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遗憾错过了这一次的心理讲座。看了同学们的反馈并且问了身边的同学之后,我了解到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想象给自己创设了一个小岛,而进入小岛的方法只有自己知道,这样能随时让人有安全感。
胡恺妍
-
1月11日 心理课堂:我的情绪小怪兽 -
12月28日 婉约词(下)& 读书小组看了同学们的反馈…我明白了婉约词有一种“悲而不衰”的境界。读了一下提到最多的秦观词《望海潮》,想起之前在“洛阳”城欢宴,看见初春的梅花是怎样凋落,冰雪消融,春秋更迭的。从现实拉入回忆,又返回现实。故地重游,陷入无限美好思绪,回到现实又陷入失意之中,这种理想与现实、得意与失意的落差之中,悲也就自然地显现出来了。而这段“悲”可能只是与之前美好回忆的比较,并不作为人生悲苦的底色。
-
12月14日 杭州苏轼行走行前讲座&时文讨论一开始我们讨论到姜萍事件。其实在万事娱乐化的网络上,姜萍包括她的一些言论早已成为网络热梗,或是调侃嘲讽的对象。所以我认为我们能在这里不带任何偏见和滤镜的讨论一下这件事其实是很好的。我仍会感觉到普通人在网络舆论下的无力,是姜萍,或她的老师,或者某一个渴望获得新闻的记者,他们都有错,他们也都没错,可能他们的做法只是将人都会有的欲望放大,从而被众人审判。很难说,但是作为一个刻板印象下职业学校的女生遇到这种事情确实无法脱身。
后来是苏轼行走的行前讲座。很惊喜地发现苏轼和水有脱不开的联系,上次讲座反馈我也将他比作了水。关于苏堤的设计还挺有意思的,本来是堆积的土石,堆积成道路后反而能增加人和湖的联系,这样的设计也被很多公园沿用了。(下次去杨浦公园找找能不能看到这一点的影子。 -
《苏东坡传》2024年秋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文哲书院)确实是一次特别棒的读书讨论!一开始看同学们做菜和苏轼“朋友圈”,真的感觉苏轼被很认真地记住了。后来我们对于“醇甜”一词进行了讨论,其实要不是同学的发现,我完全不会在意这个特别但可爱的字眼。我理解的这就像吃到某种食物自然生发出的感受,他在田野间尽情释放自我的天性和感受,自然就很开心了
-
12月7日 苏轼(下) & 读书小组回望苏轼风雨坎坷的后半生,我很动容。就如同樊老师结尾所说,苏轼是一个真正的、大写的“人”。他漂泊一生,不能以清廉的士大夫或是文人之类的词简单概括这样的人,他似乎是永不停息的水流,是自然的一部分。在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都有这样的思想体现。月有盈虚,但赏月并不因为万物改变而感悲,他道出了“我与月皆无尽”的真理。苏轼随着自然的变化游离其中,哪怕自己一生如浮萍漂泊,他始终与自然保持着一种美妙的静止和平衡。生命最开始是从自然中来的,生命的本质也在那里。苏轼很热爱自由的生活,他珍惜家人、挚友,即使是以前的政敌王安石隐退后也成为他的朋友。他抛去那些现象世界的碎屑,只是关注一切的本质。他意识到人无法真正地凌驾于自然之上,现在身边的琐事、或好或坏的生活都是一种弥足珍贵的馈赠。因此他并不在乎自己究竟在哪里(我也没有详细写这个),他向往的是江南,我希望他能在那里。但是他似乎和这样的命运自洽了,他不在乎。他的心永恒地与自然同在,他可以在任何地方,过去、现在或未来。
-
11月30日 苏轼(上)& 时文讨论如果我能选择和一位诗人作朋友,那我将选择苏轼。我意识到他之所以从古至今都如此受欢迎,受到人们的喜爱是因为他有很积极的生活态度,他哪怕被四处贬谪,仍然在哪里都认真地爱着百姓,也受到他们的爱戴。他一直很认真地生活着,在写给弟弟的信中仅在结尾提到了他们之前一同赶路的经历,却成了苏轼一生的精神写照,就算生活再无依无靠,不变的是对生活琐事的感受和亲人的陪伴。
今天涉及到的有关大学生的事件,我认为也反映了一种上层管理者的恐慌。他们把大学生“圈养”起来,不允许他们做出这个年纪普遍的自由行为,甚至连基本需求也不满足,因为“规定”。或许是有人既需要大学生的那种冒险精神,年轻人的活力来帮助他们完成很多事QQ,又将他们过度保护,生怕他们翅膀硬了做出所谓危险举动。就如同一位同学提到的“人之间的纽带联系慢慢淡化”,如果只是漠不关心地将这些事件定义为某些大学生的冲动行为,那的确是十分不近人情的表现。
-
