何做访谈
    刘抒逸刘 刘抒逸

    “采访”询问的是他人对于事情最基本的理论认识,而“访谈”问的是对于事情某些特质的根本缘由与他人感受。——于我来说,这句话是我对于孟老师整个关于“访谈”的讲座中影响最深刻的句子。
    这次讲座不仅让我认识什么事“访谈”,同时使我理解了如何在平时的行走中进行有效的采访。 老师以一个十分有趣的形式——在西湖行走的背景下模拟采访环节,从而使我们生动地体会到“有效”与“无效”的采访的区别。两组同学的演绎,虽说可谓状况百出,博得在场众人一笑,但也令我们回想,曾经的许多次行走中,我们的采访是不是也是这样呢?譬如“您认为西湖何以称为世界文化遗产?” 这一乍一眼看上去似乎十分“完美”的问题,却令人不知从何答起。正如情景演绎中出现的“一问三不知”的现象,在我真实的采访中几乎次次皆会遇到,亦或是在得到了问题的答案后又不知如何将谈话接下去,形成十分尴尬的局面。 那么最后老师与同学的搭档一组可谓是真正的“谈笑风生”了。在演绎中,老师寻找“被采访对象”开启谈话时熟络而不失礼貌的问候为此次采访开启了一个精彩的开端,又寻着老师灵活应变、循序渐进的问题,十分顺畅地打开了“话匣子”,开展了一次十分精彩的对话。 在我的映象里,“访谈”进行的对话是十分具有“松弛感”的,令我惊喜的是,它不限于在人家屋中正式而漫长的交谈,也可以是在船上、街头等任何地方,那么访谈的精华即能允许我们汲取进入我们平时的行走采访了。“走进他人内心世界,以他人的眼睛看世界” 这一句对于访谈的意义的解释,也同时提醒着我们在今后的采访中学会“换位思考”,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问题,才能提出最为合适的问题,得到最理想的答案。

    本周要点

  • 《上海的红颜遗事》2025年春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汉文书院)
    刘抒逸刘 刘抒逸

    本次的读书小组我们重点探讨了作者陈丹燕记录姚姚的故事的意义。在老师带领下,同学们集思广益,表达了许多不同的见解,其中我在自己读书时没有想到的是,它通过记述姚姚这样一个比较为普通的人的故事,能够更好地向读者展现出文革是如何塑造、改变一个人的,同时通过记录完全真实且客观的故事,也给予了读者自主的体会与思考的空间,让每一个读者对于这样一个时代形成自己的理解,我认为这一点是这本作品十分重要的优点之一。同时,这个故事也引发了当今时代的我们对自己身处的环境的思考,激励我们有意识地分析自己的处境并与诸类历史联系,最后也是呼应了我们时文讨论中的中心论题,文科的意义是何,对于如何在这个时代中生存?例如如今文科面临这样的应试教育,如何防止我们的思想被僵化。最后,老师给了出我们第二个解答。主动阅读探究,而非一味地被动接受,才能激发人与人之间的“多样性”。

    书讯微博

  • 6月7日 文科有用与否的时文讨论反馈
    刘抒逸刘 刘抒逸

    时文讨论开始时的辩论环节是我在讲座开始前最为期待的部分,在此前,我很少有见到过辩论的环节,这次辩论环节增长了我对于辩论的了解,也启发了我对于文科意义与未来方向的思考。在辩论赛结束后,老师为同学的辩论进行复盘,提出了一个几乎没有人注意到的重要一点——文理一定是对立的吗?这便使我忽然意识到我们的辩论,包括预习的时候我思考的,其实都自觉地拿“理科”来作为文科的反义词,来解释文科衰退的这一现象。而我们又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即使事先知道,却也不由自主地把“文科”与“理科“狭义化了,就如辩论中反方辩驳正方开篇理论的理由:当今文科在应试教育中被限制了它原本的创造力与思考空间,也是以如今应试教育中定义的“文科”来辩驳的。最后,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探讨了文理所谓“高下”和职业的热门度是以什么来评判的,在评析1949年的一次院系调整并分析几年来热门职业榜单的变化后,我们发现,这些职业、学科的导向是基于国家需要及消费者需求来评判的。那么在如今的转型期,我们该如何应对?同学们纷纷给出了答案,我想,就如本次的辩论一样,我们都不知道事情在未来会导向哪里,只能炼成应变的能力,灵活选择自己未来的道路。——那么此时,就解开文科最重要的意义了,它允许我们“以史为鉴”,了解人性,理解生命。

    本周要点

  • 《上海的红颜遗事》2025年春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汉文书院)
    刘抒逸刘 刘抒逸

