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20讲坛反馈
在词的兴起之后,越来越多的文人开始参与到词的创作中,词在这个过程中开始逐渐走向成熟,而后在词的历史上出现了一位名人,他使词真正地从低俗的民间小调转变为被人们真正所重视的。
首先来看一下词成熟的过程,在这其中最典型的参与者便是温庭筠和一众西蜀词人。温庭筠在一个逐渐衰败的家世中成长起来,他长于诗词,这本是当时能求取功名的方式,可他却偏偏喜讥讽权贵,这导致了他人生境遇的不顺。
温庭筠的词风华丽又浓艳,内容又多为记述美人的苦闷与真情,遂被《旧唐书·文苑传》记载为“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这样的词风和题材明明与以往没有太大的差别,甚至可能被视为是低俗之乐,为何会被后人认为是将词提升到了一个新境界的呢?我们可以选取几首温庭筠的词来进行品析。
在《梦江南》一词中,温庭筠写“过尽千帆皆不是”,与谢朓所写的“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有着明显的差别,相较于谢诗对于画面的描写,温庭筠更是在简单的画面中表现出了人的情感和心理,这样的感情它远超功利的目标,它融情于景,让每个读到的人都被引发出作者所想表达的情感,它具有现代价值,因为它能够引发当代人的共鸣和相似的情感。
这样的情况同样也在温庭筠的许多其他诗作中有所展现。例如在《菩萨蛮》一诗中作者描写了一位慵懒的女子,一个看似平平无奇的题材,可是细看,女子的“慵懒”表现出的是她没有想见的人,所谓“女为知己者容”,无意义的早起表现出了女子内心的孤独和寂寞。而后作者又写“花面交相映”,浅层是写女子不愿再面对容颜老去的自己,可是这样的情感并不是仅仅这位女子会感受到的,价值的提升便再次体现,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在老去后会有这样的情感和心绪,与作者的词句跨越千年达成共鸣。
温庭筠在这些词作中无一句写自己思念情人,但是每一句都表现出内心的孤独,丰富的想象叠加以深邃的意味,使得现代诗人也开始在此之上继续搭建。现代诗人席慕容所写的《悲喜剧》将温庭筠的诗作之情感进一步延伸至“虽见到了所等之人,却发现所等之人并无想象中那样完美”,这样的诗作与传统的词作紧密结合,又生发开去,探寻到了古诗词的现代意义。
由此我们可以隐隐窥得这些词作为何会被说是提升了词作的艺术境界,它们在构思技巧上,更多的运用典故的意蕴;在语言艺术上,他们不断地锤炼词句;最后又在艺术风格上,营造出了层次丰富,情感充沛的幽艳晚香之韵。
接着,樊老师带着我们走入了那个时期的成都,我们通过诗人韦庄瞥见了那时的成都一角。
韦庄的词风是清新秀丽的,他和温庭筠被王国维评价为,“文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他人生的大半时间都在成都度过,甚至曾官至宰相,但是他的词风却是截然不同的。
以《思帝乡》一词中的“纵波无情弃,不能羞”为例,我们可以发现他写的词是风情之词,这样的风格十分不符合他的身份,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当时的成都风气开放,人们更多将自己寄托在花间月下。
于此人们开始更为偏爱词这种文体,因为相较于诗的雅正端庄,词是通俗甚至低俗的,词能言诗之所不能言。由此我们可以发现词和诗之间的一个很大的不同之所在,用符号学中“语言是一种符号的表达”的理论而言,诗的的语序是相对固定的,也即它只能由本意延伸到衍生义,而词则因为拥有几千个词牌以及用词范围的广泛,而可以引发更为丰富的衍生和联想。
最后,我们来到了南唐,在这里我们走进了李后主的一生。
樊老师首先带我们看了当时李煜的生活“天水碧”“夜明珠”“帐中香”,从这些词句中我们不难看出当时李煜和小周后过着一种被后人称之为奢靡的生活,可是真的是如此吗?这样的生活与其说是奢靡,倒不如说是两位艺术家在追求人生中绝美的生活状态更为准确。
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南唐后主李煜是一位历史中的“罪人”,因为他是一个亡国之君,在我身边的大部分人提及他时,最多也就称赞一句李煜的才华,进而开始叹息他在政治上的失败。但是我们是否有真的想过,李煜本就是一位艺术家,他从未想过登临政治舞台,他是被迫成为南唐的国君,更不用说他接手的是那样一个濒临覆灭的南国。
王国维对李煜的评价是“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在国破之时,李煜写“垂泪对宫娥”“教坊犹奏离别歌”,他在前生寄托了最多感情的地方与秦淮一带告别,这是少有的真情的流露,而非政治上的做秀。
李煜是一个清白又清醒的囚徒,宋太祖曾问人说李煜是否为懦弱之辈,那人回答说,若是李煜为懦弱之辈,他为何能守国十余年,他在完成祖上交予他的他原本不乐意做的事,他在保一方百姓的性命和生活。然而李煜的用心良苦之举却并未得到多少人的理解,“亡国之君”的罪名弃置了他所有的艺术成就,作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他却遭受着世人的谩骂,他却以人间最为痛苦的方式死去,甚至他死无葬身之地……
或许李煜在世期间早就已经预感到了自己的命运,他皆以诗词抒发他那剪不断、理还乱的哀愁。“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李煜是人间万千过客中一个鲜少拷问了自己灵魂的人,亡国的感情在他的拷问中扩大到了对自己的一生的反思,又进而扩大为对生命的繁华幻灭间的领悟,他以血书写自己的词,真正的反思着自己的一生,承担着这份人性中难免的罪恶,这份沉痛的鲜为人知的罪恶被他清醒的认识到,可是他选择了继续活下去。
我想起罗曼·罗兰曾说的那句名言:“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了生活的本质,却依然热爱生活。”,李煜何尝不是如此,他没有避开自己一时贪欢的罪恶,而是探问着人性、灵魂的本质。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流”,这位伟大艺术家的一生中,要么,全身心地去拥抱快乐;要么,时时拷问着自己的灵魂,对人生展开彻底的追究,他的精神境界和思考深度早已超越了大部分的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