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元散曲 & 时文讨论
- 
时文讨论反馈: 
 本次时文讨论召开了一场模拟听证会。针对绿捷事件,进行了现场生动的演绎。
 我作为“家长”一方,需要表达强烈的情感和切实的诉求,并施加舆论压力。
 在一开始因为考虑到自己的身体原因,并没有下定决心参与这次听证会。但后来看到了万老师发在群里的具体要求,围绕“如何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让家长和学生参与其中?”“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后,责任应如何界定?整改措施如何落实?”“如何在保证营养与安全的前提下,满足学生的口味需求?”等等方面,展现一场完整的听证会。
 我突然意识到:这不就是我妈妈作为家委会成员在学校里干的事情吗!于是经过短暂的商讨之后,我决定报名“家长”这个角色。
 下午的准备期间,我询问了妈妈很多关于这方面的事,了解到作为家长,在校方、教委、企业方还有监管部门都在的场合,该如何表现,以及说什么样的话,语气该如何。
 再结合强烈表达诉求和情感这一要求,在1级会员共同排练时,我开启了自己定义下的“怼人”模式——
 “现在来说什么个别纰漏?你们还有良心吗?你们绿捷公司的人会把这些东西给自己的孩子吃吗?”
 大抵是突如其来的转变让大家都不太适应,后来想想自己太过于代入角色,导致声音可能大了一些,引得在外面的樊老师都进来看了(我特意戴了口罩啊)。
 接下来便是绿捷方连忙承认错误、再三赔礼道歉,以及校方和教委发言,并给出未来实施措施。监察机关也说了些“不痛不痒”的话。
 到了正式上场,反而没有排练时的效果那么好了,很多想说的话也没来得及说出口。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临场各方势力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接连站出来撇清自己关系的场面,也确实符合现代政治背景下无数机关的切实表现。
 模拟听证会结束后,万老师问了两个直击灵魂的问题:“大家觉得现实中有可能会做成这样一个听证会吗?我们为什么要以这样一个事件为背景,做这样一场时文讨论呢?”
 首先,我认为做这样一场时文讨论,是因为这件事与我们每一个学生切身相关,而且是近期讨论的热点新闻。其次就是万老师对我们说的:“学校开会告知各位老师,相关话题会牵扯到很多问题,已经被禁止讨论……”,这样一个话题,实质上已经牵扯到了多方势力,在材料中也有提到:“绿捷公司上海绿捷实控人张国华的妹妹张美华全资持有品测检测科技有限公司,疑似供餐和供餐检测业务不分家。公司股权结构背后牵出一系列资本力量,引发舆论争议。”,如此多的资本势力,就像一只只无形的巨手笼罩在城市的上空,许多话题也因此被禁止讨论,我想这样的事件,实则涉及一系列非常严重的问题,公民的身体健康、食品安全无法得到保障,社会的稳定性将如何得到保护?
 而像本次时文讨论中模拟的听证会,虽然看似是集结了各方,坐在一起,讨论共同的一件事情,但现实中少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因为从本质来说,政府机关没有这么多的底气来深究这件事。我认为这也是现在权力机关“捣浆糊”、“甩锅”,最普遍的大问题之一。讲座反馈: 
 本次讲座已彻底脱离南宋末期,而进入蒙元时代的文学及历史的了解,同时也是我记忆开始陌生和淡化的历史。
 此前对元曲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它是一种艺术形式,却从未深入思考过“它是否能与唐诗宋词相提并论?”这个问题。而我对于元散曲唯一的了解,也只是课内学过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而本次讲座樊老师就以历史变迁的进程,穿插着文化艺术的涌现的形式,为我们带来了一场放慢节奏的、了解蒙元时代的时光旅行。
 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蒙古西征屠杀党项人,导致党项灭族。那段鲜活而灿烂的文明,渐渐被碾碎于蒙古战马的铁蹄之下,而短短数十年间,百姓的数量就从9347万急剧下降到887万!
