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内容

书讯微博

读书小组预习和反馈提交

18 主题 837 帖子
  • 2025年暑假一级会员读《总统是靠不住的》

    3
    0 赞同
    3 帖子
    126 浏览
    从前了解的美国政治制度,就只有两个词:民主、选举。而读这本书给了我更深的启发。 首先,是美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原因。这跟他们的民族性有很大的关系。他们遇到问题,总希望发明一个工具或是制度来解决它。这就导致了宪法和现今美国政治制度的产生。作者用了很多篇幅来写中国和美国的对比,让人印象深刻。他们的独立,并非是出于某种崇高的社会理想,而是不满于英国的统治。他们只是为了独立而战争。同时,他们高度的自治也让我意外。 最巧妙的是三权分立。这两百多年的时间中,都保持着这样微妙的平衡——这是很了不起的。中国几乎没有一个王朝的政治系统如此稳定。那么,它稳定的原因是什么呢?首先,是美国的民族性。说成民族实际是不妥的,但可以作为美国人的统称,其思维模式传承方式和民族大致相同。他们有着务实的传统。他们将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分的清清楚楚。在美国人眼里,好像没有什么权威:总统的话不总是对的。总统的话不总是要听的。总统不总是正确的、正义的。这是一个讲究程序正义的国家。而且,美国的民众对于这套制度有着充分的自信和依赖,一切问题交给制度解决就够了,像他们一贯的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作风。 此书花了很大的篇幅来讲述水门事件的前因后果。我是第一次读到这故事,心里想的是“无巧不成书!”当然,这过程中作者还讲了很多故事,以体现美国的政治特性。尼克松为了实现个人目的,而需要窃听,但是他的总统职位只有行政权力,所以无法合法窃听。以致采用了白宫顾问这荒唐的办法。随后,事情败露后引发民众的一致反对。在美国,总统是没有权威的。在美国人的心目中,总统只是制度中行使行政权力的那个人,谁坐这个位子都无所谓。所以才会有这么多人反对总统,抨击总统的所为。 那么,由此可知,总统的权利是在多方面受到制约的。他的很多要求都会被拒绝。那么,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所作所为就可以合理地解释了。作为总统,他有直接和外国人士见面外交的权力。他的外交说辞,可以只经过他个人的思考,但能否实行,取决于司法部门的同意与否。他的说辞不能得到实行,他只能换一套外交说辞;当然也不排除这套外交说辞是套取更多利益的一种手段。
  • 2025年暑假读书《上海的金枝玉叶》

    8
    0 赞同
    8 帖子
    224 浏览
    《上海的金枝玉叶》——贵族苦难中的优雅 在陈丹燕笔下的《上海的金枝玉叶》中,戴西的一生就像是当时时代华侨以及各种学者在中国的处境的缩影,在改革开放以后,一下子跌落到了地狱。从永安百货四小姐到每月仅靠六元生活费度日的批判对象,她的人生轨迹勾勒出一个时代的跌宕起伏。但令我感到惊讶,乃至震惊的是她面对苦难时始终如一的优雅与平静——无论面对何事总是骄傲的仰着她的下巴,在煤球炉上用熏黑的铝锅烤制彼得堡风味蛋糕,面对外国记者询问劳改经历时回答“那些劳动有利于保持身材”。或许正如她的挽联所说“有忍有仁,大家闺秀犹在;花开花落,金枝玉叶不败”。 首先第一个令我比较感到惊讶的是戴西的对于婚姻的看法。她先取消了与另一个门当户对的人的婚约,然后表明了自己对婚约的看法:她希望这有a lot of fun。我认为这是不同于当时年代的,哪怕他出生在外国。那么在中国,当时还很封建的这样一个地方,就更令人惊叹,可以说这是叛逆,也可以说这是他的个性。 书中反复强调的一个细节是戴西对仪容的坚持:即使沦为掏粪工,她见人前也要化妆更衣;即使住在漏雨的亭子间,她也要保持居所的整洁;年老后,有客人拜访,也依然做了充分的准备,画好妆容。这些在文革时期所要批判的行为,也是黛西对于自己的内心的坚守,尤其令人动容的是,她将这种坚持视为对他人"最基本的尊敬",这是她所认为的做人的根本,也是他生活中的情趣与优雅。 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九十岁的她自行上完卫生间,回到床上平静离世,捐献全部遗体不留骨灰。这一最终姿态完美诠释了她对生命的态度以及他一生中所坚守的东西:接纳命运,但绝不向命运低头,去顺从他的安排。联系我们之前所读的《上海的红颜遗事》,相较于姚姚,他是长寿的,这是他们的不同点,但他们也有相同的地方,他们都不向命运低头,也始终坚定着心中的信念,在面对各种苦难时,并不是想着轻生,而是以一种平静的心态走下去,这是他不同于他那个时代的大多数人的一点,也是他人生中的最大的特点——优雅。
  • 《上海的红颜遗事》2025年春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西文书院)

