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 词的兴起与李煜(下)& 读书小组
-
这次讲座也是偶有的感动至深的了……
在此之前我对于词主题的认识一直都是一种对于悲剧性的或者我残缺性美的极度追求,像是哈姆莱特吧。但像课上所说的那样词不仅仅是一种对于美的纯粹艺术形式,至少对于韦庄也好、李煜也罢所表现出的自我超越。
讲到他们拥有了一切的时候我立马想到的是《复活》,聂赫留朵夫最后的重生或者说“复活”吧其实在李煜的词中并没有发现,而更能看出的是李煜不断在痛苦,人世痛苦中的煎熬,那怕他并不想真的这样,也不想生在帝王之家,可是正如故国不堪回首,命定的也无法改变。又比如说梦里不知身是课,更可以说李煜也不知道自己是梦还是醒,人世总是可以贪欢的,而与之相对的也不是那样的“超人”境界,而仅仅是世事无处不在的苦痛。也许他也像陀也好曹雪芹也罢那样为人这个复杂的主体作注。 -
反馈:
词本是民间歌谣,文人士大夫对此并不看重,但随着一位人的带领使词有了古今文学的踏实地位,那就是李煜。
我一直不理解为什么人只看不好的面,当一个人犯错后他所有的辉煌都会被一笔盖过。李煜因为他失败的政治使后人不再去关注他的才华,他本是一个让词兴起的人,但却没多少去在意,反去谴责他的政治管理失败。因政治的失败而被安上“罪名”,因政治的失败而死无葬身之地…现今的人也逃不了犯错就“塌房”这一定论,这样的风气真是不可避免的匪夷所思啊。
经过这一节讲座我发现我的预习里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对预习问题的理解不恰当和材料故事的错误理解。如李煜的《浪淘沙》,我将这首诗理解为作者对离别的惋惜,但事实表达的却是作者对自身生命思考的绝望,理解的意思完全错了,也就自然理解不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愿自己以后不要出现这样的乌龙。。。 -
讲座反馈:
我的印象中,唐朝流行诗,宋朝流行词,可晚唐到五代十国这一阶段我却丝毫没有注意。这次的讲座帮我弥补了这一板块的空缺。
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煜等作词大家中,我更偏爱于李煜的词。正如王国维所说:“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间而为士大夫之词。”,他的词并没有像一些诗一样参杂各种方面的考虑,而是真情流露,从自己的亡国情感逐渐扩大为对生命的繁华幻灭间的领悟,改变了词的地位,创造了审美上的一种新高度、新境界。
李煜,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却被抬到了政治舞台上,惨遭亡国,贴上了“亡国之君”的千古骂名……
他与小周后追求人间绝美的艺术,却被世人视为沉醉于奢靡的享受……如果他哥哥没死,他没当上皇帝,他的人生又是怎样的呢?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
这次讲座最吸引我的莫过于是李煜了,我们以前所知的都是一个亡国之君,生活奢华。后来印象则逐渐变为是一个有文采但是不会治国的人。而“文采”也仅限于那一首名篇《一江春水向东流》,但是在今天的讲座上我才知道了李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居然到了“使词走向大众和宫廷”的地步。可能是因为亡国之君这个称号所带来的歧视罢,所以大家都不认了他的成就,但是能让以前文人士大夫们所看不起的词曲流传开来也十分了不起了。
就这一点便可以说是十分令人惊叹了,因为士大夫阶级在古代是十分根深蒂固和庞大的,他们只尊崇古代死板的孔孟之道,想要改变他们内心的想法几乎是痴心妄想,而一旦你去对他们进行打压,他们就会以死明志,并在史书上留下不畏强权的美名。我并不是说这样不好,但是这样相当于士大夫手中一直把握着一把利器,让帝王有些投鼠忌器。但是在这样的影响下还能做出改变也是十分厉害的,由此,不禁又想到了课上说到的李煜的前臣子对宋太宗说的“若李煜真得无能,又如何能守国十年?”。 -
