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 云南行走行前讲座
-
有一个概念贯穿始终:彩云之南。这是一个优美的称呼,寄托着人们美丽的想象。这也引出了云南谜一样的历史。
古滇国、南诏国、大理国,都没有列入正史,更何况没多少史料留到今天。我们此次行走,就是为了探寻这消失的云南历史而去的。带着这样目的去云南的旅行者必然不多,大部分都是看中优越的气候条件。这就不得不说起云南的地理因素。
两块大陆的撞击诞生了横断山脉,这沟通了南北。同时,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水汽在此汇聚,降水丰富。同时,暖而干燥的气流向东北吹,使锋面留在贵州。云南部分处于高原,凉爽舒适,而气压又不太低,故成为中国的疗养圣地。我也好想去玩玩呢!
此外,樊老师所讲古滇国、南诏国和大理国的大小和历史地位都让我吃惊不小。 -
这节课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地理板块。云南地势差距极大,北部的山最高可达6000多米,而拉萨这种印象中的世界屋脊上的城市对比起来还低了2000余米,我对这种数字都没什么概念,这样一对比,瞬间让我大受震撼;云南南部河口最低点海拔约70米,云南高低差也有一两座高山那样高了,属实令人感到惊奇。而奇异的还不止这些,“横断七岭”那么雄伟的几座山最近处只有100公里,虎跳峡相隔十余公里便能听到浩荡的水声,云南中部地区土壤富含矿物质,竟显现出红色。在这么一片土地上,滋养了各种神奇的动植物,养育了26个民族在这里世世代代地生活,开启了非洲人前往华夏大地的篇章,显现出一片神秘美丽的景色,让人心驰神往。
-
我从未去过云南。但从地理书、视频科普上有获取了一些云南知识:有热情好客的少数民族、有海拔高的横断山脉、与热带雨林西双版纳。向往的同时,我也产生了一个疑问:海拔高意味着寒冷,那为何云南会有热带雨林呢?
这次云南行走讲座,总算解答了我的疑惑。距今约6500万年前,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剧烈碰撞,造就了中国地质结构最复杂、地貌形态最多样的地区之一——云南。从北向西,距离960千米,云南海拔竟从6740米跳到了76.4米,直降6663.6米。云南多元化的地形,不仅包括了各种各样的生物,造就了丰富的生态系统与多样的物种分布;还形成横断山脉,开启了南北沟通的孔道,是各民族分化、交融,形成中国民族文化多样性最典型的区域。“民族走廊”——藏彝走廊,便是出自于此。
所谓“云贵不同天,昆明春常在”,昆明花海月月开得益于云南丰富的地形气候。云南的山脉屏障、南北海拔落差,使得云南形成从北热带到高寒山区的七种气候类型。汉武帝正是因为这里多变的天气所形成飞扬的云彩,感叹“彩云之南”。”云南”地名也出自于此,将云南神奇的天与云内藏到这两字中,可谓精妙。
云南内有26个民族聚居,不同民族在风俗、语言上都自成体系,因此云南交流语言种类多,节日形式丰富。冯老师在讲座中带着同学们跳了其中两个民族的庆祝节日舞蹈。虽然形式、动作各异,但还是能隐约看到一些相字点,体现出了少数民族在云南的高度融合。这既是一种巧合,也是一种必然。
很可惜,这次因时间上冲突而无法参加云南行走。希望以后有机会可以去云南旅游,沿着讲坛路线行走,去探寻云南之密。 -
讲座反馈
本次讲座中提到了一个问题:阁罗凤为什么要立《南诏德化碑》来表明自己的不得已,并提出与唐和好的希望?
我们提到阁罗凤多次“背叛”了唐朝,打败唐军,那么他立这块碑是出于何种心态?在讲座中,我个人的猜测是,因为他杀了唐朝那么多士兵,势必会引起两国之间的战争,而立下这样一块碑可以缓和局势,也可以为自己增添名誉。
讲座之后我去查找了这个问题,发现历史真相和我的猜测大相径庭。此事的发端是唐朝云南太守的张虔陀在阁罗凤来拜见期间侮辱了他的妻女,阁罗凤上表控告,但朝廷不置一辞,于是阁逻凤起兵问罪,杀张虔陀,攻城夺地数十处。之后,唐两次攻打南诏,阁罗凤起先意欲讲和,但唐朝将领拒绝导致战争爆发,唐军覆没。此后,才有了立碑一事。
这件事情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历史事件并不能靠主观推测来分析,一定要在有了足够的背景知识之后才能够看清真相,理顺逻辑,明白“为什么这件事会发生?”“为什么这个人要这样做?”
