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 北宋婉约词(上) & 时文讨论
-
本次讲座分为时文讨论和北宋婉约词讲座两部分。
时文讨论我们一同聚焦了北大教授教育学家林小英做客«十三邀»中发表的一些言论进行了进一步的思考与深入讨论。
首先,我们对于“林小英认为的教育应该是如何的?”这一问题进行了明确:它是一种多元的标准、关注“人”的需求、自我的平衡点。接着,对于“什么是‘优质教育’?”以及“认为怎样才算有幸福?”两个连续的问题,同学们发表了各自的观点和感受。
同时,我对这两个问题也有以下一些思考:就个人而言,我认为我的家庭和班级进行的就是一种“优质教育”,老师们在学校不会一味地提倡随波逐流的“疯狂内卷”模式,反之,在同学们压力很大的各种复习阶段,班主任和各科学课老师都会劝我们赶紧放松放松,甚至采用“强制性措施”将我们赶出教室,去走廊上晒晒太阳、活动活动;老师们在平时或者课堂上不仅仅教授我们课内的知识,也会拓展一些相关的事件、讨论一些新闻热点等等;因为班主任是道法老师,最注重的就是道德方面的教育与培养,从六年级就训练我们,到现在已经养成了一个良好的班风学风……能够在这样的一个氛围里学习、生活无疑就是一种幸福。而在家庭中,每周我们一家三口都会开展“微家庭会议”来总结一周的经历和感受,或者发表一些自己对家庭建设方面的改进意见等等,父母也不像传统家庭那样克制我的行动,从而让我的周身充斥着“自由感”和“幸福感”。
最重要的是,我现在所融身的人文讲坛这个大家庭,每一次讲座、每一次时文讨论、每一次读书小组、每一次实地行走,这些就是在创造单一教育没有的精神价值的资本,让我们能够真正理解其中的内涵、参悟“人文教育”的本质。我觉得能够参与其中也是一种“快乐”和“幸福”。
接下来是樊老师主讲的“北宋繁盛的婉约词”讲座。
呈现的一组数据就让我倍感震惊——«全唐诗»有姓氏之作1493人,词作共21055首,无名氏之作1569首;而词体词调成熟完备的常见词牌名就有近2000种体式。我不禁感叹:是何种安全且充满自信的时代才能让问人们如此放心的创作呀!
接下来,我们聚焦了晏殊、晏几道、欧阳修和柳永的词。通过晏殊«蝶恋花»中的时间流逝却温馨美好的回旋情绪体悟到了他“圆融”的风格;通过欧阳修«蝶恋花»中微妙的对情人的思念、对青春已逝的感慨和实现理想困难重重的愁苦之三重情感体悟到了对心灵自由状态的追求;通过晏几道«临江仙»中现实痛苦状态和温馨回忆交织体悟到了恋人未满的悲伤情感;通过柳永«雨霖铃»中时空转换之美和眼前与所有人的离别相联系,体悟到了千古离别顶峰之作的“起承转合”……
词的历史上还有很多人留下了他们的印记,而有很多却是无名氏或不被我们所熟知的。这何尝不是一种“更与何人说”的愁苦和悲哀么! -
时文讨论反馈:关于这次时文讨论,印象最深刻的两个观点是“自由的丧失”和“个人的改变可以推动时代的改变”。现在人们卷学历的尽头就是考公,从高考到考研再到考公,一生都在像固定模式一般地“上岸”,背后折射的就是“自由的丧失”,而它又源于应试教育带来的价值单一。在做预习作业的时候,我的感受是面对现实人是很无奈的,好像只能在潮流中勉强保留一部分属于自己的自由。但万总提到了“个人的改变可以推动时代的改变”,我们不应因为现实无奈而去接受它,甚至因为“存在即合理”认可它就是正确的,而应该坚持做出改变,去一点点推翻不合理的现状。
讲座反馈:樊老师说改版后的课本主要选取豪放派词人为例,婉约派就这样被忽视(其实初中课本里也有婉约派,但是是在初三(初二?)的诵读篇目里。地位真是很低),甚至会误导学生,让他们觉得词大部分以豪放派为主。但实际上词大部分都是婉约派,反而豪放派才是少数。这次讲座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部分是关于北宋婉约词为何繁荣的探讨。我没有想到的因素是“道统理学与宗教世俗化并行的社会心理”。佛教流行使得儒学衰落,为了应对这种现状又产生了程朱理学。程朱理学应该是反对世俗化的词的吧。而正是词的世俗化使其不易被官府利用,才能有更加多元的抒情,走向繁荣。有意思的一点是我觉得它正好和时文讨论所呼应。词跳出了单一价值体系(比如能否被官府欣赏利用),所以才能繁荣。对应的,我们也不应强行迎合单一的价值体系,保持自己的特性才能活出不统一化、不单一的人生。 -
这一次讲座分为时文讨论和宋词的婉约派。我们这一次十分讨论的内容是北大教授教育家林小英在“13邀”中发表的一些言论进行的思考和讨论,老师告诉我们在进行批评的认为的时候,最忌不能用个人的想法来揣测对方的行为动机。老师又问我们为什么现在的教育会变成这样。我认为是在领导之类的让价值观单一化,从而使人的思维等一会儿就要更便于管理,并且人们不会产生更多的新思想。
