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 词的兴起与李煜(下)& 读书小组
-
我认为,李煜的悲剧与伟大是一体两面的体现,都是其作为失败的君主和伟大的词人共同造成的。因为其本身缺乏政治才能,却被迫成为已经日薄西山的国家君主,他被世人乃至后世之人认为是无能懦弱之人,落得死无葬身之地的下场。但这样的评价显然是不公平的——狂妄自大而亡国的君主才应被历史唾弃,早就认清自己并无治国能力,并在被迫承担国家重任后坚持到亡国的一刻,时时关心着缩小如宫娥之人的安危的李煜,最多也只能被称为不成功的政治家。 与他悲惨的政治生活相对的,是由其造就的词艺极致。意图复兴唐文化和亡国的悲哀,渴望保护弱小与现实的无力,最终都造就了他诗词中“梦里不知身是客”的对人生深切的体悟。王国维有语:“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这既是后主是失败政治家的原因,又是他成为杰出词人的缘由。”只可惜,这样能够理解李煜的,又有几人?最终,他还是得“深院锁清秋”了。
-
10.19词的兴起与李煜(下)反馈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无论是李煜,还是韦庄,他们都做着同一个梦——一个时代的迷梦,那繁华过后眼中的空洞,那月明中的故国。
“纵被无情弃,不能羞。”初读之时,我本以为这是一个开放的女子,怀揣着超前的思想,拥有着令人佩服的豁达之爱。可显然我错了。这是一个沉醉于梦中的诗人——那陌上风流的年少,那江风吹拂、衣衫飘飘的江南——就如广寒宫中的清辉白兔,远方迷雾后的阳光,只是人们捏造出来的偶像。绝望之中,人们抓紧理想——任何人都没有看见过理想,但大家都梦见过它。在那里,盛唐犹在,故乡仍在——它们其实都存在过。所以,这样的梦,何尝不是介于现实于虚假之间的美好。
多少人都希望就这样流连于不醒的梦中。
“教坊犹奏离别歌,垂泪对宫娥。”初读时,一个失败的统治者浮现于眼前——朝廷即将覆灭,垂泪而对的不是人民、不是大臣、不是自己,而是卑微的宫女。可转念一想,多少亡国之君,在死前能想到的只有自己,在亲情、权利、功名一切的面前,选择了自己的性命,但芸芸众生大多都是这样的想法。那些宫女,生长于宫中,如笼中鸟般不见外物,直到死都不知为何而死。可李煜不同,他能为弱女子哭泣,临死前,不论他能想到其他的什么东西,至少他能想到除自己之外的人或事——若他真的是失败的政治家,又怎能拥有这样的襟怀。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的另一面——即使背负身后没有墓碑、政事失败、亡国之君的骂名,也要为那些辱骂他的后人留下绝妙的艺术品。李煜自己会不会想到,原本只是一位顶着“君主”的称号的艺术家因幻灭后的空虚而写下的词句,却开创了“词”这一文体由伶工之词变为士大夫之词的先河。
李煜并不能决定自己的身世——究竟出于帝王世家,还是普通人家。若他只是普通人家出身,他极有可能流芳百世,成为后人口中称赞的才子、艺术家、文学家,风光无限、死有葬身之地。可他必须面对自己身世的事实——他也做到了,直面镜中真实的自己,直面曾经“一晌贪欢”而导致南唐灭亡的自己,直面这个只能成为亡国之君而非艺术家的自己。不知他是否会讨厌这个自己?
