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 北宋婉约词(上) & 时文讨论
-
1.北宋时期,失去了一部分唐朝原有的国土,整体的国家重心南移,再加上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移民南迁到江南地区,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大量生产力,使江南地区经济进一步开发。因此江南水乡的文化深入人心,该时期全民思想内倾,更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因此婉约派繁盛。
2.我比较同意叶嘉莹的说法。晏殊的《浣溪沙》“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中,山河和落花相联系,一个“空”字显现出晏殊内心世界的细腻,伤春更是他对于四周感知的能力。因此他的敏锐心灵能够将苦难和悲愤结合一起。
欧阳修一句“庭院深深深几许”,一句“泪眼问花花不语”相对照,用几个相同的连字将心中的踌躇写到极致,这同样也是最敏锐的内心世界啊。
3.《八声甘州》中,从暮雨江天写起,风霜的凄冷,无法写尽,于是只能寄心于无语的长江水,让它横流。将视线从空间上拉回,放到时空的角度,“叹来年踪迹”,一个愁字无限放大。随后的一个问号和一个感叹号将内心世界完全打开。1.教育的核心目的就是为了属于自己的目标而努力。遵从自己的需求,尊重自己的成长方式,正视自己与社会的不同。不仅仅是为了高考,而是一生。
2.对于林小英自己出身的质疑和攻击。有一种无法自证的无力感。这是一种现实和理想的冲突,也是人性当中物质和精神不平衡的表现。
3.这些理由有一定的道理,因为这是人们处于非理想的状态的时候对于别人的艳羡和嫉妒。这是人性中不可避免的事物,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合理之处就是站在理想的层面去考虑,他们的所言都无法帮助一个人成长为一个“完人”。 -
问题一、阅读材料一,谈谈你认为在林小英看来,教育和学习的核心目的是为了什么?
在林小英看来,教育和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加深刻地了解自己和社会,更加真切地感受人生的“朝夕”。
问题二、阅读材料二,谈谈你认为反对林小英的人他们提出的理由有哪些,你认为这些理由是否合理?
反对林小英的人们可能有这样的理由:通过高考改变人生仍旧是县城中很多人改变现状的唯一方式,而大部分待在县城中的人,不论他们的字自我认同如何,生活景况总还是不如大城市里好的。我认为这种观点也是很合理的。
问题三、面对这样的社会现状,你认为个体该怎么办呢
面对这样的社会现状,我认为我们应该首先搞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是走出县城看世界,还是踏实本分地过一生。我们需要知道,应试一定不是唯一的路。 -
10.26北宋婉约词&时文讨论反馈
晏殊这句“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其实应该赠给所有让自己失去自由的应试教育的受害者。出生在十八线小城市,一生的目的就是为了考大学、去大城市、找到一份稳定的好工作。可是,对一个小城市里只知道学习的孩子来说,这一切太远了;对一个生活在大城市却不是学习的料孩子来说,这一切也太远了。为什么家长可以接受自己孩子情商不高、处事能力不强、体育不好,却不能接受孩子不擅长学习的事实呢。这些“小镇做题家”的家长,剥夺了孩子应有的自由,所谓“学习才有价值”的言论,出自家长本身也是“小镇做题家”,这是社会的恶性循环,他们疯狂内卷、却失去了放眼世界的机会,固然带着希望孩子放眼世界的假想。可“放眼世界”不仅仅是到大城市取得一份好工作,更多的是发现自己人生的意义、找到世界上的各种可能。就像晏殊说的,撇去那些所谓登高望远所带来的崇高理想,是不能立马实现的,大部分人也都不能实现。那就去真正的登高望远吧,望这世界究竟是如何的。要“怜取”的“眼前人”,不仅可以指爱你的人,也可以指眼前一切美好的事物——重点是自己认为美好,而不是在他人眼里有价值。世间的一切都值得热爱,不论是柳永那风花雪月的爱,还是晏殊这“怜取”之爱,都是值得被肯定的,不存在有无意义之说。只要人人都能倾注爱意,社会这种“内卷”的浪潮可能就会被改变。正所谓“是爱也,动太阳而移群星”。
-
