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故事》2024年秋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 (文史书院)
-
第四次 读书作业
阅读范围:《艺术的故事》第19章 视觉和视像 欧洲的天主教地区,17世纪前半叶
阅读作业:
你如何理解本章的标题“视觉与视像”,英文原题为Vision and visions。请在本章中任意选择一位艺术家/艺术作品,谈谈你的理解。 (请标注清晰作品名+序号,尽量不要和其他同学重复)
我选择251/圣母哀悼基督。这幅作品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平静的,耶稣身姿线条优美地瘫倒在圣母的他腿上,他的脸上没显露出什么痛苦,反而是像一个睡着了的孩子。圣母的面颊是红润的,她眼眸低垂,嘴角略微向下地哀叹,蓝色衣服抓人眼球。这幅画作中主要的光线都集中在耶稣身上和圣母的脸上,作者以这种方式激发观者的感情。死亡的痕迹仍然较容易地可以被发现,比如无力瘫软的右手和左脚被钉子钉出的大洞和发绿的脚。这幅作品的构图并不呆板。右下角的天使似乎是感到好奇和心疼,伸出手想要触摸。圣母身旁的天使托起耶稣的另一只手。耶稣身体下方还有一块纯白的布匹。画家通过视觉创造视像,观者同样通过视觉欣赏视像,譬如这幅画的功用是供礼拜者面对它沉思祷告。 -
第四次 读书作业 阅读范围:第19章 视觉和视像 欧洲的天主教地区,17世纪前半叶 阅读作业: 你如何理解本章的标题“视觉与视像”,英文原题为Vision and visions。请在本章中任意选择一位艺术家/艺术作品,谈谈你的理解。(请标注清晰作品名+序号,请不要和其他同学重复)
视觉是视觉,而很多视觉的组合就成了图像。
在作品254(甚至阿卡迪亚亦有我在)中,尼古拉普森作为一个典型的反卡拉瓦乔的艺术家构建了一个理想的世界,似乎每个人都是平面的雕塑,哪怕神态也更倾向于雕塑中所偏好的不那么张扬,这样宁静的美感给人一种“旧”的感受。
同时正如标题所说,需要用视觉去观察细节才能组成整体,每个人物的表情、光线和布置更值得被思考。 -
-
第四次 读书作业
阅读范围:第19章 视觉和视像 欧洲的天主教地区,17世纪前半叶
阅读作业:
你如何理解本章的标题“视觉与视像”,英文原题为Vision and visions。请在本章中任意选择一位艺术家/艺术作品,谈谈你的理解。(请标注清晰作品名+序号,请不要和其他同学重复)
鲁本斯的一张女孩的肖像画(图257,400)这张绘画比之前的许多绘画都更多的给了我一种灵动与活力,按书中的文字就是“似乎在呼吸,心也在跳动”。鲁本斯在画中对光线运用了极为细致的处理,大体上以中心打光较多,但在整个面部中,唇部与鼻部,左侧与右侧,以及一些很细致的地方,像唇中间的凹陷、整个鼻子上细小的凹凸等,这种种的地方,光线都经过精心的布置。尤其唇部的湿润感,十分的出彩,富有美感。
这一章的视觉与影像,就是在说这些对画面的更加复杂、精心的设计,而光线与色彩的运用也达到了一个相当复杂的程度,而文艺复兴时期的个体自然美则在这些画家的笔下屈居次席。 -
第四次 读书作业
预习作业:
Q1:你如何理解本章的标题“视觉与视像”,英文原题为Vision and visions。请在本章中任意选择一位艺术家/艺术作品,谈谈你的理解。(请标注清晰作品名+序号,请不要和其他同学重复)
A1:我选择的是图250的波尔塔。在文中可以得知这座教堂是建立于宗教改革运动的,当时的教会追求新奇非凡的平面图,而从平面图到立体实物这一跨度我觉得就是对于“视觉与视像”的体现。在我的理解里视觉是人眼看到的东西,是比较大的一个范围,可能是虚体可能是实体;而视像明确是一个可感知到的实体,就比如这所被建立出来的“耶稣会教堂”,它最后的成果这个教堂就是人眼感知到的视像,而不是抽象的视觉。
不过题目中给到这两词的英文为“Vision and visions”,却是同一个词的单复数形式,那么按照我的理解就是视像里包含视觉,和刚开始的推论是反着的,并且视觉是视觉的复数形式。而我去搜索“vision”跳出来的中文翻译却是“视力”,这三者直接又有何关系呢?是一词多义还是中文的翻译更加严谨?我英语也不是很好,不大清楚英语与中文的相互关联。 -
第五次 读书交流
阅读范围:第20章 自然的镜子 荷兰,17世纪
阅读作业:
1、在荷兰,画专门化题材的画家为什么会出现?你觉得画家们面临的局面和之前几章中呈现的有什么区别?