若能穿越历史长河,我希望李煜就这样永远活在自己的梦中,回到月明中的故国,做一个普通的人,不论是作曲还是写词,徜徉在自由的海岸边。 -
这次讲座是我自进入讲坛以来听过的感触最深的一次。尤其是讲到南唐后主李煜。他是谁?是几千年以来人们常常认为的亡国之君,还是有着自己苦衷的可怜人?今天最后所讲的几首诗回答了这个问题。《相见欢》中的“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相见欢》中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有多少人能理解呢?也许只是认为这是他对于亡国的马后炮吧。千百年来,也只有王国维真正的理解了他,将他作为让词真正兴起的人。甚至在南唐的历代君主墓中,也没有他的墓,在他死后,只是被草草埋在了一座山上。人们也只会对这类亡国之君嗤之以鼻,毫不在乎,甚至因“垂泪对宫娥”这句话骂了他几千年。也许当时的他早就想到了这种情况,便在《乌夜啼》和《浪淘沙》说出了“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与“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这样的对于生命繁华幻灭间的领悟。甚至因为《虞美人》中“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被宋太宗所闻,被昔日的旧臣心腹徐铉传话而导致了杀身之祸,赵光义派弟弟赵廷美以祝寿为名去探望李煜,并赠送下了牵机药的御酒为贺礼,使他毒发身亡。虽然这只是民间传说,但也不难从中看出李煜当时处境的困窘,发出了“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的落魄言论。正如他诗中所说,世界上哪个人不是一个过客?一切都只不过是黄粱一梦,亦是对那些追名逐利的人的讥讽,得到那么多的名利有什么用?死去了,哪一件是你的?不如坦然的面对这世间百态,去选择自己所想要的生活方式,正如李煜在亡国之时考虑到的是宫中那些手无缚鸡之力的女子,在亡国之时,本想选择自焚,却最终苟活。自焚对于他来说是最体面的一种死法,也是他可以在后世不至于被辱骂的一种死法。但他为什么偏偏却选择了苟活?不正是为了曾经在南唐生活过的人民?甚至当时赵匡胤质疑他的文学才能,甚至以此来羞辱他,如今在网上却是有个别人称李煜拜倒在他的才能之下。何尝不是一种无知?何尝不是一种愚蠢?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不仅是他的一首诗,也是他对故国的怀念,更是他最终的归宿。
-
**一江春水,向东流**
词是表现什么样一份情感的?不同于诗,它是很微妙的。它所要体现的是一个人内心中极其细微的欢喜与哀愁,是骤来而骤去、呼之不可得而寄遗响于悲风的至深的隐秘。
这两次讲座的标题,是李煜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从一个微弱的意象,写到整个人生,整个有生命的集合物,包括一切草木在内的生命的短暂无常,以及经受摧残和苦难的哀伤。李煜以他的锐感而深挚的心灵去向外包举,以他一个人的国破家亡的悲哀去包括古今人类的共同悲哀。这就是生命的、兴发的力量。我认为其实也有暗喻自己的人生正如春水一样,没有抵抗之力地向前流去:从早年的春意盎然,到现在的凋零残破,只不过是顺着江水汇入东方,再去等待死亡。
人生正是无尽的愁。所谓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我们的内心也恰似一座花园,草木葳蕤,万物竞生,其中无数思绪就是翻涌的江水……我们的一生,也正如词的演进,也正如历史的滚滚车轮轧过的一切,都是在绝对的无法脱身的浪潮的裹挟下,如一江春水,向东流去。
一晌贪欢后,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
(从上讲坛开始遇到的第十个很想守护的文人)(流泪)
李煜——清醒的艺术家 沉沦的君王
对李煜的刻板印象有很多,自作自受的君王,贪乐享福的南唐后主,亡国之君……但似乎很多人都忘记了李煜在文学上的杰出成就。也就无法理解李煜。
李煜的一生似乎都可以用悲惨去形容,本可以做个潇洒小王爷,一生追求文学造诣便好,但命运多诡,李煜成为了南唐后主,无法逃离的层层枷锁控住了李煜灵气的灵魂,留下的是无尽的愁苦。
