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内容
  • 版块
  • 最新
  • 标签
  • 热门
  • 用户
  • 群组
皮肤
  • Light
  • Cerulean
  • Cosmo
  • Flatly
  • Journal
  • Litera
  • Lumen
  • Lux
  • Materia
  • Minty
  • Morph
  • Pulse
  • Sandstone
  • Simplex
  • Sketchy
  • Spacelab
  • United
  • Yeti
  • Zephyr
  • Dark
  • Cyborg
  • Darkly
  • Quartz
  • Slate
  • Solar
  • Superhero
  • Vapor

  • 默认(Cerulean)
  • 不使用皮肤
折叠

我的精神家园

  1. 主页
  2. 本周要点
  3. 10月25日元散曲 & 时文讨论

10月25日元散曲 & 时文讨论

已定时 已固定 已锁定 已移动 本周要点
44 帖子 40 发布者 263 浏览
  • 从旧到新
  • 从新到旧
  • 最多赞同
回复
  • 在新帖中回复
登录后回复
此主题已被删除。只有拥有主题管理权限的用户可以查看。
  • 刘抒逸_刘 离线
    刘抒逸_刘 离线
    刘抒逸_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34

    迅烟墙事件中提到的看待事件大的分析框架。本次还采用了一个新颖而陌生的形式来进行讨论,“听证会”,同学们以类似“角色扮演”的形式,模拟了“绿捷事件”中各方提出的诉求和整改事项,我想,这样不仅让我们认识了新的名词,又能在聆听台上发言的同学的过程中激发更多思考,思考这件事情带来的影响是什么,解决的方案有哪些。而在最后,老师又提出我们的“听证会”,在现实中显然做不到,那么我们能做什么,到底能够相信谁。忽然意识到,我之前一直认为“绿捷”并未与自己学校打交道,因此总认为“绿捷事件“离自己很远,实际上,生活在社会上,“绿捷”背后影射的普遍社会现象仍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关心。

    讲座反馈:老师曾问出过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文天祥、陆秀夫等守将,南宋四十万军民,如此坚持地跟着小皇帝四处颠沛流亡?承接上一次关于南宋末坚守抗元的文天祥的讲座,老师描绘的崖山海战的悲壮场景又呈现在眼前,其实那时,我仅明白他们对故国、对民族、对信仰的忠贞,却仍在心里余留了一个疑惑,我想,本次讲座讲到的元名家尽显“萧瑟”的山水画;郑思宿“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的《菊花图》;冒生命危险隐居山林偷偷延续宋词,展露南人的艰苦的周密、张炎等文人…便能成为这些南宋志士牺牲换来的作用的用力证明,他们用生命,唤醒了汉人逐渐沉睡的民族意识。元以“上帝之鞭”之姿,鞭挞在中原的土地上,而列出的如此长串的“屠杀”数字,在宋王朝璀璨的文化,和多少杰出的民族英雄的背景下更显悲哀。关于元的散曲,他们“愤世嫉俗”的普遍态度在诗中确实展现许多,让我理解了曲中也时常出现情爱一夜欢娱的原因,寄情于情爱以逃避世俗的混沌,正与曲中文人们一心追求的归隐山水间所寄的目的相差无几。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施 离线
      施 离线
      施旻萱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35

      时文讨论反馈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一级会员的时文讨论,还是跟普通会员的不太一样,有更多讨论的机会。一上来万老师问到,为什么要讨论这些事件,我心中立马得到一个答案:这两件事与我们息息相关,甚至可能遇到过。讨论中,万老师提到了一个在我看来好像不太常用的词:知情权。在预习是我只想到这两件事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有关,但是信任又建立于什么之上呢?我想那便是知情权了。在此次讨论中最有趣的还是那场“听证会”,我觉得这便是多维分析框架的提升吧。同学们以不同角度来对此事件进行质疑,回复。听证会中的学生最让人印象深刻,他把自己的真实体验讲了出来,还带有一点反讽的语气。举行“听证会”的时候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绿捷公司”“校方”“监管部门”表面上看都深刻表示了自己的歉意,但是实际上他们真的会如他们所说那样做吗?我想这可能是现实中不会有这样的听证会的原因吧,因为到最后“家长”其实并没有对“绿捷公司”等满意。预习材料中有一句我觉得特别适合作为我对此次事件的结尾,我们发现绿捷公司这样的行为,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讲座反馈
      在讲座之前我对元这一大王朝的态度其实是不太好的,毕竟统治者已经不是汉人了,我觉得中国文化已经中断了。但当我了解了元给现在中国所带来的语言、散曲、青花瓷等后,我对元的评价就没有这么绝对了。课上樊老师给我们展示了整整两页数据,这两页我的印象非常深刻:从南宋到元人口损失率竟到达了91%。当樊老师问大家的感受时,我第一反应是元朝十分残暴。而这些在当时那些文人的画中的体现更明显,以至于这些我能立马想到画中物体的象征,二马图中,两匹马都挂着缰绳,一匹低着头象征着自己,一匹抬着头象征官员;无根的兰草……无疑是汉人“孤儿”的体现。课上樊老师留了一个问题:钟嗣成的《录鬼簿》中的鬼有什么含义?我想这也许与标题“赵氏孤儿”有些类似吧,都指的是那些元朝的汉人,他们在那种时代交替的时期生活,不屈悲吟,写下元曲,诗词,像上一次讲座谈论的文天祥我想也是类似。我后来为验证此想法是否正确,查了一下,的确如此,网上说用意是不愿那些汉人戏曲作家被历史埋没而记载,我想这也是我们去读他们的诗,去行走的原因之一吧。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过铭辰过 离线
        过铭辰过 离线
        过铭辰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36