    56
    0 赞同
    56 帖子
    2k 浏览
    1、姚姚在这个阶段经历了哪些困难和压力?请至少罗列两条,并标出书中对应的页码(请尽量不要和其他同学重复) 与开开相爱后又被迫分离(p167);生子期间只有几个人来看他,最后还把自己的亲骨肉送人了(p170-174);因为家境问题只能被分配到外地工作。(p194) 2、在姚姚的“分配”事件中,姚姚遇到了什么问题?有没有任何你不理解的地方? 学校一直不给她好去处去工作,结果看了档案才知道档案很干净,而学校一直那这些没有的事不让她好好工作。 3、你觉得,作者为什么要记录姚姚的故事?我们又为什么要读姚姚的故事。请至少各给出一条理由(可以是书中提到的,也可以是你自己的理解,请尽量不要和其他同学重复)。 作者是为了记录那个时代普通人的一生,来反映当时社会的风貌、黑暗的社会对普通人心灵和肉体的摧残,更是为了让现在的人不忘记、牢记历史,从而不再让那段不愿被提起的时代重蹈覆辙。 在最后一次读书小组讨论中,老师问我们:作者为什么写姚姚这样一个人?她的身上有什么值得写的或者与他人不同的地方吗?通过组员的讨论,我明白姚姚不仅仅是像上官云珠,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许多形形色色的人的缩影,她是当时社会人民的一个代表,像一面镜子,反映着当时的社会。但她身上也有不一样的东西,她的背景处于“好”家境处于“坏”家境之间,不上不下,遭受了很多磨难。但她坚韧,努力的活了下来。这一点让我很是触动。
  • 《天风海雨词中龙:辛弃疾传》2025年春季学期第二轮(文史书院)