樊老师讲到他和朋友们在虎跳峡“冒险”的经历也引发了我的共鸣,的确,很多事情不趁着少年时去做就再也没有机会了。这是人类身上的好奇心,驱使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去探索未知、创造未来。就像潘多拉打开魔盒、亚当夏娃吃下善恶树上的果子,没有人能够预知未来究竟会发生什么,是好亦或是坏,只是注定有人要走上这条“不安分”的道路。
我们还讲到了六千年前的彩陶碗上人们手拉手围聚一起舞蹈的花纹,而当今的彝族人依旧如此起舞……这是一条延续了千年的血脉,传承着古代的文明,古老的文化……
然而,讲座中也提及,许许多多少数民族的青年人走进了城市以谋取更好的生活,传统文化也同时在一点点消亡。我觉得这并不能怪罪于他们。假若少数民族的人们能够一边维系传统,一边过上好日子,他们并不会抛弃这些,反倒能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古文明得以长久的留存。保护文化并不只是那些少数民族的事,这和我们,甚至和全人类息息相关。可以把它们变成一种事业,变成一种生活,这和“科技发展”同等重要,人总不该忘本。
这些流传下来的风俗、文化见证着人类一族的成长,回答着关乎人之存亡的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
民族滇洱,彩云之南。其中山川壮丽,孕育了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白族、彝族、纳西族等众多民族世代聚居,民风淳朴,文化璀璨。讲座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樊老师临场邀请我和几位朋友上台表演不同民族的舞蹈。虽然我们动作别扭,频频笑场,但是亲身体验这样的舞蹈,使我更能理解这些民族文化的独特韵味。或许台下的观众无法完全体会这些舞蹈的不同之处,但是我可以感觉到,每一个民族的特色都不一样。这正是中华文化多样性的生动展现。
此外樊老师还给我们分享了虎跳峡的惊险旅途,使我不禁对于那里的险要和樊老师的勇气赞叹。老师说,有些机会只有一次,错过了就永远也无法体验那种震撼了。是啊,生命中的每一次尝试都是一次宝贵的经历,看着讲座的ppt上,呈现了很多老师行读时的照片,无论是站在高山之巅俯瞰峡谷的壮丽,还是在民族村落中体验淳朴的生活,这些经历,不仅仅是视觉和听觉的享受,更是人们对民族文化的热情。我想,这或许就是行走的意义所在吧。 -
本次讲坛的主题为‘’民族滇洱 彩云之南‘’。说到云南,因为到现在我还没有去过云南,所以对云南的了解不是很多。但是我脑海里对云南这一地区的概念就是地形复杂。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剧烈碰撞,从而造就了中国地质结构最复杂地貌形态最多样的地区之一,云南。高差悬殊、山脉屏障与复杂的地形气候共同作用使云南形成从北热带到高寒山区的七种气候类型,从而造就了丰富的生态系统与多样的物种分布。也正是这一复杂地形与多样,生态使云南自古成为一个像西南开放的天然通道。在讲坛中,我们不仅讨论了云南的地理特征,还讨论到了其民族发展、在地政权等。通过这次的讲坛,我不仅了解了云南这个丰富多样的地区,同时我还融入了云南。
-
本次行前讲座我们围绕云南展开讨论。我们先对本次行走的主题“民族滇洱,彩云之南”进行了理解和分析。“民族”体现了云南有着26个民族,民族交融的特点。“彩云之南”既写出了“云南”名称的由来,也体现了古代人民对云南的认识,想象和期待。滇池体现了云南文化的发源地。先前我对云南的印象只有景色优美,对那个地方古代的历史并没有太多的了解。樊老师向我们展示了行走的盖蓝分为6个主题。也依次介绍了云南的地理和历史。云南地理中的云贵高原和横断山脉让我印象深刻,虽然横断了东西,却勾连起了南北,也造就了云南多样的生物和多样共生的族群结构,这也更反映了整个地球村正在共同努力的目标:多元化和多样性。而云南的现代意义也十分重要,它曾经是抗战前线和教育重镇,它代表着未知和神奇,也是现代人在强压下疗愈的方式。
-
之前谈到民族关系的讲座中,我们总是在关注西北方少数民族对汉人的影响。那时候我就有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南方没有这样的情况呢?一开始我把它归咎于文明开化的时间、和海洋的阻隔云云,加之古中国一直是世界中心一般的存在。