    预习问题:
1、姚姚在这个阶段经历了哪些困难和压力?请至少罗列两条,并标出书中对应的页码(请尽量不要和其他同学重复)
    首先,姚姚与开开谈恋爱,有了身孕,只好去国外寻找生父逃离这个是非之地,在这一时期姚姚最大的困难就是她的身孕,这不仅给她的身体带来了巨大的负担,P167页中钟婉也说到,在她此事被人发现后,还不能回家,要在学校接受审查,而在学校里,同学们也疯传此事,没完没了地被批斗(P169),同学看她的眼神也是疏离的,这对于她来说肯定是十分不好受的。而她另一个面临的困难是自己的居所和生活,姚姚与继父感情不好(P178~184),贺路每个月回家休假时,姚姚总是躲避他,到了后来姚姚寄住在商阿姨家中时,有提到贺路原先答应给她每个月二十块的生活费,后来又不想给她了,这一背后同时也表示着姚姚在上海已经没有真正的亲人了。
    
2、在姚姚的“分配”事件中,姚姚遇到了什么问题?有没有任何你不理解的地方?
    分配事件中,姚姚遇到的主要问题就是她与开开的恋情、她的身孕、恋人的偷渡等这些事件在当时都已经是十分严重的问题了,所以学校每次分配都要将她分到偏僻的地区,我认为,学校也只能将她分到那里去,因为当时的好的文艺单位都怕沾上姚姚什么事情,不肯收她,而姚姚即使经历了那么多磨难依然对自己的生活和未来保持着期待,倔强的,一定要到一家好的文艺单位去,等待了许久,却也无法改变现状。
    
3、你觉得,作者为什么要记录姚姚的故事?我们又为什么要读姚姚的故事。请至少各给出一条理由(可以是书中提到的,也可以是你自己的理解,请尽量不要和其他同学重复)
    作者在书中也说道,她是想记录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写一个在文革这样的时代中的一个普通人,所以我认为作者记录姚姚的故事,既是为了让大家记住这个文革被刻意掩盖的时代的真实情况,也以“姚姚”及她遇到的人们这些普通人的故事,让读者更有代入感地体会到文革给人们带来的影响,让人们认识这个时代,理解这个时代,并铭记这个时代。

    书讯微博

  • 6月7日时文讨论丨当今和未来,文科还有用吗?
    刘抒逸刘 刘抒逸

    问题一:阅读材料一、二,谈谈你如何看待“文科衰退”现象?
    再度了材料之后,我认为“文科衰退”的现象是在全球具有普遍性的,而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大如今科技发展已到一定程度,ai在不断崛起,不断完善的ai被许多人都认为终将到达代替文科职业的能力,且科技的发展可以加速推动国家的发展实力与竞争力,所以各国都开始追求科技的创新。对于科学、物理、编程这类理科的重要性,毫无疑问,我们都是认同的,但是人文学科的边缘化背后的影响我认为还是需要担忧。历史上有许多璀璨的文明,例如最常知的四大古国,而却只有中国的文化历经了几千年流传下来。这其中就离不开我们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我们的名族可以不断延续,不断与周围民族交融,因此我认为在科技强国的外在表现背后,文科对于国家的未来影响其实是更加深远的,而当几乎所有人都只重视理科而不重视文科后,那么,也许,他们实质上还是变为了一台科创的机器。

    问题二:阅读材料三,联系自身,你会如何思考自己未来的文理分科或专业选择?
    阅读了材料三,我意识到对于自己的职业选择,相较于“前途光明”,我们还是更乐意选择自己更加享受的职业,因为只有享受自己的工作,那么你所做的一切才会真正有意义。采访中威廉•徳雷谢维奇教授面对问题3的应答为文科生们指明了方向——在科技时代下,我们还是要投身自己认为有价值、能发挥自己天赋的职业,并用自己的方式使自己所想要的职业兼具本身魅力与适应时代创新。