这次讲座,又是一次对生命的深入思考,使我有这种感觉的是晏殊的《浣溪沙》,虽然这或许不是他很有名的一首,但其中的句子却引发了很多的思考。“酒筵歌席莫辞频”“不如怜取眼前人”是他对于生命的思考,生命本就短暂,重心就要放在当下,“满目山河空念远”也表现了他的无力感。时光总是在逝去的,纵使其中有价值,甚至对其感到无限的伤感,从而停留在过去,去想那不切实际的幻想,倒不如珍惜当下,给予身边的人真正生命的价值。同李煜相比,晏殊没有停留在过去,“溺死”在其中,而是迅速调整状态,显得更为豁达。“等闲离别易销魂”中“等闲离别”更表现了他对于生死的看淡。在古代,但凡是身边有亲人离世,都是要披麻戴孝,十分注重,我也并不是说这是错的,但是在死后那么注重,为什么不在生前去关心呢?“子欲养而亲不待”,正如欧阳修在《浪淘沙》中所说“聚散苦匆匆”,樊老师在这里分享了他的一个朋友的故事,或许是他的这位朋友说了一些“实话”,只得流亡在外,为了保护与他亲近之人的安全,只得断绝关系,“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也许这一生都不能再见面。人生短,时光变迁,物是人非。这不由让我忆起扬州行走“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人生何去何从?“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这是他对于此的答复:及时行乐。有人再去时,已是他的学生苏轼去追忆他。在苏轼的《西江月·平山堂》中,他也为他的老师道出了另一点:任他努力,也不过是黄粱一梦。但即使这是梦,也要去遵循自己心中的那一抹亮色,庭院深深深几许?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试问这美好的生命该去何处寻找?只有挣脱世俗名利的枷锁,超出束缚,每个人便可寻找到自己的答案。
-
北宋婉约词(上) & 时文讨论反馈
这次的课讲了两件事,一个是关于教育体系的讨论,一个是北宋婉约词的讨论。
从教育体系上,我们利用了结构化思维来讨论。
我们先了解是什么,让我知道了现在教育体系的单一性。
我们又讨论了反对林教授的人的群体,让我知道了如何评判一个人观点的对错。
最后我们利用日本教育制度和中国做对比,发现了日本教育体系的多样性。
然后,我们讨论了北宋婉约词,讨论了他的发展原因。发现当时经济稳定,思想开放,而且文人因为稳定的缘故反发展出很多派系。而且与时文讨论相关联,发现现代教育对婉约词的压制。后来,我们又开始讲晏殊的词,让我收获最大的是他词的一种圆润感,让我感到他词的反转,从消极的情绪转化为积极的情绪。 -
10.26时文讨论
林小英认为的教育是具有多元的标准,关注人的需求,自我的平衡点,他多元化的教育方式或者说是理念,遭到了绝大多数人的批判,甚至在我看来,高考或许也才是人生的唯一通向成功的途径,但是在当下面对中考所带来的种种应试的压力也更加明确了这点,所以我不是他的支持者,当下的社会是转型化的社会,面对未来的种种不确定因素,或许只有知识才能充盈自己。
讲座反馈
轻轻的讲座主要是北宋繁盛的婉约词派,并且分析了其繁盛的原因,由于市井和经济的繁荣,歌舞升平的世峰在政治制度上面,由于试举制度的影响,并且还有道统理学与宗教世俗化并列的社会心理的压力导致儒家学派衰弱,从而使上层用新的应对方式澄理学程朱理学,平民教育的普及文艺代替宗教作用,接下来复学的书院大量的兴起产生了北宋时期四个大的书院,这也使得文学艺术走向民间,导致词更加贴近与生活,因此平民将生活作为人生追求的常态。 -
本次时文讨论,我们仍然用结构化思维,林小英所认为的教育,应该不是,只是刷题的应试教育,而是找到自我的平衡点,更关注人的需求。老师也在上课,讲到了人有四个步骤才能使自己幸福,第一是用自己技能为自己立身独立,第二是用在社交以及其他方面的知识为自己爱一个人打下基础,建立一个家庭,第三是能够为别人做出贡献,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价值,第四是在国家中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但是对于应试教育来说,应试教育虽然是非常公平公正的方式,但是仅仅只提供了第一阶段所需要的必要的生存技能。老师也讲中国现在是转型期社会,我们需要做好万全的准备,培养自己的各个方面能力,应对社会的变革和单一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
时文讨论:这次的时文讨论老师提到了技能知识,指围绕在我们身边,从学校中学到的知识。但是事实上我们从学校中学到的知识大部分除了考试之外毫无用处。还是说指学校中学到的只是技能知识的一部分?