        时文讨论:
        在选了作为监管人员去参加这一场听证会以后,我便和施心然聊起了应该如何从监管的视角去回答别人尖锐的问题,于是跟着万总的提示找了一些文献,但突然便发现作为在听证会中被质询的那一方,我们所搜寻的资料都是对自己不利的,“那就说我们已经尽到了我们的责任,绿捷故意隐瞒是绿捷的事。”施心然跟我说,便一下子明白了何为“推卸责任”,为什么要推卸责任。后面在里面进行讨论的时候,施心然跟我说:“感觉我们的火力是除了涉事企业以外会最多的。”但事实却是在面对这件事的时候,我们只要把责任往绿捷身上一推,便没有人再来追究我们监管部门的责任了,后来也是如此,尽管绿捷确实应当负直接的责任,但作为监管部门的我们在其中的作用其实也是很大的,但事实却是:监管部门推卸责任→家长质询绿捷→监管部门出来收场,表达歉意+说一下解决方案+各打五十大板的惩罚措施。于是一个事件就圆滑的处理完成了,看似所有人都担责了,看似问题解决了,但当我“充满歉意”的说出:“亲爱的家长,对于您孩子的状况我们真的十分抱歉,在此也向您表示一下我们诚挚的歉意。”的时候,才发现这不过又是一个打太极来解决问题的事件罢了。

        讲座反馈:
        元这个朝代,不管是在哪里似乎都很少看见关于它的描述,在短短百年不到的时间里,留给我们的似乎只是残暴的印象和“上帝之鞭”的称谓,却忽略了在这些外族之下的那些汉人是如何想的(不过对于清朝统治下的那些汉人,历史书倒是有不少描写,不知是不是因为统治时间的问题?),这次看了不少诗人所写的内容,才体会到了这是一种和“文字狱”完全不一样的体制,在这种对汉人的完全蔑视下,文学便也发展出了新的风格。以前一直会把元曲和宋词,明小说混为一谈(因为一直把元曲看作是是兼具了宋词和明小说的特点的,对于这类过渡阶段的产物,以前并没有太大的认识),现在发现从思想背景和题材来看都是有很强大的时代特色的(这一点似乎在靖康之耻和南宋的中后期也有过)。

        墨雨落,清风起,不为名役,不为利迷,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何 离线
          何 离线
          何雅馨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37

          首先是时文讨论,很有意思的听证会。小小地充当了教育主管部门,但是很明显这里的火力就很少,我想只是因为发生在学校所以需要教育部门出面,但更多的还是说一些漂亮话)听得时候能感受到涉事企业和监管部门之前相互踢皮球,虽然是道歉和提出措施,但从这件事结果看,并未太大改变。准备的时候我去看了那个记者的微博,他依旧在更新各种情况。时代需要这样的人,但他们又是无可奈何的。
          接着我们了解了蒙元的统治。蒙古人大量的杀戮在历史课上有所耳闻,但再一次看到还是感到残忍和痛心,不仅是对人们的伤害更是对文化的摧残。我们也从多方面看到了汉人受到的不公待遇。由此我才理解了马致远的绝望,既有愤世嫉俗,我想也有民族的哀愁。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陈秋吟陈 离线
            陈秋吟陈 离线
            陈秋吟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38