这节课刻上老师给我们讲了为什么在宋朝会产生这样的婉约派诗风,从经济上来讲,人们更加富裕,会有更多丰富多彩的人生,并且在前朝各种写诗词的风格,已经到达了顶峰,在当时需要一种新的诗词风格来创新。但是很可惜的是,现在教材中,宋代的诗词更多的都是豪放派,没有婉约派,但偏偏是婉约派才是词的主体,豪放派只是一种分支 -
-
庭院深深深几许——北宋繁盛的婉约词。
在过去,我们大多数人认为词就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两种,甚至可能有许多人对豪放派的词更有感触,但其实婉约词才是词的主体,婉约词才涵盖了词真正的意蕴所在。
北宋时期,词坛繁盛在《全宋词》中光是有名有姓的词人便多达1493个,词作有21055多首,还有许多无名氏的诗词也得以流传,这样的数据展现出了词坛的繁盛之景,在这其中婉约派的词作才是主体,而豪放派则是另类。
这一时期词的繁盛有很多原因,既有经济和市井的繁荣带来的歌舞升平的世风,陈寅恪先生评价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这一时期市民阶层兴起,带来社会的审美心理的觉醒,人们也逐渐开始欣赏世俗文学。除此原因之外,士举制度也对词的兴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宋朝重文轻武,蒋勋说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朝代的文人能像宋朝的一样有强大的自信和安全感。当然这其中还有道统理学和宗教带来的社会心理的变化,文艺代替宗教作用,让平民的教育更加的普及,传统文体不断被创新。
在这一时期有许多家喻户晓的文人,晏殊便是其中之一,他是文人中少见的在政治方面有所建树的人。他首先是一位政治家,政治成就颇丰,他官居高位,诗作具有一种圆融的风格。例如他的诗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一首诗中第一句看似在感慨时光流逝之悲伤,然而第二句却由“似曾相识”将悲转换为喜,他不再继续悲伤。而是走到一处发现了一点美满美好,不仅发现了共有意识,但同时也在其中融入了个人的独特体验,内心有着非常独特的发现,这其中所涵盖的便是“圆融”。
在本节课中,让我感触比较深的就是老师所提到的,王国维所总结的“人生的三重境界”。晏殊、柳永、辛弃疾是这三者的代表,从下定决心的“立”,这个要在经历了困苦之后才能达到独上高楼之境界;到“守”,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有了目标,哪怕是人憔悴了也绝不后悔,继续追求;最后到“得”,足够的积累之后,量变产生质变,不经意间我已追寻到那层境界。这便是人生在逐渐追寻中的真谛,而词中早已将此揭示。
-
时文讨论:想起来之前我开玩笑般发了个朋友圈,大概就是说在应试语文的影响下,我有时候对于一些立意不同的文章也会用考试那套单一逻辑分析,意识到之后我又很后悔。其实就像文章有不同的立意,人生的选择也有主流的,特别的。我相信那些选择应试教育,考公的“独木桥”的人的确有追求自由,追求个人理想的时机,或者把这些当成通往理想的桥梁,比如考上好学校就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赚到钱就换工作。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少有这样喘息的机会,一旦走上这条道路大多数时候已经无法改变。我认为不论在何处,保持清醒的头脑,思辨的想法是永远必要的。老师提到这篇文章的立意也并不是要全篇接受,脱离考试的答案仔细想想,从“如果是我,我会怎么想”从自己的内心追问那些真实的想法,才不会变得麻木,不论在何处都能有清澈的灵魂。
讲座:昨天讲座给了我不小的感触,我喜欢婉约词的细腻笔触,带给人内心的是一种细水长流的欣喜或惆怅。从标题“庭院深深深几许”便有这样的韵味,就好像一条一镜到底的电影片段,秋天落叶萧瑟,穿过层层门窗看到独自在闺房惆怅的女子,镜头好像又穿入女子心中,一点一点深入,最后深入了她无法排遣的愁绪。我很喜欢婉约词中对“花”意象的描写。这就像不少人批判婉约词“为赋新词强说愁”,并不歌颂那些清高的事物,而是“花落去”“乱红”“泪眼问花”,花开时美丽,谢时却使人感到深深的孤独悲伤,花落了便是秋天,友人离别,爱而不得,亲人分别的各种遗憾伤感似乎都随花落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