我是一直觉得我学习的最终目的是给自己的未来能有更多的选择,学历是现行制度下在大部分情况中必不可少的东西,所以我需要得到他,为比较可能的将来做准备。北宋婉约派:我一直很难体会所谓诗中所蕴含的情感,在没有任何人引导的情况下我就是感受不到里面包含的深意、哲理、人生态度,所以我更加关注的是诗的发展背景。对于重文轻武,我看到过一个说法,一开始所谓的重文其实是不限制文,就是一种反正也掀不起什么大的风浪,不用管。对于武官则是加以限制,发展到后来才成了重文轻武。对于说宋朝文人不担忧,有着很大的自由的说法我觉得是不太可能的,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不论什么时候都不存在这种程度的言论自由。有一个例子说很多已经没有在做事的人没被砍掉,反而一直挂着头衔,我觉得很大的一个原因是一个部门和职位一旦产生了,想要砍掉就会十分困难,可能会花费比发俸禄更高的成本,干脆留着算了。
-
很遗憾没有来参加讲座,我看到有同学写:人有四个步骤才能使自己获得幸福。当下的社会是转型化的社会,面对未来的种种不确定因素,或许只有知识才能充盈自己,所以疯狂内卷也是一种无奈之举。可晏殊的词让我想到人生短暂,我们若只能活在他人的言论中,一味的只是内卷,是可悲的。虽然是这样,但我们得明白,幸福不只是外在成就的堆砌,它更多的是内心的平静和对自己的认可。所以,我们在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同时,也要学会享受生活的小确幸,反思如晏殊所说“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珍惜眼前的一切,珍惜当下,享受当下的生活,更要对生活充满热爱,思考生活中的乐趣,在忙碌的学习和生活之间找到平衡。 -
庭院深深深几许
尽管先前的讲座中我对于词的兴起与发展原因有了各种各样的分析:政治、经济、文化……甚至还分析的头头是道。但在这次讲座中,我才发现了最重要的因素,文学之本身。
从上次讲座的李煜词谈起,我一直没有完全理解为什么他能以几处乱花、一潭春水、滚滚波涛去承担、包举全人类共有的苦难与哀伤,但在这次的晏殊词讲解里,我有所领会。所谓的词人,他们好像永远流连于歌台舞榭,好像永远是一曲新词一杯酒的风流,但他们也会有无可奈何,也会有分别的愁绪,也会有不得志的抑郁,正如所有人都会有一样。可他们的回答是:无妨,小园香径独徘徊就好。看似又是一个潇洒的浪子回答,但,我明白这也是千千万无奈之人快速脱离苦痛、找到一种圆融的通法。所以想补充樊老师上课时的那个“圆”:不只是圆融,不只是反反复复最终归于起点,我更认为它是经历了复杂的纠葛之后的平淡和释怀,和观照。
一直到欧阳修的词,虽然我没读出什么“谴玩的意兴”,但那句“庭院深深深几许”实在让我印象深刻。词,词人,乍一看似乎都是提不上台面的,只因为他们往往发生在庭院中,深闺里……但深深深几许?他们以自己最深沉、最敏锐、最柔和的心灵去把心灵的纵深面剖析在一句句风花雪月里,去把人类共有的愁绪一点点飞扬在月满的小楼中。而在最后,他们也很词人的告诉你,尽管庭院深深,我心深深,结局都是乱红飞过秋千去。他们终于突破了高墙与心墙的繁杂枷锁,借着一架秋千、一杯新酒、一曲小词,去寻求精神的自由。
宋之词坛,始于庭院,终于庭院,却高于庭院。 -
本次时文讨论正聚焦于应试教育,而这背后实际上是价值单一趋向——一种社会异化,不过在这之下更值得思考的仍然是个性化的问题,出去移民等方式,我们仍然需要追求的是什么。体制内教育一味的被说卷,而alevel的a星线也同样因为分数卷的越来越高而提高,这样的背景下教育的核心意义成了每个人所必要的内容,我认为教育很重要的意义就是提供一个多元化的平台让我们去理解他人,如果只有一种狭隘化的眼光去看待别人的观点,自然是易于趋向揣摩别人的心理从而得出一个不伦不类而看似获得了广泛认同的“答案”。同样的,差异化也并不能成为价值,个人价值的体现不是在自我边缘化后对外部的索取,更好的方式应该是对于自我的凝视,对于自我的理解。