这节课樊老师给我们讲了词的成熟,虽然在唐朝李白就已经写了一些著名的词了,但真正让此繁盛起来的是五代十国的温庭筠和韦庄,他们把词从上不了台面的小曲升上了殿堂。他们写此只用十分简练的语言,就表达出了非常强烈的情感,不仅十分生动,而且可以给读者思想的空间。韦庄当时在做宰相,可他写出来的词却一点都不符合当时的社会风俗,把一个女孩在追求一个男孩的故事写得生动,足以证明当时的社会是十分开放的。然后樊老师便给我们讲了后主李煜,他是一个亡国君主,所以大家对他的评价都很差。还有他的“垂泪对宫娥”让人们认为他沉迷于酒色,只记得宫娥,不记得江山。他被关在河南开封的小院里,一辈子都没有机会再回到他的江南了。
-
成王败寇,在史料之中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情况。基本各代修前代的官方史书都会对前朝有一些歪曲而给自己添彩。从李煜的结局来看,他也确实能算是成了“寇”,被押到北方,成为阶下囚;从他的历史评价来看,则更是十分的低下,基本是与陈后主、宋徽宗相同的,崇祯的评价应该比他要高不少。然而李煜真的这么不堪吗?讲座中没有细说他在政治上如何,但他在这个位置上已经做到了他的任务:守护南唐疆土十多年,他的宫中虽然有铺张,但也是在一定的范围内,不至于像宋徽宗那样搅得民怨四起,更何况他还抑制了南唐国内的通胀,反而使得经济向荣。到了宋与吴越都向南唐进攻之时,他也尽力去募兵抵御。最终,金陵城坡,他想要焚宫自尽,却还是停手了。不是他像陈后主那样胆小只求活命,只是这一切毫无意义,只空得一个名头罢了。按结果来看,李煜是个不折不扣的败寇,但无论是看他的治国理政,还是他沦为阶下囚后在诗歌中对于哲理的痛苦思索,都不应以一句“亡国之君”轻易去概括的。
而李煜之所以能够把词的境界再次拔升,也是因为他的这种经历。西蜀词人沉浸于蓉城的繁华中,将词第一次作为文人最主要用于写作的问题,开始用文人的心雕琢,但终究还是以男欢女爱为主。李煜前几十年的生活造就了他极高的艺术水平以及写词的习惯,而后几年的幽禁生活则让他将词的境界、思维提升到了极高的水平。以前的文人都把词作为一个较为俗的文体,但对于李煜来说,词却一点也不俗,反而成为了描绘自己政治与生活上忧愁痛苦的最佳方式。当人们能够开始抛开这层刻板成见,词或许也就真正从市井走向了士大夫。 -
20231020讲坛反馈
在词的兴起之后,越来越多的文人开始参与到词的创作中,词在这个过程中开始逐渐走向成熟,而后在词的历史上出现了一位名人,他使词真正地从低俗的民间小调转变为被人们真正所重视的。
首先来看一下词成熟的过程,在这其中最典型的参与者便是温庭筠和一众西蜀词人。温庭筠在一个逐渐衰败的家世中成长起来,他长于诗词,这本是当时能求取功名的方式,可他却偏偏喜讥讽权贵,这导致了他人生境遇的不顺。
温庭筠的词风华丽又浓艳,内容又多为记述美人的苦闷与真情,遂被《旧唐书·文苑传》记载为“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这样的词风和题材明明与以往没有太大的差别,甚至可能被视为是低俗之乐,为何会被后人认为是将词提升到了一个新境界的呢?我们可以选取几首温庭筠的词来进行品析。
在《梦江南》一词中,温庭筠写“过尽千帆皆不是”,与谢朓所写的“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有着明显的差别,相较于谢诗对于画面的描写,温庭筠更是在简单的画面中表现出了人的情感和心理,这样的感情它远超功利的目标,它融情于景,让每个读到的人都被引发出作者所想表达的情感,它具有现代价值,因为它能够引发当代人的共鸣和相似的情感。