            讲座反馈
            本次关于蒙元时期文人与散曲的讲座是以文人山水画为引的,樊老师给我们看了两幅画,一幅是南宋时期的《踏歌图》,另一幅是元朝倪瓒所作的。前者里有人,有一种欢快的氛围;后者里面没有人,反而呈现出一种肃杀和萧瑟之气——使樊老师印象深刻,从初二看过这幅画之后就再也没能忘掉。
            “凡景语皆情语”,也许倪瓒的这幅画也是这样,他心中深深的苦痛、深深的孤寂,就流露在画布上了……那他为什么苦、为什么痛呢?
            随后我们就讲到了元朝对亚欧的征服、残忍的屠戮、专制的统治。在学校历史课上我们其实有讲过元朝的屠城(可能是体制外的缘故),然而当讲座上几页ppt的数据出现时,我还是感到了痛苦和绝望,就像我们翻过一页时,几座城市、几个政权、乃至一个民族就正在一点点覆灭,一点点被血和尸骨淹没。
            其次,谈到在元朝的文人一般有三种命运,隐居、为吏或者流落市井。元朝暴政为了使那些宋朝遗民断掉对故国的念想而盗掘王陵、抛弃尸骨,这是对古代多少年来传统与信仰的践踏……亦可见当时文人的创作环境,不亚于文字狱,若是一不小心,就会立刻殒命。在这样的时代当中,多数散曲作家选择流落于市井、选择逃避痛苦的现实和黑暗的未来,不再以诗词来表达感情。那些精神的文化被强权暴政抑制,那些汉人也早已没有了根……而讲座里提到的“宋末词人”则令我肃然起敬,他们并不畏惧死亡的命运,而是将宋末之音传承,这也许就是文天祥在《正气歌》当中所写的,世间正气的弥留……
            也许很多元代的文人心中都留着一丝正气,他们身在元而心向宋,这使我觉得他们倒应该被列入南宋文人之列,因为他们的心永远的留在了那儿。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姜 离线
              姜 离线
              姜子麒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39

              本次讲座聚焦于元代的汉人士者,元代给中华文明带来的除了汉语的胡化之外,还有对于士者阶层的摧毁——传统的儒家处世之道的崩塌,也带来了元曲的文人化。当然,元曲的重要性不止于此,还包括元散曲对于词的音乐性的继承,和杂剧对于未来小说的贡献。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许 离线
                许 离线
                许高宁02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40

                元朝对现代我们的生活讲座以前,我只对元朝有一个模糊的概念,现在才知道,成吉思汗亲征西夏途中不幸身亡,临终留下遗言要灭掉西夏,结果西夏这个持续189年的辉煌文明就此毁灭,在元朝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华夏地区人口总计损失约9000多万(包括金,西夏和南宋)锐减91%,看到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我不仅震惊还为被蒙古军残酷屠杀的百姓同情 元初废除了科举,让文人失去了自己唯一的晋升路径,只能以写散曲或担任小吏谋生,在这样的环境下,汉人艺术家只能十分含蓄地用文学作品表达自己内心的绝望,这次讲座的标题“赵氏孤儿就像那副画上画着没有根的兰花,汉民族,华夏文明的根已然不复存在,因此《三国演义》《水浒传》在元代百姓中大为流行也就不足为怪了,刘备象征着皇室的正统,而《水浒传》一百零八位好汉则象征着不屈不饶的反抗精神,符合汉人的美好愿望

                时文讨论:举办了一个模拟的听证会,绿捷公司,校方和监管部门都在互相推脱责任最后深刻表达了自己的歉意,但声明与自己无关,但它们真的能够做到自己所承诺的那样改进吗?这又是一个疑问,而且这样汇集了各方代表的听证会在现实中也不可能召开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姜 离线
                  姜 离线
                  姜子麒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41

                  听证会结束,我们的表演如愿把家长和诸多机构的争执推向了最高潮,把公开和选择推向了每个人面前。
                  一方面作为消费者,在西北和绿捷事件中,我们有权利争取自己的权利。但是更重要的,作为公民,我们也有权利知道自己所应该知道的信息。同时,信息是否公开也直接关联着是否拥有选择权,事实上的而非名义上的选择权,在绿捷事件的视角下,尽管似乎创造更多选择是更麻烦的,但是更多的竞争或直接影响公司是否竞争,在换言之,自然垄断的发生也是需要政府来保证不发生问题。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贺心语贺 离线
                    贺心语贺 离线
                    贺心语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42