    我思故我在

  • 5月行走作文
    刘抒逸刘 刘抒逸

    《上海红颜遗事》—读后感
    “我想写一个普通人,一个在世间沉浮的普通人……在一个动荡的大时代里的迹遇啊。”
    ——作者陈丹燕在书中经常这样说。
    上海红颜遗事,大多是以采访的文字与照片来记录姚姚的故事与她生活的时代的,在我的映像里,这本书的语言是朴素、真实而又富有感染力的。书的封面上青绿色的底色,仿旧的斑驳墨迹,老上海的霓虹灯似的银色边框,将读者拉入上海这座城市曾经的模样。
    刚刚翻开它的时候,我曾在想,作者为何总是强调这个故事一定是一部“非虚构作品”?她说,自己希望通过对上海曾经记忆的真实记录,让读者看到这座城市的旧貌。
    书中的姚姚虽然是一个“普通人”的身份,但她的母亲,上官云珠作为上海滩的知名演员,也让姚姚并不那么普通。书中故事一大篇幅的时间都在“文革”这个时期,正是在这个动荡的时期里,让我看到了在社会的浪潮下不同人做出的抉择。在文革最厉害的时候,母亲上官云珠受到牵连被迫害,书中,姚姚选择的是以终日在学校与同学搞活动,甚至与红卫兵领导人燕凯谈恋爱来逃避。在姚姚的保姆眼中,她是没有良心,对她的母亲不知感恩。作者在书中问姚姚,“你是真的在笑吗?” 作为只比她小几岁的我们来说,在作者的笔下生动而真实地体会了姚姚的生活后,我想,这的确就是一个姚姚这样普通的少女会做出的决定啊,像作者采访灯灯那时的想法,他认为也许那就是自己因为不愿面对这样残酷而为难的现实做出的逃避。其实在这样动荡而激烈的时代里,许多人都想,他们一样,被时代年轻澎湃的浪潮卷着,渴望着、试图融入这股诱人的、激烈的、神秘的巨浪,所以文革的行动才会一直持续良久,产生这么巨大的影响。但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人成功了,有些人也许因为出身、性格等等,没有成功。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文革时期不同人做出的选择,当然,姚姚是选择了融入,而我也看到了她的朋友张小小、贺元元在父亲被批斗的时候对自己父亲坚决的维护,看到了另一部分人在浪潮拍来之时,挺胸抵挡,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道路。
    书看完后,令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这个时代,来得急,去的也急。上官云珠从上海滩数一数二的演员,到红色时代蔓延到上海后因为出身几乎垫底的演员登记,到不断努力后几番被毛主席接见与称赞,再到文革最激烈时被批斗,红卫兵与病痛反复的折磨直至不堪忍受而自杀;与姚姚相爱时是年轻有为的红卫兵领导人的燕凯,即使拥有这样一个红色的背景与经历,到最后忽然被一个莫须有的罪名拉入深渊,最终自杀…这些人物一时的辉煌竟是如此短暂,人生的起伏就是这样摇摆不定,如滚滚波涛中的一朵浪花,霎时又沉入了波涛的水中。
    “但记忆呢,已经发生过的事情可以想水银那样消失在记忆里面吗?”
    文革的高潮平息后,作者总是可以描写那些平静的景物后曾经在那个时期发生的,不平静的事。我想,作者是在不住地、委婉地提醒着读者,那个时代过去了之后,就真的“消失”在记忆中了吗?巴金在文章《文革博物馆》中说,“不让历史重演,不应当只是一句空话…只有牢牢记住“文革”,才能制止历史的重演,阻止“文革”的再来。文中作者在给一位老人进行采访的时候,孩子总是捂住耳朵,从饭桌上“逃走”,与今天许多人们一样逃避这段过往。而我认为,铭记历史,作者做到了,她完全真实地把这段时期与这个时代的人们记录了下来,让这份记忆更有可能被牢记。作为读者,在今天,我们也要铭记这段历史,不忘过去,才能做未来的主人。

    文化行走

  • 5月17日 上官云珠和她的时代 行前讲座 & 时文讨论
    刘抒逸刘 刘抒逸

    时文讨论
    董小姐事件背后舆论讨论的焦点是什么?本次时文讨论环节老师带领我们探讨了协和医院4+4事件背后的问题。在老师的逐步引导下,我们慢慢地理解了为什么协和医院4+4模式出现如此的漏洞后会引发群众这么多争议,当然其实我认为这对于我来说是比较好理解的,“董小姐”的父母作为权贵阶层人士,她的家庭背景首先就给了她许多的便利,还有许多人给予的帮助,和中国4+4模式规则的漏洞,这诸多都让大家产生了对自己将来生命安全的担忧,对知识改变命运的怀疑,而然后呢?老师通过对比国外的4+4模式与中国的4+4模式规则,让我们清晰地感受到中国4+4规则最大的漏洞——富有“弹性”所在,意味着只要有了强大的人际关系,你就可以忽视规则,因为协和的考试时“不透明”的。而不透明只是表象,老师引导我们向深处挖掘,这也是我没有想到的,协和在引进4+4的时候,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自己不被赶超,而并无暇顾及、探讨它如何适应中国的环境,没有进行有效试验,并真正做到公平公正。
    讲座反馈
    本次的话题是严肃的,老师带领我们所了解的,是一个被刻意掩盖在历史的长河之中的文革时期。听着老师讲述文革时期发生的事,其实讲到一些地方时,我有些想笑。当然了,并不是因为对历史不尊重,而是在我听到各地相应毛主席对于海瑞的不畏权贵那一声称赞时纷纷开始编写戏剧,看到熟悉的《海瑞罢官》的名字,我不禁想到在文革开始前期时,对《海瑞罢官》这部电影的演员和编导的批判是那样严厉而可怕,这在此之前毛泽东居然是称赞了海瑞的!这部戏一开始备受好评,而后来却因为江青刻意引导,给毛主席看大量称赞海瑞罢官的文章,于是为了这小小一部戏,就开始了大规模的批判,再看了对《武训传》批判的理由片段,令我震惊于“动机是好的,但是只是为了搞阶级调和和改良主义……”和田汉(好像是)被指责“喜欢听弱势者的意见…把自己每次当作‘救世主’的身份出现,给穷困潦倒的人钱……”这些语言文字在任何一个今天的人看来,我想,都是牵强的,林昭“像神一样崇拜毛主席”,对革命如此热情,只因为反对了一些干部的某些做法,就遭到这些人的“严厉批评”,一步步推向了死刑,让我见识到了文革时期语言舆论的可怕之处,只要你得罪了那些那些有权的人,即便是“共产主义”社会,是一定逃不过他们的笔尖的,再细小的问题,即使没有问题,也可以被无限放大,直至一个忠实的“资本主义”。那么,我有一个小小的疑问,毛主席曾经称赞了海瑞,算不算一个资本主义分子呢?…如果作为一个普通人的话,也许会吧。后来巴金的这一篇“文革博物馆”唤起了上个学期我们学校社团中樊老师为我们讲的内容,让我想到了巴金先生的那篇《真话集》,与本次材料结合起来,巴金先生救是在呼吁我们不要忘记历史,要吸取教训,“说真话”,课后樊老师再次向我们强调,在这里一定要勇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才能避免“文革”的历史重演,我想,这正是我们每个人要努力去做到的。