这样的情况同样也在温庭筠的许多其他诗作中有所展现。例如在《菩萨蛮》一诗中作者描写了一位慵懒的女子,一个看似平平无奇的题材,可是细看,女子的“慵懒”表现出的是她没有想见的人,所谓“女为知己者容”,无意义的早起表现出了女子内心的孤独和寂寞。而后作者又写“花面交相映”,浅层是写女子不愿再面对容颜老去的自己,可是这样的情感并不是仅仅这位女子会感受到的,价值的提升便再次体现,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在老去后会有这样的情感和心绪,与作者的词句跨越千年达成共鸣。
温庭筠在这些词作中无一句写自己思念情人,但是每一句都表现出内心的孤独,丰富的想象叠加以深邃的意味,使得现代诗人也开始在此之上继续搭建。现代诗人席慕容所写的《悲喜剧》将温庭筠的诗作之情感进一步延伸至“虽见到了所等之人,却发现所等之人并无想象中那样完美”,这样的诗作与传统的词作紧密结合,又生发开去,探寻到了古诗词的现代意义。
由此我们可以隐隐窥得这些词作为何会被说是提升了词作的艺术境界,它们在构思技巧上,更多的运用典故的意蕴;在语言艺术上,他们不断地锤炼词句;最后又在艺术风格上,营造出了层次丰富,情感充沛的幽艳晚香之韵。
接着,樊老师带着我们走入了那个时期的成都,我们通过诗人韦庄瞥见了那时的成都一角。
韦庄的词风是清新秀丽的,他和温庭筠被王国维评价为,“文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他人生的大半时间都在成都度过,甚至曾官至宰相,但是他的词风却是截然不同的。
以《思帝乡》一词中的“纵波无情弃,不能羞”为例,我们可以发现他写的词是风情之词,这样的风格十分不符合他的身份,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当时的成都风气开放,人们更多将自己寄托在花间月下。
于此人们开始更为偏爱词这种文体,因为相较于诗的雅正端庄,词是通俗甚至低俗的,词能言诗之所不能言。由此我们可以发现词和诗之间的一个很大的不同之所在,用符号学中“语言是一种符号的表达”的理论而言,诗的的语序是相对固定的,也即它只能由本意延伸到衍生义,而词则因为拥有几千个词牌以及用词范围的广泛,而可以引发更为丰富的衍生和联想。
最后,我们来到了南唐,在这里我们走进了李后主的一生。
樊老师首先带我们看了当时李煜的生活“天水碧”“夜明珠”“帐中香”,从这些词句中我们不难看出当时李煜和小周后过着一种被后人称之为奢靡的生活,可是真的是如此吗?这样的生活与其说是奢靡,倒不如说是两位艺术家在追求人生中绝美的生活状态更为准确。
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南唐后主李煜是一位历史中的“罪人”,因为他是一个亡国之君,在我身边的大部分人提及他时,最多也就称赞一句李煜的才华,进而开始叹息他在政治上的失败。但是我们是否有真的想过,李煜本就是一位艺术家,他从未想过登临政治舞台,他是被迫成为南唐的国君,更不用说他接手的是那样一个濒临覆灭的南国。
王国维对李煜的评价是“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在国破之时,李煜写“垂泪对宫娥”“教坊犹奏离别歌”,他在前生寄托了最多感情的地方与秦淮一带告别,这是少有的真情的流露,而非政治上的做秀。
李煜是一个清白又清醒的囚徒,宋太祖曾问人说李煜是否为懦弱之辈,那人回答说,若是李煜为懦弱之辈,他为何能守国十余年,他在完成祖上交予他的他原本不乐意做的事,他在保一方百姓的性命和生活。然而李煜的用心良苦之举却并未得到多少人的理解,“亡国之君”的罪名弃置了他所有的艺术成就,作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他却遭受着世人的谩骂,他却以人间最为痛苦的方式死去,甚至他死无葬身之地……
