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讲座是关于海南行走,我们先从海南的地理环境入手,再到海南从古代到现代日新月异的发展。海南的地理环境其实感觉是存在很多劣势的,比如面对台风没有阻挡物,岛上严格说没有河流,这些条件都会限制海南的发展。初中地理课只记得中国最南端是曾母暗沙,但是对海权的划分还是不清楚的,这也是当今教育的一个不足之处或者是国民忽略的一个点。
何雅馨
-
1月18日 雷州琼崖行 行前讲座 -
1月11日 心理课堂:我的情绪小怪兽在期末考后有这样一个放松心理小讲座实在是太好了(!)最受益的是正向反馈,以前貌似听到过有否定词的激励,大脑往往会忽视否定词,但是大概早就忘了(x),这一点真的很有意思,以后有机会可以再了解了解其中大脑的工作原理之类的。其实讲座讲的很多内容学校心理课也有上过,可见心理课确实在慢慢推广,也希望确实如此。
-
12月作文加入讲坛已有三年半之余,可以说每一年我都有很大的提升。最近特别有感触的是万总带来的结构化思维讲座,非常有益。之前看新闻包括讲坛的时文讨论,一开始了解材料总是有些无从下手和茫然,但是接触结构化思维以后瞬间感觉思路很清晰,也有明确的方向去把握各种渠道来源的信息并且能够有能力去甄别其可信度。
当今时代网上很多信息都是十分零碎且不确定真假,由于其迷惑性,不独立思考往往就被牵着鼻子走,你所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相,可能正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有时理性会受到感性的干扰,直觉也许会带我们走向错误的方向。通过结构化思维,先了解事实,再分析影响后果以及后续举措,事情的许多面貌也逐渐向我展开。
我认为在这中最容易让我们忽略的是消息来源的渠道,我们在多方位寻找信息,看到了很多人的立场与观点,但是很容易忽视,是谁报道的?是官方媒体评论,这些公民有什么身份特征?与他们的观点有什么联系?就比如之前书院有小小讨论过的,外卖平台限制外卖员每日送单总时长,以维护外卖员利益的名义。官媒一般都是宣扬名义上会带来的利益,此时再关闭一下评论区将是最好的调味料。不用多时,一些地方官媒或者私立性媒体也会进行一些编辑发布,评论区里能出现更多大众的声音。但其实个人感觉外卖员评论的很少见,也可能他们并没有表露出来,大多数其实都是平民对这些规则制定感到不满。从中其实也能看出这个外卖平台制定规则中最大的问题——不倾听民众的声音,走一个形式主义,而且可能存在弊大于利的情况。
去年愈发觉得学会从新闻中挖掘其隐含的内容的重要性,如今的新闻已慢慢走向掩盖真相,一味炒作谋取利益,引人悲愤。 -
12月28日 婉约词(下)& 读书小组很喜欢秦观《望海潮》里的“兰苑未空,行人渐老”,特别有电影感,上一秒还是年轻自己意气风发时候所见之景,下一秒在满天飞花中,人已老去。过去的刹那与现在完美融合,镜头的转向引人深思,饱含对命运的心灵中的感伤悲哀
-
《苏东坡传》读书小组第二轮(西文书院)本次是最后一次读书小组,又浏览了一遍苏轼的人生,还是百感交集。让我最佩服的是苏轼对往日仇恨都笑谈看淡了,虽说他本来就很少恨别人,但是如今已经能够将往事纠纷化作一种幽默。
-
《苏东坡传》读书小组第二轮(西文书院)1.相比黄州,流放岭南和海南岛后,苏东坡心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书中他的“为人为事”加以阐释。
先是“依然故我”,游山玩水,后来又开始关心各种革新事宜。比如在惠州修建两座桥,把无主野坟重修,做一些小事,引山泉。我觉得他依旧是在为民做事,而且很多事是可以落到实际的,并且他也从其中获得快乐。
2.对比这段时期他的“为人为事”与黄州和杭州(第二次在杭州)有怎样的差异,据此你认识到了怎样的不一样的苏东坡?