 ——这是多么可怕的一组数据!而我们学习到的历史、我们的历史书上却连一笔一划都没有提及!那高达91%的损失率,多么令人震惊而悲痛……
 “这就可见历史可以被抹杀到什么地步!”,老师发出的这声感叹,摇撼着我的内心,历史书上随手翻过的一页,千千万万的人将生命付诸在那些冰冷的文字里。而真正的史实却无人意会、无人关心,特别是现代社会下,越来越少的人会真正喜欢历史这门课程。更多的同学——例如我身边的同班同学,他们对于历史的态度大多只是完成功课、背诵默写这样的机械化流程。对于历史他们没有一丝一毫的探索之心,更不要说什么热爱了。这大概就是我们的历史逐渐被埋藏,史实终将消亡的预兆吧……
 接下来,我们共同赏析了一系列我连名字都没有听说过的作者所做的词曲。
 而白朴的«阳春曲·题情»中“不放才郎夜看书,相偎相抱取欢愉。”一句,令我印象最为深刻。汉人、南人——那些南宋遗留下来的百姓,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只能沉醉于短暂的欢愉之中,而不能做真正有益的事,这样露骨的描写却不是“觉醒”,而是“逃避”……
 恰逢昨日重阳节,读马致远的«离亭宴煞»“想人生有限杯,浑几个重阳节?”,不同于现在的安宁幸福,那时的人们只有对社会的无尽绝望!
 至此,我才真正了解到元朝表面创下许多成就,而事实上却是如此残暴的一个统治政权。这着实颠覆了我对于蒙元时期的印象。
 最后,再次回到开始的那个问题:元曲是否能与唐诗宋词相提并论?“如果要称得上三者的并列,那么“元曲”,这个概念中必定需要包含杂剧;如果没有包含杂剧,仅仅是散曲,那么“元曲”就不能与唐诗宋词相提并论了。”樊老师说道。
 蒙元时期,如果让我用一句散曲的词来描述的话,我大题会选“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一句,我觉得他能够高度的概括。元蒙时期给我留下的整体印象。
 崖山海战宣告南宋灭亡,10万人投海自尽,“赵氏孤儿”也就代表着蒙元时期背景下残存的汉文化,就像那赵氏的遗父子。可在未来有又一支势力渐渐崛起,举起了“兴复汉室”的大旗,希望能在以后的讲座中进一步了解后续的历史……
- 
讲座反馈: 
 对于蒙古,在文天祥讲座中樊老师带我们感受了蒙古八年灭多国,但就算这样,南宋也依旧又坚持了三十七年,那是因为有文天祥这样宁死不屈的人生活在那个时代。可当这节课看到那些蒙古战争的数据时,还是大为震惊,那不是个以十百千为单位的,而是万、是千万、甚至是亿。在当今看来,每个人的生命都不可侵犯,但在当时,南宋的人活着都不能算是人了。大多数百姓就这样默默无闻的成为了屠杀场上的数字,甚至可能都没有名字,没有代表,也没有被当今人们给记住,就这样死去了。假设有人穿越回去和那些人说,我们和蒙古以后都是一个国家的人,应该是难以置信的吧。
 虽然我知道,当今的内蒙古和蒙古帝国的政权完全是两个系统,但在历史的磨合中他们究竟是如何从一个杀敌四方的战斗民族变为中国这个大版图的一员的?是因为元朝被灭后的政治统一吗?还是他们退回草原后有了新权?我也不知道。想起上节课樊老师提出的问题
 “蒙古人会认为元朝是历史的一部分吗?算是中国历史?还是世界历史?”
 对于从前的蒙古人自身而言,他们可能会觉得,自己打败了这么多版图,他们只是在此占领了一块较大的版图,并以元大都为首想办法去统治汉人的一段辉煌时间。在当今看来是民族纷争的历史下,那时就是国与国直接的较量,或许他们原本会认为,这段历史会记录在自己国家旗下的历史中。那些中原以外各个朝代灿烂的国家,或许也会这样想的吧。
- 
时文反馈: 
 本次时文讨论了有关近日预制菜的问题,不过更为主的是本次的听证会。我的角色是扮演家长,在排练时,我多以提出问题再提出假设来发言,不过后来我发觉,作为家长这个角色,只是提出问题就够了,因为假设和如何实施不是“我”会去在意的问题。在这次听证会当中,涉事企业和监管部门的扮演同学在发言时多为先道歉后提出改正措施,但按照现实的很多环境看来,这样和谐的听证会是不太可能发生的。
 在时文讨论刚开始时,万老师就说,在他们学校这件事是不让被讨论的,而正如绿捷阅读材料里提到,事件发生后绿捷最先的措施是销毁原材料证据,这或许是隐藏消费者的知情权,从而达到对自己有利的措施。在这样的环境下,同样被弱化的还有消费者的选择权,例如当下上海学生餐饮的AB餐,这当中其实并无太大差别,只是一个形式而已。还有越来越少新闻记者媒体的监督权等等…这些各种权利的约束导致消费者的声音被越压越小,这也就形成了不平等利益关系,也就不会有和谐平等的听证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