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 北宋婉约词(上) & 时文讨论
-
本次时文讨论正聚焦于应试教育,而这背后实际上是价值单一趋向——一种社会异化,不过在这之下更值得思考的仍然是个性化的问题,出去移民等方式,我们仍然需要追求的是什么。体制内教育一味的被说卷,而alevel的a星线也同样因为分数卷的越来越高而提高,这样的背景下教育的核心意义成了每个人所必要的内容,我认为教育很重要的意义就是提供一个多元化的平台让我们去理解他人,如果只有一种狭隘化的眼光去看待别人的观点,自然是易于趋向揣摩别人的心理从而得出一个不伦不类而看似获得了广泛认同的“答案”。同样的,差异化也并不能成为价值,个人价值的体现不是在自我边缘化后对外部的索取,更好的方式应该是对于自我的凝视,对于自我的理解。
-
我们用结构化思维对林小英在《十三邀》发表的言论进行了讨论。主要是在讲学习的目的是找到人生的平衡点,它让人更好生存也让人认识自己。同时,评价一个人不应该只参考学习(学历,高考,分数),这套体系应该有更多元的标准。然后我们探讨了“优质教育”,对于县里的孩子来说,我们的教育确实是优质的,我们拥有完善的场地设施和课程体系。另一方面,对于那些重点初高中来说,我们的教育显得不那么优质,我们的成绩和课程质量都不如他们。但是我觉得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只要把高考视为目标而努力就能取得不错的成绩,尽管它并不是那么的公平公正。这并不是说高考的保密程度不好什么的,只是每个人的生长环境和天赋都不一样,每个地区的高考难度也不一样。所以我们想要考入好大学自然就要比深山中成长的孩子要轻松得多。而那些反对林小英所说的反内卷言论的人估计也是这么一个理由,那就是在小乡村里面的人想要逆天改命只有高考这一条路,而阻止这种内卷会让他们一辈子走不出大山。可是我们也不能苟同内卷的做法,一直这样迟早要闹出心里毛病,就如林小英所说,从高一到高三就是一朵花枯萎的过程。那我们要做的就是让我们有应对未来社会的能力,让自己拥有让别人喜欢自己的资本,甚至找到生命的价值。而不是陷入无休止的内卷。
之后我们讨论了北宋婉约词。樊老师说豪放派并不是词的全部,甚至只是少数,而词的主体是婉约,词不仅仅是用来反映社会情况的,它是一种深入民间的艺术形式。而词的兴盛也有很多种原因。一方面,诗已经被写尽了;另一方面,宋朝宗教世俗化,恰恰使词不能走向更高的境界,让词一直活跃在民间;再加上平民教育普及,且宋重文轻武,宋代遗留下来的词都有两万多首。柳永又让词有了更多种可能,包括自创曲目或是写更多的中长调。 -
时文讨论反馈:
本次十分讨论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发现那些反对林小英的人在逻辑上的错误和问题,他们都是用个人的观点来评论他人的思想,是对攻击的一种揣测心理。我认为“应试”只是一种途径,我们并不需要仅仅局限于“功利”的这种目标,而是要通过“应试”这条路,走向自己心中真正的目标。问问自己到底想过怎样的人生?不需要一味的迎合社会的主流,要有“逆社会主流”的这种思想。讲座反馈:
本次讲座主要围绕北宋的婉约词展开讨论。在一开始,樊老师就反复强调北宋词的主体是婉约,并不是豪放,在课本教材中,大多数选的词都是豪放派的,几乎没有婉约派的词,这种教育的趋势值得我们深思。宋词繁荣的原因我认为最重要的一条是:北宋时期,平民教育普及,于是文化代替了宗教,文学走向了民间,这是关于文化方面的,也是我在预习时没有想到的。我印象最深刻的词人是晏殊,在他的《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从前文对时间流逝的伤感,转变的突然看见一只燕子飞来,作者晏殊以独特的眼光发现了美好,带给他了喜悦和希望。我很喜欢他这种心情的转变,晏殊能发现世间独特的美好,也总能为自己找到安慰和排解的方式。 -