    本周要点

  • 5月17日 上官云珠和她的时代 预习
    刘抒逸刘 刘抒逸

    预习问题1:
阅读《上海的红颜遗事》后,你对姚姚的母亲上官云珠,有怎样的印象?你有哪些不理解或者想要进一步了解的地方吗?从下面这封上官云珠在罹患乳腺癌后,给姚姚的信,你从中读出了些什么?
    我对上官云珠的第一影响,也是最为深刻的印象就是她的要强。在信中,上官云珠生怕姚姚回来照顾自己会连累的姚姚,于是希望姚姚不要再提回来看她的事情了,但是根据书中的情节,我们会发现其实上官云珠是非常渴望自己的女儿能够回到她身边,自己能够每天见到她的,而此处为了姚姚,她不仅劝说姚姚,而且也给了她安慰,让我读出了上官云珠在心底对于姚姚的关心与爱护。
    
阅读《画未了:林风眠传》的节选,林风眠先生为什么要对自己的画做这样的处置?文中也提到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其他文化人的命运,你怎么看?
    林风眠先生这样绝情地将自己的几百多福引以为傲的作品焚毁、泡烂,是因为他嗅到了“文革”这样严峻的政治事件的危机,希望通过销毁画作保护自己不被批斗,文章中提到他“留得青山在 不怕没柴烧”的想法,说明他是希望熬过这一风波后再进行创作的,而他的好友就与他命运不一样了,也有一部分原因是没有林风眠先生运气好吧,巴金等人的作品都先后遭到了批判,而傅雷又因为他心直口快的性格也遭到危机。

    预习问题3:
阅读陆洪恩《最后的演讲》,你觉得他为什么在人生最后时刻,要发表这样一通“演讲”?而巴金的《怀念胡风》(节选)是《随想录》系列的最后一篇,他生前一直呼吁建立“文革博物馆”,希望后人不要忘记这段脱离正轨的历史。巴金晚年的巴金为何在晚年要写下这样的文字,如何理解他的忏悔和反思?
    阅读陆洪恩的演讲后,我认为他在已经知道自己即将被判死刑的情况下,希望在人生最后时刻做出自己,我认为也是千千万万像他这样的人一直以来不敢做的事情——把自己的想法彻彻底底地表达出来,希望民众在听了自己的演讲后心智能够被拉回正轨,哪怕一点点啊,因为太多人在文革的浪潮中,蒙蔽于自己热血的革命事业,神圣而不可及的“个人崇拜”,他希望听了演讲的人们能够真正地意识到此时此刻正在进行的文革,到底是什么,意识到他们的做法正处于一个危险之中,也表达了国家这些知识分子对中华博大精深而灿烂夺目的传统文化的热爱与眼睁睁看着它被今人毁灭的无奈与悲愤。
    巴金的“怀念胡风”文章表达了自己对年轻时候为了自保盲目跟着众人批判胡风集团的愧疚与歉意,在巴金晚年看来,“文革”所做的这一切都是那么荒唐而可笑,巴金的这篇文章也解释了当时普遍的许多文人在时代的趋势下不得不“隐忍”而违心跟随潮流的心理活动与原因,巴金认为一定需要建立“文革纪念馆”,目的在于让所有后人记住这一段“偏离正轨的历史”,记住这一段残忍而甚至于毫无人性的腥风血雨,也警醒着后来的群众不能像当时一样盲目,看清这场文革背后隐藏的利益与目的,告诉大家“敢说真话就不会轻信谎言,没有私心才不会上当”,不让历史重演。

    文化行走

  • 5.17时文讨论 董小姐事件
    刘抒逸刘 刘抒逸

    问题一:你觉得在董小姐事件中,引发公众质疑和舆论的焦点是什么?请谈谈你对于这一核心焦点的看法。
    我认为在此事件中焦点是,董袭莹作为规培住院医师在学习过程中并未符合医学体系的学习要求进行培育,从而引发了大家对于协和4+4制公平性的怀疑,以及这种规则漏洞对于患者生命安全的影响。我认为最初提出4+4时的出发点的确是好的,但是根据现在普遍的社会现象来看,这种规则其实反而在某种程度上是给予了权贵阶层钻资源差的漏洞,如果真的发生了许多类似董小姐这样的事情,这对于患者的生命安全隐患是极其大的,而且,想协和这样中国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的医院都发生了这样令人担忧的事情,那么别的医院是否就更有可能发生了?