南唐亡国后,李煜本可以自尽,由此还能挣得历史上一个美名。但李煜没有这么做,他选择忍辱地活着。或许是觉得,他是南唐后主,他应该承担责任,正如“垂泪对宫娥”,对这些无助女子的怜惜是李煜的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李煜被身份困住了一生,最后他想决定自己死亡的方式,即使是被后世唾骂,即使要遭受无尽的囚禁,即使最后死无葬身之地,李煜都想最后在做点什么,不为名声,不为私利,也许是因为愧疚,也许是为了究极一生能够选择自己的死亡。
李煜最后的作品,我只能用无尽的震撼和神作去形容。“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世间一切都好像是一场梦,梦的破碎,便带来对归宿的永恒追问。关于归宿这个问题,其实印象里从屈原开始,便是古代文人不断追问的话题。拿李白来说,他写下“世间行乐皆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他选择的归宿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那李煜呢?也许他没有给出答案,他只是不断地寻找,追寻,也许就是在这一过程中,他体悟到了归宿的意义与痛苦,自我剖析灵魂的折磨。“一梦浮生”也包含着李煜对亡国的悲痛上升到了对生命繁华破灭间的领悟,我联想到了是白居易的《琵琶行》,但是我认为白居易的没有李煜的这么沉痛哀伤。
李煜的词多在来到开封后所写,在孤寂的清醒的囚禁生活中,他无比想念遥远的江南,“一江春水向东流”,流向的是李煜所失去的,永远梦魂萦绕的故国。
(李煜的“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永恒的经典,也一直很想听樊老师讲。这次讲座深受触动,感谢樊老师!) -
早上想来还是有点不足,补充了一点儿,前面那个回复删不掉,所以就重新发一遍了。
这次讲座是我自进入讲坛以来听过的感触最深的一次。尤其是讲到南唐后主李煜。他是谁?是几千年以来人们常常认为的亡国之君,还是有着自己苦衷的可怜人?亦或者说,他是一个清醒的艺术家?今天最后所讲的几首诗回答了这个问题。
《相见欢》中的“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相见欢》中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有多少人能理解呢?也许只是认为这是他对于亡国的马后炮吧。千百年来,也只有王国维真正的理解了他,将他作为让词真正兴起的人。甚至在南唐的历代君主墓中,也没有他的墓,在他死后,只是被草草埋在了一座山上。人们也只会对这类亡国之君嗤之以鼻,毫不在乎,甚至因“垂泪对宫娥”这句话骂了他几千年。也许当时的他早就想到了这种情况,便在《乌夜啼》和《浪淘沙》说出了“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与“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这样的对于生命繁华幻灭间的领悟。甚至因为《虞美人》中“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被宋太宗所闻,被昔日的旧臣心腹徐铉传话而导致了杀身之祸,赵光义派弟弟赵廷美以祝寿为名去探望李煜,并赠送下了牵机药的御酒为贺礼,使他毒发身亡。虽然这只是民间传说,但也不难从中看出李煜当时处境的困窘,发出了“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的落魄言论。正如他诗中所说,世界上哪个人不是一个过客?一切都只不过是黄粱一梦,亦是对那些追名逐利的人的讥讽,得到那么多的名利有什么用?走了,哪一件是你的?不如坦然的面对这世间百态,去选择自己所想要的生活方式,正如李煜在亡国之时考虑到的是宫中那些手无缚鸡之力的女子,在亡国之时,本想选择自焚,却最终苟活,成为了阶下囚,但却没有堕落,反而以一种清醒的方式,留在世上,留下了那些千古名篇。自焚对于他来说是最体面的一种死法,也是他可以在后世不至于被辱骂的一种死法。但他为什么偏偏却选择了苟活?不正是为了曾经在南唐生活过的人民?甚至当时赵匡胤质疑他的文学才能,甚至以此来羞辱他,如今在网上却是有个别人称李煜拜倒在他的才能之下。何尝不是一种无知?何尝不是一种愚蠢?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不仅是他的一首诗,也是他对故国的怀念,更是他最终的归宿。
