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2024年秋季读书小组 第一轮(文史书院)
-
讨论反馈:
这次讨论狄老师说了一种回答作业以及讨论的方式,就是先表明自己的观点再加以书中的内容举例。还有一个就是可以结合时间事件环境等多角度来分析人物心境。
这次预习作业中有提到让我们来分析苏东坡被贬岭南和海南岛的心境与黄州的心境是否一样;经过一次讨论我觉得还是不一样的,虽然两次被贬他都尽可能让自己享受田园乡下生活,例如黄州的学做菜种田,以及岭南制酒和帮助本地人等等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被贬的环境越来越恶劣,到最后的海南岛连基本人们的语音可能都不大通,在那种环境下他还能真正让自己享受生活吗?可以说是苦中作乐,他是否真正快乐或许我们后人是比较难感受到了,只能尽可能的猜测罢了。 -
苏轼既有着杜甫那样走入百姓,与百姓同生的体味,也有着陶渊明那样在清苦中对高洁的追求,还兼具着李白的那种浪漫与精神上的一份自由与超脱。以上的三个人都远不及苏轼这般位高与出世,所以才保持了这些精神上的追求。但苏轼却在不断的官场生活中,把这一切又与传统儒家的出世与安天下之心结合在一起,与儒家的进退之理相结合。他进可为太守为京官,不断为民造福,兼济天下,退可在岭南、海南之地仍保持个人对生活的享受与高雅追求。苏轼还相当可贵的是,他并不因为自身处境“穷”就只是想着“独善其身”,他仍然在进,在尽自己的能力去做着兼济一方天地的事业。
另一边,苏轼也有得于北宋这个重文的时代。这使得他能够不畏权贵不畏强权,却仍留有性命与官职。而京城的贬斥,加之他对于钱财积累的不足,使得其在为官的同时与民同生的奇景,使苏轼在黄州的一年犹豫后完成了精神的超越,最终在为官的情况下实现了前人为民才得以体会的精神。
现在的人看苏轼,往往都是只能看到只言片语中,那份谈笑风生,乐观豁达,却从不知这份乐观与谈笑从何而来,在这份乐观与谈笑的背后,究竟又是怎样的精神。通过这本书,我们有幸得以一窥在林语堂的视角中,苏轼人生六十多年究竟怎样成为真正的大家,又因何而达到伟大。我也希望苏轼的这份精神,能够给现在的我们一些思索与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