很有情趣,关心民生,有头脑,全能型人才 -
12月22日杭州苏轼行走 预习材料2、结合行前讲座提供的背景,苏轼“江南梦”相关的诗句,你如何理解苏轼对于杭州、对于江南的感情?
我觉得苏轼在杭州重新找到了人生的宁静。一个原因是因为景美。还有一个原因是苏轼经历人生的大起大落,在这里既为民做事,同时精神上也达到富足。所以他很感念杭州
3、结合行前讲座和提供的西湖申报成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材料,你现在如何理解西湖的价值、意义和影响?
具备有纪念性建筑物,关联性景观,体现中国山水文化 -
12月14日 杭州苏轼行走行前讲座&时文讨论首先是时文讨论,一上来就补充了一个惊人的背景信息,是媒体先注意到姜萍的身份进行采访炒作。这一点是我之前完全不知道的,从这里就能看出当下新闻媒体的悲哀,一味地追求炒作,功利性的利益,忽视真理客观的本质。整个事情非常悲哀,从新闻被制造的开始到姜萍的结局,都是资本的操控,而姜萍则成为被无情抛弃的牺牲品。何其悲哀又悲痛,况且我想这件事会极大影响姜萍心理健康。铺天盖地的批评与辱骂向姜萍袭来,从少年天才到众人唾骂,她该如何承受。
然后是关于苏轼的行前讲座,第一次觉得看书法好有意思!真实感受到从笔画的书写中是能够体会诗人的心情。 -
12月14日 苏轼行走行前讲座预习2、根据《苏东坡传》或其他资料,梳理苏轼两次在杭州当官,有哪些政绩?阅读下面苏轼在杭州时期(或前后)所写的诗文,苏轼对于杭州有怎样特殊的情感呢?
增进公共卫生水平。疏浚盐道,修建西湖,稳定谷价,帮助太学生,修缮城楼。我觉得他在杭州真正获得了心灵上的安宁。诗歌重新流露出一种欢欣喜悦满足,他为民服务的同时也满足了心灵的安宁。
3、你认为,“西湖”为什么能够成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
西湖是一种文化内涵,文化象征。不仅在于其景色优美,而在于许多文人雅士赋予其深厚的感情。 -
《苏东坡传》读书小组第二轮(西文书院)1.你如何看待第22章开头的“一个人在外省为官时总比在京师为官时对国家的贡献大”这句话?
亲近民众才能真正知道百姓需要什么,对当地的规划也会更加现实合理,不是纸上谈兵。
2.这一章详细描述了苏轼在杭州的政绩,请梳理,并谈谈从中你对苏轼有了什么新的理解
增进公共卫生水平。疏浚盐道,修建西湖,稳定谷价,帮助太学生,修缮城楼。苏东坡其实很有头脑,比如赈灾时他相信预防胜过十分救济,这一点其实很有意思 -
12月14日 姜萍事件时文讨论阅读材料一思考问题1:
在姜萍成绩公布后舆论争议的焦点是什么?看到姜萍事件的结局后你怎么看待姜萍,你觉得她今后的人生会怎样发展?
姜萍成绩的真实性。我觉得这件事中关于姜萍的描述其实很少,即关于她主观性的表达,而且我有刷到网上说是他的老师造就了这样的局面。我觉得姜萍人生的影响可能是在于其个人心理上的,在遭遇如此大的舆论的影响后可能会因为社会的种种评价产生心理上的问题。
阅读材料二思考问题2:
结合材料及自己的了解,阐述你眼中的职业教育是什么样的?(提示:比如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的目标等等)你觉得这种教育对人的培养是足够的吗?