樊老师在最后说道:“这个讲座的上一次讲述是在5年前。现在我再次重新来看我的PPT,甚至都不记得我当时是这么讲的。回看我的书,甚至对其中的内容感到陌生。所以对于这次的讲座,我的感触是很深的。”每个人都是如此,许多年之后又有谁会完全记得几年前所发生的一些事?无非一场大梦。@茹轶哲0206 在 10月19日 词的兴起与李煜(下)& 读书小组 中说:
这次讲座是我自进入讲坛以来听过的感触最深的一次。尤其是讲到南唐后主李煜。他是谁?是几千年以来人们常常认为的亡国之君,还是有着自己苦衷的可怜人?今天最后所讲的几首诗回答了这个问题。《相见欢》中的“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相见欢》中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有多少人能理解呢?也许只是认为这是他对于亡国的马后炮吧。千百年来,也只有王国维真正的理解了他,将他作为让词真正兴起的人。甚至在南唐的历代君主墓中,也没有他的墓,在他死后,只是被草草埋在了一座山上。人们也只会对这类亡国之君嗤之以鼻,毫不在乎,甚至因“垂泪对宫娥”这句话骂了他几千年。也许当时的他早就想到了这种情况,便在《乌夜啼》和《浪淘沙》说出了“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与“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这样的对于生命繁华幻灭间的领悟。甚至因为《虞美人》中“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被宋太宗所闻,被昔日的旧臣心腹徐铉传话而导致了杀身之祸,赵光义派弟弟赵廷美以祝寿为名去探望李煜,并赠送下了牵机药的御酒为贺礼,使他毒发身亡。虽然这只是民间传说,但也不难从中看出李煜当时处境的困窘,发出了“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的落魄言论。正如他诗中所说,世界上哪个人不是一个过客?一切都只不过是黄粱一梦,亦是对那些追名逐利的人的讥讽,得到那么多的名利有什么用?死去了,哪一件是你的?不如坦然的面对这世间百态,去选择自己所想要的生活方式,正如李煜在亡国之时考虑到的是宫中那些手无缚鸡之力的女子,在亡国之时,本想选择自焚,却最终苟活。自焚对于他来说是最体面的一种死法,也是他可以在后世不至于被辱骂的一种死法。但他为什么偏偏却选择了苟活?不正是为了曾经在南唐生活过的人民?甚至当时赵匡胤质疑他的文学才能,甚至以此来羞辱他,如今在网上却是有个别人称李煜拜倒在他的才能之下。何尝不是一种无知?何尝不是一种愚蠢?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不仅是他的一首诗,也是他对故国的怀念,更是他最终的归宿。
-
这次的讲座不仅仅是感情上的无限汪洋,同时也是逻辑上的完美闭环。最后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赫然回到了整个讲座的大题目,樊老师所讲的情感、精神、人生的感慨还荡气回肠,心中的一江春水仍然重新启程,向人生的海洋继续奔流。
感触最深的就是南唐后主李煜面对大厦将倾的南唐,在无奈中坚定地接过管理家国的接力棒,最后却成为了亡国之君。生下来,成为万众瞩目的皇帝,这好像也是一种悲哀。他不善治国理政,生在七夕,便化为浪漫与艺术之子。他被迫去做他不擅长的事情,造成了不好的后果。如果他只是一个普通人,那么他是得到体谅,得到理解,甚至是赞扬他在被逼无奈的境况之下仍然坚持本分。但是不幸的是,他是一国之君。千千万万的人民注视着他,千千万万的性命和荣辱都成为了紧紧的镣铐。他愿意当皇帝吗?可能他真的不愿意!谁想成为亡国之君?谁想受尽耻辱?谁想背井离乡?谁想因为一句“垂泪对宫娥”就被诟病于格局狭隘之人?作为一国之君,连流露真情的机会都没有了。他本来可以去死!一自杀,世界落得清静,也不会背负历史的骂名。
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李煜或许热爱不起来了,可选择忍辱活下去,何尝不是一种勇气呢?或许那个时候,李煜才觉得自己是一个皇帝,因为他的坚持能够保护一部分人。 -
