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 北宋诗文革新与欧阳修 & 读书小组
-
11.9宋诗文革新与欧阳修反馈
欧阳修的《泷冈阡表》,这篇文章的第一句话其实就令我十分震撼。虽说后面一些太夫人教导欧阳修,要求他继承父亲的遗志,欧阳修自此“泣而志之,不敢忘”的一系列感情,对于我来说有些难以理解(不过还是感觉十分动人),但是欧阳修一开头的“呜呼!惟我皇考崇公”这一句,是儿子对先父最诚挚的、最深情的呼唤,我还是有所体会的。“卜吉于泷冈之六十年,其子修始克表于其阡”,虽然没有太强烈的感情,但是还是能从中读出身为儿子的惭愧——父亲死后六十年才修了这篇表,他认为这是身为独生子的不负责。尽管欧阳修“生四岁而孤”,对父亲可以说是完全没有印象,也不知道父亲的为人,但是在太夫人的教导后,他是打心底地敬仰父亲;并且这也不是空谈,他确实将其付诸于行动,在科举考试时惜才爱才,大力提拔苏轼、曾巩等人,我相信“唐宋八大家”的形成,大部分都要感谢欧阳修,在自己写文章时,快马追回两个“而”字,可见他虽然写了这么多文章,但是也不是写完文章就不闻不问了,而是还会反复推敲自己的辞藻是不是通畅合适。欧阳修之所以伟大,之所以为后世留下了如此之多的文章佳作,大部分还要归功于他那人生里未曾谋面、面孔早已模糊不清的父亲。
-
这次讲座是关于北宋诗文革新和欧阳修。短短三四十年的北宋时期却诞生了璀璨的诗文。我认为欧阳修在韩愈对文的推广的基础上,让文更加易懂一些,文风是简便易懂的。同时整个社会教育更加普及,所以也会更加推广文的传播。
欧阳修的《泷冈阡表》十分感人,其父亲死后六十年,欧阳修终于亲手将这篇刻在碑上。此时已经中年的欧阳修已功成名就,对朝廷他尽忠心,对百姓他呕心沥血,正如他父亲所说的那样“其心厚于仁者”。欧阳修真正做到了这点,此时,他无愧于他父母的教诲,实现了其父的志向。这是一种代际传承,是一种文明的传承,一种精神品质和祝愿就这样贯穿了三个人的人生轨迹,并且一直流传于后世。让我想到家训大概也有着类似的表现 -
讲座反馈
今天的讲座的主题是北宋诗文革新与欧阳修,通过古文观止这本书,我们了解到了北宋在其中占有53篇,这是我意识到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重要性,宋代诗文革新运动急于改变晚唐和五代诗风“西昆体”便是这一现象所诞生的,其次是与政治革新相呼应,宋代重用文成武将无权五倍松弛,削弱地方藩镇地方官吏由中央任命设观制度完善了科举制度,扩大了科举举士,并且宋代理学家重道轻文,文官官僚制度成熟科举教育平民化政治开放性文章开始追求使用价值,儒家道统有了更好的实现途径,这体现了三统合一的社会精神道统正统和教统。性的基本理论有韩愈柳宗元为代表的文艺载道注重对于文的作用。强调了对于文章对于道统的作用.欧阳修变身其中一个重要的人物,文学史上取得多方面突出政绩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并且他写下了秋声赋等一系列文学著作,并且这也体现了与政治进程紧密相连,体现了欧阳修与民同乐的特点 -
认识了解欧阳修几乎来自于《醉翁亭记》和将近五六年前的讲坛讲座。我们似乎一直低估了古文对于中华文化的影响,北宋时期古文的精华停留在初高中课本上,留下的只有“全文背诵”的痕迹,以及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心情。欧阳修的古文是精简但不失美感的,南北朝时期的骈文用瑰丽的辞藻堆叠除了清秀的自然,但只是表面上的美,欧阳修所描写的场景是有韵味的,在景色中揉入自己的想法,但使用的是最精简且易懂的文字。我在讲座的过程中一直很好奇为什么古往今来人们在文学方面有对“精简”“易懂”这方面的执着,古文运动中抛弃过往繁复的骈文,再到近现代使用白话文,简体字……“精简”是文学和教育飞入寻常百姓家的重要方式,用典过多,辞藻过分优美的文字在民间反而没有办法传播,但文章的精简无疑是让更多的寒门学子也有了实现抱负,读书的机会和可能。学习与教育也不再成为世家大族或官宦子弟的专属,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去接受文化上的洗礼。这是那个时代的奇迹,也是北宋带给我们的辉煌。
-
欧阳修讲座反馈
本次讲座主要聚焦于一方面是西昆体转向宋诗、宋文的变化,同时这里的核心人物就是欧阳修。
其泷冈阡表感人至深,印象里一直都记得其父说“术者谓我岁行在戌将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见儿之立也,后当以我语告之”,直至后来其子在六十年后终于写下这样一篇祷文说明自己实现了父亲的遗愿。
由儿子来接替父亲的遗志似乎是被现代价值所抛弃的一轮,可是这本身是一种文化延续的方式,尽管多元化、个性等等愈发先进乃至于先锋的观念层出不穷,可是对于这些观念的根基不也有着诸如自由、人权等等基础观念所在吗。这些观念固然是在我们现代人身上存在的,可是多大程度上的彰显又成了另一个问题。比如孝,仅仅是一个义务性的事情,如果这样的美德或者行为逐渐被边缘化的话,许多根基性的思维和文化将会逐渐消失…… -
讲座反馈:
起初,读了《醉翁亭记》之后,我对欧阳修的印象一直是一个“爱游山玩水的有趣老头”。这次的讲座无疑打开了看见欧阳修的另一扇门。
勇气。他主持科考的时候提倡平实的文风,将那些华而不实、无病呻吟的文章统统打回,使得后来者之中出了不少卓越的文人,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他对王安石变法有异议时索性不实施,这也需要一种极大的勇气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由此可见他在政治上的主见。
信念。《泷冈阡表》一文,是信念的传承。无论是欧阳修的父亲、母亲,还是欧阳修本人,心中都深深地相信着期待和希望的力量,并终其一生地践行着。讲座中还讲到了他的第三十五代传人还一个人默默的坚守着那个荒无人烟的地方,好像这份信念已经融进了血脉。
记得在大明寺行走后,我写了“西处访堂,永恒的感慨——欧阳修”。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欧阳修触及了“永恒”,他的勇气影响着后世的一代代文人,那种信念也被代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