很多课程的设置都应该和普通高中的一样,可能难度会降低,而且还要增加针对性的职业课程。我觉得人才培养的目标不应该因为这是职高而有所不同。我觉得不足够,感觉目前的职业教育所带来的还是功利上的教育,而且还是一样的让学生感到麻木。 -
12月7日 苏轼(下) & 读书小组无比佩服苏轼的思想境界,在乌台诗案后完成的精神突破让我震惊。一开始看到预习的标题叫做“此处安心是吾乡”时,我有些疑惑,苏轼有很多有名的诗句,但是为何选择了这一句。我没有参加这次的讲座,因此只能凭借自己预习时的感悟写些内容。苏轼的人生波澜起伏,经历过万人追捧,也经历过许多人唾骂,遭受事业的低谷,无依无靠。苏轼始终在寻求一个心灵的依靠。而在寻找这一过程中,我想苏轼想的很通透,将痛苦融进生命中才是生命的本色,才是生命的价值。
-
11月行走作文很遗憾没有时间去方塔园参加行走,在此我回忆了暑假初次去到苏州园林时的体验。或许感触十分浅显,也没有专业导游的带领,甚至可以说是一次走马观花的体验。我去到的园林是沧浪亭,恰逢是宋代所建,在讲座上樊老师也曾提到过他的历史。现在回忆起当时的场景,那一份宋韵还残留于心间。
印象最深的便是复廊,蜿蜒景致展现在眼前,午后的阳光透过漏窗,树影摇摆。透过漏窗看,每一处景致都有所不同,不同的景好似相互隔开,却又共同作用成一副美景。登上假山,俯视水池,波光荡漾。在移步换景之中,人在景中,景在人中。我不禁感受到建造园林者之智慧,园林似有无数的秘密等待慧眼的人们去挖掘。
同时我也参观了其中的内部设施,家具清新淡雅,富有气质。宋韵强调与艺术审美,日常生活相关。在其中我们往往能够体会到生活的艺术化以及艺术的生活化,实在不失为“人间清旷之乐”
说来惭愧的是,在没有做好充分预习的情况下,对园林的思考也不深入,同时行走过的园林也太少 太少。因此我也没有发现沧浪亭特别的独到之处,现在唯一还能再心中回味的,也只有那一份宋韵,穿越过千年,走进我的心中。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在现今烦躁世界中,还有这样一片天地能够使我放松心灵,实是人间仙境。 -
《苏东坡传》读书小组第二轮(西文书院)全能型人才,非常纯真。务农不仅为了生活,同时也是为了生活的一份雅致。
-
11月30日 苏轼(上)& 时文讨论我们先进行了时文讨论,最初预习的时候确实会简单的认为材料一是材料二的原因,但同时也是相互作用的。接着万老师让我们思考了如果我是两个材料的当事人,我会怎么选择,从中我们慢慢找到了两则材料的共同之处是当事人都存在一种“从众心理”,大学生夜骑的一部分原因是跟风;一线管理者在面对突发的情况时,由于情况的特殊性,很难做到独立思考,于是最划算的方法就是遵从规则。了解这点后我们重新将视角投射到更大的角度——社会怎么了?从出生起,总会有人尝试告诉你,你应该在这么做,原因是大家都在这么做,再这样的环境下成长,人往往无法自我独立,也没有负责意识,因此在面对一些紧急情况和挫折的时候,他们没有办法承受并且解决问题,因此只能将魔爪伸向其他人,这是整个社会的悲哀。对我自己来说其实也很有感触,到目前为止有很想学习的专业,但是父母往往因为这条路会有些难走,相比更多人会走的路,缺少规划的方向而劝阻我。于是到目前为止,对于未来我始终迷茫。所以我深感在这个追求唯一答案的社会,坚持本心做选择真的是一件困难又让我敬仰的事情。
然后是有关苏轼的讲座,深入他的诗歌后深感其之才气。不管现实怎么样,还是不禁对苏轼思念亡妻之作所深深打动。同时我又不禁猜测这是王弗去世十年后苏轼第一次梦到她。我觉得同学所理解的画面很有意境美,恍惚间我在镜子里看到你,好像每个平常的早晨,你正梳妆打扮着。你顿了顿,抬眸看向我,我忽的发觉自己已变得苍老,也许你的眼泪还是认出了我。 -
《苏东坡传》读书小组第二轮(西文书院)我觉得佛印和苏轼的性格很贴合,因为他们都是很潇洒的人,佛印作为一个和尚来说也是很有特色的,而苏轼恰恰也是诗人中别具一格的人,所以他们两个思维的碰撞很有意思。
-
11月30日时文讨论问题一:
大学生集体夜骑开封一事,后续也有很多非大学生群体参与其中,你觉得参与其中的人们为什么要参与夜骑?你如何看待这次的夜骑事件?