这次讲座中,我才发现云南——这个在研究政治历史时从来没被我关注的城市,有这么重要的意义。古滇国崛起,形成独立王朝,有和中原同样灿烂却无法研究的青铜文化,而且它对于古中国来说是与南方和印度洋区域沟通的桥梁;汉朝时“以夷制夷”,魏晋时爨氏割据;南诏崛起后和唐朝爆发天宝战争;宋代有大理国延续;元朝时成为行省;明清改土归流;抗战时的护国运动和西南联大……虽可惜它作为中国稳固的大后方存在千年,却少有史料记载,但代替文献的,我想是一种更重要的精神传承。
当樊老师展出一张身处四面八方的人们都自然迁徙到云南的地图的时候,我非常震撼,哪怕迁徙只是一种本能,或是客观因素所迫,但他们最终都到了云南,形成了“朝圣”一样包容的、和而不同的文化关系,拥有了相似的宗教祭祀活动,保存了珍贵的、世界的文化基因……6000年前陶土碗上的舞蹈今天在云南仍见,我又想起我在西湖,发现她和千年前的诗行中描绘的一样美时的感动了……
云南看似是一个不那么“团结”的地方,它宗教太多、语言太杂、山脉广布、交通不便,但这从未阻碍过什么……她一直在那里,这本身就代表着民族的团结。 -
这一次的讲座介绍了云南,它是‘’民族滇洱 彩云之南‘’,其中彩云之南是汉武帝命名的一个云南的典故,云南的名字便是这么来的。在之前,我对云南了解非常生疏,这一次讲坛中,我才稍许体会道路这里的神奇。
云南的地形非常复杂,是由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剧烈碰撞产生了大量的高海拔的山脉,其中横断山脉对云南气候和文化的影响最显著,横断山脉在地图中呈南北走向,它隔绝了东西走向,却是南北沟通,它让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受到山脉阻挡,被迫抬升形成地形雨,使云南西部和南部降水丰富,气候湿润。同时是云南的海拔落差巨大,出现多种不同气温和气候,使植被和生态随之多样,生态环境的多样促成了人的多样,进而使文化在这里也有了多样性。横断山脉还让中国北方地区的民族通过藏彝走廊来到了云南,使在其他北方的名族渐渐靠拢中原文化时,云南还能保留几千年前原始人的传统文化。
云南此处还存在了南诏和大理等多个王朝,南诏曾与唐发生过天宝之战,将唐军队击退,可见其势力强大,后来南邵覆灭,几代后又在宋朝时形成了大理国,它与中原来往的极少,当时的宋将矛头对准了辽和西夏,蒙古,因此来往极少,蒙古将辽和西夏统治,最终南下侵占了大理国,将南宋包围,灭宋。云南对于宋是战略后方,而宋却没想到这一点。道路近代,云南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修建中国唯一对外国际的铁轨,为抗日等事迹做出巨大贡献。
云南是个神奇的地方,不论是它的历史还是地理。 -
在这次‘’民族滇洱 彩云之南‘’中,民族一直是一个很重要的词汇。在这次讲座之前,我只听地理老师讲过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最密集的区域,可到现在我才知道云南居然有足足26个民族,将近占了全国所有民族种类的一半。造成云南有如此之多的民族的原因有二,其一是云南的地形特别复杂,因为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互相碰撞挤压,有许多山脉随着隆起,从而在云南地区形成了一道道“裙摆”,导致云南的地形十分割裂,导致在不同区域的人们交流十分困难。其二是因为在历朝历代都有汉族以及其他民族茶马古道以及五尺道前往云南。说起王朝,虽然云南地区也曾出现过几个国家,但都记载很少。例如南诏国,我也只从历史书上的地图中看到过它的疆域范围。通过这次讲座我才知道,原来南诏国是父子联名制的,还曾经与唐朝发起过战争并获得胜利。不过云南还有许多神秘之处等着我去行走时研究。
-
联系本次讲座中的云南和之前的湘黔,好像认识这样的边地是有一套“模版”的。从地理特征出发,形成特殊的文化,作为边地,多涉及民族的交融与地方政权的形成,那么不可缺少的主题就是边地融入中原的过程。当时间来到近代,在抗战和新时代的发展中,这片边地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
但是当我们将视角聚焦到这片土地,它也会有很多独特的地方,比如云南极高的海拔落差,横断山脉形成的特殊民族走廊——藏彝走廊,云南的民族极为丰富,东南而来的百越,东南亚来的高棉人,还有西北南下的少数民族互相影响,形成了27个民族,无疑是中国之最……
同时将边地互相比较也是很好的学习方法。同样有军事屯田牵来的汉人,为何贵州的汉人几乎完全融入了当地,但是在云南却形成了特殊的聚落,存有军事堡垒呢?