    58
    0 赞同
    58 帖子
    2k 浏览
    文史书院刘瑞祺
    在平常的应试教育中,我们读到的辛弃疾,基本都是概念性的,什么“壮志难酬”啊,豪放派啊,“苏辛”啊,也会有一些老师,比如我初中的语文老师,给大家稍微说一说辛弃疾的一些有意思的事迹,比如辛弃疾早年在义军的单人独闯龙潭取叛徒首级,又带人全身而退归宋,最多简短介绍一下教材里那少之又少的辛词的背景,比如“辛弃疾人生不得志,一直在地方辗转调动,无法完成自己收复失地的理想”,而为何辛弃疾那么渴望收复失地,与早年的经历又有何关系,标题中的陈同甫又是谁,辛弃疾与他又有怎么样的故事……就是连诗词相关的一些信息都未曾提到过,更不必说辛弃疾那波澜壮阔的整个人生了。那么结果也就会像这次时文讨论所辩的结果一样:在应试教育下,文科无用。 因此我先前了解的辛弃疾,大概是个这样的形象:在北方参加抗金的义军,然后干出一番事业,在叛徒出卖后将他生擒并归宋,归宋后被委任了地方的官职,然后因为不知道(老师没说)的原因,就这样一直做这个地方官,不断被调派,但就是没发上前线,就在江南等后方做着地方官的工作(老师也没说归宋后到辛弃疾去世之间的过程,而只说了以上内容,也就只能以此想象),到后面韩侂胄的时候被利用,在北伐失败,合约订立前去世(看史书的时候带到)。现在一想,实在无法用这个形象真的去重塑出一个完整的“人” 辛弃疾的一生是一场悲剧。辛弃疾出生在北方,在所谓中原,但中原却已没有了繁盛的文化气息,而后来到了南方,在这不属于自己的地方,他却找到了他渴望的文化景象。南宋可谓是辛弃疾精神上的故乡,而他又多希望自己精神的故乡,可以回到“应许之地”,回到那个正统所在的地方,也是回到他出生的故乡。而在这一切实现之前,辛弃疾的两个故乡始终无法合一,他也就始终只是一个江南的游子。他在南方的生活,虽舒适,却仍心中挂念着那个北方的故乡;他北方的故乡,虽牵挂,但却没有他所想要的精神文化。辛弃疾的一生都存在着这一重名为“故乡”的悲剧。陈亮等志向相同的好友,作为传统儒学文化正统观念的影响,这等等,又不断加深着辛弃疾的痛苦,让他退无可退;南宋对于武将与地方官员的忌讳,朝中大臣习惯于偏安的生活,政治上奸臣涌现,则又让辛弃疾进亦不得。在这种处境中,辛弃疾开始了归宋后的三仕三隐。从一开始仍心怀希望,踌躇满志,到建立飞虎军,为人所忌,众人所攻,归隐带湖。如果说第一次的起伏,尚且让辛弃疾留有热情与希冀,那么辛弃疾的第二次出仕与归隐,则让他开始走入矛盾与绝望。第一次的出仕,虽未让辛弃疾绝望,但足以让这位机敏的天才察觉到南宋的政治与当下的形势,对自己并非乐观。他直率而有些刚烈的性格,在这个官场上连作为皇帝的孝宗亲自来保都无法保住,更别说孝宗已退,新帝登基了。反过来隐逸的生活又是如此的舒适。他所推崇备至的陶渊明,不也是在这种情况下归隐田园吗?可只有当官,他才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这份理想比起隐逸更令他神往,也离他更加遥远。已经过了知天命之年的辛弃疾怀着矛盾的心境,忐忑的踏上了第二段仕途,果不其然,不过几年再次归隐,只不过这次是被罢免,连给他体面下台的机会都没有,又将他削职为民。这下辛弃疾也彻底绝望了,这时他的友人也尽数老去、逝世,不得感慨一声“交游零落”,但辛弃疾落寞而不沉寂,绝望而不过度消愁,他仍在不断寻找着安慰,珍惜身边可以珍惜的人。在他的思绪中,陶渊明、谢安等等文化名士,与他联系在了一起;虽回不到故乡,但他还有那些值得珍惜的故友,故人。在他为数不多的亲人岭南的桂林被放逐时,辛弃疾写下了令人感伤的《贺新郎 别嘉茂十三弟》。 第三次出仕,则有些受宠若惊之感,不仅未被庆元党禁波及,反倒因为韩侂冑的需要被重新起复。辛弃疾不想放过这一次的机会,金国国力空虚,若是他来训练一支新军,还有之前训练的飞虎军,怎么没有一战的希望?可惜历史不可重演,他再次被人妒忌,远离了他一生陶醉的这一场梦。辛弃疾最后一次离开了官场,再不归来,也再无时间余留他继续了。 辛弃疾前三十六年在北方的拼搏,虽有其一分趣味,但看过他后半生的挣扎、奋起、打击,以及那心中的那份执着,才是这个人真正令我所动容,也是辛弃疾真正的意义所在。面对那永远难以实现的理想的时候,面对那如宿命般的阻碍时,我们应该如何抉择?苏轼、陶渊明是去追寻一个更高远的境界,跳开了这一切。杜甫则是把理想缩小,把一个抽象的宏大的理想,缩小到那一个个具象的个体上。辛弃疾既有着那种更为深远的构想,他的隐居并非因为享受,而是对于那个官场的厌倦,他又能把自己那宏大的复国理想,投射到自己的亲人、朋友,乃至他管理的那些百姓身上。只是他还是坚持着自己的似乎并非那么特殊的理想,虽有反复,但又是如此的坚定而执着,以至于当我们只是看着那诗歌中的蛛丝马迹的时候,从不会意识到这理想之外的生活。 “天风海雨词中龙”,辛弃疾就如龙一般。他有着龙一般的见识与能力,也期待着能够一飞而冲天,他有着龙一般的气势与威严,以至于不仅他的敌人害怕他,他周围的那些朝臣也害怕他。辛弃疾更有着龙一般的精神,既可潜入海中,又可浮于云上、横卧山巅。他从不低下头,向那些敌人真正屈服,而只有在气数将尽,无力回天之时,嘶吼出心中的那一声“杀贼”。
  • 《上海的红颜遗事》2025年春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汉文书院)

