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 风雅颂行前讲座 & 读书小组
-
风雅颂讲座反馈:
在本次讲座中,我印象较深的是何为宋韵?这一个板块。比如在课堂上提到的宋韵的特点,它朴实无华、端庄优雅、内敛、温润平静、而且崇尚礼制。同时,我们还提到了艺术的生活化和生活的艺术化。其实在课堂上,我就一直在想这两者究竟有什么样的区别和关联?其实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子的表达,在相似的句子结构里,两个词的位置稍微换一换,可能就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和不同的含义。
艺术的生活化可能展现的更多是人的精神追求,我想起之前做的一篇说明文里面提到的。为什么古代文化在现代又突然的走红,其实是因为人们处在一个快节奏的社会中,需要寻求一定的精神力量,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而古代文化则正好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我认为这两个点是可以互通的,就是之所以有生活的艺术化,是因为人们希望能在现实生活中去建造一个理想化的精神家园。(这个其实挺像古代园林的,只不过他们是物理上的去创建一个第二自然来满足自己超尘的乐趣,而将生活艺术化是偏重于思想上,当然也包括物质上的,去解放自己的精神)
第二个是将艺术的生活化,这个可能更偏重于物质上的。这让我联想到两个点,一个是之前提到的科举考试的平民化,其实艺术的生活化也是某种程度上的把“艺术”这个听起来有些高贵、抽象的东西更加世俗化了。换种解释,就是让大家都可以去接触艺术,去创作属于自己的艺术,它不再是只有画家或者是工匠的作品的统称,而是百姓去抒发自己的思想和见解的一种方式。第二个点是《艺术的故事》中提到的艺术家的地位提高了,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是自由了,可以去创作自己的艺术。用书中的话来说,他们不必再去考虑这些建筑的实用性,而是完全地去追寻所谓的美学和平衡。他可能跟前面我所讲解释的内容有些不一样,他不是一个从小范围到大范围的受众人群的转变 ,而是他创作的自由程度的转变,就是他不再只是为了某一项工作而去创作艺术,他将艺术融入了生活,使生活中一些小的东西也是具有艺术性的。
所以生活的艺术化,其实可以说是一个向上的过程,是人们在繁杂的尘世中去向上追寻一个理想中的精神家园的过程。而艺术的生活化则是向下的过程,它是将一门看似与百姓无关的,或者说看似有局限性的抽象概念,变得更为具象,更能被人们所运用。 -
这次的讲坛讲了有关宋的种种。其中万老师讲到了宋代文化对于我们现在的影响会那么大的原因,主要的市生活的艺术化和艺术的生活化,两者共同的出现才让宋代的文化达到现在的影响力。当然,这一点对于诗词的囊括我认为还算比较少,对比现在,还是会发现在诗词上,宋代并没有如同文化,器物等方面在我们生活中出现那么多。其次是有关园林的部分。说来正巧,我第一次观赏园林正好是刚进入讲坛的那次豫园行走。我记得很清楚的是,当时的我并没有意识到园林的精妙之处,只是看着一重重的小景,如同做任务般的寻找着万老师所提及的“景深”,豫园门口的桥,亭子的典故我也不知为何物。现在再回头看看,或许就能发现当中的奇异之处了。
-
在讲座前书院交流分享的环节,沈阳学姐提醒我们在分享时文的时候,要努力尝试使用结构化思维。这一下子点醒我如何改进我语无伦次,讲了很多但思维混乱,总是担心自己有没有缺漏的分享,也让我认识到真正将学到的内容运用起来是很不容易,需要多加练习的。
而在分享自己选择的,能代表“宋韵”的文物时,大家都能体会到这种很飘渺的“韵”,但是当沈阳学姐稍加追问“为什么”的时候,大家往往说不出个所以然。于是沈阳学姐简要提点了一下如何学习、欣赏一件文物——首先我们要关注它的外形,出土的地点和精确的时代等客观信息,这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其艺术风格等更为深层的内容。这样学习方法的指导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在行前讲座中,万老师向我们展示了很多带有“宋韵”的物品,引入了本次行走的主题。
在补充中国古代文化基础知识的部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城隍”。地方的城隍很多是为该地作出过重大贡献的人物,人们敬重他们,感恩他们的功绩,于是将他们奉为城隍,进行祭拜。而上海有着“一城三城隍”的特殊之处,我却对上海的城隍一无所知,我深感惭愧。
而在了解宋韵的部分,“生活的艺术化”与“艺术的生活化”这两个概括非常精确。我认为宋代这样的生活方式也为我们今天的生活提供的了指导。也许我们不再会像宋人一样焚香、点茶、挂画、插画,但是我们依然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赋予庸俗的日常生活韵味。现在如此之多的文创产品,也是想要通过再创作的方式将这样典雅的意蕴融入现代生活中吧。 -
这次讲座,万老师带着我们从各种角度去体验“何为宋韵”,“何为宋韵”。我还是第一次这么“沉浸式”地体验一种美学。仔细一想我们身边还真是有很多宋代美学的影子,平时使用的许多仿古的物品也都很有宋韵。宋代正是在汉魏的灵气、唐代的大气、和清代的繁复之间因为理学的影响,开辟出了一条入世又艺术的典雅的审美。
让我印象很深的是我们欣赏园林的方法。万老师带着我们一步一步从布局到主景,去赏园。在讲到主景的时候她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园林里要用石头围着岸边呢?”有同学说是因为这样可以更好的模拟自然的样子,我也是这么想的。随后,万老师又补充了一点:“如果是用水泥围成的岸边,那我们就听不到水流撞击石头凹陷处发出的声音了。”这拓宽了我原先对于观赏园林的想法,原来园林不只是用眼睛来看的,而是要用全身心来感受的。我之前去园林好像都跳过了对于布局和主景的欣赏,一下子就去揪着小景里的细节不放,希望能从中品出些什么东西来,却屡次错过真正感受这“人间仙境”的机会。再次引用一下课堂里提到的冯纪忠先生的的话:“超功利的欣赏、享受、审美是园林的内容。”
我先前虽然去过方塔园(甚至是去写生),但是并没有“欣赏、享受、审美”一番,所以我还是很好奇冯先生作为一位现代人,是如何在现代都市中将宋代审美中的“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与当代人对于园林的需要结合在一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