-
我们用结构化思维对林小英在《十三邀》发表的言论进行了讨论。主要是在讲学习的目的是找到人生的平衡点,它让人更好生存也让人认识自己。同时,评价一个人不应该只参考学习(学历,高考,分数),这套体系应该有更多元的标准。然后我们探讨了“优质教育”,对于县里的孩子来说,我们的教育确实是优质的,我们拥有完善的场地设施和课程体系。另一方面,对于那些重点初高中来说,我们的教育显得不那么优质,我们的成绩和课程质量都不如他们。但是我觉得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只要把高考视为目标而努力就能取得不错的成绩,尽管它并不是那么的公平公正。这并不是说高考的保密程度不好什么的,只是每个人的生长环境和天赋都不一样,每个地区的高考难度也不一样。所以我们想要考入好大学自然就要比深山中成长的孩子要轻松得多。而那些反对林小英所说的反内卷言论的人估计也是这么一个理由,那就是在小乡村里面的人想要逆天改命只有高考这一条路,而阻止这种内卷会让他们一辈子走不出大山。可是我们也不能苟同内卷的做法,一直这样迟早要闹出心里毛病,就如林小英所说,从高一到高三就是一朵花枯萎的过程。那我们要做的就是让我们有应对未来社会的能力,让自己拥有让别人喜欢自己的资本,甚至找到生命的价值。而不是陷入无休止的内卷。
之后我们讨论了北宋婉约词。樊老师说豪放派并不是词的全部,甚至只是少数,而词的主体是婉约,词不仅仅是用来反映社会情况的,它是一种深入民间的艺术形式。而词的兴盛也有很多种原因。一方面,诗已经被写尽了;另一方面,宋朝宗教世俗化,恰恰使词不能走向更高的境界,让词一直活跃在民间;再加上平民教育普及,且宋重文轻武,宋代遗留下来的词都有两万多首。柳永又让词有了更多种可能,包括自创曲目或是写更多的中长调。 -
时文讨论反馈:
本次十分讨论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发现那些反对林小英的人在逻辑上的错误和问题,他们都是用个人的观点来评论他人的思想,是对攻击的一种揣测心理。我认为“应试”只是一种途径,我们并不需要仅仅局限于“功利”的这种目标,而是要通过“应试”这条路,走向自己心中真正的目标。问问自己到底想过怎样的人生?不需要一味的迎合社会的主流,要有“逆社会主流”的这种思想。讲座反馈:
本次讲座主要围绕北宋的婉约词展开讨论。在一开始,樊老师就反复强调北宋词的主体是婉约,并不是豪放,在课本教材中,大多数选的词都是豪放派的,几乎没有婉约派的词,这种教育的趋势值得我们深思。宋词繁荣的原因我认为最重要的一条是:北宋时期,平民教育普及,于是文化代替了宗教,文学走向了民间,这是关于文化方面的,也是我在预习时没有想到的。我印象最深刻的词人是晏殊,在他的《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从前文对时间流逝的伤感,转变的突然看见一只燕子飞来,作者晏殊以独特的眼光发现了美好,带给他了喜悦和希望。我很喜欢他这种心情的转变,晏殊能发现世间独特的美好,也总能为自己找到安慰和排解的方式。 -
有关教育的时文讨论,我记得老师有句话说“幸福是对精英的要求”,结合县中孩子们的现状,我意识到想要幸福并非易事。