或许李煜在世期间早就已经预感到了自己的命运,他皆以诗词抒发他那剪不断、理还乱的哀愁。“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李煜是人间万千过客中一个鲜少拷问了自己灵魂的人,亡国的感情在他的拷问中扩大到了对自己的一生的反思,又进而扩大为对生命的繁华幻灭间的领悟,他以血书写自己的词,真正的反思着自己的一生,承担着这份人性中难免的罪恶,这份沉痛的鲜为人知的罪恶被他清醒的认识到,可是他选择了继续活下去。
我想起罗曼·罗兰曾说的那句名言:“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了生活的本质,却依然热爱生活。”,李煜何尝不是如此,他没有避开自己一时贪欢的罪恶,而是探问着人性、灵魂的本质。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流”,这位伟大艺术家的一生中,要么,全身心地去拥抱快乐;要么,时时拷问着自己的灵魂,对人生展开彻底的追究,他的精神境界和思考深度早已超越了大部分的人类。
-
这次的讲座继续讲了词的兴起。关于这个内容,我想我感触最深的是樊老师通过符号学的意义来解释词的特殊价值的部分。词因为语序轴上更多的变化样式,再通过打破了过去诗言志的传统观念,可以透过本义表达出更多的衍生义,这是词相较于诗的优势所在。可是同样的问题放在现代诗上却又是不同的存在了。现代诗无疑拥有更加自由的形式乃至于没有形式,可为什么大多数就那么矫揉造作而无诗词歌赋之美感呢?我认为这就是个人情感的不够丰沛,空有变化而无联想与含义。就像席慕容写的那首诗一般,因为他内心中深沉的情感,所以即便是现代诗也能够让我们体会到他内心的情感。这就是我们现在的危机,而通过阅读与体会古人的诗词,透过韦庄而看到不羁的思想,透过李煜了解他内心深处真正的哀伤与痛楚,或许我们才能够到达自身内心的充实。
-
这节课樊老师给我们讲了两位在词坛中非常重要的人物,一位是温庭钧,一位是李煜。
温庭筠是中国第一个词派花间词派的鼻祖,也是词在成熟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人。他虽然很丑,被人们称为“温钟馗”,但他才华横溢,喜欢讥讽权贵。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得罪了宰相令狐绹,断送了自己的政治生涯。他的人生中有很长一部分时间,都待在青楼中,与歌姬相伴,所以他的词一般都是描绘女子的。
在以前,词一般都是描绘一些很低俗的东西的,被上流人士所鄙视,但在温庭筠的《梦江南》中,他描绘了一个在期盼故人到来的女子,这首词看起来平平无奇,但细品却能品出来一番韵味,其中的“过尽千帆皆不是”也运用了谢眺的“天际识归舟”的这个典故。正是因为温庭筠写的这些词里带着的这些特点,才使词慢慢的被文人士大夫们所接受。
李煜是南唐的末代帝王,他的一生都非常悲惨。他本是南唐中主第六子,无心争夺皇位,可却处处被他哥哥忌惮,只好每天寻欢作乐,表示自己不参与皇位争夺。可命运弄人,他的哥哥,突然死了,只好由他来继承皇位。但他只是个才华横溢的公子,并不懂得如何治国,于是国家逐渐走向衰弱,最后被宋朝所灭亡。但他并不是不聪明,曾经写出许多的好词,也因此提高了词的地位。 -
承接上次讲座“词的兴起”,这次的主题便是词的成熟了,温庭筠和韦庄等人的词有着幽艳晚香之韵,更加的深婉细腻,没有直接点明中心情感,却给读者和后人留下无限的想象,加入了更多的典故,使词拥有了古典之风,更体现了词的风韵,因此也将词的特殊价值提到了顶峰阶段。世俗之人对词传统的认识就是低俗的、不雅的,但其实词是“言长”的,它是没有初起的伦理和思想理念的,这更赋予了词更多的衍生义,使它的范围更加的广, 这就是词的优势所在。随后便是对南唐的认识,通过《韩熙载夜宴图》观察到韩熙载的神情,没有一丝笑容,这也正体现了南唐已经走入末世了。南唐后主李煜,他是被迫承担了守国的责任,在词《破阵子》中“垂泪对宫娥”是他仁厚的体现,是他敢于真情流露的体现,但他也因为词背上了千古的骂名,后人因为缺乏敢于踏入自己深层的心理,而强烈的排斥李煜,而李煜也正是拥有着这种清醒,才对生命繁华有着独特的感悟,创造了一种极致美的世界。
-
我很喜欢这次的讲座,其中有几个点,我深有感触。