有关教育的时文讨论,我记得老师有句话说“幸福是对精英的要求”,结合县中孩子们的现状,我意识到想要幸福并非易事。
这次讲座围绕北宋的词展开,令我印象最深的词人是晏殊。最开始我觉得他的文风和郁达夫有些相像,两个人都是比较忧郁、愁苦的。但是听樊老师讲了之后,我发现晏殊比郁达夫更加积极乐观,因为他不仅仅是抒发忧郁和痛苦,在这之后他便会开始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试图找到一个安慰和排解愁思的办法。他的这种处事方式值得我们学习。因为我们易于因一件小事而忧郁很久,深陷其中不愿脱身。但晏殊在这上面的“理智”是很可取的,他并非反对情绪抒发和宣泄,而是在低迷过后重新寻回希望,这点与苏轼有些相似。虽然我并没有过“豪放派好,婉约派坏”之类的认识,但我曾认为他们在数量上不相上下,是对半开的状态。
-
时文讨论反馈:
教育界的问题反映出了时代的弊病,百年之前的人们也遇到了相同的困境,他们怎么办?接下来是一段让我印象极深的对话。
鲁迅说:“如今的中国就好比一个铁屋子,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里面的人们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临死的悲哀。如果有人大嚷起来,只唤醒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反倒使他们感到无可挽救的临终苦楚 ,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钱玄同反驳:“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了,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如今的我们该怎么办?这段对话放在当下依旧适用。
我们用什么来毁坏这铁屋?这样一个令人沉默不语的问题在我看来答案却愈发清晰了,理想、勇气和时间。前人,樊老师,和他那位流亡海外的朋友,人文讲坛……信念和使命代代相传,我们也应当这样做。讲座反馈:
“词”,没有被赋予社会意义,反而成就了其中清新脱俗的人生境界。
北宋婉约派词的细腻,情感和哲思可以被捕捉,以至于我们并不需要像晏殊一样经历世事变迁,却依旧能品出“花开花落有时,燕去燕归亦有时”的情思。没有意料之中的宏大叙事和强烈冲击,却有花,有雨,有情,有人,这一切的微小在无形中写下属于生命的,最动人的“词”。
讲座的最后,樊老师提到了他的那位朋友,“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这是一种怎样的遗憾,怎样的“愁”啊……
而婉约派之“词”中这样的“愁绪”则是最令我动容的。像《丁香结》里说的一样,人这一生都有解不完的愁,而宋词悲凉开阔的意境不就是人生在世最好的写照吗?词之于个体有着非凡的意义。 -
这次时文讨论主要讲的是教育。老师用了结构化思维来分析教育。林小英讲到内卷是无效的过度竞争。内卷是单一的评价标准,而好的教育应该是多元的标准,关注“人”的需求 和自我的平衡点。评论也很多。有些人反对林小英的原因是应试教育是很公平的体系,一些人通过考试能够翻身。解决办法就是让教育更多元,要有追求,爱好,快乐,梦想……
这次讲座主要讲了北宋的婉约词。宋词的经典是婉约词,而教科书没有把婉约词作为主要的词因为婉约词不完全反映社会。北宋的词很发达原因是文学方面:开拓新词,社会方面:平时人们有更多时间听词,和经济方面:人们比较富裕。那为什么很繁荣呢?1-当时有50座大城市,城市里又有夜市,鬼市,和早市,可以看出经济繁荣。2-在政治方面,宋完善了科举制度和文官系统,并且重视文人。这是文人最风光的时代。3-道统&宗教的世俗化。中唐后佛教压力,儒学则衰弱。为了解释儒学,有些人创建了理学。还有,诗越走越高,而相反,词是向下发展,流行在民间。老师又讲到了晏殊,晏几道,和柳永。
-
时文讨论反馈:
这次的讨论老师和我们讨论了李林小英对教育的观点。他认为现在学生的分层情况很严重,在大城市里的孩子可以得到优质的教育,就比如我们,可是在县中的孩子只能通过卷这一种方式成功。但不管是县中的孩子还是大城市中的孩子,应试教育都在使他们慢慢变得枯萎,不管是从高一到高三,还是从预初到初三。我们现在可以做的只是应对班里的内卷,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
讲座反馈:
这节课樊老师讲的主要是北宋的词,北宋的词之所以兴起,原因有很多,比如经济的兴盛,重文轻武以及文化思想的自由。樊老师还强调了,婉约词才是词中的主流,豪放派只是异类,出现的很少。之所以我们的课本中全是豪放派的词,原因也与应试教育有关。在这个讲座中,其实我最佩服的词人是晏殊。他简直是3岁识字,7岁就能写文章识字,七岁就能写文章,14岁就成为了进士,在之后的几十年里,他还位极人臣,成为了宰相。并且它的词造诣极高,他的《蝶恋花》中深婉中见含蓄,充分表达了自己的忧愁。 -
在之前,经常能听到应试教育的各种危害。其中很有代表性的就是许多人“困”在高考中,无论好还是坏,总是无法摆脱高考对他们的影响。具体到我们的生活边,也常常内发现被应试的教育方式影响的人,樊老师就说,他以前发现许多高一的学生就已经像文章中说的一样“枯萎了”,我自己身边也充斥着“枯萎”的人,甚至最触目惊心的,初中处于最应试最“卷”的学校的一位同学,刚进高中就像个呆子,没有什么兴趣爱好,经常就只是呆笑,根本不像一个市重点的学生,而且之前从其他同学那里了解到那时候的他还有抑郁症,实在是可怜。当然这次的主题不是应试的摧残,或者说,这次的主题是,在这些显性的摧残之外,对我们另外的“隐性”的摧残。应试教育最致命的一点是对思维上的僵化、单一化,就拿我本人来说,在进入讲坛以前,就是很唯分数唯成绩的,考的好了十分高兴,考的不好就十分沮丧,永远只看着应试的当下。对于许多人来说,应试的后果,就是只专注于当下的种种,却再也不去探讨未来的希望。考公是如此,有人渴望回到单位制与分配的时代,甚至渴望被分配婚姻,这种境况亦是如此。为了一个“安稳”而放弃自己的自由选择,甘愿受到被安排的人生,一个极为有确定性却实际并非个人真正人生价值的人生。这种自由的放弃,是否已经可以被认为是现在社会对比90年代社会的倒退?这种倒退是相当可怕的。而我们,这些开始脱离这种大环境的倒退的人,在独善其身,或者有些人说的“特立独行”之外,是否也能够去做什么?我认为这是肯定的,是现在,更是在我们选择的那个未来
所幸我读初中的时候教材还没有改的那么面目全非,在我的记忆中,教材里还算有些婉约词,当然鉴于教师水平与自身境界、水平的不够,其实也学得很朦胧。然而这次讲座中,却感觉到了婉约词这种婉转细腻的词所独有的魅力,这种魅力确实让我感觉是在,甚至远在豪放词之上的。婉约词深入于生活,却又远不同于之前诗歌所展现的生活,就比如晏殊的独特体验。之前的诗人看到山河辽阔、花雨时节,往往是生发出自己的感情、所思所想,然而晏殊却说这是“空念远”,是无意义的伤春,不如珍惜当下的生活,怜取眼前人。而到了“昨夜西风凋碧树”之时,似乎很忧伤的感觉,后面一句“独上高楼”似乎也很孤独、伤感,但接下来却是在高楼上“望尽天涯路”,这种词句的承接十分自然,其中同段中的微妙情感变化容易让人忽视,却又无比巧妙。而这种的巧妙就是来源于生活,既是生活本身的妙,也是人观察体会生活的妙。
而樊老师没有时间细讲的《八声甘州》,则也是十分精妙。诗人站在高处,俯瞰下方,却是“苒苒物华休”,在这种境况下,长江水也不再是什么壮阔的景色,而只是无语向东流。而向东是何处?就是柳永的故乡武夷山。然而诗人还有机会回到故乡?然而他的愁思又是如此的强烈,以至于他甚至不忍登高,来眺望,来假装自己能看到那个遥远的“渺邈”的故乡。柳宗元也思乡,也渴望回到故乡。然而比起在当时看来还有机会回到家乡的柳宗元,同样姓柳的柳永连“化作身千亿”散上峰头忘故乡的想法都不忍产生。为何?何事使他久留?是他流连于青楼之中。而为何流连?倘若有人赏识,还是否会流连在此?那个看似风流、潇洒的“奉旨填词柳三变”,实际仍然还是一个苦闷的不被时人赏识的,为自己年少轻狂付出一生代价的失意文人。在阑干处,他又是如此的凝愁!到了他的最后几年,终于得到了他一生所需要的认可,终于有了机会施展自己的抱负,他便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到了那个小小的县城之中。然而,说起柳永在我们后世看来却常常只是那个风流倜傥的才子形象。