一部分可能是被这样追求自由有意义的行为所吸引,想体验这种方式。我认为现实的情况确实影响了交通等阻塞,但是不合理的地方在于多所高校进行封校,对学生进行外出管控,未经允许不得离开校园,完全是对学生人身权的限制。
问题二:
对于第二组事件,你有怎样的评价和想法?你觉得高校为什么要采取“封校管理”制度,会对相关人士产生怎样的影响?(提示:可以思考应急管控和常态管理的差异;关注学生、一线管理者(宿管之类)、校方的差异)
觉得很荒谬和愤慨。教方以限制学生人身自由这种方式来名义上的保护学生安全,实际是害怕学生发生什么事会怪罪到学校。但事实上从实例中看得出学校对应急管控非常死板,宿管害怕在面对应急情况时,不按照常态规则做事会受到处罚,因此做出了很多不符合人之常情的事情。 -
《苏东坡传》读书小组第二轮(西文书院)提苏东坡,但我们必须得提王安石变法,原因很简单,苏东坡很多人生经历和王安石变法离不开关系,并且从苏东坡对此的态度的举措中,我们可以发现他的高尚品德以及政治见解。我觉得从很多事情都可以看出苏东坡很正直,对不合理的政策敢说,但也因此被贬。之前有看到过说用单单乐观去形容苏东坡十分表面,更深层其实是经历过大风大浪后心灵的深化,希望之后能讨论到!
-
11月16日 风雅颂行前讲座 & 读书小组这次讲座恶补了很多文化知识(昏倒)。但还是想先提一下宋韵在生活中的体现,万总定义为生活的艺术化以及艺术的生活化,将很多典雅的元素融入日常用具。我觉得现在人们开始推崇这些可能是因为能够短暂脱离烦扰的尘世,去放松自己的心灵,或是增加一种氛围感,因此宋韵在现代十分潮流。然后我想谈谈园林,去苏州旅游的时候参观了沧浪亭,沿着游廊边走边欣赏美景,虽然看不大懂但是还是感觉心灵被净化了,从不同角度可以发现景色层层变化和展开,也许这就是所谓“超功利的欣赏,享受,审美”吧。
-
11月16日 风雅颂行前讲座预习1、选择一件你认为能代表宋韵的文物(耳熟能详的《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和《瑞鹤图》尽量不要选哦,考虑一下,你真的讲得清嘛?),并说明选择这件文物的原因。图片需要发在书院群,课前书院交流后,推举2位同学分享。
我选择的是宋代彩塑。我认为彩塑在唐代达到顶峰后,在宋代后继续发展为不同风格。唐代的圆满、雄浑、大气,到宋代的细腻、秀婉、传神,这两朝佛塑风格的演变过程体现佛教日益世俗化的过程。
2、阅读冯纪忠(松江方塔园的设计师)的《人与自然》(片段),文章有一定的难度,阅读时,做一定的圈画,着重阅读第四期宋代部分(其他的浏览即可),宋代园林有什么特点?如果现在要在园林设计中体现“宋代精神”,你觉得可以从什么方面入手呢?
画理和客体的势同时发展。普遍欣赏石头,为之后以小见大奠定一些基础。从园林是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