    问题二:你觉得4+4医学生培养制度的初衷是什么?协和4+4为什么出现了问题?
    根据材料来看,初衷是协和医院的院长王辰在协和作为医学界老大的身份不断被挑战的压力下为了培养出“多学科背景人才”来推动医学界整体科研发展,希望这些人都是经历了四年本科后仍然选择医学,将付出比年轻的一学着更多的热情与努力。协和的4+4问题在于,它是学习美国已经成熟的医学体系的,但是在不同的政治、社会等背景下,同样的政策不一定能去的同样令人满意的效果,协和与美国医学体系的区别在于,他的笔试环节其实是自主命题的,在招生自主权完全控制在协和医学院自己手中时,在中国当下的环境中,这种不公平现象是极有可能会发生的,而一旦发生,就会导致想协和这样备受信任的医院中出现了“不专业”的医生,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我思故我在

  • 5月10日 南宋绝唱 & 读书小组
    刘抒逸刘 刘抒逸

    对于南宋末期诗人,我了解甚少,因而十分期待通过本次讲座走近他们。在读姜夔的诗词时,《踏莎行》中“莺莺轻盈,燕燕娇软”一句曾令我困惑:为何用不同称呼指代他的同一情人?直至看了同学的反馈与笔记,才知原来与他定情的是姐妹二人!
    姜夔以词曲创作谋生,仰慕其才华者众多,足见其文学造诣之高。但他科举屡试不第,或许正因他思想独特,才不适应当时的科举制度吧。他被称为“词中老杜”,更见其赋词技巧之精湛。尽管生活并不富裕,有友人欲为他买官,他却委婉拒绝。此事正彰显出他坚守文人气节、人格独立、清高自守的品格。

    本周要点

  • 4月26日 中世纪讲座 & 时文讨论
    刘抒逸刘 刘抒逸

    时文讨论
    本次讲座的两部分内容对于我来说都是比较陌生的。在时文讨论的部分,老师带领我们认识了什么是“关税”,为什么要有关税,关税会为国家带来什么,以及美国提高关税的原因。首先老师先纠正了我们一个观点,告诉我们国家所有征收的关税其实都是由本国消费者支付的,由商家支付给政府。那么如果增加关税的话,对于一个国家整体来说是有利还是有弊呢?老师提出了这个问题。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逐步得出了结论。老师告诉我们,“任何事都有代价”,通过一个循环的流程图,我们一步步往下推导,从增加关税,至通货膨胀→减少消费→收入下降→企业裁员→家庭收入下降,然后又进入下一个减少消费的循环,我们清晰地明白了关税对于一个国家整体是受损的。老师还从另一个角度分析,通过具奶茶国与奶牛国的例子,告诉我们关税虽然可以保护一个国家的幼稚企业,但是也会使国家的优势领域受损。但是,既然如此,那为什么有关税呢?“有策略地征收关税,可以保护本国竞争力” 如果提高国家认为对未来发展有利的企业的关税,便可以保护本国的未来竞争力了。

    讲座反馈
    本次的讲座填补了大片我对于西方中世纪的认知的空白。通过一张赫里福德地图,让我直观地看到了中世纪时期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我惊奇地发现,那时候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与佛教是十分相似的。从地图最上方的耶稣俯瞰世界,让我忽然就联想到了曾经在博物馆看到的中国古代许多器皿上刻画的图案,也有一个相似的“世界,而佛祖同样在最上层。这张“奇怪”的地图上,我们发现了诸多有趣之处,它上南下北,体现了他们南象征“新生”,北象征“衰败”的认知;地图上有许多神奇的生物,其中我们还发现了想《山海经》中的刑天一样的生物,居然是“布莱梅人”!老师生动幽默的讲解与中世纪诸多丰富而新奇的文化,深深地引起了我对于这个古老的西方文明的好奇。

    本周要点

  • [时文讨论]预习:特朗普的“关税大战”
    刘抒逸刘 刘抒逸

    时文讨论
    你如何看待特朗普关税政策?
    我认为特朗普最初提高关税是为了自己国家的经济利益,材料中所说的“贸易违规严重国”实施的政策都对美国自身的经济利益相背。后来中国随之也对其提高关税,继而就演变为了这场关税大战,后来的政策我认为从单纯的利益变为了一种维护自己的脸面的争执。