第一个是席慕容的悲喜剧。我在初读的时候,我不理解作者为什么要将梦江南翻译成白话文再写一遍,而且写的也不如温庭筠,所以我不是很喜欢这首诗。但是当樊老师问我们为什么里面有悲有喜这两种情感的时候,我仿佛有一点点理解作者了。他写的和温庭筠的情感是不一样的。对于我而言,如果带入诗歌中的女子的视角,温庭筠是塑造了一个较为理想化的梦境,而席慕容则是梦醒后的那种恍惚和失落。因为女子他心中的情人是十分完美的,但是真正看到时却发现他并没有如此完美。从这两篇诗歌中我也知道了所谓的创新不一定是指重新去塑造一个全新的概念,其实在已经固定好的事物上去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想也是一种创新。
第二个点是菩萨蛮中的“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其实在预习的时候,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和上课时樊老师说的差不多了,作者之所以说只合江南老的原因是因为他心灵的归宿不在此,真正的精神家园已经永远消失了。但是再听老师的讲述中,我突然就产生了一种很强烈的共鸣感,但其实在理解上是并没有很大差距的,我觉得很神奇,但也说不出其中的原因。当你亲眼见证繁华的帝国破碎,家庭妻离子散。这之后再看到江南在回忆起从前的国都,人们都劝说你为什么不留在江南继续去做所谓的江南梦,但你却说自己只是一个过客。美好的东西已经不存在了,你的心灵归宿也不在这里了。作者其实是将情感寄托在了一种虚无上,就是他明明知道在江南的这一切,只是一场梦,这场梦也终会醒,但他还是愿意继续在梦里。我认为这是一种清醒的沉沦,是一种在面对一个必然的结果的时候的那种无助和妥协。
其实提到妥协,在后面所提到的冯延巳写的“独立小楼风满袖”也让我感触很深。这首词中的不辞,(就是接受),也是一种妥协,但是他和我前文所写的韦庄的妥协也有些差异。他在面对不可改变的愁的时候是选择去直面它,这当然也是一种无奈的体现。而韦庄的妥协,其实更像是在肉体上去逃避到一个所谓美好而又虚无的地方,但其实他的内心也是清醒的,也是直面着这种不可改变的愁的。
最后一个点是关于李煜的。其实课堂上所讲的有一个地方我不是很清楚,就是关于李煜他经历了一生之后,没有选择自焚而死,而是通过屈辱的活着去承担自己过去的一晌贪欢的罪恶。我不是很能够理解这个点。像上文所提到的说他垂泪对宫娥是自己的真情流入而非政治表演,我是赞同的。但仅仅是为了去承担这样的人类共同的一个罪恶,我认为有些太大了。把他架到了人类这个高度上,我认为还没有达到。我认为这当中肯定也有一部分原因是李煜他还不想死,他出于一个人对生的渴望而选择活着。所以说这个点我还不是很能够理解,因为对于我而言,如果他是为了承担罪恶而活下去,其实就是他赎罪的一种表现,但是仅仅是为了人类都会有的一个本质特点,就选择去以这样的方式赎罪,我认为有些牵强。 -
讲座反馈:
茨威格在《断头皇后》里写:“命运的一切馈赠,其实早就在暗地里标好了价格。”
在还不了解李煜这个人的时候,我会觉得他还蛮幸运的,至少出生在帝王家,至少前半生依旧可以享乐。
然而讲座结束之后,他的故事却带给了我一个振聋发聩的回应。这一切所谓的幸运,都是浮云;一切的辉煌和瑰丽到最终化为一杯毒酒、一个悲剧的结束。这一切其实早就在暗地里明码标价了,个人命运被时代裹挟着,这个处于历史变革的十字路口的人的肩上,肩负了太多不属于他自己的命运,承担了太多不属于他的罪恶。
再者,李煜的词的伟大之处还有一点,因为这一切的审判也指向他自己。……自古以来的批评者,对社会和历史百般诟病的人,又有多少看见了自己身上的罪过呢?李煜能把他的痛苦、矛盾、愧疚都赤裸裸的写出来。
这一刻,他是否是一个亡国之君早就无所谓了,他从个人的苦难中跳脱出去了,他以“神”的视角看见了时代的苦难,却像“人”一样束手无策——不,他用自己的一生给出了回应。 -
本次讲座是继很久之前的上一次讲座的“词的兴起”的下半段——“词的成熟与李煜”。