画专门画题材的画家出现,一可能是因为他们擅长画这类画,第二可能是因为有些小画家也想要有点名气,他所处的时代画什么比较出彩,他就画什么类型的画,他们面临的局面是,虽然可以自由画画,但是一般只是跟随潮流在创作,如果想自己开辟绘画方法或者画一些当下不流行的题材,可能天赋和能力就会被埋没、无法出名赚钱谋生。2、看完本章,你对“风景如画”这个词是否有新的认识和理解?请结合一副具体的作品谈一谈你的看法?(请标注清晰作品名+序号,尽量不要和其他同学重复)
图279《林木环绕的池塘》,这幅画叫做“池塘”,一般来说肯定是突出“池塘”这个主体,但是画中却以林木为主体,通过树木的倒影来表现出池塘。这和我们一般欣赏景色的原则也是差不多的,总是先看到高大的树木,再关注清澈的又有些泛着绿色的池塘。所以我认为“风景如画”就是“画如风景”,讲究色彩上的调和,同时也使某一个景物不会太突兀,整个画面都是和谐的、让人感受到美。 -
第五次 读书交流
阅读范围:第20章 自然的镜子 荷兰,17世纪
阅读作业:
1、在荷兰,画专门化题材的画家为什么会出现?你觉得画家们面临的局面和之前几章中呈现的有什么区别?
因为这样才能在卖画时有把握卖出这一题材的作品,好求名声。他们只能被动的画画,因为除非真的异常出众,否则就不可能赚钱来维持生计
2、看完本章,你对“风景如画”这个词是否有新的认识和理解?请结合一副具体的作品谈一谈你的看法?(请标注清晰作品名+序号,尽量不要和其他同学重复
我选图272《河畔风车》,正和文中所说的一样,我第一眼就联想到了图255,这幅画的题材在当时可能是很怪异的,因为没有画一些很雄壮或宏伟的建筑,只描绘了一幅乡间风景和一个风车,但感觉非常的温馨祥和,”风景如画“用在这幅画上我认为是正合适的,非常和谐美好 -
1、在荷兰,画专门化题材的画家为什么会出现?你觉得画家们面临的局面和之前几章中呈现的有什么区别?
我觉得这是因为画的种类越来越丰富了,从而导致一个艺术家不可能完全学会并精通所有的画种,就像我们中国也分为山水画,花鸟画等。而画家深耕一个领域,也可以使他在这个领域内的名气越来越大。
2、看完本章,你对“风景如画”这个词是否有新的认识和理解?请结合一副具体的作品谈一谈你的看法?(请标注清晰作品名+序号,尽量不要和其他同学重复)
我选的图是271《微风中的荷兰战士和各种船只》。我认为风景如画说的就是画中的风景比现实中的风景更加的美丽,所以人们普遍更喜欢画中的美景。这幅画中阳光照在大海上,看起来十分的温暖,丝毫没有那种海水的寒冷。 -
阅读范围:第20章 自然的镜子 荷兰,17世纪
阅读作业:1、在荷兰,画专门化题材的画家为什么会出现?你觉得画家们面临的局面和之前几章中呈现的有什么区别?2、看完本章,你对“风景如画”这个词是否有新的认识和理解?请结合一副具体的作品谈一谈你的看法?(请标注清晰作品名+序号,尽量不要和其他同学重复)
1.17世纪由于实在是没有钱维持生计,所以他们开始向市场兜售,竞争激烈,那么就开始画专门的一种画,画战争、月夜等等。我觉得画家和前几章面临的最大区别是他们的地位直线下降,很多都不受尊重了。所以他们开始只能走一些猎奇的路线。
2.我选择271这幅画,这幅画用简单而平实的奇妙手法去表达海上的气氛,画面简单,却很能吸引观众的眼球,带着观众去欣赏天空大海之美。西蒙笔下的“风景如画”可以说比照片还更能引人遐想。 -
第五次 读书交流
阅读范围:第20章 自然的镜子 荷兰,17世纪阅读作业:
1、在荷兰,画专门化题材的画家为什么会出现?你觉得画家们面临的局面和之前几章中呈现的有什么区别?