    什么事关税?为什么会有关税?
    根据材料二的解释,关税是一个国家对于进出本国关境的货物收取一定费用;收取关税的原因是为了保护本国企业,让本国一些刚刚起步,竞争力还不够强的企业免受国外成熟企业的过度冲击,给它们一个发展的机会,同时国家政府也可以增加一部分收入,用这部分钱更好地建设城市,改善民生。

    如果一个国家提高关税,将会带来哪些影响?
    如果一个国家提高关税,对于消费者来说那个国家生产的商品价格就会更高,对于企业商家来说,如果只是在本国内或其他国家之间贸易,那么不会有过于大影响,但是如果是与那个国家有贸易来往的,那么他们与这个国家的贸易来往成本会更加高,甚至可能会切断贸易往来,而对于这个国家的政府来说,提高关税可以增加他们的财政收入,但是如果过度的话可能会影响国家一些科技等的发展。

    我思故我在

  • 4月26日 中世纪预习
    刘抒逸刘 刘抒逸

    1、提到中世纪,你最先想到的一个形容词和一个名词是什么?
    答:城堡,混乱

    2、请仔细观察所提供的地图,图片见会员群
(细节探索可见The Largest Medieval Map | Mappa Mundi Hereford)
回答:在这幅地图上有你觉得特别奇怪,引起你好奇的地方吗?请至少找出两个,尽量不要和其他的同学重复。
    问题:
    ⒈为什么地图上的建筑是面朝不同方向的?
    ⒉为什么地图中会出现很大的鱼、龙、雀,还有树等生物?是不是在地图中也加入了神话传说的元素?
    ⒊正常地图中文字应该是作为图例的标注,为什么在这张地图中中间一块黑色的部分一个个小的各种形状的洞中却什么也没有画,而标注了许多文字呢?
    ⒋为什么地图中间要绘制一个圆圈?圆外与圆内的世界有什么区别吗?

    3、请比较阅读《罗兰之歌》和《尼伯龙根之歌》中两段描述骑士之死的场景
回答:
1)在阅读过程中,有任何你觉得不理解的地方吗?可以提出你的问题。
    提问:
    ㈠罗兰之歌
    1诗中“主教屠宾”是什么?
    2一五九 “为了我们友爱,我也要停下” 罗兰为什么要停下,他要停下做什么?
    3一五九 “谁不好好作战,谁就最可羞!查理就要回来,他要给我们好好报仇…” 查理的回来与上句有什么关联?为什么他要报仇?对谁报仇?
    4一六零 “让我们向他投枪,然后离开他们” “他们”是谁?为什么离开他们,而不是战胜或其他?
    5一六零 “异教徒都跑掉,留下他在那里” 既然罗兰已经失去坐骑,为什么异教徒要跑掉?
    6一六八 “朝着西班牙的方向…” 为什么罗兰要朝着西班牙的方向找到一块荒地?
    7一六八 “他登上山巅,两颗美好的树后…” 为什么这两棵树是“美好”的?
    8一七四 “他这样做是让人明了,查理和他的全军都称赞道,高贵的伯爵是在胜利是死掉…” 为什么这样做就可以让人们明了他是在胜利是死去的呢?
    ㈡尼伯龙根之之歌
    1为什么此诗中要赞扬的英雄是西格弗里,而名字确实阴险狡诈的尼伯龙根呢?
    2883 “西格弗里看到武士们在私语,尼德兰的英雄随机向他们走去” 为什么这句话里后半句要称他为“尼德兰的英雄”?
    3第十六歌 西格弗里遇刺 957为什么西格弗里打猎归来后,恭太的家臣们要迎上去?家臣是什么意思?
    4为什么西格弗里外出征战还要与别人打猎?自966段“我在贵国”,是不是意味着他在别的国家呢?那么他为什么要在别的国家打猎,这个国家是不是就是之前与他的国家下战书的?
    5969 “他的劝告给勇士们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为什么劝勇士们去冷泉就带来了他们极大的痛苦呢?
    6为什么最后众勇士会一致决定位哈根隐瞒谋害西格弗里的事情?

    2)从描述中,你觉得罗兰骑士和西格弗里骑士有什么相同之处吗?请援引具体的诗句作为支持。
    有。首先他们都身份高贵,且拥有许多财富,罗兰是地位极高的伯爵,后面也形容他是“高贵的伯爵”;而西格弗里在诗中一直以“高贵的”来修饰;“精金的马刺”““上面的水晶和黄金落到地面”““金柄上镶满神圣珍宝”显示出了罗兰武器的精贵,““只见盾牌上许多宝石飞散”等表现了西格弗里德装备上也镶嵌了许多珍宝。其次他们都立下过赫赫战功,且对国家与君主十分忠诚,表现在罗兰之歌中“我曾多次用你打了胜仗……”“……用这剑打下了昂儒和布列坦,用这剑打下了………”,“…绝不能让法兰西受蒙辱”“…交给白胡须的查理王治理,它是一位高贵强大的皇帝”等表现了他对自己国家的忠诚与对自己的君主的敬意;“从前曾经败在西格弗里德手里…”等表现西格弗里战功显赫,“要是有人欺侮了他,我一定帮助他报仇”等句体现出他对君王的忠诚。而且他们都是王室的亲戚,罗兰是查理王的外甥,“他是你的妹妹”说明西格弗里是国王的妹夫,而且他们都有一种属于贵族的傲气,可以从罗兰的“奴才你怎么敢?……”与西格弗里“我在贵国,应该招待得更加周到”等二人说的话语中体会出。最后,他们作为武艺高强的勇士,死前手边都没有武器可以痛击敌人,罗兰手里拿的是号角,而西格弗里手边只有盾牌。

