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 北宋诗文革新与欧阳修 & 读书小组
-
欧阳修讲座反馈
本次讲座主要聚焦于一方面是西昆体转向宋诗、宋文的变化,同时这里的核心人物就是欧阳修。
其泷冈阡表感人至深,印象里一直都记得其父说“术者谓我岁行在戌将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见儿之立也,后当以我语告之”,直至后来其子在六十年后终于写下这样一篇祷文说明自己实现了父亲的遗愿。
由儿子来接替父亲的遗志似乎是被现代价值所抛弃的一轮,可是这本身是一种文化延续的方式,尽管多元化、个性等等愈发先进乃至于先锋的观念层出不穷,可是对于这些观念的根基不也有着诸如自由、人权等等基础观念所在吗。这些观念固然是在我们现代人身上存在的,可是多大程度上的彰显又成了另一个问题。比如孝,仅仅是一个义务性的事情,如果这样的美德或者行为逐渐被边缘化的话,许多根基性的思维和文化将会逐渐消失…… -
讲座反馈:
起初,读了《醉翁亭记》之后,我对欧阳修的印象一直是一个“爱游山玩水的有趣老头”。这次的讲座无疑打开了看见欧阳修的另一扇门。
勇气。他主持科考的时候提倡平实的文风,将那些华而不实、无病呻吟的文章统统打回,使得后来者之中出了不少卓越的文人,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他对王安石变法有异议时索性不实施,这也需要一种极大的勇气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由此可见他在政治上的主见。
信念。《泷冈阡表》一文,是信念的传承。无论是欧阳修的父亲、母亲,还是欧阳修本人,心中都深深地相信着期待和希望的力量,并终其一生地践行着。讲座中还讲到了他的第三十五代传人还一个人默默的坚守着那个荒无人烟的地方,好像这份信念已经融进了血脉。
记得在大明寺行走后,我写了“西处访堂,永恒的感慨——欧阳修”。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欧阳修触及了“永恒”,他的勇气影响着后世的一代代文人,那种信念也被代代传承。 -
讲座反馈:
这则讲座是讲述北宋诗文与欧阳修的。讲座开头有提到《古文观止》以及其中诗人诗的分布,韩愈柳宗元北宋一类的诗居多,而北宋之所以诗多主要是因为北宋有诗文革新运动这一重要文化运动。革新运动里完善了科举制、教育平民化等等等,使普通老百姓也可以参与对于文学的探讨,所以人多了诗就也多了。
本次还说到了骈文与道对文,骈文我前几周刚刚学习认识到,是课内《与朱元思书》所运用的,没想到这次课也提到了,不过也不奇怪,因为诗文革新中也革了这个。
其次我在校内上课时就一直有些疑惑,为什么从古至今许多被人称赞认同的文章都是许多形容词叠加产生的,用樊老师的话就是说运用了许多华丽词藻的文风。我不明白为什么只要这种词用的多了,这个文章就会是好文章?是体现作者的字词积累多还是人们喜欢这种繁华的语句?我觉得写作只要在适当的衬托中表明所写的事就好了,不必大费周章打造出一种虚幻的高级感。不过让我意外的是欧阳修就看透了这一点,在他当科举考官的时候,所有多次运用这些词藻的作文都一律不录取。我能感受到这一行为很大胆,人们对于好文学的定义在他这一律不通过。另一层也就是说,写作的通关质量大大提升了,也就自然有很多人感到愤怒了。不知现今仅有“标答”和“套文”的语文学科是否也会有一名合格的教育家来拯救这种统一思想……
(再夸一嘴,开放思想这一点樊老师就做到了,要不是他带领我们这些学生我都不会写出这些东西) -
20241110讲坛反馈
本次讲坛带领我们回到了北宋欧阳修的时代,体验欧阳修对文坛带来的巨大影响,北宋的文坛是繁盛的,这是由当时的社会背景决定的。
北宋的文坛是中国文化的又一顶峰,在《古文观止》收录的222篇古文中,北宋的占到了51篇,古文的又一兴起,背后是什么样的历史环境呢?
