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 杭州苏轼行走行前讲座&时文讨论
-
这次时文讨论主要是关于姜萍,对于她引发的一系列事情,当然离不开她的身份,是中专生,在大家看来她的成绩和她的身份并不成正比,当然,这件事到底是自己的行为还是老师为了得到名誉,还是说媒体的故意炒作,也都不好说,我在想一个问题,就是如果她是以一个名校生的身份参赛的话,即便是有老师帮助,又有什么人会去关注呢?大家理所当然的觉得这些成绩对于那么好的学生来说是肯定真实的。当然在决赛的时候会露出现马脚,但是其实不会有太多人之关注吧。这次讲座主要是苏轼,首先讲了他的书法作品,他书法作品从压抑内心的情绪,到最后写着写着逐渐豪放起来,想把自己所有的情感都抒发出来,整体看着是很文气的,可以读出来当时内心的思考。
-
时文反馈:
姜萍事件,看似是一场闹剧,实则暗藏玄机——其中反映了现在的中专状态、对于青年的期望、与网络的不可控。当网友纷纷怀疑姜萍时,且不论事实如何,这本身就对姜萍有心理伤害。
姜萍,是一个引子。她“天才少女”人设建立,让她的老师、竞赛主办方、新闻社有利可图;她“中专”、“女生”的标签,充当起这一类人的发声者,挑起了一场风波;她“逆袭”的惊人事例,让其他人或期待、或嫉妒……但她只是这场热议的“牺牲品”罢了。苏轼行前讲座反馈:
之前我一直不能理解古代建筑的重建与修缮有何意义。就如宋塔清修,“古建筑”已经没了“古味”,有何价值?再贴切地形容,像是唐三彩碎了又重新烧制一个放回去,有何价值?有何意义?
听了本次讲座,结合上次讲座读到冯纪忠先生对于园林建设的看法,将我心中的疑问终于解答。“以古为新”、“地以人胜”,古建筑就好比梅兰竹菊,不仅有外在美与历史沉淀,更多的是代代人传承着的精神内涵。古建筑会被破坏、毁灭,但只要人魂不灭,那些千百年间的精神情感表达,却会被诗词所流传。我们真正要探寻的,并不是古代建筑学与古人审美,而是附着在那些建筑上的人文气息。 -
在时文讨论中,老师选择了一个特殊的视角来看待这个事件——职业教育。这是一个之前我从未思考过的角度。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期待是什么?它的现状又是什么?国家对于普通高中的期待是什么?我又受到怎样的期待?社会上对职高的歧视一直存在,他们总是被这个社会忽略。他们需要更多社会正向的关注,在就业中更多的鼓励,更多向其他方向发展的可能与机会。其实不仅仅对于职高是这样,对于这个社会的每个部分都是如此,如果社会的各个部分更有可能流动,而不是“从幼儿园就开始划分‘理科班’”,那么对于每个个体来说,是更好的。
在讲座的开始,沈阳学姐为我们讲解了苏轼的书法。沈阳学姐并未堆积书法的专业术语,而是让我们结合自己平时写字的场景,观察《寒食帖》中特殊的笔画——延长的竖与顿挫的横,我们自然地从中体会到苏轼当时的心境,沉郁痛苦,挣扎但又克制。从苏轼与黄庭坚“死蛇挂树”与“石压蛤蟆”的互损之中,我又看到两个有趣的灵魂。
在讲到苏轼在杭州的政绩的时候,万老师提到苏轼在西湖中修建三座塔,并不是为了营造一番美景,而是为了给菱角等作物的种植划分承包区域,但同时苏轼也选择了建塔这样一种颇有意境的方式。随着时代变迁,三座塔的位置变化了,现在以“三潭映月”的美名为人们熟知。万老师由此提醒我们:“苏轼的本质是儒家的,以民为本,与民同乐一直是他的执政理念。”结合后面提到的“名胜古迹”,地以人胜,我更体会到西湖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独特之处。
当时我读《岳阳楼记》,我有一点不理解的地方。欧阳修写这篇文章是因为滕子京“属予作文以记之”,但是关于岳阳楼重建的原因,以及滕子京的介绍,甚至对岳阳楼本身的描述都是很少的,只占文章开头一段,后面是对欧阳修想象中登岳阳楼所见之景的描绘,最后一段甚至是抒发他自己的情感态度的。这样一篇文章难道不是跑题的吗?但是今天我明白了,正是这些文人的吟咏,他们借楼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态度、政治抱负,这些楼才为世人所铭记,因为我们将这些情感附会在古迹上。这些楼可以塌,可以重建,可以不按原样建,但是只要那些诗文仍被传诵,名胜古迹变有着延续不断的“叠韵美”。
在讲苏轼的诗时,万老师强调了“江水”与“雨”等与水相关的意向。水,串联起苏轼的人生历程,串联起与他息息相关的人。这不由得让我想起我曾经历的几场雨。23年暑假,新晃龙溪口码头的骤雨还下在我的心里,24年暑假,我在辽中京遇到了同样的倾盆大雨。雨,将这两个片段联系在一起,与我共同经历的人却几乎换了一茬。透过雨幕,我仿佛看见去年同伴的身影,但恍惚后,真实的人脸出现在我眼前。当苏轼写道:“不见跳珠十五年。”的时候,我的感受是否与他相似呢。 -
一开始我们讨论到姜萍事件。其实在万事娱乐化的网络上,姜萍包括她的一些言论早已成为网络热梗,或是调侃嘲讽的对象。所以我认为我们能在这里不带任何偏见和滤镜的讨论一下这件事其实是很好的。我仍会感觉到普通人在网络舆论下的无力,是姜萍,或她的老师,或者某一个渴望获得新闻的记者,他们都有错,他们也都没错,可能他们的做法只是将人都会有的欲望放大,从而被众人审判。很难说,但是作为一个刻板印象下职业学校的女生遇到这种事情确实无法脱身。
后来是苏轼行走的行前讲座。很惊喜地发现苏轼和水有脱不开的联系,上次讲座反馈我也将他比作了水。关于苏堤的设计还挺有意思的,本来是堆积的土石,堆积成道路后反而能增加人和湖的联系,这样的设计也被很多公园沿用了。(下次去杨浦公园找找能不能看到这一点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