    3)在这两段描述中,哪一位骑士之死给你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象?为什么,请援引具体的诗句展开分析。
    罗兰伯爵之死给我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象。因为罗兰之死在描写的时候,显得更加浪漫与悲壮,而且比西格弗里突然的偷袭致死,更多了许多事,如他从爬到山上开始,开始向诸神祷告,并且为了自己的荣誉,想要砍断宝剑阻止它落在敌人手里,还有对自己的“埋怨”那一段话语,充分的展现了罗兰伯爵的矜贵傲气,最后一七六段描写罗兰升天的文字也显得凄美,因此我对罗兰伯爵之死印象更深。

    他山之石

  • 《上海的红颜遗事》2025年春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汉文书院)
    刘抒逸刘 刘抒逸

    本次读书小组我们讨论了《上海红颜遗事》中上官云珠与姚姚的关系。我原来是对姚姚“不怎么笑”的原因思考得并不是很完整的,除了上官云珠对她的家教,她的藏着心事的习惯还源于她的“自卑”,而这种自卑是源于上官云珠,她的身份在那个时代是不进步的,所以才造成了姚姚的自卑。

    书讯微博

  • 4月19日 辛弃疾讲座 & 读书小组
    刘抒逸刘 刘抒逸

    反馈
    讲座反馈
    辛弃疾与陆游同是在国家危亡之时壮志难酬的爱国诗人,他们的诗词作品究竟有何不同之处?讲座还没开始前,我对这个问题还是有些不解的。听了樊老师的讲座后,我意识到,他们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陆游虽然向往着为国征战,但他一生——从始至终都是一个骑驴的诗人,从未上过战场,于是他的诗篇中诸多“铁马冰河”的景象只能靠梦与想象;而辛弃疾南归前也是上过战场,曾独率10名壮士带着杀死起义军首领耿京的叛徒张安国的,有勇有谋的少年将军啊!老师指着地图,带我们看到从济州到南宋都城临安的路程,大多都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地带,很难想象,当时辛弃疾是如何缚着张安国,还要在无垠的平原上闯过金兵的重重围困的。而辛弃疾南归后就再也没有上过战场,在当时的局势下,他的一腔收复中原失地的壮志只有寥寥几人懂得,词中则多是对少年时血战沙场的追忆——他是亲身经历过他所向往的生活的,因此词中多了一些孤独感与大丈夫的豪气。
    中间一部分老师为我们讲解辛弃疾被罢官闲置,隐居的十四年间与陈亮的深厚友谊时,老师带我们赏析辛弃疾与陈亮唱和的两首词。我惊叹于二人英雄之间惺惺相惜的、甚至超越知己的那种独特的情感!陈亮的一次来访,使得辛弃疾在重病之时与他彻夜长谈,惊掉“屋檐飞雪”;友人离去时,辛弃疾策马追出几十里,知道看不见陈亮了,才舍得离去……

    本周要点

  • 《上海的红颜遗事》2025年春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汉文书院)
    刘抒逸刘 刘抒逸