在宋代的文坛曾兴起过一场诗文革新运动,这一场运动的兴起大约有着四大方面的原因,在政治和经济上,北宋是安定且繁荣的,文人们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大量增加,征歌逐舞,在这样的背景下便诞生了音律谐美,词采精丽的“西昆体”,但是这样的词作由于多为高官贵人所作,所以大多缺乏现实内容,多为酬唱之作,这样的弊病是与政治上财政入不敷出的弊病相一致的。
于此文风之下,革新便被需要,于是众多文人开始探寻文风的改变。仁宗时期,伴随着庆历新政,范仲淹等人提倡“敦喻词臣,兴复古道”,到了王安石变法便变为了“文贵致用”,这样的转变与政治的转变无不相关,文官制度的逐渐成熟带来了教育可以更普遍的惠及人民,加之以政治的开放性,使得文章不再只以辞藻华丽为审美价值,而是更提倡文章的实用价值,以简便的文字宣传理学,打破了“空虚”的时文风格,使得儒家道统有了更好的实现途径,也带来了诗文面貌的革新。
这样的革新有着几个基本点,范仲淹等开始发掘孔子所提出的“兴观群怨”,以来发挥道统的社会功能和政治作用,发挥文章的教化作用,这样的文化变革不断演变,到了欧阳修时期,这位文坛领袖主张“文以载道”,这一点与其他的文人主张相似,与其他人不同的,是欧阳修同样注重“文”的作用,提倡简朴平易的文风,使文章“其道知”“其言易明”。
例如在《沧浪亭记》中,苏舜卿用“磨戛”二字,这样通俗的语言使得文章贴近百姓,语言文字通俗易懂,读起来比南朝时期的《三峡》等文更为的朗朗上口,更让人能记住。
那么欧阳修为何被历史所选择呢?如上文所言,欧阳修在强调“道”的基础上,更进一步阐明了“文”和“道”的作用,强调了“道”的决定性作用,将其和现实生活中的“百事”联系起来,开始强调“文”的意义和价值,抛弃了韩愈之前所强调的“唯陈言之务去”,开始重视文的调和和包容性。
欧阳修一生在文坛的成就颇丰,他创作散文,展现了自己从容宽厚,真率自然的艺术个性,同时他还开创了“笔记体”文章,也打破了原本格式,除却个人的成就,还提携了一批文人,让他们带领宋代的文章到达一个新的境界。
-
本次讲坛讲的主题为北宋诗文革新与欧阳修,题中的“文”即指中国古代散文。围绕这个主题,我们开展了对北宋诗文革新的繁盛社会文化背景以及那样的背景下生活着的欧阳修进行了探究。
首先,樊老师拿出了一叠书籍,并向我们引入了«古文观止»一书,其收录的222篇古文中,北宋的文篇占了51篇,而欧阳修的散文就占到了北宋部分的13篇。这也证明了北宋文坛能成为又一顶峰,欧阳修也贡献了一大部分力量。
北宋文坛曾掀起过一场“诗文革新运动”,正如“古文运动”一样,“诗文革新运动”也使当时的文坛创作风格发生了巨大变化。北宋初年,文化繁盛,征歌载舞,在这样的社会背景家诞生了一种善用典故、音律谐美、辞藻精丽、多为酬唱之作的“西昆体”,而宋代理学家们重道轻文,反对“西昆”华丽的辞藻,“西昆”之弊也与宋最大的政治病——国家财政入不敷出相呼应。
仁宗时期庆历新政,范仲淹倡导“敦喻词臣,兴复古道”的理念,王安石变法时期则引申至“文贵致用”的理念。到了欧阳修执政时期,他主张“文以载道”、提倡简朴平易的问风,强调文章要写得“其言易明”。在这里樊老师还举了一个例子:欧阳修在翰林院任职,与三个下属出游,见路旁有匹飞驰的马踩死了一只狗。欧阳修请他们分别记叙这个场景,而三个下属的记叙都太过繁琐,欧阳修最后总结为“逸马杀犬于道”六字,这个小故事更加凸显了他强调文章要写得简明扼要。
接下来我们结合«泷冈阡表»探究了“历史为什么选择欧阳修?”这一问题,在这篇文章中,我们通过诵读感受到了代际传承、文明传承和官民一体的美好境界。这一切都是因为欧阳修以“记录+思考”的方式写下了普通老百姓的心态,在他的文章中,由母亲回忆父亲的过程中让我们体会到了一位普通妇女对独子的“言传身教”。这便是«泷冈阡表»最让人感动的地方!
最后,我们对于«朋党论»中欧阳修对民族历史的温情敬意进行了简略的讲解。
本次讲坛是我又一次与«古文观止»和欧阳修进行深切交谈。在小时候第一次接触«古文观止»这册神奇的“中国古代散文集”时,令我最着迷的就是欧公的文章,我从三年级开始背诵«醉翁亭记»、«丰乐亭记»等经典著作,虽然当时对文章背后所蕴含的意思没有那么深的理解,但仍然被他寄情于山水之间的真挚情感所感染。这也使我渐渐变成了一个热爱古文的女孩,慢慢地就对所有的古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也导致我在古文方面一直很有自信。时隔5年之久,在讲坛再一次近距离接触并研读欧公的散文,忽然觉得自己又有不同于前的体会,这或许就是在人文思想和浓厚氛围熏陶下生发出来的“新我”所能感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