樊老师在最后用了很长一段时间讲了关于李煜的内容,让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走进了李后主的一生。
在大多数人的心里,李煜是“亡国之君”,是历史的“罪人”,理应被万世所唾弃。或许也有那么一些人会称赞李煜的才华。
记忆中,小时候听妈妈唱李煜所作«相见欢»、«虞美人»改编的歌曲,渐渐也学会了那调子,也问过妈妈关于李煜的一系列问题,虽然在当时那个懵懂的年纪没怎么多去想,但心里还是记得有那么一个才子,最后却成了亡国之君,时常替他感到惋惜。
长大后渐渐发现,身边的人好像不像我一样评价这位才子,他们“批评”他不顾百姓、只顾自己的奢靡生活,他们“斥责”他沉迷女色、甘愿为寇……大家总是在用一种犀利的目光审视着他,却鲜少有人看到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横溢。这促使我不由得开始了解这位大家口中的“双面人”。
直到本次讲座樊老师提及李煜在作“词”方面的造诣,我才真正的理解他——他又何尝没有辛酸和苦闷呢?李煜从小被妇人们养大,对他来说,嫔妃、歌伎就是他生命中情感羁绊最深的人们。他一心在创作词曲,他并不善于政治谋略,可命运偏偏将他引向了坚守王朝的重大使命。
这样的变故使才子最终沦为亡国之君……
再次齐读李煜所做的词,配上耳熟能详的乐曲,仿佛也能将我带回到那个时代,仿佛我就是李煜,仿佛我就是那独上西楼的无言者,仿佛我就看着那“一江春水向东流”。
是寂寞,是愁苦。
再哼唱起那几首歌,才觉已经真正理解了李煜。 -
讲座反馈
这次讲座可能是我感受最深的一次讲座。
李煜,他本来,他天生,他就是一个艺术家。他想当皇帝么?他不想。但是可能老天爷就选择了他。他那充满野心的哥哥死了,只剩下他一个人了,他有什么办法呢?
如果在现在的角度看来,李煜这一生无疑是一首悲歌。当皇帝前被兄长所猜忌。当了皇帝却也不敢称自己为皇帝。被认为每天都沉浸在温柔乡中。灭国后,他忍辱负重。想起自己原来的秀丽江山,刺激着他写出了一篇又一篇旷世之作……但那又怎样呢?他改变不了灭国的事实,维护不了妻子的尊严。最后,他的朋友拿来的是御赐的毒酒,他却不知。他一饮而下。在月光的照耀下,他痛苦的离开了人世间。死后,他被草草葬在邙山。后人对他更是各种唾弃、不理解。可能直到王国维先生正式认知到他的重要性、他那千年的冤苦、不甘才算了解。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后主则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这个比喻刚开始还读不懂,现在却觉得十分贴切。亡国后的李煜,通过他的词唱出了他身上遭受的疾苦。祖国沦陷、受人唾弃、夫人受辱、自身难保……这些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打击和耶稣、释迦相比,似乎也不为过。
下课的时候,我也在想,如果李煜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会怎样。但又可能正是当时的历史潮流和环境,才造成了这样一位伟大的词人吧。 -
这一次讲座围绕词的兴起展开。李煜与温庭筠都是以写词出名的词人。温庭筠很喜欢以女人的角度去写词,写美人的苦闷,情思与真情,而他词中的真情却不像当时民间小调的词一样浅显,有着令人揣测的绵绵而深长的意味。李煜的词诗风和内容都有所不同,他的词联系着他那苦难而不被人理解的命运,一位没有政治才能的人,不想却被被推选为了皇帝,努力维持着南唐最后几十年的命运,最后被大宋灭亡,成为了世人口中的亡国之君。他写的《浪淘沙》令我最印象深刻,感叹在时代的长河中,每个人皆是客,没有人理解,他不知归宿何处,一生就像梦一样,我想他便是那个不幸承受那个混乱的时代的负担的人,在人生的终点回望自己“一响贪欢”而无奈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