李煜,不合格的政治家,天才般的艺术家和词作者,看似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改变了宋词地位的人……历朝历代给李煜贴上了不同的标签,但我觉得他是历史长河中最鲜活真实的人之一。早期和小周后偷情时“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的窃喜与宫廷趣事,再到亡国后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他一直保持着自己的本性:喜欢艺术诗词,就写词,和大小周后一起研究,追求生活方式,屡屡退让皇位;继承皇位后坚守了王朝十年,即使他没有什么政治天赋;国灭后会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关心自己身边的妃子们,爱着他以及他所爱的人……他毫不避讳自己最朴素真实的想法,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一位别样的艺术家,给词别样的历史高度。
-
这次讲座也是偶有的感动至深的了……
在此之前我对于词主题的认识一直都是一种对于悲剧性的或者我残缺性美的极度追求,像是哈姆莱特吧。但像课上所说的那样词不仅仅是一种对于美的纯粹艺术形式,至少对于韦庄也好、李煜也罢所表现出的自我超越。
讲到他们拥有了一切的时候我立马想到的是《复活》,聂赫留朵夫最后的重生或者说“复活”吧其实在李煜的词中并没有发现,而更能看出的是李煜不断在痛苦,人世痛苦中的煎熬,那怕他并不想真的这样,也不想生在帝王之家,可是正如故国不堪回首,命定的也无法改变。又比如说梦里不知身是课,更可以说李煜也不知道自己是梦还是醒,人世总是可以贪欢的,而与之相对的也不是那样的“超人”境界,而仅仅是世事无处不在的苦痛。也许他也像陀也好曹雪芹也罢那样为人这个复杂的主体作注。 -
反馈:
词本是民间歌谣,文人士大夫对此并不看重,但随着一位人的带领使词有了古今文学的踏实地位,那就是李煜。
我一直不理解为什么人只看不好的面,当一个人犯错后他所有的辉煌都会被一笔盖过。李煜因为他失败的政治使后人不再去关注他的才华,他本是一个让词兴起的人,但却没多少去在意,反去谴责他的政治管理失败。因政治的失败而被安上“罪名”,因政治的失败而死无葬身之地…现今的人也逃不了犯错就“塌房”这一定论,这样的风气真是不可避免的匪夷所思啊。
经过这一节讲座我发现我的预习里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对预习问题的理解不恰当和材料故事的错误理解。如李煜的《浪淘沙》,我将这首诗理解为作者对离别的惋惜,但事实表达的却是作者对自身生命思考的绝望,理解的意思完全错了,也就自然理解不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愿自己以后不要出现这样的乌龙。。。 -
讲座反馈:
我的印象中,唐朝流行诗,宋朝流行词,可晚唐到五代十国这一阶段我却丝毫没有注意。这次的讲座帮我弥补了这一板块的空缺。
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煜等作词大家中,我更偏爱于李煜的词。正如王国维所说:“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间而为士大夫之词。”,他的词并没有像一些诗一样参杂各种方面的考虑,而是真情流露,从自己的亡国情感逐渐扩大为对生命的繁华幻灭间的领悟,改变了词的地位,创造了审美上的一种新高度、新境界。
李煜,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却被抬到了政治舞台上,惨遭亡国,贴上了“亡国之君”的千古骂名……
他与小周后追求人间绝美的艺术,却被世人视为沉醉于奢靡的享受……如果他哥哥没死,他没当上皇帝,他的人生又是怎样的呢?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
这次讲座最吸引我的莫过于是李煜了,我们以前所知的都是一个亡国之君,生活奢华。后来印象则逐渐变为是一个有文采但是不会治国的人。而“文采”也仅限于那一首名篇《一江春水向东流》,但是在今天的讲座上我才知道了李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居然到了“使词走向大众和宫廷”的地步。可能是因为亡国之君这个称号所带来的歧视罢,所以大家都不认了他的成就,但是能让以前文人士大夫们所看不起的词曲流传开来也十分了不起了。
