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 词的兴起与李煜(下)& 读书小组
-
先讲一讲这次讲座我印象深刻的一首词吧。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第一次读这首词是在小学,四年级吧。当时同学分享这首词,我们对“小山”究竟是什么做了讨论。也许因为年龄的限制与知识的浅薄,我们并没有深究这首词的深意。但无论“小山”指的到底是绘有山峦的枕屏,还是女子如山般层层叠叠的乌发,结合蛾眉、花面、罗襦、金鹧鸪,都给我留下了很美的印象。
后来时间快进到初三,读叶嘉莹教授的《唐宋词十七讲》,叶教授强调了“蛾眉”这一意向,古人用女子追求的美来象征对美好品质的追求。词中的女子“懒起”、“梳洗迟”,表明她并没有心悦的人,或者等待的人。但她仍用心地“照花前后镜”,画蛾眉,这是因为她本身就在追求美,而不是为了某一个人,象征君子对美好品德的追求。当时我对这样的解读感到很新奇,并对其附会的可能有所怀疑。但是词本身就是一种潜意识的活动与浮现,温庭筠有没有明确的意愿,或者他的意愿在不经意间流露,我们不得而知。更何况“作者只用心未必然,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
而在这次讲座上,我又听到了不一样的解读。“这首词并未明确的表达女子的喜或悲,只有她没有心悦之人,或者她的心悦之人不在身边这一点是肯定的。情感态度的不明确带来朦胧的美。”这同样是一种很有意思的解读。
接触这首词的时间之长,认识的不断增加,对同一首词的不同解读。这首词像一个剖面,让我体会到词的美——朦胧的美与意蕴的多样性。
而对李煜的解读,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樊老师说他的“垂泪对宫娥”是“真情的流露,而不是政治的表演”。李煜是一位向内探求的词人,他不需要见很多很多的事物,通过阅历增长心智,在亡国、被囚禁的巨大反差中,他通过对内心的探求,便能有对生命繁华幻灭间的领悟了,便能写出哲学性、宗教性极强的词句了。 -
本次讲坛我们讲到李煜的词以及晚唐时期的词。 我们都知道李煜是晚唐后主,纵使他写出了如此扣人心弦的词,他还是难逃“自作自受的亡国君”这样的骂名。其实像“垂泪对宫娥”这样的词恰恰能够看出他对最底层人民的关心与牵挂,毕竟是担心宫娥的,却被理解为自作自受。况且他再三推脱当皇帝,到最后他也只能被迫承担起这份保家卫国的重任。我感觉他是清醒的堕落,他已经窥见唐最终的命运,只是不愿去面对。但是,如果他只是当一个艺术家,可能就不会写出这种触动人的哀愁,我认为他的艺术造诣很大一部分可能是受他的个人经历所影响。 我们也谈到了温庭筠等人的词,他们能把词的境界提升至受文人士大夫所推崇的境界的重要原因是引用了典故,并且一部分语序的置换也能让人产生别样的感受。
-
-
这一次老师主要讲了李煜和温庭筠的词,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李煜坎坷的一生,提到李煜我刚开始的第一反应就是一个亡国之君,但是在我听了老师的,讲解以后,我突然发现李玉是一个被迫上位的艺术家,他并不是那么想上位,而且在他上位以后,就算他已经陷入了绝境,也会用各种方法来减缓灭亡的时间,到最后,当国家已经沦陷之时,他也没有选择自杀,留下美名,而是为了人民们活下去,最后陷入了尸骨无存的惨状,这次的课让我更加真实的了解了李煜,也知道了李煜的很多优点,在课上我也看到了很多李煜的词,词的有些部分可能没有达到国家志向的那么大的情感,但是就是这些情感,让我真切的感受到了李煜当时的心情,也让我对李煜的认识发生了改变。
-
李煜本可以在被囚禁时一死了之的,死去是最轻松的做法,难的是活着,难的是活着并背负一切。他不以生命来承载声名,而是用尽生命承担了整个朝代的责任。我们似乎很喜欢看“轰轰烈烈的牺牲”,然而李煜没有像这些英雄一样抛下一切,以他的性格他应该也永远做不到像这样抛下一切。像不肯过江东的项羽,轰轰烈烈死去的英雄卸下了本该担起的重责并赢得了后世的赞誉。
(或许这是不太恰当的延伸)这几年“死”之类的字眼越来越多出现在日常交流中了,似乎死亡在被神圣化 崇高化之后,又在经历一次语义的削弱。当“好想死”成为一种表达烦恼的口癖,死亡与生命背后蕴含着的责任意识也在被我们忘却。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当我们建立起社会关系,我们自然而然会被赋予很多责任。死亡是逃离这些责任最崇高最“高性价比”的方法—去死很容易,难的是活着。
“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他在听着送别曲、垂泪对宫娥时或许会想起自己不曾是帝王的那段时间。李煜的词对繁华岁月一触即破的描写深深打动了我,即使我没有过如此深刻的情感体验,或许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这是因为这个主题唤起了人类的集体无意识—这是我们不必要学习就会领悟的,是人类共通的感受,或许这就是词的情感的微妙之处吧。 -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到了李煜背后的故事。我小时候学习他的词的时候,我一直以为他是个女性,因为我实在想象不出为什么一个皇帝会写出这么委婉的词来。我一直以来对词的认识就是字数不一样的诗,但现在我发现,有很多细腻的感情是只有词能表达出来的,像作为一国之君的李煜见证自己的王朝灭亡的滋味。说起李煜,我对他的印象一直只是亡国之君,但上完这节课我才意识到,白纸黑字的史书关心的只是一个皇帝成就,但没有人关心,李煜他自己愿不愿意当这个皇帝。南唐这个国家军事力量本来就弱,到了后期,更是注定要灭亡。李煜被硬推上这个宝座,却任然坚守十余年。这让我想起了三国的刘禅。虽然他在人们的眼中是“乐不思蜀”的代名词,但我认为,他让蜀地的百姓免于战争之苦,对百姓来说或许是最好的结果。回到李煜,他本身是一位杰出的词人。可是,历史都是胜利者写的,每一个末代皇帝似乎一个都没有落得好名声。李煜被囚时写的《虞美人》,恐怕只有他自己懂的背后的真正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