虽然武夷山上竖起的祠堂是为了旅游发展而设立,然而对于柳永,我希望这个祠堂的设立,能够让长江水也能带着他的那份人格东流到此。 -
应试教育中的文学教育是很欠缺的。我们的确能感受到。这次的讲座给我的知识比感受更多,这也能证明这点。北宋的词真的繁盛。《全宋词》21055首词中,1569首为无名氏所做。可见当时词的繁盛:这么多人没有留下姓名,词作却很好,传承了几百年。我们对于词的种类、著名词人的了解也是欠缺的。教材总是给我们读豪放派词,然而并不是北宋词的常态。主流的应该是婉约。宋词的词调也很多,有2000种左右。
词如此繁盛的原因是什么?诗达到了顶峰,市民阶级的壮大,重文轻武的政策,这是我们都知道的。樊老师于是又补充:还有道统理学和宗教世俗化并行的社会心理,平民教育的普及使文艺代替宗教作用等等。
得知了这些,我们就开始品鉴宋词了。先讲到晏殊。他很善于取得皇帝的信任。他的风格就像他的词集《珠玉词》一样,温润圆滑。《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充满了多种情感,而且不沉浸在痛苦中。晏殊多在酒席寿宴上作临时即景之作。晏几道作为他的儿子,也有不小的成就。
欧阳修、柳永的感觉就更深。庭院深深深几许,几个深字,不禁是物理方面,也是情感的表达。这样巧妙的手法,真是层出不穷。柳永的《雨霖铃》是千古离别顶峰之作,而他却是一个民间词作家。号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也是很有趣。他也是一个音乐家。他是创用词调最多的宋代词人。从樊老师给我们的讲解中我也感到了他贡献之大。时文讨论反馈
为什么会价值单一?因为社会的不自由。为什么不自由?统一时,政府的手很长。这样就产生了一个不自由的社会。我们在不自由的社会上只看到一条路可走,这就是目前学生们的悲哀。樊老师所在的改革开放初期,是价值多元的年代,让人怀念。可是我们又能怎么办呢?在学号应试教育的同时,抓紧改善自己的各种技能和兴趣。不知道未来将会变成什么样子,所以一定要做好充足的准备。 -
这次的讲坛讨论了有关林小英的教育理念的问题。有关于人们对此事的讨论与抨击,我认为其根本冲突还是在于人们被局限在了应试教育这一条唯一的路上之后,便开始用这条路上的价值观来对林小英进行驳斥,而其实林小英讲的更多是一种人生态度;不过不可置否的是,人们说的其实也并没有错,而林小英讲述的也没有错,只是人们的思想已经被固化了,这种无法摆脱的价值体系这才是我们应该注意的东西。
另外我们还讲了有关婉约词坛的东西。其中我感触最深的还是有关晏殊的部分。“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春花易逝,所谓物哀,就是抓住事物那美好而绚烂的短暂的一瞬间,而晏殊可以通过花的落下而感到伤感,却也可以因为燕子的归来而感到欣喜。这拜托了“物是人非”的概念,而是在转角处重新发现又重新逝去的自己之所爱,我觉得这种圆滑的人生态度是现在大部分人所欠缺的 -
这次我们来到了经济和文学艺术的圣殿——北宋,单纯来看,北宋其实挺“窝囊”的,经济的繁荣和重文轻武的政策让北宋在军事方面可谓是一塌糊涂,“能用钱解决的问题,一般来说不是问题。”这句话在北宋身上得到了深刻的体现。但是最后北宋也遇到了不能用钱解决的问题,不过若非如此,历史上也会少许多名篇吧。今天的课上,樊老师给我们看了30位写的词最多,最为有名的词人。可怕的是这其中我居然不认识的超过一半以上,其中最靠前的十位我就有4个不认识的人。而正是这些我不认识的人,创造了北宋婉约词派的辉煌殿堂。在婉约词派下,大家关注的更多是生活而非家国。儿女情长,市井勾栏这些不会被注意到的世俗生活才是婉约派的很大一部分。经过这次讲座,我也更深的认识到了秦观晏殊柳永这些词人的词风,以后看到这些人的名作想必也不会是一头雾水了