就这一点便可以说是十分令人惊叹了,因为士大夫阶级在古代是十分根深蒂固和庞大的,他们只尊崇古代死板的孔孟之道,想要改变他们内心的想法几乎是痴心妄想,而一旦你去对他们进行打压,他们就会以死明志,并在史书上留下不畏强权的美名。我并不是说这样不好,但是这样相当于士大夫手中一直把握着一把利器,让帝王有些投鼠忌器。但是在这样的影响下还能做出改变也是十分厉害的,由此,不禁又想到了课上说到的李煜的前臣子对宋太宗说的“若李煜真得无能,又如何能守国十年?”。 -
这节课樊老师给我们讲了词的成熟,虽然在唐朝李白就已经写了一些著名的词了,但真正让此繁盛起来的是五代十国的温庭筠和韦庄,他们把词从上不了台面的小曲升上了殿堂。他们写此只用十分简练的语言,就表达出了非常强烈的情感,不仅十分生动,而且可以给读者思想的空间。韦庄当时在做宰相,可他写出来的词却一点都不符合当时的社会风俗,把一个女孩在追求一个男孩的故事写得生动,足以证明当时的社会是十分开放的。然后樊老师便给我们讲了后主李煜,他是一个亡国君主,所以大家对他的评价都很差。还有他的“垂泪对宫娥”让人们认为他沉迷于酒色,只记得宫娥,不记得江山。他被关在河南开封的小院里,一辈子都没有机会再回到他的江南了。
-
成王败寇,在史料之中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情况。基本各代修前代的官方史书都会对前朝有一些歪曲而给自己添彩。从李煜的结局来看,他也确实能算是成了“寇”,被押到北方,成为阶下囚;从他的历史评价来看,则更是十分的低下,基本是与陈后主、宋徽宗相同的,崇祯的评价应该比他要高不少。然而李煜真的这么不堪吗?讲座中没有细说他在政治上如何,但他在这个位置上已经做到了他的任务:守护南唐疆土十多年,他的宫中虽然有铺张,但也是在一定的范围内,不至于像宋徽宗那样搅得民怨四起,更何况他还抑制了南唐国内的通胀,反而使得经济向荣。到了宋与吴越都向南唐进攻之时,他也尽力去募兵抵御。最终,金陵城坡,他想要焚宫自尽,却还是停手了。不是他像陈后主那样胆小只求活命,只是这一切毫无意义,只空得一个名头罢了。按结果来看,李煜是个不折不扣的败寇,但无论是看他的治国理政,还是他沦为阶下囚后在诗歌中对于哲理的痛苦思索,都不应以一句“亡国之君”轻易去概括的。
而李煜之所以能够把词的境界再次拔升,也是因为他的这种经历。西蜀词人沉浸于蓉城的繁华中,将词第一次作为文人最主要用于写作的问题,开始用文人的心雕琢,但终究还是以男欢女爱为主。李煜前几十年的生活造就了他极高的艺术水平以及写词的习惯,而后几年的幽禁生活则让他将词的境界、思维提升到了极高的水平。以前的文人都把词作为一个较为俗的文体,但对于李煜来说,词却一点也不俗,反而成为了描绘自己政治与生活上忧愁痛苦的最佳方式。当人们能够开始抛开这层刻板成见,词或许也就真正从市井走向了士大夫。 -
20231020讲坛反馈
在词的兴起之后,越来越多的文人开始参与到词的创作中,词在这个过程中开始逐渐走向成熟,而后在词的历史上出现了一位名人,他使词真正地从低俗的民间小调转变为被人们真正所重视的。
首先来看一下词成熟的过程,在这其中最典型的参与者便是温庭筠和一众西蜀词人。温庭筠在一个逐渐衰败的家世中成长起来,他长于诗词,这本是当时能求取功名的方式,可他却偏偏喜讥讽权贵,这导致了他人生境遇的不顺。
温庭筠的词风华丽又浓艳,内容又多为记述美人的苦闷与真情,遂被《旧唐书·文苑传》记载为“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这样的词风和题材明明与以往没有太大的差别,甚至可能被视为是低俗之乐,为何会被后人认为是将词提升到了一个新境界的呢?我们可以选取几首温庭筠的词来进行品析。
在《梦江南》一词中,温庭筠写“过尽千帆皆不是”,与谢朓所写的“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有着明显的差别,相较于谢诗对于画面的描写,温庭筠更是在简单的画面中表现出了人的情感和心理,这样的感情它远超功利的目标,它融情于景,让每个读到的人都被引发出作者所想表达的情感,它具有现代价值,因为它能够引发当代人的共鸣和相似的情感。
这样的情况同样也在温庭筠的许多其他诗作中有所展现。例如在《菩萨蛮》一诗中作者描写了一位慵懒的女子,一个看似平平无奇的题材,可是细看,女子的“慵懒”表现出的是她没有想见的人,所谓“女为知己者容”,无意义的早起表现出了女子内心的孤独和寂寞。而后作者又写“花面交相映”,浅层是写女子不愿再面对容颜老去的自己,可是这样的情感并不是仅仅这位女子会感受到的,价值的提升便再次体现,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在老去后会有这样的情感和心绪,与作者的词句跨越千年达成共鸣。