    37
    0 赞同
    37 帖子
    652 浏览
    施心然
    很遗憾没有参加这次的读书小组,为什么要读红颜遗事这本书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借着同学们的反馈,我发现这一类的书其实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拼凑的第一人称视角给我们去看待历史。一开始读历史的时候是能看到“历史”二字的,而现在我们钻到“历史”里面去,历史在我们背后……
  • 0 赞同
    53 帖子
    1k 浏览
    过铭辰
    这次是辛弃疾的最后一次读书,在阅读的时候就能感受到原来一直放不下自己心中的抱负的辛弃疾最终还是放下了,不再追求,白鸥的意向在书中一共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他决定入官场却发现这是蹚浑水的愁,第二次是他从带湖隐居但最终还是选择出仕后的愁,第三次是他最后一次出仕回来以后如见到老朋友一般看到沙鸥的有些欣喜或者说是已经豁达,理解了愁。
  • 0 赞同
    50 帖子
    2k 浏览
    杨婧棋
    这次的读书小组主要讨论了辛弃疾晚年的悲剧,和他词中常出现的意向与他人生轨迹的关联。通过对于他词中意向的讨论,我对于辛弃疾的人生落差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最让我影响深刻的是老师带我们听了鹈鴂、鹧鸪,杜鹃的叫声,在听到的时候,我感受到从鸟的叫声中透露出来的那种凄厉与悲凉,与辛弃疾年轻是的那种意气风发完全不同,可见那时的辛弃疾经历着多么大的悲伤。在书中最后写到“只缘多病又非才”中其实并不是非才,而是“非命”这就是辛弃疾这悲惨一生的写照。
  • 0 赞同
    38 帖子
    3k 浏览
    施心然
    本次讲座让我感慨很深的一个点是,辛弃疾的命运从他是一个“归正人”开始,就已经注定了。他最可惜的就是有一腔报国之志,因为那注定无法实现,他注定遭受排挤和冷眼,注定只能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他不安分的心灵永远焦躁地想要找到自己的路,到头来,答案却在题目中。 而我们的命运,却还没有定数……
  • 《上海的红颜遗事》2025年春季读书小组第一轮(文史书院)

    67
    0 赞同
    67 帖子
    3k 浏览
    文史 王宜然
    讨论反馈(补: 首先不好意思提交超时了,非常抱歉一直拖着没交!主要原因是文章的结尾处二三十页还没有完全看完,想着看完再交,却迟迟拖延着…不知道有没有影响到老师检查…实在抱歉! 在昨晚我真正意义上的结束了《上海的红颜遗事》整本书的阅读,回望讨论开始时同学们分享的读书感言和想法,有姚姚“上上下下”的成长颠簸,有悲哀的情感色彩,有戏剧性的强烈情节,有“个人感情与历史的厚重感”…不过于我而言,这本书不仅让我读到了姚姚的人生、上官云珠的悲惨,也正如读者们所言,它让我详细的了解到了文革时期的背景和社会环境。它是我第一次接触文革的锚点,也成为了我在中国近现代史中印象比较深刻的一个时代,而那伴随其中的不是教科书式的列举和进步纲领,而是在那个时代所有人们都要接触到的日常。历史或许被我们遗忘了,但他们就是活在时间走过的足迹中,他们不是被记录高高追捧的虚拟,而是被时代重刷活生生的人,我们的将来也是如此,每个时代都是如此。 在这本书中我感触比较大的是p231音乐学院对姚姚的悼词“她是一个没有为国家做出过贡献的人。”作为我一个读者视角而言姚姚的人生必然是悲惨的,她本是一位欢声笑语追随党的积极分子,但母亲的自杀、燕凯的自杀、叔叔的自杀、老师的自杀、同学的自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就因为她所追求的东西死在她的眼前,如果她当时没有依靠开开,选择自己一人度过的话,我想她肯定会思考自己追随的意义是什么?自己要为了什么而活?自己为什么不和亲人情人一起离开?…所以说我作为一个读者我能相对原谅同情姚姚和开开的恋情,我能大致理解姚姚偷渡生子当时的心情,是希望掩盖了生活的痛苦和社会的环境,那不像一种健康的快乐,而更像一种麻痹。同时这种自我的麻痹也换来了姚姚生活上的压力和社会上的淘汰,这种麻痹也换来了那不屈的意志对生活的不退让和社会对她的冷淡。如果没有这本书,我肯定不会也不想了解到姚姚这一位人,但读过后我便感觉到人的一生真是太壮阔了,即便是普普通通度过一生的人,又或是没有名誉没有声望的人,他们人生的定义都不是三言两语,甚至而言,人的一生都不是能随意评价衡量的。但对一个人一生死后极为重要的悼词,姚姚的母校却已“她是一个没有为国家做出过贡献的人。”来为姚姚的人生收尾,姚姚当年多么积极强烈的热血被湮没,取而代之是一句判定分明的标语,那这又何意义?虽然我没有权利去代入当时的任何一个人去做判断,但姚姚一生上下的对比让我感到无奈的可悲,这样一位人就被一句“没有为国家做出过贡献”而梗概,真是五味杂陈的心情啊! 回到讨论的最后,我们为什么要读这本书的。我觉得是不让时间去再次吞噬那些当时时代的幸存者们,以文字以不掩盖事实的态度去让五十年前的时代浮现在我们眼中,就像复刻一样让他们都能重新活一次,这就是这本书的最有意义的意义。
  • 《上海的红颜遗事》2025年春季读书小组 第一轮(文哲书院)