云南神奇的地理因素与神秘的文化吸引着人们,引发无数遐思。很遗憾无法亲自去到这片彩云之南的土地,但我想即使在家也能有很多途径有所了解。 -
云南,在我的映象中一直是如昆明大理那样气候宜人、景色优美的旅游圣地。虽也知道它孕育了多彩的生灵,殊不知它繁密的山林间竟隐匿着如此繁多而璀璨的文明、复杂多样的人文自然美景。听老师生动地描绘云南的风景,多样的西南景色如一幅幅画面映在眼前,尤其是“虎跳峡”山之巍峨与水之浩荡,更令人心颤,原来云南不仅有曾经览过的,平静如画的苍山洱海,也有壮美澎湃的惊涛巨峰!古滇国、南诏国、大理国…这些古老国度的名称一个个出现在ppt的页面上,仅仅几行字间就隐隐地向我散发着西南地带那种神秘的气息。它们深富农耕名族的生活特色,又拥有独特多样的名族文化,又听闻,在唐派兵征伐南诏时的“天宝战争”那一战,竟然所有大唐的将士都深葬洱海,这山林之间的西南神秘国度强悍的武力,又为其蒙上一层令人敬畏,却又好奇的面纱。这次的讲座带我真正了解了云南,让我意识到之前去云南旅游时了解的它仅是云南的冰山一角——虽然我知道我们所知只是了解云南的第一步,我想,它独特多样的民族风情、地理气候、历史意义,都使它不愧为所谓“中国压缩版”。终此,我对这“彩云南处”之地的好奇又添许多。
-
本次行前讲座,我们了解了云南的地理、历史,以及今日云南的种种变化,并重点对行走主题进行了解析。
云南在古代,是一个传说中遥远而神秘的地方。那里是一切美好景象的化身,那里是融汇世界之地,那里没有炎炎烈日,一年到头四季如春,是许许多多人向往的理想之地。
云南在现代,是一个现实中多样而共生的地域。云南囊括了整整26个民族,他们或是越人后代,或是藏人后代,或是高棉人后代,古代的大迁徙使他们移居至这个风景宜人、气候适宜的区域,行程一个小型的“地球村”。话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在云南能得到完美的展现,它那多元一体的格局,让云南迈向中国,再一步步走向世界。
古滇国、南诏国和大理国都是云南的前身。樊老师对于古滇国有这样一句评价:“古滇国的很多东西都不存在了,但留下来的却又令人惊艳。”这样的评价来源于古滇国那足以颠覆我们认知的景象。至于为什么我们能对辽、金、西夏等蛮夷国家有所了解,而对古滇国等等的了解少之又少的原因大抵是因为它的历史资料过于稀少,解释起来也太过困难,导致这段历史渐渐的淡出了……
当今云南,大家都带着放松疗愈的目的前来,云南也成为“慢生活”的理想之地。虽然本次讲座因为时间仓促还没有来得及完完全全地了解,也希望在接下来的时日里有更多的认识,行走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