                    时文讨论反馈:
                    本次时文讨论召开了一场模拟听证会。针对绿捷事件,进行了现场生动的演绎。
                    我作为“家长”一方,需要表达强烈的情感和切实的诉求,并施加舆论压力。
                    在一开始因为考虑到自己的身体原因,并没有下定决心参与这次听证会。但后来看到了万老师发在群里的具体要求,围绕“如何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让家长和学生参与其中?”“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后,责任应如何界定?整改措施如何落实?”“如何在保证营养与安全的前提下,满足学生的口味需求?”等等方面,展现一场完整的听证会。
                    我突然意识到:这不就是我妈妈作为家委会成员在学校里干的事情吗!于是经过短暂的商讨之后,我决定报名“家长”这个角色。
                    下午的准备期间,我询问了妈妈很多关于这方面的事,了解到作为家长,在校方、教委、企业方还有监管部门都在的场合,该如何表现,以及说什么样的话,语气该如何。
                    再结合强烈表达诉求和情感这一要求,在1级会员共同排练时,我开启了自己定义下的“怼人”模式——
                    “现在来说什么个别纰漏?你们还有良心吗?你们绿捷公司的人会把这些东西给自己的孩子吃吗?”
                    大抵是突如其来的转变让大家都不太适应,后来想想自己太过于代入角色,导致声音可能大了一些,引得在外面的樊老师都进来看了(我特意戴了口罩啊)。
                    接下来便是绿捷方连忙承认错误、再三赔礼道歉,以及校方和教委发言,并给出未来实施措施。监察机关也说了些“不痛不痒”的话。
                    到了正式上场,反而没有排练时的效果那么好了,很多想说的话也没来得及说出口。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临场各方势力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接连站出来撇清自己关系的场面,也确实符合现代政治背景下无数机关的切实表现。
                    模拟听证会结束后,万老师问了两个直击灵魂的问题:“大家觉得现实中有可能会做成这样一个听证会吗?我们为什么要以这样一个事件为背景,做这样一场时文讨论呢?”
                    首先,我认为做这样一场时文讨论,是因为这件事与我们每一个学生切身相关,而且是近期讨论的热点新闻。其次就是万老师对我们说的:“学校开会告知各位老师,相关话题会牵扯到很多问题,已经被禁止讨论……”,这样一个话题,实质上已经牵扯到了多方势力,在材料中也有提到:“绿捷公司上海绿捷实控人张国华的妹妹张美华全资持有品测检测科技有限公司,疑似供餐和供餐检测业务不分家。公司股权结构背后牵出一系列资本力量,引发舆论争议。”,如此多的资本势力,就像一只只无形的巨手笼罩在城市的上空,许多话题也因此被禁止讨论,我想这样的事件,实则涉及一系列非常严重的问题,公民的身体健康、食品安全无法得到保障,社会的稳定性将如何得到保护?
                    而像本次时文讨论中模拟的听证会,虽然看似是集结了各方,坐在一起,讨论共同的一件事情,但现实中少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因为从本质来说,政府机关没有这么多的底气来深究这件事。我认为这也是现在权力机关“捣浆糊”、“甩锅”,最普遍的大问题之一。

                    讲座反馈:
                    本次讲座已彻底脱离南宋末期,而进入蒙元时代的文学及历史的了解,同时也是我记忆开始陌生和淡化的历史。
                    此前对元曲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它是一种艺术形式,却从未深入思考过“它是否能与唐诗宋词相提并论?”这个问题。而我对于元散曲唯一的了解,也只是课内学过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而本次讲座樊老师就以历史变迁的进程,穿插着文化艺术的涌现的形式,为我们带来了一场放慢节奏的、了解蒙元时代的时光旅行。
                    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蒙古西征屠杀党项人,导致党项灭族。那段鲜活而灿烂的文明,渐渐被碾碎于蒙古战马的铁蹄之下,而短短数十年间,百姓的数量就从9347万急剧下降到887万!
                    ——这是多么可怕的一组数据!而我们学习到的历史、我们的历史书上却连一笔一划都没有提及!那高达91%的损失率,多么令人震惊而悲痛……
                    “这就可见历史可以被抹杀到什么地步!”,老师发出的这声感叹,摇撼着我的内心,历史书上随手翻过的一页,千千万万的人将生命付诸在那些冰冷的文字里。而真正的史实却无人意会、无人关心,特别是现代社会下,越来越少的人会真正喜欢历史这门课程。更多的同学——例如我身边的同班同学,他们对于历史的态度大多只是完成功课、背诵默写这样的机械化流程。对于历史他们没有一丝一毫的探索之心,更不要说什么热爱了。这大概就是我们的历史逐渐被埋藏,史实终将消亡的预兆吧……
                    接下来,我们共同赏析了一系列我连名字都没有听说过的作者所做的词曲。
                    而白朴的«阳春曲·题情»中“不放才郎夜看书,相偎相抱取欢愉。”一句,令我印象最为深刻。汉人、南人——那些南宋遗留下来的百姓,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只能沉醉于短暂的欢愉之中,而不能做真正有益的事,这样露骨的描写却不是“觉醒”,而是“逃避”……
                    恰逢昨日重阳节,读马致远的«离亭宴煞»“想人生有限杯,浑几个重阳节?”,不同于现在的安宁幸福,那时的人们只有对社会的无尽绝望!
                    至此,我才真正了解到元朝表面创下许多成就,而事实上却是如此残暴的一个统治政权。这着实颠覆了我对于蒙元时期的印象。
                    最后,再次回到开始的那个问题:元曲是否能与唐诗宋词相提并论?“如果要称得上三者的并列,那么“元曲”,这个概念中必定需要包含杂剧;如果没有包含杂剧,仅仅是散曲,那么“元曲”就不能与唐诗宋词相提并论了。”樊老师说道。
                    蒙元时期,如果让我用一句散曲的词来描述的话,我大题会选“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一句,我觉得他能够高度的概括。元蒙时期给我留下的整体印象。
                    崖山海战宣告南宋灭亡,10万人投海自尽,“赵氏孤儿”也就代表着蒙元时期背景下残存的汉文化,就像那赵氏的遗父子。可在未来有又一支势力渐渐崛起,举起了“兴复汉室”的大旗,希望能在以后的讲座中进一步了解后续的历史……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
                    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文史 王宜然文 离线
                      文史 王宜然文 离线
                      文史 王宜然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43