-
@skyblue 首先是时文讨论的内容,其实有关于内卷这个问题,是我平常一直有疑惑且在思考的一个问题。但其实我可能并没有探究过这个问题的本质,或者说因为我是 属于内卷这个社会背景下的竞争者,所以我虽然认为内卷确实并没有太大的意义,或者说他并不能够让我在实质上取得某一方面真正的进步,但是我必须得去这么做。其实在预习的时候,我认为林小英的观点是把这个事件理想化了,因为大家都知道这个道理,但是我们必须得去遵守社会一个规则。其实有点像是弱肉强食,只有能力足够强大,你才能够在社会立足。(插播一条:我想到当时好像提到高考的目地究竟是什么?我认为他不仅能够提高你的文凭,让你进入好的大学,得到好的工作,更好的养活自己。我认为他更是让你在为将来从事的工作得到更专业化的学习以及实践做准备。他不只是有关于钱财方面的)转回来,听了讲座后,我发现其实林小英并不说理想化了这个概念,而是从另一种角度来剖析了此现象发生的原因和它的本质。这个点其实我记忆很深刻,她说中国是转型期的社会,我们现在受教育是为了将来的社会去做准备,是为了保障自己的生存空间,并在此基础上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贡献。(与其说是自发性的,他更多其实是一种责任)但是其实人们忽略了这一点,他们把视野局限在了当下,所以才会出现这么多的小镇做题家,或者说内卷的现象。但其实我们更多的是为了应对未来。但当然内卷确实也是一种方式。
第二个是有关于讲座的。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有关晏殊的词。浣溪沙是我在初中阶段曾学过的一首词,但当时我的理解跟现在是大相径庭的。当时的我认为整首词所表达的情感就是悲伤的,没有向上的趋势。但是樊老师提到说有人评价晏殊的词:像玉一样温润,像朱一样纯洁。他的情感像是一个圆圈,能够自我调节,这一点我觉得很神奇。比如说无可奈何花落去这一句,他承接了去年天气旧亭台中,因时间流逝而流露出的伤感。而后一句似曾相识燕归来,当时我认为他可能跟去年天气旧停台所表现的情感是类似的,都是对于逝去的事物的一种无奈以及悲伤,但是听了讲座后我才发现,原来他所表达的其实是对于温馨美好画面的一种喜悦之情。再到小园香径独徘徊,一个独字,似乎又有一些伤感。如果说他的情感用一条直线来表达的话,我认为他和稳定跳动的心脏所呈现出的心电图应该是差不多的,一上一下很有规律。当时还提到了集体无意识和个人无意识的概念,我后来细想了一下,确实很符合晏殊的词,它既有人们在看到这类情景中普遍会产生的情感,又有自己对于这个现象的理解。这么一分析,去读他的词,还是很有趣的。 -
讲坛反馈
讲坛的课程就一直会让我感到印象深刻,这次也不例外。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樊老师讲词的那一段。在学校接收到的教育就让我感觉婉约派和豪放派是五五开,甚至认为豪放派更多。但樊老师却说婉约派是占据主导地位的。着实刷新了我的认知。随后呈现的北宋可以说最出名的三十位词人中只有可能不到五人在我们课本中出现过!为何呢?婉约派为什么不受那些编写课本的人待见呢?我们不得而知。
讲到后面,开始分析词和词人了。我在学校里学古文的时候并不会特别明显感受到一个词人他的特色,可能也就只会背老师上课的时候的思想感情、生平简历什么的。可能放个寒暑假就忘了。但樊老师却让我感受到了词人不同的特色。
晏殊,在这节课之前我对他没什么印象。课本上好像都没有这个人但这节课结束时,我对他印象最深。
晏殊的词在我看来最为特殊。他的词让我读完后感觉最后诗人已经放下了,往前看了,都已经结束了。但我可能还在诗人短短几句的悲伤之中,给我一种回味无穷的感觉。晏殊的词并不是单一的情感的迸发,更像是一种心境的磨练。现在看到他的词我就会想到一句古话“翩翩君子,温润如玉”,是因为他的词集名《朱玉集》。不受外界影响,保持着自己像玉一样的品性。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从晏殊的词里,感觉到的不是情感的迸发,更像是一位老先生的循循善诱 -