《苏东坡传》2024年秋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文哲书院)从前只知道苏东坡的豁达自洽,读了书才发现他是一个如此“棱角分明”的人物,对于皇帝支持王安石变法敢于直接上书反驳,这和他的才华和人格魅力密不可分,他处在一种既能取悦自己又很少真正惹怒苛责一个人的状态下。
-
11月16日 风雅颂行前讲座 & 读书小组如果我将穿越到一个朝代生活,那我也会选择宋朝。这个时候的“以民为本”不仅仅是安居乐业的快乐,更是在市民们乐于享受的环境下让他们有一种平淡的安心。上课时万老师提到了宋朝人喜欢做的四件有雅兴的事情,其实我们家也经常插花,品茶。这是一种用心体会生活的表现,因为花朵之类的都有时令,画也有许多变化,在这样做的过程中能感受到四季风景和心情的转变。和大家一起分享“最能代表宋朝的文物”很有趣,我第一次知道宋朝的金饰如此丰富且时尚,处于贸易需求他们便大量制作金饰。
-
《艺术的故事》2024年秋季读书小组 第一轮(文哲书院)西方风景画发展得很晚,在宗教的影响下,绘画是从宗教题材到肖像画,再到风景画的。我认为这其实是关于人在艺术中的影响愈发强烈,艺术有了“人”的意识,肖像画已经把人作为主题,那么风景画就是进一步渲染了人的情感对画面风格的影响,我一直认为风景画更能体现创作者的情感,并且这种开心或悲伤的情感能传达给每一位欣赏者。
-
11月9日 北宋诗文革新与欧阳修 & 读书小组讲座反馈
欧阳修是一位很好的政治家,但是首先他有着作为一位文人的感性。他强调文以载道,道以反映民生,同时也重视文字在其中的大作用。在实用主义的背景下,很少有人像他一样把文学融入日常理政中了。《醉翁亭记》中,欧阳修和滁州百姓饮酒游乐,他很快乐,并不全是满意于自己作为太守治理有方,他真正体会到了百姓为何快乐,懂得如何让百姓快乐,在百姓游山玩水感到快乐时,自己的情绪似乎与他们相通了。就好像在《秋声赋》中欧阳修夜读,把窗外树叶响动的声音听作波涛汹涌,千军万马。他能沉下心来,摈弃前朝文学的奢靡之风,用心体会朴素真挚,由内心生发出的真情。这也像他的文字,读起来简练明快而又深刻。
我们还提到了他写父亲的文章。他的母亲认为欧阳修的父亲品德高尚,他的儿子也会是一个很好的人,因此她一辈子守寡,抚养欧阳修长大成人。后来他功成名就,思之又思终于写下这篇纪念父亲的文章。这是一种铭刻在中国人内心的,关于家族的羁绊。尽管欧阳修与父亲相处时间并不长,但是在姓氏后承载的是一个家族共同的精神,很可惜现代年轻人对于代际传承的观念逐渐淡化了。 -
10月26日 北宋婉约词(上) & 时文讨论时文讨论:想起来之前我开玩笑般发了个朋友圈,大概就是说在应试语文的影响下,我有时候对于一些立意不同的文章也会用考试那套单一逻辑分析,意识到之后我又很后悔。其实就像文章有不同的立意,人生的选择也有主流的,特别的。我相信那些选择应试教育,考公的“独木桥”的人的确有追求自由,追求个人理想的时机,或者把这些当成通往理想的桥梁,比如考上好学校就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赚到钱就换工作。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少有这样喘息的机会,一旦走上这条道路大多数时候已经无法改变。我认为不论在何处,保持清醒的头脑,思辨的想法是永远必要的。老师提到这篇文章的立意也并不是要全篇接受,脱离考试的答案仔细想想,从“如果是我,我会怎么想”从自己的内心追问那些真实的想法,才不会变得麻木,不论在何处都能有清澈的灵魂。
讲座:昨天讲座给了我不小的感触,我喜欢婉约词的细腻笔触,带给人内心的是一种细水长流的欣喜或惆怅。从标题“庭院深深深几许”便有这样的韵味,就好像一条一镜到底的电影片段,秋天落叶萧瑟,穿过层层门窗看到独自在闺房惆怅的女子,镜头好像又穿入女子心中,一点一点深入,最后深入了她无法排遣的愁绪。我很喜欢婉约词中对“花”意象的描写。这就像不少人批判婉约词“为赋新词强说愁”,并不歌颂那些清高的事物,而是“花落去”“乱红”“泪眼问花”,花开时美丽,谢时却使人感到深深的孤独悲伤,花落了便是秋天,友人离别,爱而不得,亲人分别的各种遗憾伤感似乎都随花落涌现。 -
《艺术的故事》2024年秋季读书小组 第一轮(文哲书院)图231祖卡罗的”罗马祖卡里宫“的窗户。这幅作品似乎有些夸张猎奇,是艺术家为了应对完美主义的作品不再流行而另辟蹊径,创造出的”随想曲般的“夸张作品,使观众们眼前一亮,这样对于艺术形式新的挖掘似乎是一种比较方便且持久的办法,因为无法在“精致”方面做到完美,那便可以在完美的另一边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