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 心理课堂:我的情绪小怪兽
-
在这次讲座的图表里我选择了“易变”“有同情心”和“随和”这三个词作为我的代表词,同样也分析出了“多血质”这一性格特点。我觉得这对于我有些方面还挺准的,就比如注意力易转移和情绪情感易变。这个表格也让我发觉了自身平时注意不到的习惯,不过不知这些习惯是本身就存在 还是因为看了表格才在记忆中产生,就是为了这个标签而产生的无意识靠拢…
还有就是,在讲座快结束时的合奏我发自内心地觉得非常温馨,我们一同座在屏幕前交换着乐器和频率…学姐选的歌对于我来说虽然有点老了,但就是因为这歌老,所以它才勾起了我许多的温暖回忆,配合着呲啦呲啦的铃铛声和讲坛的诗派气氛 逐渐结束这一学期的学习。
回过头来,对比上学年我这次还拿了挺多奖项奖品的,收获满满的! -
这次的讲座是有关心理的,因为刚刚考完一模,所以情绪一直也都很不稳定,听到大家提及的一些焦虑的心情也是很有感触。印象最深的还是大家用乐器合奏的那一环节。淋雨一直走是我小时候特别喜欢的听的歌,但长大后就好久没听了,然后在讲坛再次听到的时候内心的触动就比较大,可以说感受到了一种很强的力量。其实我本来以为这么多乐器混在一起时声音会很乱,但没想到如此和谐。听着耳边的歌声,以及大家乐器的声音,我心中感受到了一种说不出的美好,甚至可以说是有点温馨?大概是因为一模,感觉自己很久都没有像当时那样放松了。这也给我提供了一种舒缓情绪的方法,有的时候听音乐可以暂时可以让人变得愉快轻松,而不是把问题堆积成大雪球之后再想着去解决。
-
讲座反馈
这次的讲座让我感触很深,尤其是谈到“正面情绪”与“负面情绪”一点,我们的生活当中常常想要赶走所有的负面情绪,留下正面情绪,这就像我们努力抹除自己所有的缺点,留下优点一样。
记得几个月前看《头脑特工队2》的时候有一段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步入青春期之后,主角对自己的认知从最初的“我很好”转变为了“我还不够好”……直到最后,大脑中的那棵“信念树”,变成了七彩的颜色,每种颜色对应一种不同的情绪,不再只是单纯的“好”、“不好”……所有情绪都是构成完整的人的一部分,“不完美而完整”。
我也是这样,很多时候会有一种莫名的茫然涌上心头,最大的感受就是觉得自己的内脏很难受,好像被紧紧地压住了。听音乐、写作、运动有些时候的确能帮我从情绪里抽离,但是一旦“闲”下来,就还是感到空虚和难受。我觉得有些时候我们必须要接纳这种感受,也不必过于苛责自己。就像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人也有喜怒哀乐,不同的状态之中所呈现的表象不同,但本质都是“月”,都是“我”。
最后,如果当下无法解决,那就交给时间吧。 -
这次讲座讲述了四体液分类法个人感觉与 MBTI 的区别不大,因此问题也和 MBTI 差不多,就是会比较有“贴标签”的感受。但是毕竟人是需要脸谱化的标签来帮助区分记忆的,就只能祈祷一点微弱的辅助作用吧。
讲座中还提到了所谓“坏情绪”的作用,其中提到了忧伤这种情绪。有一个答案是它可以让人明白如何下次更好的去应对这种情绪,但是这还是去逃离这种情绪的感受。我觉得更好的解释应该是让人反思自己的过去,更好的找到面对未来的方法。
我对于抑郁症这种病症的治疗很好奇,查找过资料,得知现在的精神疾病治疗其实不是病理性治疗,而是试出来的,像有一种药物原本被用来治疗肺结核,使用过程中发现对情绪有改善作用。但是我对这种方案十分的担心,因为脑科学现在还是一个陌生的领域,副作用什么的无从研究,不知道这些药物的安全性评估是如何进行的。比如有些药物并不是让人感到快乐,而是让人对所有的情绪感知都变钝,从而感觉没那么悲伤,但是人也会变得过于平淡,像这种药物是不是只能算作没办法的办法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