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故事》2024年秋季读书小组 第一轮(西文书院)
-
1.荷兰的画家发现,由于画家人数不断变多,想要靠作画吃这口饭变得越来越难。然而,自己又在某一种画方面非常突出,所以就努力的练习这种画,以追求达到作画某一方面的顶尖,以赚取口粮。前几张中世纪时事画家不被允许做,除了圣经以外题材的画,但现在属于能做的画的画家太多导致,靠作画赚钱变得越来越难。所此画家需要追求某一方面的突出才能抓取公众的眼球
2.271微风中的荷兰战士和各种船只
其实整个画面颜色感不是很强,基本上都是蒙了一层灰的感觉,还带一点微微的绿色,但这个就非常符合早晨海港起雾的那种感觉,同时天上的两片云中间出现了一道缝隙,阳光从那里面透下来,感觉真的非常真实。 -
在读书小组中,除了对知识点的梳理,沈阳学姐联系古今中外的讲解方式让我深有感触。
杨·凡·格因创作的《河畔风车》乍一看好像仅仅是一幅普通的风景画,但是他做出了一个创新——风车值得入画。从宗教画,到肖像画,现在有画家去为这些稀松平常的风景作画。当我们凝望这张画的时候,我们仿佛来到了荷兰的草地,看到辽远的天地,感受到扫过原野的风,听到风车吱呀转动的声音。我们的灵魂似乎也驰骋在这片原野上,自由,无拘无束。沈阳学姐提到,这样的画的本质是以人自身为锚点,通过画这一媒介,将人与世界连接在一起,构造人希望中的精神世界。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向”也有类似的作用,杜甫看到摇落的枯叶便“深知宋玉悲”,我们看到香草美人,便想到屈原,想到他们象征的美好品德。日本的浮世绘风格也是希望让从未出过门的人看到远方的世界,体会到不一样的情境。中国的园林艺术也是人们在闹市之中,寻找归隐山林的精神家园的一条途径。绘画的方式似乎比“意向”少了一点深刻的意蕴,但是画家的情感向观众扑面而来。不像我要读很多的古诗,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成长,在读到芳草美人时我才能联系到屈原,而我不需要真正去过荷兰的草原,我也能体会这份旷远与宁静。我认为这是它独特的价值所在。
而讲到伦勃朗的自画像时,我们凝视着他的眼睛,坚毅而带点愁苦,我们好像感受到伦勃朗真正将他的灵魂寄予了画作,他以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不能不说是艺术的又一重突破。从为教堂服务的“画匠”,到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画家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再到宗教改革的背景下,艺术家们面临的困境与突破,艺术的发展来的如此之快。
到最后维米尔的“不被市场欢迎的画”,他是如此乐衷,甚至痴迷于这样的画作,不惜使用大量极其昂贵的青金石。我想这样的执着也是他精神的体现,他通过绘画简朴的人物,展现这样简单而平时的意境,这是他所期望的精神世界的样子。