    在每一次的读书过程中,如果有任何你感到困惑、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是某个名词、句子或是一段话),请罗列下来,并自行查找一些资料进行了解。
    第一次读书
阅读范围:p1-p89,到“1966年的5月就这样在《红松岗前表壮志》的歌声中到来了。”为止。
    预习问题:
1.在自己阅读的时候,你觉得姚姚和上官云珠的关系是怎样的?把人物放回到他们所身处的背景中(结合提供的时代年表和樊老师讲述的历史背景),你觉得上官云珠与姚姚之间的情感联系在这样的背景下是否有额外的考验?
    在姚姚童年时期,姚姚与上官云珠都是要出现在荧屏上的公众人物,那时候因为上官云珠还是一位有名气的演员,如第9页所述上官云珠本是从底层挣扎上来的的,好不容易踏入了“有钱人”的行列,而上官云珠为了更能表现出自己家中与女儿的教养,对女儿的家教才如此严格,但姚姚和上官云珠彼此还是爱着对方的。后来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上官云珠虽然努力表现出自己的红色思想,却仍是有“资产阶级主义”的,姚姚又继承了上官云珠要强、上进的性格,也像努力“进步”,但是由于形势所迫,她只能狠挖家庭的坏影响,也有当时学生统一的革命的思想对她的影响,希望自己能够融入进去,于是只好更加“过分”地去表现出来,导致书中认为“妈妈装扮女儿,天经地义”的事被姚姚拒绝。再到后来情况恶化,二人一个是红卫兵,一个是被批斗的人,一个在学校,一个在家中,虽然内心深处都是想要见到彼此的,但是政治上的身份不同,让她们无法坦然地面对对方,藏着很多话都说不出来。姚姚作为年轻的大好时期,也开始逃避这段情感,想在苦中努力寻找写欢乐,于是经常不回家,在外面和同学们搞活动,于是母女二人都摸不清对方的想法了。
2.在文中,作者多次提到姚姚从小到大总是“不太开心”、“心里藏着事”,一直都是心事重重的样子,你觉得这背后的原因可能有哪些?请至少罗列两条理由,并进行分析。(尽量不要和之前的同学重复)
    首先我认为是上官云珠对姚姚的严格,在妈妈面前,她不敢撒娇。姚姚虽然不喜欢,但也认为上官云珠因为她脾气不好看到自己事情没做好就打她是正常的,又说不出委屈;也可能是家教的教育所致,上官云珠希望姚姚有教养,那就需要表现得含蓄收敛,也许是继承了上官云珠,书中前面提到她在演戏的时候学会了要强,把眼泪收回去,所以当姚姚有些不开心的时候也不表达出来,于是心里便时常藏着事了。

    书讯微博

  • 3月行走作文和项目提交
    刘抒逸刘 刘抒逸

    蔚蓝的天空中飘浮着几团像是被扯碎的白云,遮不住冬日耀眼的阳光,一片暖暖的金色铺洒在川沙小镇一座白璧青檐的院落墙上。这座院落在狭窄而热闹的街坊中静静矗立着,无声地诉说着历史的点滴。
    内史第,见证了许多名人在此停留,留存下历史的印记。它由沈家创建,原名是“沈家大院”。1905年,我们主要探访的一位人物,黄炎培与沈家后裔王纠思结姻,住进了这里。红枫的影子在白墙上摇曳,踏入第一进院门,是一个四方的院子,四周屋檐翘角雕刻着精美的木雕花纹,精致秀美。院子中央有一口石磨,我对它记忆尤为深刻。方的台,圆的盖,磨盘上刻着“外圆内方”四字,这是它曾经的一任主人黄炎培先生留下的。这四字象征着黄炎培先生待人随和,而又坚守本心的为人处世态度。
    我们跟随老师来到侧厅,这里曾是黄炎培及其堂兄、堂嫂陆开群在内史第腾出一间房开办的女校一开群女校,校名以陆开群的名字命名。我们在教室里坐下,一边感受这里的环境,一边听老师讲解。开群女校面向当时附近所有女孩招生,无论家世如何,穷人家的女孩可以免交学费;家路途远的,还能留校就餐。陆开群与黄炎培交替为女孩们教授女红课程与文化课程,为当时的女孩提供了十分难得的良好教育环境。对女性教育的重视,正是黄炎培先生的伟大之处之一。
    从狭长的门穿过,便来到主厅,这进最大的厅堂便是“立本堂”。立本堂里有两副对联:“天地有正气,园井无俗情”“立本立言叱咤风云斗士,求真求是方圆规范人生”。老师带领我们齐声朗读,并引导我们讨论解读这两副对联。“天地有正气”,体现了黄炎培对国家的热爱与民族气节,下联则蕴含着黄先生对高雅品德的追求,这也贯穿了黄炎培一生的革命事业。
    第二进院子里矗立着黄炎培的雕像,雕像后的屋子是关于黄炎培生平的展厅。老师指导我们阅读墙上的人物生平时间轴及家谱,并结合行前阅读了解的资料,在脑海中将事件串联起来,思考其背后体现出的黄炎培的人格。黄炎培少年时期进入南洋公学读书,接触了姑父为他推荐的《天演论》等书籍,这些成为他对西学先进思想的启蒙,对他今后的人生道路产生了重要影响。
    “推进民主,反对独裁,争取和平,反对内战”,黄炎培一连提出7个国共合作的议案,强烈希望国共停止内战、联合对外,这体现了他对人民的关爱与民族责任感。
    江苏独立后,他将绝大部分税收用于办学,秉持“教育救国”理念,在江苏创办了许多所学校,同时投身许多实业,成果颇丰。
    内史第自创建者沈家居住过后,还有那一时期除黄炎培先生之外的诸多名人,如宋家、胡适等在此居 过,历经百年,仍保留着他们的生活痕迹。虽然在采访中我们发现附近居民对这里的历史了解并不多,但这里依然留存着黄炎培等,这些光辉人物的精神。

    文化行走
  • 登录

  • 没有帐号? 注册

  • 登录或注册以进行搜索。
Powered by NodeBB Contributors
  • 第一个帖子
    最后一个帖子
0
  • 版块
  • 最新
  • 标签
  • 热门
  • 用户
  • 群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