时文讨论反馈:
本次时文讨论中我最有感触的有两个点。一个是教育的意义,面对当今社会中价值观单一的现状,无能为力是最常见的答案,似乎教育无法逆社会价值观而行,但我却忽略了教育的真正意义就在于“改变”。应试教育只会为我们提供唯一的标准答案,但真正的教育会为我们提供更多的人生价值选择。第二个是个人的做法,其实我们也并非无能为力,或许社会的改变是缓慢的,但社会仍然在改变,要相信自己的改变也可以带动时代的改变。北宋婉约词(上)讲座反馈:
我认为蒋勋所说“晏殊是圆融的观照”是对其词句最好的描述。“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晏殊在感慨岁月流逝后,立即又描写了“归燕”这一让人感受到喜悦温馨的景色,整首词带给我的感受就像玉珠一般圆润温和,而没有大喜大悲。我觉得他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已然发现了人类共有的悲慨,但他只是点到为止,并没有深入直至无法自拔的痛苦境地,反而情绪一转,给人以退路与安慰。 -
讲座反馈:
本次讲座我们通过阅读大量婉约派的诗词来体会北宋的人民生活。其实由于教材(旧教材)的问题,导致在初中阶段我们都没有接触过婉约派的诗词。这让我浅薄的认为词的大部分是豪放派的,也让我觉得词也像一些唐诗一样,一定要写出诗人多么宏大的思想感情。
晏殊的《浣溪沙》,他不像别的诗词一样志向多么远大,而是通过平时生活的场景做出了议论,让我总结出“与其念远或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生命也就三万天,还不如抓住每一天,好好珍惜眼前陪你度过岁月的人。时文反馈:
这是我第一次作为一级会员进行时文讨论,感觉和作为普通会员有所不同。
本次我们通过阅读林小英的访谈来进行讨论。我是之前浅薄的认为自己的想法已经很“超前”了,举例来说是不在乎成绩与排名,总结来说是比起结果很注意过程。但是对于很多方面我是很不理解的。
就那情商来说,他究竟如何定义?反正我是说不出来。但是我的几次发言都以情商作为例子而展开,似乎这不符合一个初二学生的逻辑。通过今天的反思,我认为逻辑方面的漏洞使得我从根本上没有完全理解老师提的问题,从而进入了死循环。
时文讨论并不是一次简单的交流,这不是单纯的交流想法。他让我真正意识到自己逻辑的问题,这可能是对我来说一大价值所在。 -
非常引人深思的时文讨论,其实感觉之前也已经讨论过很多类似话题,但是对于“怎么做”这个话题,我还是无法给出答案。讨论中,我给自己的人生定下了一个目标:当我走到人生尽头时,我希望我能将白卷涂上自己的答案,即我究其一生的价值追求到底是什么。同时我也看到了社会的扭曲,应试教育无非就是为了考试,去做公务员,追求一份稳定和一生的束缚。这已经成为社会中大流的一种价值追求,自由竟成为了一种负担和坏事情。我想也许当我也处在找工作的人生阶段时,社会会有所不同,因为现在学历贬值的情况已经层出不穷,或许当今时代年轻人的现状都成为一个突破口,改变扭曲的社会。
然后我们谈到北宋的婉约词,做预习的时候就有些痛苦了(包括课内正在学《念奴娇》,心中所想无法表达)我认为晏殊的词像是“意蕴单薄、感情柔弱”和“以自己敏锐、真纯的心灵去体会了那种共有的苦难和悲慨”的中和,和李煜相比,他笔下的悲伤确实是一种点到为止,而李煜由于其自身经历自然而然会流露无尽的悲痛。晏殊的词是清新的,细腻的,不细读完全是没法感受到的。从中能看到的是晏殊作为一个“成功人士”,他对一些美好事物的流逝所引发的感情是独特的。比如《浣溪沙》,否定了一味追求人生抱负,告诫人们要怜取眼前人,升华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