我觉得首先就是那些画家擅长画这个类型的画。然后就是当时的市民、富商阶层对于画作更加认可,然后就会来购买一些画。那么要聚集稳定的客源和让自己有一点名气,可能大部分画家就会专攻某一类型的画。
2、看完本章,你对“风景如画”这个词是否有新的认识和理解?请结合一副具体的作品谈一谈你的看法?(请标注清晰作品名+序号,尽量不要和其他同学重复)
我选的是272号河畔风车。这幅画整体没有用过于鲜艳的颜色。并且他只画了一个风车。整个画面很简洁,更加贴合自然。 -
阅读作业:
1、在荷兰,画专门化题材的画家为什么会出现?你觉得画家们面临的局面和之前几章中呈现的有什么区别?
为了得到较稳定的收入。如果一名画家在某一细分领域做到了极致,他就可以碾压同行,自己的作品得以更多地出售。这是作画需要紧跟时代潮流了,因为公众都喜欢打听其他人都在买什么。2、看完本章,你对“风景如画”这个词是否有新的认识和理解?请结合一副具体的作品谈一谈你的看法?(请标注清晰作品名+序号,尽量不要和其他同学重复)
河畔风车272。这幅作品对人们,尤其是天天生活在这样环境中的人们来说,就是普通的田野景色。但作者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宁静美好,并有意识地把它记录下来,便赋予了它景物以外的意义。
风景如画,风景是实的,画是虚的,但说“风景如画”,现实中的情景让人想到一件艺术作品。正如书中所说,是因为画家们美化了大家熟悉的母题,教导我们在一个简单的场面中看到“如画”之景,我们才会在看到风景时联想到艺术作品。其实也不一定要是画,也可以是一首诗、一首音乐。风景如画一词被广泛使用的其中一个前提是,画中的风景是常见的、生活化的。如果当初画家画的全都是贵族宫廷中富丽堂皇的景象,人们就没法与之产生共鸣,这其中缺乏情感链接,也缺乏自然对人心的触动。 -
第五次 读书交流
阅读范围:第20章 自然的镜子 荷兰,17世纪
预习作业:
Q1:在荷兰,画专门化题材的画家为什么会出现?你觉得画家们面临的局面和之前几章中呈现的有什么区别?
A1:在本文已经上篇就有提到,因为新教的诞生许多艺术家都失去了工作,因此艺术家们开始把绘画的重点放在生活和某个专一领域上,而不仅仅是关于基督,这就是为了生存而出现的专门化题材画家。
前几章中画家遇到的问题 普遍都还在绘画主题固定的前提,艺术家们奋力去创新崭新的画法与技艺,思考如何超越前代人的著作。而这一章中艺术家们面临的就是创造题材的选择了,文章中有写到“一个风格投其所好的艺术家就能指望得到稳定的收入,可是一旦他的风格不再时髦,就可能面临破产。”艺术家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去思考自己所创造的题材是否迎合大众,而这一点因为以前的题材限制是没有的,我觉得这就是比以前更超越的一个改变。Q2:看完本章,你对“风景如画”这个词是否有新的认识和理解?请结合一副具体的作品谈一谈你的看法?(请标注清晰作品名+序号,尽量不要和其他同学重复)
A2:图272《河畔风车》
虽然预习题中有提到尽量不要和其他同学重复,但这幅画在文中就提到了“如画”,让我觉得它或许是最靠近这次所要讨论的中心。
文中原句写道“一片风景或一片庭园能使他们想起克劳德的话,他们就说它‘如画’[picturesque],即想一幅画。”“风景如画”一般形容这则风景非常美丽,让人觉得它是画出来的,我觉得“画出来的”这一点或许与人们普遍觉得“画是好看的”有密切关系。而图272的画第一眼就让人觉得很平凡日常,迷雾的白天人们在耕种,虽然很美好但我觉得却没有达到“美丽”的感觉,这又与现今人们理解“风景如画”有着相反的理解。
经过我的思考我觉得“风景如画”或许古今意是相互可逆但,古义或许为画的风景很日常让人觉得这个画就是一个风景,而今义是因为这个风景很好看所以才觉得它是画出来的。两者意思里的“画”与“风景”相互替换才形成了真正的“风景如画”,是即说景又说画的(读完这章我对这个词的思考,感觉并不准确…)
还有一点,“如画”的英文是picturesque,这个“que”或者说“sque”又表达着什么意思呢… -
第五次 读书交流 阅读范围:第20章 自然的镜子 荷兰,17世纪
阅读作业: 1、在荷兰,画专门化题材的画家为什么会出现?你觉得画家们面临的局面和之前几章中呈现的有什么区别?