    38
    0 赞同
    38 帖子
    1k 浏览
    本次读书小组我们最后一次讨论《上海的红颜遗事》,解决了我的疑问。姚姚坚决不愿去外地工作的原因和我推测的都不一样,那是因为她认为去外地工作对她来说是一种惩罚性措施,她一旦去工作了,就等于她承认了这份罪名,那就对不起她的亲人了。 然后是我的一些感想:其实越看到后面是越心痛的,姚姚经历了那么动荡摇晃的一生,她找到工作了,她马上就能迎来安稳的生活了,甚至,再等一年,文革就结束了,再等几年,她就不用偷渡出国,可以光明正大出国找姚克了,她的生命里的春天就要来了,可是就在这个时候,偏偏是这个时候,她的生命因为一场交通事故结束了。我甚至有点不可置信,在读前半本书时,作者在照片下面批注“这几乎是是姚姚最后几张照片了”,我推测她可能是因为文革的迫害自杀,我都没想过她这么死了,死得这么仓促,这么戏剧性。这本书看完后劲十分大,我又翻回前几页,看到姚姚小时候的笑,一页一页翻过去是她悲剧的一生,她是这个时代的个例,朱老师说:“不是所有人的母亲都是上官云珠,不是所有人的父亲都是姚克”;她也绝不是这个时代的个例,从她的身上好像能看到千千万万个人的影子,好像看到他们凄凉的命运,被抄家,被躲在爱国背后的流氓殴打,被隔离,被没日没夜的批斗,被送去青海的农场劳改,被关牛棚……一点一滴这些事汇聚起来,好像能听到抽泣声,听到眼泪啪嗒啪嗒掉在地上的声音,那是血色的泪,那是时代的泪…… 我们读书,我们了解文革时期的历史,绝不是为了考试,我们是为了不要让文革复演,不要让那几百几千万被迫害的人白丢了性命,他们的性命给我们血的教训,他们不能白牺牲。
  • 《艺术的故事》2024年秋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 (文史书院)

    88
    0 赞同
    88 帖子
    3k 浏览
    很遗憾没有来参加这次讲座,当金钱和艺术挂钩,一切都会朝一个不可控制的方向去发展。我个人认为艺术还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
  • 《艺术的故事》2024秋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汉文书院)

    49
    0 赞同
    49 帖子
    2k 浏览
    这次的讨论我们讨论了像镜子一样真实的17世纪绘画,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伦勃朗的自画像,我知道了伦勃朗的自画像画的比较真实的原因是为了推销自己,让更多人知道画家伦勃朗。这幅画像眼神在凝视着看画的人,好似与其对话,画的十分真实
  • 《苏东坡传》读书小组第二轮(西文书院)