这次讲座围绕北宋的词展开,令我印象最深的词人是晏殊。最开始我觉得他的文风和郁达夫有些相像,两个人都是比较忧郁、愁苦的。但是听樊老师讲了之后,我发现晏殊比郁达夫更加积极乐观,因为他不仅仅是抒发忧郁和痛苦,在这之后他便会开始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试图找到一个安慰和排解愁思的办法。他的这种处事方式值得我们学习。因为我们易于因一件小事而忧郁很久,深陷其中不愿脱身。但晏殊在这上面的“理智”是很可取的,他并非反对情绪抒发和宣泄,而是在低迷过后重新寻回希望,这点与苏轼有些相似。虽然我并没有过“豪放派好,婉约派坏”之类的认识,但我曾认为他们在数量上不相上下,是对半开的状态。
-
时文讨论反馈:
教育界的问题反映出了时代的弊病,百年之前的人们也遇到了相同的困境,他们怎么办?接下来是一段让我印象极深的对话。
鲁迅说:“如今的中国就好比一个铁屋子,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里面的人们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临死的悲哀。如果有人大嚷起来,只唤醒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反倒使他们感到无可挽救的临终苦楚 ,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钱玄同反驳:“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了,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如今的我们该怎么办?这段对话放在当下依旧适用。
我们用什么来毁坏这铁屋?这样一个令人沉默不语的问题在我看来答案却愈发清晰了,理想、勇气和时间。前人,樊老师,和他那位流亡海外的朋友,人文讲坛……信念和使命代代相传,我们也应当这样做。讲座反馈:
“词”,没有被赋予社会意义,反而成就了其中清新脱俗的人生境界。
北宋婉约派词的细腻,情感和哲思可以被捕捉,以至于我们并不需要像晏殊一样经历世事变迁,却依旧能品出“花开花落有时,燕去燕归亦有时”的情思。没有意料之中的宏大叙事和强烈冲击,却有花,有雨,有情,有人,这一切的微小在无形中写下属于生命的,最动人的“词”。
讲座的最后,樊老师提到了他的那位朋友,“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这是一种怎样的遗憾,怎样的“愁”啊……
而婉约派之“词”中这样的“愁绪”则是最令我动容的。像《丁香结》里说的一样,人这一生都有解不完的愁,而宋词悲凉开阔的意境不就是人生在世最好的写照吗?词之于个体有着非凡的意义。 -
这次时文讨论主要讲的是教育。老师用了结构化思维来分析教育。林小英讲到内卷是无效的过度竞争。内卷是单一的评价标准,而好的教育应该是多元的标准,关注“人”的需求 和自我的平衡点。评论也很多。有些人反对林小英的原因是应试教育是很公平的体系,一些人通过考试能够翻身。解决办法就是让教育更多元,要有追求,爱好,快乐,梦想……
这次讲座主要讲了北宋的婉约词。宋词的经典是婉约词,而教科书没有把婉约词作为主要的词因为婉约词不完全反映社会。北宋的词很发达原因是文学方面:开拓新词,社会方面:平时人们有更多时间听词,和经济方面:人们比较富裕。那为什么很繁荣呢?1-当时有50座大城市,城市里又有夜市,鬼市,和早市,可以看出经济繁荣。2-在政治方面,宋完善了科举制度和文官系统,并且重视文人。这是文人最风光的时代。3-道统&宗教的世俗化。中唐后佛教压力,儒学则衰弱。为了解释儒学,有些人创建了理学。还有,诗越走越高,而相反,词是向下发展,流行在民间。老师又讲到了晏殊,晏几道,和柳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