因为当一个画家的一门才能被发现的时候,他继续画这个门类才能得到更好的收益(画家们摆脱了赞助人)。他们的创作目的从美和思想逐渐转变为生活和美,这样的美不是私人的而更加公众。 2、看完本章,你对“风景如画”这个词是否有新的认识和理解?请结合一副具体的作品谈一谈你的看法?(请标注清晰作品名+序号,尽量不要和其他同学重复)
与其说是风景和画很相像,不如说是风景所表达的或者是让你感受到的共情了和画相似的感受。比如说 林木环绕的池塘 279 表现了如书中所说的诗意,本身有一种自然的协调。 -
1、在荷兰,画专门化题材的画家为什么会出现?你觉得画家们面临的局面和之前几章中呈现的有什么区别?
主要是因为,在荷兰,宗教改革使得新教成为了主导的思想文化,使得之前依靠宗教绘画而成的画家与宗教委托人的经营方式消亡。但在荷兰,却又不像在英国等地,画家不再引起本地人的兴趣,不只有以肖像画讨取政府喜爱一条路,有着广大的市场,所以出现了区别于前几章的局面,画家以门类画来从市场维持生计,而门类的数量又是十分丰富。2、看完本章,你对“风景如画”这个词是否有新的认识和理解?请结合一副具体的作品谈一谈你的看法?(请标注清晰作品名+序号,尽量不要和其他同学重复)
风景如画,不一定是风景本身怎么样,而是在我们看风景的时候,联想到、运用了某幅画上的视角,那些画为了展现自然与美所刻意运用的布局方式。比如图271《微风中的荷兰战士和各种船只》,其景色本身就是普通的一个海面上的风景,但其运用了色彩、阴影、光线,将这个场景,比如海上的波浪,表现得十分有自然感与起伏的美感。
又如图280对餐桌的静物绘画,虽然并不是风景画,但其运用绘画手法将普通事物表现出美感,与所谓的“风景如画”又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
第五次 讨论反馈:
就结合于这一个月的讨论,我的阅读侧重点比较围绕于艺术这一板块经过文艺复兴时期“自由”的转变。在上一次讨论时我定下了初步的猜想;虽说新教的诞生使艺术家们创造的题材有了开放性,可以不局限于宗教,但为了市场艺术家们还是会找到自己的创造落脚点,让自己能生存在这个社会上,这一点从而会让艺术家们限制住自己根本的“创作自由”,进入新的不自由。
而这一次讨论使我加深了我的这一猜想。艺术家们为了生存而定义的专门向 比只能为宗教所创艺术的局限性更加限制自由。我的意思主要为 因为艺术家们需生存,所以他们创作出来的艺术就得迎合大众的审美,艺术被标上了价钱的定义。而这一局限会使艺术家们思索如何创作出超越前人的杰作,并且这一杰作还能符合大众的审美。可理想是很艰难的,许多艺术家绞尽脑汁创新超越出来的东西 大众都理解不了,就此,艺术就越来越抽象,越来越陷入僵局。
还有一点,无论为宗教服务的艺术还是为市场服务的艺术,要想让别人理解的艺术都是有服务性的,而服务性就代表着需要迎合被服务者,也就是社会、大众。不过,艺术确实是可以随心所欲,但是,艺术家想要不受限制的存活下来几乎是不可能,并且因人而异,想要创作出几乎人类都赏心悦目的艺术,也是几乎不可能的…… -
艺术的故事第五轮反馈
说到艺术的价值逐渐以金钱来衡量,其实现代有很多可笑的事实。比如白纸上画了一个点,拍卖到了1亿人民币;一个烂香蕉被贴在画布上,在苏富比拍卖会上炒到高价……“艺术”逐渐和“拜金”联系在一起。但我认为,虽然17世纪艺术开始和金钱挂钩,但至少那时的化作还有卖钱的价值,艺术家们至少是在认真创作,渴望得到认可;而拍出高价也是对他们画作的肯定与欣赏。就像有人说莫扎特是拜金主义者,但他至少是真的音乐神童、至少能在寒冷与饥饿中坚持创作出《安魂曲》。而现在的艺术和拍卖逐渐抽象化——是真的抽象,而不是毕加索的那种艺术性的抽象。这也是为什么现代西方很少出现有名的艺术家的原因。这是否是现代“艺术的危机”呢?这种危机相比以前将会更加严重、更加持久,只要世界上还有利益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