                      讲座反馈:
                      对于蒙古,在文天祥讲座中樊老师带我们感受了蒙古八年灭多国,但就算这样,南宋也依旧又坚持了三十七年,那是因为有文天祥这样宁死不屈的人生活在那个时代。可当这节课看到那些蒙古战争的数据时,还是大为震惊,那不是个以十百千为单位的,而是万、是千万、甚至是亿。在当今看来,每个人的生命都不可侵犯,但在当时,南宋的人活着都不能算是人了。大多数百姓就这样默默无闻的成为了屠杀场上的数字,甚至可能都没有名字,没有代表,也没有被当今人们给记住,就这样死去了。假设有人穿越回去和那些人说,我们和蒙古以后都是一个国家的人,应该是难以置信的吧。
                      虽然我知道,当今的内蒙古和蒙古帝国的政权完全是两个系统,但在历史的磨合中他们究竟是如何从一个杀敌四方的战斗民族变为中国这个大版图的一员的?是因为元朝被灭后的政治统一吗?还是他们退回草原后有了新权?我也不知道。想起上节课樊老师提出的问题
                      “蒙古人会认为元朝是历史的一部分吗?算是中国历史?还是世界历史?”
                      对于从前的蒙古人自身而言,他们可能会觉得,自己打败了这么多版图,他们只是在此占领了一块较大的版图,并以元大都为首想办法去统治汉人的一段辉煌时间。在当今看来是民族纷争的历史下,那时就是国与国直接的较量,或许他们原本会认为,这段历史会记录在自己国家旗下的历史中。那些中原以外各个朝代灿烂的国家,或许也会这样想的吧。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文史 王宜然文 离线
                        文史 王宜然文 离线
                        文史 王宜然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44

                        时文反馈:
                        本次时文讨论了有关近日预制菜的问题,不过更为主的是本次的听证会。我的角色是扮演家长,在排练时,我多以提出问题再提出假设来发言,不过后来我发觉,作为家长这个角色,只是提出问题就够了,因为假设和如何实施不是“我”会去在意的问题。在这次听证会当中,涉事企业和监管部门的扮演同学在发言时多为先道歉后提出改正措施,但按照现实的很多环境看来,这样和谐的听证会是不太可能发生的。
                        在时文讨论刚开始时,万老师就说,在他们学校这件事是不让被讨论的,而正如绿捷阅读材料里提到,事件发生后绿捷最先的措施是销毁原材料证据,这或许是隐藏消费者的知情权,从而达到对自己有利的措施。在这样的环境下,同样被弱化的还有消费者的选择权,例如当下上海学生餐饮的AB餐,这当中其实并无太大差别,只是一个形式而已。还有越来越少新闻记者媒体的监督权等等…这些各种权利的约束导致消费者的声音被越压越小,这也就形成了不平等利益关系,也就不会有和谐平等的听证会了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回复
                        • 在新帖中回复
                        登录后回复
                        • 从旧到新
                        • 从新到旧
                        • 最多赞同


                        • 登录

                        • 没有帐号? 注册

                        • 登录或注册以进行搜索。
                        Powered by NodeBB Contributors
                        • 第一个帖子
                          最后一个帖子
                        0
                        • 版块
                        • 最新
                        • 标签
                        • 热门
                        • 用户
                        • 群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