温庭筠在这些词作中无一句写自己思念情人,但是每一句都表现出内心的孤独,丰富的想象叠加以深邃的意味,使得现代诗人也开始在此之上继续搭建。现代诗人席慕容所写的《悲喜剧》将温庭筠的诗作之情感进一步延伸至“虽见到了所等之人,却发现所等之人并无想象中那样完美”,这样的诗作与传统的词作紧密结合,又生发开去,探寻到了古诗词的现代意义。
由此我们可以隐隐窥得这些词作为何会被说是提升了词作的艺术境界,它们在构思技巧上,更多的运用典故的意蕴;在语言艺术上,他们不断地锤炼词句;最后又在艺术风格上,营造出了层次丰富,情感充沛的幽艳晚香之韵。
接着,樊老师带着我们走入了那个时期的成都,我们通过诗人韦庄瞥见了那时的成都一角。
韦庄的词风是清新秀丽的,他和温庭筠被王国维评价为,“文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他人生的大半时间都在成都度过,甚至曾官至宰相,但是他的词风却是截然不同的。
以《思帝乡》一词中的“纵波无情弃,不能羞”为例,我们可以发现他写的词是风情之词,这样的风格十分不符合他的身份,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当时的成都风气开放,人们更多将自己寄托在花间月下。
于此人们开始更为偏爱词这种文体,因为相较于诗的雅正端庄,词是通俗甚至低俗的,词能言诗之所不能言。由此我们可以发现词和诗之间的一个很大的不同之所在,用符号学中“语言是一种符号的表达”的理论而言,诗的的语序是相对固定的,也即它只能由本意延伸到衍生义,而词则因为拥有几千个词牌以及用词范围的广泛,而可以引发更为丰富的衍生和联想。
最后,我们来到了南唐,在这里我们走进了李后主的一生。
樊老师首先带我们看了当时李煜的生活“天水碧”“夜明珠”“帐中香”,从这些词句中我们不难看出当时李煜和小周后过着一种被后人称之为奢靡的生活,可是真的是如此吗?这样的生活与其说是奢靡,倒不如说是两位艺术家在追求人生中绝美的生活状态更为准确。
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南唐后主李煜是一位历史中的“罪人”,因为他是一个亡国之君,在我身边的大部分人提及他时,最多也就称赞一句李煜的才华,进而开始叹息他在政治上的失败。但是我们是否有真的想过,李煜本就是一位艺术家,他从未想过登临政治舞台,他是被迫成为南唐的国君,更不用说他接手的是那样一个濒临覆灭的南国。
王国维对李煜的评价是“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在国破之时,李煜写“垂泪对宫娥”“教坊犹奏离别歌”,他在前生寄托了最多感情的地方与秦淮一带告别,这是少有的真情的流露,而非政治上的做秀。
李煜是一个清白又清醒的囚徒,宋太祖曾问人说李煜是否为懦弱之辈,那人回答说,若是李煜为懦弱之辈,他为何能守国十余年,他在完成祖上交予他的他原本不乐意做的事,他在保一方百姓的性命和生活。然而李煜的用心良苦之举却并未得到多少人的理解,“亡国之君”的罪名弃置了他所有的艺术成就,作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他却遭受着世人的谩骂,他却以人间最为痛苦的方式死去,甚至他死无葬身之地……
或许李煜在世期间早就已经预感到了自己的命运,他皆以诗词抒发他那剪不断、理还乱的哀愁。“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李煜是人间万千过客中一个鲜少拷问了自己灵魂的人,亡国的感情在他的拷问中扩大到了对自己的一生的反思,又进而扩大为对生命的繁华幻灭间的领悟,他以血书写自己的词,真正的反思着自己的一生,承担着这份人性中难免的罪恶,这份沉痛的鲜为人知的罪恶被他清醒的认识到,可是他选择了继续活下去。
我想起罗曼·罗兰曾说的那句名言:“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了生活的本质,却依然热爱生活。”,李煜何尝不是如此,他没有避开自己一时贪欢的罪恶,而是探问着人性、灵魂的本质。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流”,这位伟大艺术家的一生中,要么,全身心地去拥抱快乐;要么,时时拷问着自己的灵魂,对人生展开彻底的追究,他的精神境界和思考深度早已超越了大部分的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