    72
    1 赞同
    72 帖子
    3k 浏览
    很遗憾没有参加最后一次读书小组,从同学们的反馈中看到苏轼一次一次被贬,心情反而更好,关注于为百姓做事。
  • 《苏东坡传》2024年秋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文哲书院)

    43
    0 赞同
    43 帖子
    2k 浏览
    本次读书小组是最后一次讨论,我们主要讨论了苏轼被贬岭南后心态和行为的变与不变。变在于他的内心更加平静,开始尝试享受生活,不变在于即使他的身份地位不同,他依然心系百姓,是一个“有为大众服务意志的公民”。
  • 《苏东坡传》2024年秋季读书小组 第一轮(文史书院)

    60
    -1 赞同
    60 帖子
    2k 浏览
    11月9日反馈 很遗憾由于樊老师的访谈任务,未能参加这次讨论。但根据此前的预习,苏轼在被贬谪的路上精神状态不停的在改变,但主旋律主要都是乐观向上的。我觉得这也是我们所需要学习。
  • 《苏东坡传》2024年秋季读书小组第一轮(汉文书院)

    30
    -1 赞同
    30 帖子
    1k 浏览
    我认为苏轼被贬到黄州之后,他可能也是彻底的放弃了自己的仕途,开始培养人才,并且在他又被再次贬谪到其他地方之后,他还让新人照顾好人民,可见。他的眼里已经没有了自己的利益,只有人民和天下的太平。他又被贬谪后,心态还是很好,继续做着新的事业。
  • 《艺术的故事》2024年秋季读书小组 第一轮(文哲书院)

    39
    0 赞同
    39 帖子
    1k 浏览
    西方风景画发展得很晚,在宗教的影响下,绘画是从宗教题材到肖像画,再到风景画的。我认为这其实是关于人在艺术中的影响愈发强烈,艺术有了“人”的意识,肖像画已经把人作为主题,那么风景画就是进一步渲染了人的情感对画面风格的影响,我一直认为风景画更能体现创作者的情感,并且这种开心或悲伤的情感能传达给每一位欣赏者。
  • 《艺术的故事》2024年秋季读书小组 第一轮(西文书院)

    48
    0 赞同
    48 帖子
    2k 浏览
    在读书小组中,除了对知识点的梳理,沈阳学姐联系古今中外的讲解方式让我深有感触。 杨·凡·格因创作的《河畔风车》乍一看好像仅仅是一幅普通的风景画,但是他做出了一个创新——风车值得入画。从宗教画,到肖像画,现在有画家去为这些稀松平常的风景作画。当我们凝望这张画的时候,我们仿佛来到了荷兰的草地,看到辽远的天地,感受到扫过原野的风,听到风车吱呀转动的声音。我们的灵魂似乎也驰骋在这片原野上,自由,无拘无束。沈阳学姐提到,这样的画的本质是以人自身为锚点,通过画这一媒介,将人与世界连接在一起,构造人希望中的精神世界。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向”也有类似的作用,杜甫看到摇落的枯叶便“深知宋玉悲”,我们看到香草美人,便想到屈原,想到他们象征的美好品德。日本的浮世绘风格也是希望让从未出过门的人看到远方的世界,体会到不一样的情境。中国的园林艺术也是人们在闹市之中,寻找归隐山林的精神家园的一条途径。绘画的方式似乎比“意向”少了一点深刻的意蕴,但是画家的情感向观众扑面而来。不像我要读很多的古诗,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成长,在读到芳草美人时我才能联系到屈原,而我不需要真正去过荷兰的草原,我也能体会这份旷远与宁静。我认为这是它独特的价值所在。 而讲到伦勃朗的自画像时,我们凝视着他的眼睛,坚毅而带点愁苦,我们好像感受到伦勃朗真正将他的灵魂寄予了画作,他以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不能不说是艺术的又一重突破。从为教堂服务的“画匠”,到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画家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再到宗教改革的背景下,艺术家们面临的困境与突破,艺术的发展来的如此之快。 到最后维米尔的“不被市场欢迎的画”,他是如此乐衷,甚至痴迷于这样的画作,不惜使用大量极其昂贵的青金石。我想这样的执着也是他精神的体现,他通过绘画简朴的人物,展现这样简单而平时的意境,这是他所期望的精神世界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